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彪
為什么中國人的聰明和勤奮,不能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轉變?yōu)楫a品的精細化,轉化為工匠精神去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
工匠精神”這個詞匯,因切中中國產業(yè)向中高端攀升的政策趨向和實踐要求,故成為當下中國發(fā)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或者缺乏“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國家競爭力的,也不可能形成世界著名品牌。
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需要重建“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它可以從多角度來定義。如果從供給方面來看,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細節(jié)的精神;如果從需求方面看,則主要是指滿足消費者挑剔的需求,從消費者角度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和性能;如果從行為方式角度看,則是指做事情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和孜孜以求的長期化行為。
其實,不管我們從什么角度去理解這一范疇的內涵,對它的實質并不存在什么巨大的爭議,都是指在制造和服務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能夠以消費者至上為宗旨,十分注重過程中的細節(jié),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生產經營理念,都是指那種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對產品質量嚴謹苛刻的、不懈的追求行為。
一般認為,馬虎將就、主張“見好就收”的中國企業(yè),長期以來普遍缺少這種德國、瑞士、日本等發(fā)達國家所擁有的“工匠精神”。缺乏工匠精神,被認為是現在和未來中國發(fā)展智慧產業(yè)、向產業(yè)鏈高端攀升的最大的障礙所在。一些被廣泛引證的例子就是,中國制造馬虎、粗糙,很多國人不信任國產品的質量,尤其是不信任國產的食品安全性,連奶粉等食品也要去海外購買,甚至連普通的制造品如馬桶、電飯鍋也要去日本買;中國是世界上鋼鐵產量最大的國家,可是卻生產不出精細的鋼鐵,等等。
但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從來都不缺少工匠精神,古代我們有魯班、都江堰等;近代我們有很多的老字號,如同仁堂、云南白藥、茅臺酒;現代我們有華為、中國高鐵等世界著名品牌。但我覺得,中國古代、近代的工匠精神,留傳下來的大多是美好的故事而不是世界著名品牌;現實中一些留傳下來的老字號,不是在發(fā)揚壯大,而是后繼無人,品牌的聲譽和美譽度在變質、消失;在當代世界著名品牌榜中,來自于中國的品牌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嚴酷的現實。
缺乏形成“工匠精神”的社會和經濟環(huán)境
于是一些人轉而認為,不是中國人缺乏這種精神,而是中國不適合這種模式。工匠精神在當代,只適合于高成本高收益的產品和服務項目。如寶馬車,因為高價格、高收益,所以適合于生產商付出高的資金、人力和技術成本去精雕細琢。反之,在人均收入低、消費檔次低的條件下,絕大多數的國人都不愿或不能購買高質高價產品和服務,企業(yè)自然會選擇低質低價、薄利多銷的商業(yè)模式。
我對這種意見的批評是:看看這些年中國人如何到海外市場搶購商品便可知曉,現在中國人的需求結構正往高級化方向迅速地升級。據《中國日報》報道,2015年中國消費者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費總計1168億美元。這筆消費占據了全球高端產品消費總量的46%。但是這一波瀾壯闊的消費升級趨勢,并沒有邏輯地轉化為拉動本國企業(yè)工匠精神發(fā)揚光大的力量,而是轉化成了對國外產品的需求。
顯然,不是中國不適合工匠精神的模式,而是因為某種原因的作用,使這種精神無處發(fā)揚,無法跟上市場需求的變化。
短缺經濟、賣方市場格局下,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運行,塑造除了漠視消費者的各種企業(yè)頑疾,它們是不是我們歷史上的“工匠精神”淡化甚至在某些領域消失的根本原因?應該說,由于短缺的市場環(huán)境以及計劃經濟體制消滅了競爭,消滅了消費者本位,就直接把視消費者為上帝、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的土壤給鏟除了。企業(yè)供給只管量,不管質;工廠只管生產,不管銷售和服務。經理服從的是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場競爭。
在向市場化轉型的過程中,為了贏得市場競爭,一些企業(yè)尤其是民營企業(yè)開始意識到必須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在滿足消費者需求上下功夫。因此中國人的“工匠精神”開始增強,尤其突出地表現在以出口導向為目標的市場領域,一些新的產品品牌開始出現。因此“工匠精神”的發(fā)揚和傳承,只能在市場的環(huán)境和土壤中。在那些市場化程度不高的領域,如行政壟斷的領域,根本就不要去奢求什么“工匠精神”。這一基于市場環(huán)境的認識,對中國人缺失工匠精神的分析最為常見,也最有力。
應該看到,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是在我國生產力發(fā)展低下的情況下展開的,是從貧困到溫飽再往全面小康社會階段的演進,三十多年的市場發(fā)展,只是從低端更多地解決了中國人的“有無”問題,而非高端的“好壞”問題。目前我國已經過了物資缺乏的年代,因此發(fā)揚光大過去的工匠精神、追求中高端的轉型升級很有必要,這是一種回歸,回歸初心、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
一些有識之士指出,中國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缺少“工匠制度”。我們不要用在發(fā)展智能制造時工匠精神的浪漫,去掩蓋工匠制度的缺失。人們經常問,為什么中國人的聰明和勤奮,不能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轉變?yōu)楫a品的精細化,轉化為工匠精神去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為什么這種聰明經常轉化為它的反面:造假、模仿、偷工減料甚至為了賺錢而故意生產有毒食品?工匠制度并不是哪路神仙來外生給定的,而是在經濟社會體制系統(tǒng)的長期運行中內生的。
由此看來,缺少工匠制度還是表面化的解釋,制度背后的相互作用的文化,才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深層次的原因,即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我們真正缺乏和必須重構的東西。例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頭,有多少是提倡青年人去做一個扎實工作一輩子的“工匠”的呢?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文化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我們能不能捫心自問: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人后去干制造業(yè)嗎?去做一個默默無聞的技工嗎?顯然,我們缺失的是社會鼓勵工匠精神的文化。
以制度和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重塑
沒有建立起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體系,也就無法實現中國制造業(yè)的轉型升級,無法建設智能制造強國,無法從一個制造大國順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強國。為此建議:
一是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物質文化。在買方市場下,其物質文化的本質是競爭。未來培育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關鍵在于厚植市場競爭的土壤,加快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打破市場壟斷。如果行政壟斷格局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領域日趨盛行,工匠精神就很難普遍出現。
二是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行為文化。就重構國人的工匠精神來說,我覺得比較重要的、需要提出來重點說一說的是二點:一是要鼓勵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的“挑剔”行為。國人“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的消費行為,其實是變相縱容廠商在構建“工匠精神”上的不作為。二是要教育和鼓勵國人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良好個人習性。我覺得,只有愛干凈、講衛(wèi)生的民族,才會有工匠精神,否則就是空談。因為只有講究,才會有精神;處處“將就”(包括衛(wèi)生),“工匠精神”中最核心“講究”,就是扯淡。
三是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國人的工匠精神不足,一個重要的表現是把聰明勁用在了“靈活性”上了,經常對應該遵守的程序和規(guī)則采取變通處理方法,比如對應該嚴格遵守的加工操作程序和步驟,不是一絲不茍按部就班,而是“靈活地”跳躍處理。很難設想,這種“不守紀律”和程序的工作態(tài)度,可以出德國那種高精尖質量的產品。很多時候,固守某種程序,看起來是傻,其實是精明。這方面國人需要學習和補課的地方太多。
四是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體制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制度的確立,主要取決于政府對市場體系的管理規(guī)范和管理方式。為了給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yè)創(chuàng)造生存的土壤,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和提高產品質量,政府必須嚴格地監(jiān)管市場競爭者,懲罰造假、侵犯知識產權等不法行為。
五是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文化。中國人缺少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與制度設計中長期輕視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輕視技術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有直接的關系。“中國智造2025”計劃的實施,中國要崛起為真正的制造強國,必須高度重視技師隊伍的培養(yǎng)和建設。讓工人技師也有地位及崇高的身價,是鼓勵實體經濟復蘇、抑制社會浮躁、恢復崇高實業(yè)和技術技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