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越 (連云港市博物館 222000)
試論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
侯 越 (連云港市博物館 222000)
《博物館條例》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放在了首要位置。本文從博物館與公共教育的關系談起,介紹了連云港市博物館開展公共教育的現(xiàn)狀和一系列活動,并對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區(qū)別及現(xiàn)階段博物館教育的不足進行了論述,最后對如何提升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進行了深入探討。
博物館;博物館教育;公共教育;學校教育
古德認為:“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p>
2007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修改《國際博物館章程》時對博物館的定義進行了迄今為止的最后一次修正,內(nèi)容是:“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zhì)及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痹趪H方面,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被擺在了第一要義的位置;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第78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博物館條例》規(guī)定:“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huán)境的見證物,經(jīng)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我國首次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凸顯出來,與國際社會接軌。
博物館是傳承人類文明,進行全民教育,提高國民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教育機構,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公民的終身課堂。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創(chuàng)始人張謇創(chuàng)辦南通博物苑的目的就是輔助教學他創(chuàng)辦的通州師范。
現(xiàn)代博物館已經(jīng)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若學生普遍缺乏運用博物館的能力,博物館的美好世界也并不真正為學生所有。對于每個公民來說,從小就開始對其進行博物館教育的培養(yǎng),對于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zhì),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博物館與公共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博物館是公共教育的補充和延續(xù)。
(一)基本陳列
連云港市博物館新館于2006年7月建成并對外開放,2008年2 月全面免費開放,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F(xiàn)有6臺基本陳列:《文明之光照連云——歷史文物精品陳列》《千古之謎——凌惠平陳列》《彥涵美術作品陳列》《汗青遺墨——東海尹灣漢墓簡牘藝術陳列》《西游記文化陳列》《情系雷鋒車——江蘇省新浦汽車總站“雷鋒車”組事跡陳列》。
(二)招募、培訓志愿者
連云港市博物館于2009年開始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志愿者大多來自本市的大專院校。至今已培訓上崗志愿者近千人。這些志愿者們在每年的“雷鋒月”“5.18國際博物館日”以及節(jié)假日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免費開設小講解員培訓班
2013年7月首屆“小講解員”培訓班開班以來,至今已經(jīng)培訓出三屆近百名小講解員。小講解員大多是年齡在12-13歲的青少年,他們在考核合格后大多選擇做博物館的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間來博物館做志愿服務。培訓班的開設有效的利用了青少年的課余時間來進行歷史文化的教育與傳承。
(四)“校外輔導員”進校園
派遣本館宣教人員作為“校外輔導員”進校園,把博物館教育與歷史文化知識帶進校園。
(五)流動圖片展進校園、社區(qū)
將印有本館特色文物或反映特定主題的展板定期送至學校、社區(qū),方便在校學生、社區(qū)居民了解博物館的特色文物。
(一)形式和手段
博物館教育一般以陳列品為主,并輔之現(xiàn)代傳播手段。博物館是通過“物”藏品進行教育,配合運用聲、光、電、多媒體等技術手段,博物館陳列藝術展示設計形式,也達到一種視覺、聽覺、感覺、觸覺、甚至是味覺的效果,再現(xiàn)自然或人文的環(huán)境,給觀眾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觀眾是以一種欣賞、輕松活潑的方式獲取知識。另外,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他們在接受博物館教育的時候,是以站立與行走相交替、視覺上接收信息與大腦進行思考相結合的過程來完成的;學校教育多是書本教育,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端坐在座位上面聽講。
(二)環(huán)境
現(xiàn)代博物館是大眾進行歷史文化熏陶、休閑放松的地方,所以博物館的環(huán)境大多古色古香,有現(xiàn)代與歷史結合的感覺,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大眾比較放松;學校教育需要學生聽,老師講,不可以隨便講話,要遵守課堂紀律。
(三)時間
博物館教育是終身教育,由于博物館的收藏品蘊含著人類在各個歷史階段,各個時空限制內(nèi)的文明標識,作為終身教育場所,博物館的教育意義可謂深重而遠大。是“活到老、學到老”概念的集中體現(xiàn)和延伸,是自主、自動、自愿追求學習成效的教育機構;學校教育只在學生受教育的年齡段進行,時間相對固定。
(四)目的和結果
參觀博物館的觀眾并沒有太多的目的性,大多以休閑放松為目的,學習的結果也沒有定量考評,也沒有統(tǒng)一答案;學校教育多以掌握知識、技術熟練為目的,學習結果需要量化考評。
(一)對博物館教育認識不足
雖然《博物館條例》已經(jīng)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但是大多數(shù)博物館依然還是將重點放在了研究、展覽、收藏方面,只關注對博物館“量”的建設而忽視了“質(zhì)”的提升,導致博物館教育工作底氣不足。
(二)教育理念、手段落后
很多博物館還停留在“以物為本”的階段,觀眾進展廳看展品,看墻上的注解,不能提升觀眾參觀的熱情和興趣;觀眾參觀的時候,尤其是對于學生觀眾,還停留在排長隊走馬觀花的階段。
(三)學生觀眾比例較小,服務效果不明顯
博物館雖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是中小學學生參觀團隊卻相對較少,成年觀眾和旅游團隊構成了博物館觀眾的主要來源。博物館作為教育的場所,很難達到實物教育的目標,讓中小學生獲得學習和體驗。因為教育形式往往是以“教”為主,進行知識的灌輸,沒有用啟發(fā)式、互動性、輕松快樂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很難激發(fā)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對低年級學生團隊的忽視,會使博物館缺乏對他們博物館情節(jié)的培養(yǎng)。
(四)缺乏一支專業(yè)的社教團隊
國內(nèi)大多數(shù)博物館由講解員來承擔教育工作,但是講解員面臨要求高、待遇低的尷尬處境,很多博物館的講解員流動性很大,沒有一支相對固定的講解員隊伍。其次,有的博物館講解員人手少,不利于博物館教育功能的最大發(fā)揮。國內(nèi)一流博物館,例如上海博物館,擁有一支專業(yè)素質(zhì)過硬的社教隊伍,工作人員大多畢業(yè)于名校,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
(一)轉變教育理念
實現(xiàn)“以藏品為中心”向“以公眾服務為中心”轉變。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擺在重中之重已是大勢所趨,博物館未來的發(fā)展只有轉變傳統(tǒng)的辦館思維才能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公共教育功能,才會有更多的民眾從中獲益。
(二)不斷更新展覽方式,提升展覽水平和教育方式
提升展覽水平,以更加科學、生動的方式吸引觀眾,同時,增加和觀眾的互動力度,讓觀眾有參與感。根據(jù)不同層次的觀眾需求,應有相應不同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
(三)不局限于觀眾“走進來”,藏品也可以“走出去”
通過和其他地區(qū)博物館的交流展覽來不斷更新展品面貌,增加大眾對博物館的新鮮感,同時,有利于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同時,藏品圖片交流展堅持走進校園、社區(qū),不斷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逐漸培養(yǎng)民眾的博物館情節(jié)和修養(yǎng)。
(四)建設一支專業(yè)素質(zhì)較高的社教隊伍
招募本科及以上,有耐心,熱愛公益事業(yè),具有較好專業(yè)素養(yǎng)的講解員。作為博物館方面,應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保障機制防止人才流失。再好的展覽需要有人作為紐帶去傳輸給受眾,將教育作為博物館的第一要義,調(diào)整講解員的原有結構是重要的舉措。
(五)充實志愿者隊伍
目前很多地級市的博物館志愿者基本來自大專院校,志愿者的層次比較單一,服務時間也很有限。怎樣能夠招募更多的社會志愿者,讓更多年齡層次,更多社會領域的人士加入到博物館志愿者的隊伍中,是擴大博物館影響力和培養(yǎng)社會志愿風氣的重要舉措。
我國博物館還處在快速發(fā)展階段,連云港市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水平是國內(nèi)相當一部分地級市博物館的縮影。博物館是公民獲得終身教育的場所,目前大多數(shù)博物館在公共教育方面還存在認識不足、手段不新穎等不足,但是未來中國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提升空間很大,發(fā)展前景很好,將會有更多的人從博物館教育中受益。
[1]劉舜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視野下的博物館功能定位[J].學理論,2014(10).
[2]趙鵬.漫步博物苑[M].南通廣源彩印公司,2002.
[3]孫鵬飛.淺議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J].博物館研究,2009(3).
[4]段煉.從二十世紀美國博物館教育理念看博物館教育角色的演變[D].中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