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超
李世民登基伊始,草原統(tǒng)治者頡利可汗趁其立足未穩(wěn),兵臨長安。頡利擁有強大的騎兵,機動性和突擊能力當時在亞洲處于領先地位。李世民自然明白,與頡利交戰(zhàn)無異于自取其辱。為了避免山河破碎,李世民打算采納以金銀換和平的建議。
為此,李世民命老臣封德彝,召來新任史館編撰岑文本。這是李世民第一次召見。他不拐彎抹角,問岑文本:“你既是史官,定博覽群書,精通史冊,那你說說眼下我該不該拿出大唐國庫里的所有金銀,向頡利納貢退兵?”
岑文本不假思索:“臣以為應該。想當年,越王勾踐為了擊敗吳王夫差,韜光養(yǎng)晦了整整十年,經受了何等屈辱,可勾踐滅了強吳,取得了最終的勝利?!?/p>
李世民沉思片刻,悲憤地說:“朕面對的大唐千瘡百孔,就像這茫茫夜色,黑暗籠罩,不見一絲光明。你說的勾踐的故事我自然懂,但我又怎能透過這無邊的黑暗,看到將來呢?”
未及岑文本回話,李世民追問岑文本:“這對于朕,將是一段慘痛屈辱的歷史。你作為史官修撰,可否避開這段歷史?”
沒想到岑文本一口回絕:“微臣是史官,不能在青史上留下曲筆?!彼又f:“以春秋筆法治史是歷朝歷代史官的規(guī)矩,司馬遷為此不惜忍受腐刑,如果非避開不寫,那就請皇上撤換微臣吧!”語氣堅決,不留一點余地。
李世民沉思,擔心后人的評價。岑文本拱手諫道:“如果皇上知恥后勇,勵精圖治,有一天擊敗頡利,以雪前恥,那必將是名垂青史的歷史佳話?!币幌捳f得李世民心有戚戚。
“但是,如果皇上一蹶不振,導致將來國土淪喪,天下離析,后人會把您與蜀后主劉禪等輩相提并論!”岑文本朗聲說道,“難道皇上不能確信自己將來會成為中興圣主?”
這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上,他慨然道:“朕決心已下,明日就傾國庫里的全部財寶以退胡兵,你就如實記載吧。史書上有此一筆,朕就無路可退,只能奮起一搏。”
頡利退兵后,李世民領著群臣出城巡視。經過漢武大帝陵寢,忽見陵前新立著一根石柱。那是胡騎來犯時樹立的拴馬樁。那根拴馬樁赫然立在漢武大帝陵前,這不是一根拴馬樁,而是一記響亮的耳光甩在李世民的臉上。
禮部尚書忙催人拔掉這根拴馬樁。不料,岑文本向李世民奏道:“臣認為不該移走。”李世民怒目圓睜,呵斥道:“你身為臣子,卻想著讓朕蒙羞,意欲何為?”岑文本諫道:“留著它,會時刻提醒皇上,莫忘今日之恥。微臣堅信,皇上總有一天會將它立在頡利大帳之前!”
岑文本的固執(zhí),對李世民后來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后李世民砥礪進取,為唐王朝開啟“貞觀之治”,最終戰(zhàn)勝頡利。倘若岑文本服從圣上旨意,隱諱不寫那段屈辱的歷史,附和贊成拔掉那根拴馬樁,一改固執(zhí)秉性,也許大唐就不會那么快稱霸四海,一統(tǒng)天下了。
(張秋偉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