文/康 娟 杜俊萍
?
淺析明代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
文/康娟杜俊萍
【摘要】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中點景人物是不可或缺的點綴之筆,畫家可以通過點景人物表達出自己的審美意趣與藝術(shù)內(nèi)涵。人物在山水畫中占的比例雖小,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畫家常常借助一些特點鮮明的人物意象來表達自己的隱逸情懷,明代的繪畫作品中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些隱逸意象的點景人物在畫面中呈現(xiàn)標志化的特點,一看畫面我們便知道這是隱逸題材的山水畫。本文將通過對明代畫家的作品分析,對意象點景人物進行概括、分類,并作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明代;點景人物;山水畫
點景是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特有的配景,所謂“點”,我們可理解為小,雖小卻精妙,可以說點景在山水畫中常常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宋代繪畫理論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提及:“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庇纱丝芍诋敃r亭榭和漁釣已經(jīng)成為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由此也肯定了點景的重要作用。
按照畫面的內(nèi)容可將點景山水大致分為三類:或行旅或幽坐的人物形象、鱗次櫛比的亭臺樓閣、水中搖曳的舟船與架于河上的橋梁,在三類點景中能與古人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的便是點景人物。點景人物是介于山水畫與人物畫之間的一種特殊的繪畫表現(xiàn)形式,或為悠然自樂、臨溪獨釣的漁父形象,或為林中幽坐、雅集賞景的文人形象,或為走馬游春、行隱山林的游子形象。點景山水事實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物我合一的境界,石濤倡導作畫要“搜盡奇峰打草稿”,畫家要接近自然,而點景山水就是將這種接近自然的過程繪于紙上,宗白華曾說過:“中國山水畫中有時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渾然坐忘于山水間,如樹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體?!庇纱丝梢娫谥袊鴤鹘y(tǒng)山水畫中,山水景色與點景人物是密不可分、合二為一的,山水畫中的人物悠然自得、寄情山水,此時此刻仿佛化身于自然中的一物,融于這山水景色之間。
《說文》中曾經(jīng)提及過:“仙,人在山上貌,從人從山。”由此可知仙人和山水相依相存的。明代宮廷畫家李在的《琴高乘鯉圖》就生動地描繪了古代仙人琴高乘鯉的神話故事。琴高為戰(zhàn)國時趙國人,尤為擅長鼓琴,他有著長生不老之術(shù),畫面中描繪的是琴高遁入涿水中去取龍子,在臨行之時和諸位弟子約定了日子見面,并且囑咐他們在河旁設(shè)立祠堂等候。屆時,琴高果然乘著鯉魚破水而出,而后停留一個月,又乘鯉入水。此圖生動地表現(xiàn)了琴高乘著鯉魚與弟子們依依惜別的場景。整幅畫面構(gòu)圖十分巧妙,環(huán)境渲染的也非常到位,畫面分為三段:遠景是綿延起伏的山巒,墨色溫潤淡雅;中景琴高迎風回首,飄舉的衣袂將乘鯉動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近景是揖手相送的弟子們,既崇敬又依依不舍的神態(tài)展露在畫面之中。中景的琴高與近景的弟子遙相呼應(yīng),充滿意趣。畫面中的人物線條流暢、情態(tài)生動,可謂是形神兼?zhèn)?;山石和樹木的畫法,融和了郭熙、馬遠之長,細潤與剛健的筆法共同存在于畫面之中,卻也不會有絲毫的沖突。此外,畫家特意營造了一種煙霧縹緲的朦朧之感,使得畫面更加神秘。
唐代僧侶詩人齊己云:“何峰觸石濕苔錢,便逐高風離瀑泉。深處臥來真隱逸,上頭行去是神仙?!鄙裣深}材也是畫家表現(xiàn)自己隱逸情趣的絕妙意象,畫家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去尋找精神寄托,修仙其實就是隱居不仕、遁居山林,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與隱逸文化是殊途同歸的。因此畫家常常在自己的畫作中表現(xiàn)仙人題材,以表達自己的隱逸傾向。
名流圣賢出現(xiàn)在山水畫中已經(jīng)是屢見不鮮了,古代名流有三個顯著特征:博學廣識、品性高潔、隱居田園,因此像商山四皓、竹林七賢、陶淵明等詩書畫大家都被作為題材畫入山水畫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隱逸情懷。
明代謝縉的《潭北草堂圖》就是名流圣賢題材的代表佳作,此圖是畫家晚年時為好友杜瓊所作,畫面主要描繪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論詩會友的情景。畫面上方層巒疊嶂、氣勢恢宏,下方草木茂盛蔥郁,在幾棵枝葉繁茂的松樹的掩映中有一座草堂庭院,草堂中的杜甫與友人被簡單勾畫,看似正在交談詩文。全圖雖然構(gòu)圖緊湊但卻不失空靈,皴法茂密蓬松,設(shè)色清新雅致,張弛有度,可見畫家的筆法和功力。
畫名流圣賢于山水間是明代隱逸山水常用的題材,他們往往被用作某些氣節(jié)的象征,一看畫面我們便知道畫家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通過反映明朝文人居士對避世隱居的喜好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明代的山水畫呈現(xiàn)一定的世俗化傾向,許多畫中多以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為素材,如漁夫、農(nóng)民、行旅,這些形象往往采取簡筆畫法,幾筆勾勒,別有一番趣味。
浙派畫家戴進的點景山水畫作品就多描繪世俗人物活動,他的《風雨歸舟圖》(圖1)生動地描繪了在狂風驟雨中行人急匆匆的冒雨回家的情景,行人急切的形態(tài)與煙雨茫茫的山川景色相得益彰。在景色上,畫家運用水墨淋漓的技法,用橫筆掃出狂風暴雨之勢,暴雨之中樹枝搖曳,遠山與暴雨相互交融,虛實相生。畫家運用極其簡略的手法勾畫出小橋和舟船、行人,小橋上順風而行的農(nóng)夫正挑擔急切地趕路,逆風而去的舟船上,有人撐傘躲雨,傘面傾斜。畫家將順風的行人與逆行的舟船置于同一畫面中,使畫面更加具有沖突之感,畫家將這一場景生動逼真地展現(xiàn)在畫面中,我們仿佛能體會到畫中的暴雨之勢以及風雨交加之時行人急切的心情。此幅畫寓情于景,感嘆農(nóng)夫不畏狂風暴雨奮力前行,這正是畫家所崇尚的頑強意志的真實寫照。
畫家通過對這些平民百姓們以放浪身形、自在隨性的表達,展現(xiàn)出他們對這種逍遙生活的向往與憧憬,這從側(cè)面也顯示了對達官顯貴的不屑與對隱逸自由生活的向往。
圖1
明代的點景人物漸漸變成一種符號出現(xiàn)在山水畫中,綜觀明代山水畫點景人物的特征,可以看出明代畫家通過對點景人物的逸筆描繪,將自己的隱逸情感寄予在山水中,觀他們筆下的山水畫仿佛在讀一首富有情感的詩詞,領(lǐng)略畫家不仕的悲涼或陶醉于山林的情感,令人回味使然。
注釋:
參考文獻:
[1]笪重光.畫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5]歐陽云.明代繪畫藝術(shù)鑒賞[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
[6]楊憲金.歷代山水畫點景圖典[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7]王概.芥子園畫傳(第一集)[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4.
【康娟杜俊萍,安徽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
*基金項目:安徽師范大學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立項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5cxsj025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