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志 薛冰 石彥濤 劉瑞林 高少林 馬曉鈺 張合林
?
·論著·
食道癌患者TP和VEGF表達的臨床意義
李鐵志薛冰石彥濤劉瑞林高少林馬曉鈺張合林
050000石家莊市,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胸外科(李鐵志、石彥濤、劉瑞林、高少林、馬曉鈺、張合林);河北省邢臺市第九醫(yī)院胸外科(薛冰)
【摘要】目的對胸苷磷酸化酶(TP)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在食道癌患者體內表達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探討,為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方法選擇收治的獲得臨床明確診斷的食道癌患者86例及同期健康體檢者90例,對2組受試者分別展開TP和VEGF-3、VEGF-D水平檢測,并對D2-40標記的陽性淋巴管進行計數(shù),分析TP和VEGF-3、VEGF-D的表達情況與食道癌臨床生物學行、轉移以及預后的關系。結果食道癌患者中TP和VEGF-3、VEGF-D的表達陽性率均較健康對照組發(fā)生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TP和VEGF-3、VEGF-D的表達陽性率、淋巴管計數(shù)均較淋巴結轉移患者發(fā)生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成組織學Ⅰ級患者的TP和VEGF-3、VEGF-D表達陽性率較組織學Ⅱ級、Ⅲ級患者發(fā)生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TP和VEGF-3、VEGF-D與淋巴管計數(shù)均能夠對食道癌的進展、生物學行為、轉移以及預后情況進行反映,可將其作為臨床觀察的重要標記物,食道癌組織中TP和VEGF-3、VEGF-D高表達、淋巴結轉移等均會對預后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今后的臨床診治中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食道癌;胸苷磷酸化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D;血管內皮生長受體-3;淋巴結轉移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為腫瘤組織中最為重要的一種促血管生長因子,參與了腫瘤細胞的生長、分化、轉移以及增殖等諸多過程。血管內皮生長因子-D(VEGF-D)與其受體血管內皮生長受體-3(VEGFR-3)結合后會對腫瘤淋巴管的生成以及擴張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與淋巴結轉移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1]。胸苷磷酸化酶(TP)為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種細胞生長因子,TP可以通過血管生成作用實現(xiàn)對癌細胞生長以及轉移的促進效果[2]。并且TP不但是促進血管生成的因子,同時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促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展開TP和VEGF-3、VEGF-D水平檢測,并對D2-40標記的陽性淋巴管進行計數(shù),總結分析TP和VEGF-3、VEGF-D的表達情況與食道癌臨床生物學行、轉移以及預后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獲得臨床明確診斷的食道癌患者86例以及同期健康體檢者90例。食道癌患者包括:男48例,女38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8±13)歲。臨床病理檢查證實,淋巴結轉移者35例,未轉移者51例;組織學分級:Ⅰ級16例,Ⅱ級51例,Ⅲ級19例;健康對照組包括:男49例,女41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6±14)歲。食道癌患者均經臨床病理組織學檢查得到確診,符合臨床診斷標準[3],所有受試者均自愿接受臨床檢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主要試劑:TP鼠抗人單克隆抗體,購自北京中衫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VEGF-D兔抗人多克隆抗體,購自福建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VEGFR-3 即用型多克隆抗體、D2-40單克隆抗體,福建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免疫組化SP檢測試劑盒、DBA顯色試劑盒購自北京中衫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結果判定標準TP免疫組化信號處在細胞漿內,呈棕色或棕黃色顆粒,以免疫組化量化后數(shù)值:≤2者為陰性,>2 者為陽性。 VEG F-D 免疫組化陽性信號位于細胞漿內,呈棕色或棕黃色,以棕色或棕黃色顆粒的陽性細胞數(shù)≥10%為陽性,<10%為陰性。VEGFR-3 陽性表達主要位于間質細胞和腫瘤細胞胞漿內,為淺黃色至棕褐色顆粒,不著色至弱著色為陰性表達,中等著色至強著色為陽性表達[4]。D2-40染色陽性標記的脈管數(shù)視為LVD參照weidner方法進行計數(shù)[5]。
2結果
2.12組TP、VEGF-3、VEGF-D表達及淋巴管計數(shù)情況比較食道癌組患者淋巴管計數(shù)平均為(15±5),健康對照組淋巴管計數(shù)平均為(5±1),食道癌組患者淋巴管計數(shù)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食道癌組患者中TP和VEGF-3、VEGF-D的表達陽性率均較健康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見表1。
表1 2組TP、VEGF-3、VEGF-D表達情況比較 例(%)
2.2淋巴結轉移與TP、VEGF-3、VEGF-D表達、淋巴管計數(shù)的關系本組86例食道癌患者中,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者35例,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者51例。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者淋巴管計數(shù)平均為(7.8±2.3),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者淋巴管計數(shù)平均為(16.7±4.5),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者淋巴管計數(shù)低于淋巴結轉移者(P<0.05);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者TP和VEGF-3、VEGF-D的表達陽性率低于淋巴結轉移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淋巴結轉移與TP、VEGF-3、VEGF-D表達的關系 例(%)
2.3組織分級與TP、VEGF-3、VEGF-D表達、淋巴管計數(shù)的關系本組86例食道癌患者中,組織學分級為Ⅰ級16例,淋巴管計數(shù)為(7.5±2.8);Ⅱ級51例,淋巴管計數(shù)為(9.9±2.6);Ⅲ級19例,淋巴管計數(shù)為(17.9±3.3)。隨著組織分級的增加,淋巴管計數(shù)逐漸增多(P<0.05);組織分級越高,TP、VEGF-3、VEGF-D表達陽性率也隨之不斷升高(P<0.05)。見表3。
表3 組織分級與TP、VEGF-3、VEGF-D表達的關系 例(%)
注:與Ⅰ級比較,*P<0.05
3討論
食道癌為我國目前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依舊以手術為主要手段。但有調查結果顯示,臨床Ⅰ期食道癌患者的手術后復發(fā)率依舊高達20%[6,7],由此證實,食道癌患者的預后效果一定程度上與內在生物學行為有關。因為在食道癌形成早期便已經有血管生成,腫瘤的復發(fā)、轉移以及對放療抗拒的根本原因就是腫瘤微環(huán)境存在缺氧現(xiàn)象,腫瘤有新血管生成[8]。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屬于非常復雜的一個過程,離體的細胞學研究顯示,從形態(tài)學、蛋白定位上驗證了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蛋白在食道癌中確實處在高表達狀態(tài)[9]。研究證實,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主要是位于食道癌細胞的包漿當中,經免疫組化法檢測食道癌組織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蛋白的表達率陽性率可達到81%[10]。免疫組化法能夠對抗原在細胞內和特定組織的定位進行觀察,并與形態(tài)學結合,從而提高檢驗的敏感性。
曾有學者對食道癌患者組織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情況進行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在治療前,組織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腫瘤的生長情況、腫瘤復發(fā)、腫瘤轉移以及腫瘤預后等存在明顯的相關[11]。國內曾有學者指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與臨床T分期、總體生存率、無瘤生存率等因素存在明顯的相關性[12]。
曾有研究顯示,腫瘤的心血管生成屬于一個相對復雜、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諸多因子參與到該過程當中TP為功能最強的一種血管生成刺激因子,目前關于TP與食道癌的臨床關系研究相對較少[13]。
本研究對TP和VEGF在食道癌患者體內表達的臨床意義進行分析探討,為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展開了TP和VEGF-3、VEGF-D水平檢測,并對D2-40標記的陽性淋巴管進行計數(shù),總結分析TP和VEGF-3、VEGF-D的表達情況與食道癌臨床生物學行、轉移以及預后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食道癌患者中TP和VEGF-3、VEGF-D的表達陽性率均較健康對照組發(fā)生顯著升高;未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TP和VEGF-3、VEGF-D的表達陽性率、淋巴管計數(shù)均較淋巴結轉移患者發(fā)生顯著降低;成組織學Ⅰ級患者的TP和VEGF-3、VEGF-D表達陽性率較組織學Ⅱ級、Ⅲ級患者發(fā)生明顯降低。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14,15]相似,由此證實,TP和VEGF-3、VEGF-D與淋巴管計數(shù)均能夠對食道癌的進展、生物學行為、轉移以及預后情況進行反映,可將其作為臨床觀察的重要標記物,食道癌組織中TP和VEGF-3、VEGF-D高表達、淋巴結轉移等均會對預后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今后的臨床診治中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周進,張紅雁.食道癌根治術及術后輔助治療的研究現(xiàn)狀.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50-152.
2仲琴,朱衛(wèi)國,賈正飛,等.食道癌術后淋巴結陽性患者單純放療或同期放化療療效比較.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1459-1462.
3吳海山,陳俊強,陳明強,等.胸段食道鱗癌淋巴結轉移個數(shù)與術后放療療效相關性的探討.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8:533-536.
4王瀾,韓春,李曉寧,等.中晚期食道癌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同期化療的臨床觀察.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0,17:2053-2056.
5段曉峰.人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D在口腔鱗癌中的表達及意義.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3142-3145.
6Son JE,Jeong H,Kim H,et al. Pelargonidin attenuates PDGF-BB-induced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by direct inhibition of focal adhesion kinase.Biochemical Pharmacology,2014,14:1233-1238.
7蔡燕,陳先卓,彭乙華,等.食道癌組織中存活蛋白的異常表達.重慶醫(yī)學,2012,41:432-434,封2.
8季衛(wèi)忠,顧汝軍.食道癌患者手術治療前后血清IGF-Ⅰ、VEGF和TSGF檢測的臨床意義.放射免疫學雜志,2011,24:496-497.
9李晨,臧健,李曉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口腔惡性腫瘤預后中的價值-Meta分析.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1,29:39-43.
10劉曉崗,沈預程,吉浩明,等.HIF-1α及VEGF在食道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放療療效之間的關系.腫瘤基礎與臨床,2011,24:390-392.
11汪雷,張珩,才志剛,等.胸上段食道癌根治性放療后復發(fā)的外科治療.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5,23:806-808.
12周瑋,崔華.血管內皮抑素聯(lián)合化療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觀察.臨床薈萃,2010,25:1911-1912.
13周瑋,袁立志,孟凡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EGFR突變與其臨床病理特征分析.寧夏醫(yī)學雜志,2014,12:899-902.
14彭亦凡,王林,顧晉.30 Gy/10f術前放療后直腸癌組織中VEGF和VEGFR-2表達的臨床病理學研究.腫瘤防治研究,2012,39:918-922.
15祝宇,吳瑜璇,趙菊平,等.VEGF、VEGFR-2和MVD在腎上腺皮質癌中的表達及意義.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10,15:329-331.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13.015
【中圖分類號】R 7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86(2016)13-1973-03
(收稿日期:2016-01-11)
項目來源:河北省醫(y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計劃(編號:2015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