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丹維:南海仲裁庭實際組建了兩次,主要由于第一次仲裁庭組建時,柳井俊二指任斯里蘭卡籍克里斯·品托為本案首席仲裁員,后品托由于現任妻子為菲律賓人請辭。第二次時遞補具有英國和加納雙重國籍的門薩擔任本案首席仲裁員。值得注意的,仲裁庭列席仲裁員除了基本都有國際海洋法法庭(ITLOS)背景外,還有不容忽視的歐洲“血統(tǒng)”。除了門薩,其余4位仲裁員更皆來自歐洲國家。本次仲裁庭不僅沒有亞洲籍仲裁員的參與,也沒有任何現任仲裁員的背景顯示其對中國的法律體系、相關區(qū)域復雜的歷史與現實問題具備必要和充分的了解。
柳井法官可謂精心挑選出這幾位熟悉的仲裁員組建南海仲裁庭。除荷蘭籍仲裁員松斯教授,其余4位仲裁員均身具ITLOS背景,首席仲裁員門薩是1996年ITLOS成立時的首任庭長,其余3位仲裁員——德國籍仲裁員沃爾夫魯姆(菲方指派)、法國籍仲裁員讓·皮埃爾·科特、波蘭籍仲裁員帕夫拉克至今仍擔任ITLOS法官。被柳井指認代表中方的帕夫拉克仲裁員,從ITLOS背景看,相比其他幾位法官資歷較淺。
需要注意的是,此案中門薩和菲方指任仲裁員沃爾夫魯姆在ITLOS共事多年,后者擔任過ITLOS副庭長、庭長。ITLOS在列的24件案子中,二人一起參與了15件。不難看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此兩位仲裁員的步調是相當一致的。此外,日本在ITLOS共經歷3起案子,也與門薩和沃爾夫魯姆仲裁員產生過交集。2007年,日本兩次起訴俄羅斯,要求俄羅斯歸還被扣押的該國漁船,而分別負責這兩起案子的恰恰正是門薩和沃爾夫魯姆。
《環(huán)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青木:菲方指派的仲裁員沃爾夫魯姆曾為海德堡大學等高等院校國際法教授,從2005年到2008年擔任ITLOS庭長。據德國多位國際法研究學者介紹,沃爾夫魯姆是德國國際法領域的權威,與政界關系緊密。
作為國際資深海洋法法官,沃爾夫魯姆是新加坡國際法中心咨詢委員會成員。他的學術書籍《海上打擊恐怖主義》在2008年由日本防衛(wèi)省防衛(wèi)研究所出版,他的另一本關于國際法的專著同年由日本國際法協(xié)會出版。美國的出版社2015年出版過他的《航行自由: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現代挑戰(zhàn)》一書。沃爾夫魯姆2010年12月到2015年3月擔任毛里求斯訴英國查戈斯群島(英屬印度洋領地)案的仲裁員,看上去也是“小國訴大國”。(下轉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