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禮平 (江蘇省行政學院 210009)
略論傳統(tǒng)文化網站的形式和內容
廖禮平 (江蘇省行政學院 210009)
傳統(tǒng)文化專題網站為大眾提供了知識的源泉,為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開辟了交流的園地,也為市場經濟的繁榮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使之服務于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
文化;網絡;傳播
自古以來,文化傳播遵循多種渠道和方式。但是,無論是口口相傳,還是徒承師道,所有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傳播和繼承。自上個世紀以來,技術的進步使聲音、影像可以存儲和再現(xiàn),20世紀90年代以后,計算機網絡使得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有了更新的手段——網絡傳播。這種新的手段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也為文化傳播乃至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新的活力。
專題文化網站往往是圍繞一個專題,收集大量資料,運用多種表現(xiàn)形式,使讀者能在較短時間內獲取相關的知識,因而更受讀者的歡迎。有人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劃分為民族起源、語言文字、國學思想、政治經濟、宗教法律、民風民俗、科學文化等50多個專題1,幾乎所有的文化專題都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上找到相關的介紹或專欄。據筆者粗略的統(tǒng)計,目前以網站的形式見于網絡傳播的就有國學文化、陶瓷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玉文化、民俗文化(以下稱6大專題文化網站)等。
1.從網站的命名上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冠以“中國”“中華”“華夏”名稱的網站,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網”“中華文化網”“華夏文化網”“中國茶文化網”;二是冠以地方名稱的網站,如“中國西部文化網”“福州文化網”“齊魯國學網”“潮汕民俗網”;三是以民族命名的文化網站,如“藏人文化網”“壯侗語言文化網”;四是冠以個人名字的網站,如“張其成國學網”“正龍國學網”。
2.從網站的承辦者來看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政府的門戶網站,如文化部對外文化聯(lián)絡局主辦的“中國文化網”;也有國家級行業(yè)協(xié)會、學會、研究會承辦的網站,如“中國酒文化網”,主辦單位是中國食品工業(yè)協(xié)會和中國國際酒文化研究會,“中國茶文化網”主辦方是湖南省農業(yè)博覽會;二是事業(yè)單位的網站,如“中國酒文化網”,是由北京一家影視文化公司主辦;三是企業(yè)承辦的網站,如“中國茶文化網”的主辦方是從事茶葉營銷的企業(yè),“中國酒文化網”的主辦方是湖北稻花香集團提供支持;還有不知主辦者為何方神圣的網站,如“中國酒文化網”僅以網站署名,未知主辦者身份。
3.從網站涉及的領域上看,既有綜合性的文化網站,如大型文化綜合網站“中國五千年網”,匯集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主要領域,將中國建筑、服飾文學、戲曲、繪畫、書法、方言、武術、儒釋道、酒文化、茶文化、風土人情等等文化專題“一網打盡”,也有地方性文化網站,如任南紅山文化網、巴蜀文化網、京津冀文化網等,大都是以地方冠名,強調本土化,以宣傳本地文化活動、地方戲劇、地方文化遺存為亮點,更多的是單一文化專題的網站,如“老子文化網”“茶文化網”“中國周易文化網”“中國贛鄱文化網”“中國儺文化網”等。這樣的網站包含大量的專題文化信息,集中表現(xiàn)了該文化專題的歷史沿革和發(fā)展軌跡,是該文化專題網絡傳播的主力軍。
4.從網站建設的目的上看,既有商業(yè)性的文化網站,也有非商業(yè)性的文化網站。商業(yè)性文化網站主辦方多為企業(yè),這類網站品牌意識強烈,以宣傳特色產品為重要目的,文化傳播的色彩漸次消退,如“中國茶文化”“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古井酒文化博物館”等就屬于這種情況。非商業(yè)性文化網站即公益性文化網站,其承辦者多為事業(yè)單位、研究機構、博物館等,如“青羊宮道教文化網”“紫云老學文化網”“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這類網站以文化傳統(tǒng)的宣傳為主,不以贏利為目的。
5.從自主的角度上看,既有獨立域名網站,也有依附于網站之內的欄目和頻道,其中以獨立網站的形式居多。根據網絡調查的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涉及文化領域的專題以“頻道”“專欄”“專題”的形式,融合在多種多樣的宣傳網站或政府、企事業(yè)單位的門戶網站。新華網的食品頻道中設有“茶葉文化”欄目;“我樂網”設有“中國酒文化”的視頻頻道。“中國民俗學網”是中國民俗學會的門戶網站;“中國茶文化研究網”是安徽農業(yè)大學的一個子網站,歸屬安徽農大中華茶文化研究所;成都恩威集團公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網”則是一個旨在詮釋和宣講道家思想與智慧為主的純公益性質的企業(yè)子網站。
概括起來說,雖然很多網站冠以“文化”的名義,卻也五花八門甚至魚龍混雜,以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網站排名”為例,冠有“文化”二字的獨立網站共115個:地方文化局(站)的門戶網站20個,企業(yè)文化網站7個,校園文化網站5個,商業(yè)性文化網站14個,地方性綜合文化信息網站38個,傳統(tǒng)文化網站31個。這兩類網站占全部入圍網站的65%以上。
傳統(tǒng)文化專題網站的內容因其主辦者的宣傳主旨、網站用途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而顯得豐富多彩,不一而足。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關于該專題文化的歷史淵源。在網站的欄目中介紹本專題文化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歷程,這幾乎是6大專題文化網站的必備內容。無論是何種類型、性質的專題網站,都會有該文化專題的來龍去脈的專欄或論述。如酒文化、玉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都會把早期的萌芽、后來的發(fā)展、中間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用問答或專欄的形式加以詮釋。至于國學專題,更是以先秦諸子為源頭,理清發(fā)展脈絡,闡明國學淵源。
2.關于該專題的相關文化信息。相關信息是指文化專題信息的延伸與擴展。6大專題文化網站中以酒文化和茶文化最有代表性。例如茶文化專題網站,就其內容而言,涉及文學藝術、歷史考古、科技教育、醫(yī)學保健、經濟貿易、餐飲旅游等多種行業(yè)和學科,包含飲茶習俗、沖泡技藝、陶瓷茶具、茶藝表演、茶館茶樓、茶食茶療、茶葉專著、茶與文學、茶與歌舞、茶與美術、茶與楹聯(lián)、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事博覽和茶事旅游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酒文化則會涉及名人與酒、酒與詩詞、酒與藝術、酒與習俗、酒與養(yǎng)生、酒與收藏以及與酒相關的聯(lián)句、趣聞、掌故、笑話等,其內容豐富,不亞一本小“百科全書”。
3.關于文化專題的行業(yè)(商業(yè))信息。由于大部分專題網站的市場經濟導向,多數(shù)專題網站都設有行業(yè)動態(tài)或商業(yè)信息,其中以酒、茶、玉、陶瓷專題網站尤為明顯。雖然有些專題文化網站冠以“中國”之類的名稱,但其主辦方為行業(yè)協(xié)會或集團公司,因此,在欄目設計上,除專題文化信息外,約有三分之一的欄目是行業(yè)信息、市場信息、產品信息,甚至有打著“中國×文化網”的牌子,其內容全是會展信息。根據我們的調查,凡行業(yè)(協(xié)會)主辦的專題網站,除了行業(yè)動態(tài)、會展信息之外,涉及文化信息約占85%,而企業(yè)主辦的專題網站,產品信息、商業(yè)信息則約占90%。只有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主辦的專題網站,其內容重在學術研究和文化專題的宣傳介紹,毫無商業(yè)氣息。
綜上所述,專題文化網站在內容上有其共性,即都是以專題文化宣傳和知識介紹做為重要內容或首頁,但是主辦方的身份決定了網站的內容,于是因網站用途的差異,形成眾多風格各異的網站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情況:研究機構的專題網站重在文化的研究和介紹,企業(yè)集團借文化平臺宣傳商業(yè)(產品)信息,事業(yè)單位(協(xié)會、學會)主辦的專題網站介于兩者之間而偏重于文化的宣傳。
計算機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任何人、任何單位都可以通過合法的手續(xù),在互聯(lián)網上申請自己的域名和設立網站。只要網站的主辦者遵守《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文件的規(guī)定,并接受相關部門的監(jiān)督和管理,就可以在這個虛擬空間進行自己的個性化網站設計、信息發(fā)布、信息服務和管理。根據我們的調查,6大專題文化網站的個性化設計特色十分明顯。研究機構的網站多平實、簡潔,不花哨,例如中華茶文化網,首頁簡單,如同一扇中式門窗,點擊“進入”,頁面頗多中國元素:以中國特色的楹聯(lián)風格,開設“茶史、茶道、茶藝文、茶館、茶具”等關聯(lián)信息,配以清淡的水墨插畫和扇形書法,一副清淡儒雅之氣,與中國的茶道氛圍十分貼近。
行業(yè)協(xié)會主辦的專題網站商業(yè)氣息漸濃,其網站風格商、儒兼而有之。多以行業(yè)信息為主導,不是單一介紹產品信息,以顯示出其與企業(yè)網站的不同之處,如中國食品工業(yè)協(xié)會和中國國際酒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中國酒文化網”。對于相對獨立的“第三方”主辦的專題網站,則更加突出其宣傳介紹的主導風格,古今中外、文化、商業(yè)、動態(tài)、發(fā)展等等信息,極盡包攬之意。
以企業(yè)(集團)為主辦方的專題文化網站,則完全具備了企業(yè)網站的所有特征,此類網站以文化專題宣傳為切入口,有效的展示企業(yè)形象和產品,還有較高的交互性,與客戶進行實時的溝通、為產品或服務提供支持。有的網站還擁有在線下單、對外加盟等等功能。網站設計風格精致美觀,商務性強,目的是提高企業(yè)知名度,提升單一品牌產品的形象和服務。如湖北稻花香集團主辦的“中國酒文化網”、中茶茗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茗茶文化網”等等,不勝枚舉。
真正純文化宣傳的當推民俗專題網站,無論是冠以“中國”名稱的民俗網,還是以地方、民族類別為冠名的地方民俗專題網站,都顯示出各自截然不同的風格。如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和湖北省十堰市民俗學會主辦的“民俗文化網”“西部民俗風情網”“潮汕民俗網”“藏族民俗網”等,多為文化傳播公司主辦,以宣傳風土人情為主導,其商業(yè)運作僅以廣告合作為主,因其收攬各種風土人情,個性化的設計風格多有變化。
縱觀傳統(tǒng)文化專題網站的創(chuàng)意和設計,大都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脈,是互聯(lián)網上紛繁艷麗的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和文化知識的普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相信,對傳統(tǒng)文化專題網站形式和內容上的正確引導,既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有關主管部門面臨的新的任務和挑戰(zhàn)。
注釋:
1.見大型多媒體光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 .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中視弘典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