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華 (浙江師范大學 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 321004)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以人格結構論分析《念念》中三個主要人物形象
彭潔華 (浙江師范大學 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 321004)
張艾嘉導演的文藝片《念念》通過現實、回憶與幻象之間的交錯,講述了三個幼年時因親情缺失而產生隔閡、陰影、迷茫的年輕人,在尋找答案中與心中劫念和解。育美,一個情緒偏執(zhí)的畫家;育男,親和實則自卑的導游;阿翔,渴望有所成就卻失敗的拳擊選手。在碎片式鏡頭表達、緩慢的節(jié)奏、溫暖色調等影像敘述中,三個主人公在尋覓中,突破本我的心靈困頓,完成自我和解、自我救贖,獲得超我的成長。本文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結構理論,分析片中三個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發(fā)展,探究張艾嘉這一女性導演的影像風格,及其電影表達的豐富內涵。
念念;人物形象; 本我;自我;超我
影像風格一貫具有文藝氣息的王家衛(wèi)在《一代宗師》里用了這樣一句臺詞:“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意為只要信念一直在,就總有被回應的一天,哪怕現在無人理解,終有會有被人理解的一天。張艾嘉提到:念念的英文是“murmur of the hearts”,她還強調《念念》講的不是故事,而是情緒。在片中,她塑造了三個關系交錯的年輕人,在跳躍的時間軸中,他們心中的執(zhí)念(兒時的童年陰影)逐漸化解,完成心靈救贖。影片探究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際矛盾以及家庭破碎對孩子造成的童年陰影,通過育美的怨念、育男的思念、阿翔的執(zhí)念展開,在舒緩的節(jié)奏、唯美的影調中,最終以治愈性結局收尾:遭受童年創(chuàng)傷的子女在主動探尋答案中,主動理解,意會父母的抉擇,重獲成長轉變。
“這三重人格分別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謂‘本我’,是指潛意識中與肉體最接近、最直接反映肉體需要的力量?!晕摇瘎t是適應社會的,是本我與客觀世界之間的調解人。……同時,在本我和自我之上還有‘超我’。所謂超我,是指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超越了自我的那種‘道德化的自我’,是指導自我的‘大法官’?!?而《念念》中的三個主人公也正經歷著這樣的三個階段。當他們處在現實中,在親情的缺失中迷亂,渴望愛,卻又產生出逃避的心理,如育男投身忙碌的導游工作,游走在綠島與臺東之間,育美依賴安眠藥以及抽煙,以抽象畫風創(chuàng)作表達情緒,阿翔不顧眼疾,入魔般地訓練等,但這是他們處于本我的最原始狀態(tài)。而后他們都在夢境、幻覺等潛意識中表達出最真實的自我狀態(tài),如育美曾跟心理醫(yī)生說:“我只有在生氣的時候,我才覺得是最真實的”;他們試圖通過潛意識中夢的方式,來獲得自我認同與滿足。而又通過這樣的虛實交錯,他們完成了超我的心靈救贖,回歸理想的狀態(tài),達到內心和解。本文試圖通過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結構理論分析這三個主要人物,探究影片人物形象塑造和個性發(fā)展,以及電影表達的豐富內涵。
“他在《母親的原型》一書中寫到‘…文學作品里所描寫的有關母親在心理上造成的種種影響,其實,真正起影響的并不是母親,而是她身上所反映出的那種原型’。但榮格本人并不明白,這種原型的負性力量是多么強大?!撔孕睦碓谀赣H身上形成了基本模板,使她能夠控制我們每個人的成長,因為我們是她的兒子。”1而《念念》中的母親原型——李心潔飾演的母親阿貞是一位渴望自由的不甘平庸的女子,但也因為她自私的執(zhí)意逃離,以拋夫棄子為代價,甚至寧做他人的情人,最后還因難產而死,但更大的影響是,家庭的破碎對其子女所造成的長久心理陰影。片中的育男正是受到了母親的負性力量影響,對母親選擇的不解,渴望母愛,并試圖尋找存在感,是育男原始的本我狀態(tài),實際上,即使從事著忙碌的導游職業(yè),有著熱鬧的人際圈,懷戀著故鄉(xiāng)一切,他卻是孤獨、困惑的,如成年后的育男與幼年的育男都望向廣闊的大海的鏡頭里,都是不變的陰郁表情。童年記憶中的陰影,他年近三十卻遲遲不結婚成家,對組建家庭心生畏懼,成為奔波在綠島與臺東之間的游子。
“夢不是沒有價值的,不是荒謬的,也不是大部分意識昏睡,只有少部分活動的產物,它完全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事實上,是一種愿望的實現。它應該算作是一種清醒狀態(tài)的精神活動的延續(xù)?!?育男是渴望家庭溫暖的,對母親以及妹妹有著深切的思念,對于那段偶遇母親的經歷,牧師也說:“你一定是太想念她了”。導演借助這樣的思念,安排了時空穿越的幻覺場景,育男在酒吧喝醉穿越了時空,看到母親、兒時的妹妹及自己。溫柔的母親在燭光映襯下如圣母般慈愛。在思念的幻覺里,母子進行了有意味的對話,而育男也在對話中獲得了多年困惑的答案:他問:“你偏心女兒對不對?”母親的答案卻是:“怎么會?我兒子也很有天分”;育男通過夢境來實現自我意識中的訴求愿望,對本我進行合理的滿足。
成年的育男認真寫著作業(yè),母親縫補衣服,哼唱著《臺北的天空》,在昏黃的色調里,畫面溫馨而美好。在得到答案的育男以潛意識實現自我升華,完成超我的完善,得以釋然。穿插在幻覺里的父母爭吵場面,使他也理解了母親的選擇以及母親講述美人魚故事的自我指涉。釋懷后的育男三十四歲生日給自己做了面,跑步,與朋友熱情招呼,盡管還是獨自一人,但卻已豁達隨意。評論中一句“生日當然要跟家人過呀”點醒了他,他決定放下工作,不再匆忙地路過臺北,而特意來到那個母親和妹妹離開后所去的地方,并尋找妹妹的蹤跡。機緣巧合,在一家書店,他偶遇了妹妹的女兒及丈夫,看到妹妹關于母親訴說的美人魚故事的畫集。
同樣受到母親的負性影響的,還有育男的妹妹——育美。育美是一位印象派的畫家,極具藝術家氣質的敏感、偏執(zhí)的個性,因為童年的經歷,她極度缺乏安全感,試圖在男友阿翔的身上尋找安慰,無奈男友卻一心專注拳擊比賽,并且無視她的關心。對于母親離家出走的舉措,十分不理解,甚至為此她充滿著抱怨、憎恨,盡管兒時的她最信賴母親,母親帶走的也是她。她也跟心理醫(yī)生說:“從小到大,我最相信她,我相信她講的每一個故事?!彼哺鷭寢尩那槿苏f:“有時候我覺得我恨她,可是,我越恨……”。對母親的愛恨交織,其實是充滿著怨念的。而這份怨念的積攢也顯現在她懷孕后的不知所措。而她可以向心理醫(yī)生坦露自己的心聲,卻不愿告知愛人自己懷孕的消息;而她精神也處于焦躁的狀態(tài),甚至繼續(xù)服用安眠藥、吸煙。信任卻又逃避,這是育美最本我的逃離及排斥的狀態(tài)。
“斯特克爾說‘在神經性焦慮的情況下’,孕婦的嘔吐總是表明對嬰兒的某種拒絕態(tài)度;如果女人基于往往是難以言狀的理由,采取敵視態(tài)度,消化系統(tǒng)的毛病就會被夸大。海倫.多伊奇說:‘精神分析學告訴我們,嘔吐作為懷孕的口部征兆,其在心理上的加劇,只有在口部的排他傾向伴隨著對懷孕或胎兒的敵視情緒時才會出現’”3;影片開頭,從男友那歸來,她在巷子里嘔吐,還看到沒有影子男人,她驚恐地打電話給男友,得不到理解的她試圖撕開食品包裝袋,薯片散落一地,她慌張地收拾,展現著焦慮的情緒。而在一家面館中,情緒焦躁的她再次忍不住嘔吐,這次是她拾起舊日痛苦的記憶:在苦苦等待母親的歸來時,母親卻死于難產。
又或許對于母親之后的不辭而別以及拋夫棄子、嫁與他人等行為的不解,她對腹中胎兒心生排斥,且缺乏做母親的心理準備。所以,在本我極端到無法掌控的境地,自我便試圖做出相應修正措施。育美瘋狂作畫來表達情緒,喜歡用黑色、金黃色、紅色等濃重色彩的顏料,以及通過抽象的畫風來作宣泄;她時常出現幻覺,沒有影子的男人、以及在鐵軌上行走的少女時的自己等等。而她在不斷質疑與困惑中,也試圖去化解劫念:與心理醫(yī)生傾訴時充滿憤怒,但也在克制情緒;在畫作中也顯露出想要有個孩子的欲望;去參加母親情人的新書簽售會,開始有所諒解;在她告知戀人懷孕的消息后,而又因不打擾戀人比賽而提出分開。而最終讓她從怨念中脫離,是在一場車禍,她救出一位待產的母親,見證了新生兒出生的場景,新生命的誕生激發(fā)了其身上的母性,她也由此明白母親的苦衷與愛。
影片安排了溫馨的結局,育美創(chuàng)作了《送小魚回家》的畫集,并在新書發(fā)布會上,溫柔地接著續(xù)說母親的美人魚故事。此時的育美眉宇間不再憂郁、不再狂躁,變得平和寬容。與愛人女兒的相視一笑,充滿著幸福。而哥哥育男的出現,兩人相逢一笑,如釋重負。在兒時回憶中,育美也理解了母親的選擇。配著母親如美人魚在大海中曼妙起舞的畫面,育美說:“以前,我一直在尋找結局,現在我延續(xù)著,說著這個故事。”育美同樣獲得超我的心靈救贖,以母親的身份延續(xù)這份偉大的愛。
阿翔是一名拳擊選手,從小努力地練習,希望能成為奧運拳擊選手。而這一切都只是想獲得父親的認可,但他卻一直未能得到父親的陪伴與鼓勵,在父愛缺失的童年成長中,或許也跟他從事的暴力性職業(yè)相關,他情緒沖動易怒,暴躁且不穩(wěn)定。由于眼疾以及發(fā)揮失常,教練不得不取消他拳擊職業(yè)選手資格,并直指出他失敗的原因:不是不夠努力,而是他根本沒有天賦。面對女友懷孕的消息,他不知所措。幼年父親的缺席,他更加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做一個父親?;貞浿?,阿翔幼時練習拳擊時,父親就在門外,卻不曾與之相聚;他亦只有通過努力練習拳擊,試圖通過拳擊來滿足成就感以及對父親的思念。而這份本我欲求的執(zhí)念驅使下,即使眼疾以及女友的勸告、教練的斥責等,他亦不愿放棄。
“當自我與陰影相互配合、親密和諧時,人就會感到自己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這時候自我不是阻止而是引導著生命力從本能中釋放和輻射出來?!?童年的陰影造就了阿翔性格的變化多端。他身上的狂躁,也顯露出對父親的怨念。但同時他表現出了克制、隱忍一面:與女朋友爭吵后,他很快又平息火氣,向其道歉安慰。在與教練爭執(zhí)后,他又回來并把吵架時弄亂的地方整理好,并向教練跪下致歉。在育美告知懷孕的消息時,盡管他是束手無策的,但是卻抑制著情緒,在給女友安慰,握著她的手。這種克制與隱忍,是阿翔遵循著現實原則的自我調整。
導演同樣利用阿翔的執(zhí)念安排了一場幻想與現實交錯的場景:阿翔在釣魚時,偶遇疑似其父親形象的男人,他跟男人傾訴自己的經歷,且描述自己父親。在交流中,他開始在跟男人打拳擊,盡管現實中是河堤上只有他自己在與海風交手,但勝利的那一刻,他獲得釋懷,覺悟自己其實是可以比父親更有能力做父親。而結局中,妻子忙于畫集宣傳,而他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背包、教育孩子,溫柔的一副奶爸形象。從缺失父愛的莽撞的孩子,已轉換為父親的身份角色,這便是阿翔完成了超我的成長。
導演張艾嘉的電影一向表達女性意識,在樸素靜美、冷靜睿智的影像風格里,寄以委婉溫和的女性關注。而在《念念》中,除了貫穿全片的娓娓動聽的美人魚故事,以母親阿貞的自我指涉入手,表達了女性對自由的追求,但張艾嘉更多地著眼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際關系,展現育男、育美、阿翔三個年輕人在經歷困惑、怨念等本我欲望不得的狀態(tài),到在潛意識產生的夢境中實現的自我和解、再到超我的覺悟與釋然。在影片中,導演也似在有意地安排著各種巧合:育美與阿翔同去醫(yī)院做檢查,卻沒有告知對方,而鏡頭恰是安排兩人處于醫(yī)院上下樓層錯開;兄妹去了咖啡店同一個位置;撿畫金發(fā)男人跟酒吧老板為同一人、沒影子的男人跟同搭計程車的男人為同一人;育美在影片開頭哼唱《臺北的天空》,而母親在育男的幻覺里也哼唱了這首歌;母親以美人魚的故事自我指涉,渴望自由,而釋然后的育美將其圓滿,續(xù)說送小魚回家,通過一個完整的家,來治愈破碎家庭帶來的童年陰影。在富有意味的影像表達中,我們也隨之獲得釋懷: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念念不忘的過往,一如影片三個主人公懷揣的思念,怨念,或是執(zhí)念,這些散落的意念,將會以不一樣的形式回響,我們終將會和過去握手言和,接受或改變,成為最好的自己。
注釋:
1.郭良著.弗洛伊德.北京:開明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1997:117-120.
2.(意)安東尼奧?梅內蓋地著,艾敏,劉儒庭譯.《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106-107.
3.(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李燕譯.夢的解析.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20.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565.
5.霍爾等著,馮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58.
[1]郭良著.弗洛伊德[M].北京:開明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1997.
[2](意)安東尼奧?梅內蓋地著,艾敏 劉儒庭譯.電影本體心理學:電影和無意識[M].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
[3](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 ,李燕譯,夢的解析,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M]. 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
[5]霍爾等著;馮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6]吳瓊,王澤儒.《念念》:意象、視點、性別政治態(tài)度與倫理觀念[J]. 電影評介,2015.
[7]耿悅.跨越心墻的幻境迷思:電影《念念》解析[J].戲劇之家,2015.
[8]趙利利.《念念》:當情感邏輯替代敘事邏輯[J]. 電影藝術,2015.
[9].《念念》:張艾嘉的深情[J]. 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
[10]郭釗瑋.于無聲處聽驚雷——析《念念》中的自我和解[J]. 戲劇之家,2015.
[11]崔莎莎.張艾嘉電影《念念》中女性意識的建構[J].大眾文藝,2015.
[12]權倩.電影《念念》的意象、魔幻與自我救贖[J].西部廣播電視,2015.
彭潔華,女,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2015級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在學習階段,多方涉獵電影、電視劇、電視節(jié)目、紀錄片等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