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偉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 100000)
莎士比亞戲劇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的當代價值
俞麗偉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 100000)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的紀念年。莎士比亞戲劇不僅是世界藝術遺產,還是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經典書目和必讀書目。莎劇從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文本與劇場的密切關聯(lián)、人類價值的共性關照三方面對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為學生創(chuàng)作、改編和表演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技巧和深厚的人文情懷。
莎士比亞;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現(xiàn)實主義;劇場;人類價值
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肩負著培養(yǎng)創(chuàng)作型人才的重任,而莎士比亞戲劇是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經典書目和必讀書目,是培養(yǎng)和提高劇作素養(yǎng)的基石。莎劇從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文本與劇場的密切關聯(lián)、人類價值的共性關照三方面對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讀莎翁劇作,演莎翁劇作,成為提高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寫作水平的必經之路。
戲劇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鏡子,優(yōu)秀的劇作家總能客觀的審視社會現(xiàn)實,并通過劇作把事物的本質表現(xiàn)出來。王國維精辟地闡釋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特色,“一面與世相接,一面超然世外,即自理想之光明,知世間哀歡之無別,又立于理想界之絕頂,以靜觀人海之榮辱波瀾?!?王國維的觀點“突顯了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具有“不同于‘主觀的詩人’的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特性,而這是一種內涵極為豐富的現(xiàn)實主義?!?莎士比亞經典代表作——四大悲劇《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是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外國戲劇名篇導讀課程”的必讀劇目,學生通過研讀莎翁劇作,學習莎士比亞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為未來從事影視劇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基礎。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凸顯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他認為人文主義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已不可調和,其寫作重點應放在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概而言之,莎士比亞劇作的現(xiàn)實性是將人物放在整個社會階層中反映和推動事件發(fā)展,個人命運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時代的縮影。四大悲劇在復仇、虛偽、嫉妒、權欲主題的背后,折射出莎士比亞對復雜的社會背景的深切同情和關注。17世紀初,英國王權階層與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lián)盟垮塌;來自農村的“圈地運動”急速進行;詹姆斯一世治國無方、揮霍無度,國內局勢日益惡化;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各地揭竿而起。在劇作與時代的關聯(lián)上,透視宮廷政治斗爭與現(xiàn)實人民的反抗斗爭,圈地運動致使農民流離失所的悲慘遭遇。莎士比亞不僅在悲劇作品中關注社會現(xiàn)實,喜劇亦然。喜劇《威尼斯商人》的題材是商業(yè)資產階級和高利貸者的矛盾。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16世紀末,莎士比亞敏銳地捕捉到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作者掙扎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雖然是一部諷刺性喜劇,但卻赤裸裸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客觀現(xiàn)實,直指問題的核心。
莎士比亞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與他本人的經歷有著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莎士比亞具有多重角色,他擔任過馬夫、雜役;他愿意與社會各階層交往,無論販夫走卒還是達官顯貴,積累社會經驗。南安普頓伯爵、國王詹姆斯一世都與莎士比亞有密切交往并對其青睞有加;他是宮內大臣劇團和后來更名為國王供奉劇團的專職編?。凰难輪T生涯也有聲有色,“莎士比亞早年因扮演君主角色而聞名,貴族世界是他戲劇設計的核心”,3莎士比亞對高貴和優(yōu)雅的角色,從來不吝惜筆墨;莎士比亞后來還當上了劇院股東。豐富的實踐經歷為他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從莎翁本人現(xiàn)實生活的多重角色向作品的多重角色轉換。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既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市民,也有高高在上的王公貴族;語言可以為卑微貧賤下等人的俗人俗語,抑或詩意盎然、哲思泉涌的深奧古語。
從莎士比亞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和豐富經歷受到啟發(fā),高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學生在校期間堅持以內容為王,積累現(xiàn)實素材,并透過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質。專業(yè)教師設計陌生采訪教學環(huán)節(jié),被采訪對象必須是自己不熟悉的人。學生觀察和采訪校園圖書管理員、教師、同學、宿管、食堂人員、園丁、保安、醫(yī)務室大夫等等,獲得了大量一手素材。學生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每天在校園里工作的普普通通的人員身上竟然可以挖掘出許多精彩的故事。學生在校園里的多元體驗和采訪,觀察不同人的語言特點、表達方式、價值觀,探究其產生的社會根源,這些深入的思考轉化為劇本寫作,以深刻領悟莎士比亞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
戲劇教育的誤區(qū)之一是“忽視了戲劇的舞臺特性,將戲劇的文學性直接等同于戲劇,使得戲劇專業(yè)的學生同中文專業(yè)學生并無二異”,4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戲劇專業(yè)的發(fā)展。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在培養(yǎng)過程中始終強調,劇本創(chuàng)作不是孤立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以滿足閱讀需要為最終目標,它必須與劇場表演相表里,更傾向于滿足大眾觀賞的需求?!吧勘葋喦趭^地寫了三十七個劇本,目標很明確,是為了供劇團演出之用,他關心的只是舞臺上的成功;至于把劇本作為文學作品發(fā)表,供讀者案頭批閱,他似乎很少考慮過?!?為了舞臺效果,他會根據(jù)演員的特長設計角色?!袄纾凇稛o事生非》中設計巡丁道格勃雷一角,其部分用意便是讓名噪一時的戲劇演員威廉?坎普盡量發(fā)揮插科打諢即興表演的才能?!?因此,“劇場文本包含任何以完成表演為目標的文本藍圖”。7莎翁劇本既是鮮明的體現(xiàn),其劇本和劇場的密切關聯(lián),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提高舞臺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莎翁本人劇作的舞臺性得益于劇場實踐。16世紀末的英國,職業(yè)演員還沒有出現(xiàn),很多演員多由手工業(yè)者兼任。莎士比亞在劇院既是劇作家,也兼演員,他的劇作生涯幾乎與演員生涯同步進行。莎士比亞常年在劇院浸潤,獲得豐富與寶貴的歐洲舞臺實踐經驗。德國戲劇理論家巴爾梅提到歐洲的劇場傳統(tǒng),“一出戲的制作就是從劇本、歌本或是編舞概念進入到演出的過程。換句話說,文本被轉化成不同物質基礎的符號:聲音、動作、服裝、繪畫、錄像等等?!?當時所處的伊麗莎白時代缺少復雜的舞臺布景,因此莎翁對舞臺的熟悉反映到劇本中,就是臺詞中隱含與舞臺相關的提示。例如《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場,勃那多說:“那邊是誰?”弗蘭西斯科回答道:“不,你先回答我。站住,告訴我你是什么人?!眱蓚€士兵相互認識,也能在舞臺上看見彼此,但臺詞卻表現(xiàn)為看不清對方,說明敘事時間設定為黑夜。勃那多說:“現(xiàn)在已經打過十二點鐘,你去睡吧,弗蘭西斯科?!备ヌm西斯科說:“謝謝你來替換我。天冷得厲害,我心里也老大不舒服?!辈嵌嗾f:“你守在這兒,一切都很安靜嗎?”弗蘭西斯科回答:“一只小老鼠也不見走動。”9這段臺詞暗示了更為細致的時空和人物關系,對話發(fā)生在深夜12點,兩個士兵在崗亭換班,周遭環(huán)境十分寂靜、寒冷。莎士比亞雖沒有在次要文本中顯著地標明舞臺提示,但對話本身即形成了內在的語言布景,“即將莎士比亞劇本中詩意描述的段落,視為對伊麗莎白時代空曠舞臺缺乏實際布景的一種補充。”10莎士比亞提供了幕場、角色、人物關系、角色上下場、臺詞、劇情和內在語言布景等信息,但關于具體舞臺設計、音效、服裝、化妝等方面還是留給制作團隊和表演團隊相當大的表現(xiàn)空間。將表演研究應用于戲劇文本解讀的創(chuàng)始者是雷蒙?威廉斯,他在其力作《表演中的戲劇》總結道:戲劇中的文本與演出之間,根本沒有固定的不變關系。11既文本可對應多樣的演出形態(tài)。戲文專業(yè)教師需要通過藝術實踐,了解制作團隊在演出中運用的符號和策略,由原先的案頭教學,走向更加多元的舞臺實踐,最終提高劇本創(chuàng)作水平,以完成表演為目標的文本藍圖。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學生在專業(yè)教師引導下排演莎翁經典劇作屬于“學院派戲劇”范疇。所謂“學院派戲劇”是以戲劇專業(yè)藝術院校以及專業(yè)團體為主體,以教學、學術研究為核心訴求的戲劇演出。12這類戲劇表演通常選擇中外經典劇目,具有明確的、較高的學術追求,以教學匯報表演、戲劇比賽公演、學術研究演出為最終呈現(xiàn)方式?!皩W院派戲劇”具備較優(yōu)越的制作條件,成體系的創(chuàng)作流程,而呈現(xiàn)更為突出的學術研究價值和鮮明的創(chuàng)作追求。13莎士比亞戲劇在國外戲劇學府中受到高度重視,英國皇家戲劇學院、伯明翰大學的莎士比亞學院、美國朱麗亞藝術學院、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紐約大學惕西藝術學院、邁阿密大學戲劇系等知名學府均將莎士比亞戲劇作為學院派戲劇的經典研究劇目和學術表演劇目。國內高校在培養(yǎng)編劇人才時,戲文教師與表演教師通力合作,實現(xiàn)莎士比亞劇本與舞臺的相互借鑒與融合。戲文教師先指導學生進行莎士比亞劇本閱讀并做出詳細的讀書筆記,包括劇情梗概、各幕梗概、人物簡介、人物關系圖、情節(jié)分析、語言特點、舞臺提示等。戲文學生開設有一學年的表演課,專業(yè)表演教師指導排練,初排結束后,表演教師邀請戲文教師對莎士比亞的劇目表演再次提出修改意見,力求完善傳達出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主旨。戲文系與表演系共用舞美道具間和服裝化妝間,日常排練有排練廳,匯報演出有黑匣子實驗小劇場,大型演出有學校鏡框式舞臺的大禮堂和綜合劇場。在美國的許多大學有一年一度的戲劇演出季,“莎士比亞等戲劇大師的作品更是幾乎每個演出季都會上演”。14筆者所在的戲劇學院也在每年一屆的文學常識大賽和劇本大賽中公演莎士比亞劇目,極大提高了戲文學生的學習熱情。演出后師生總結劇本閱讀和演出經驗,加深莎士比亞戲劇的理解和舞臺闡釋。
表演教師、戲文教師共同帶領學生將文本語言符號轉化成舞臺語言符號,這無疑對專業(yè)教師是一次自我的提升。布魯納強調知識的轉化,是通過新知識進一步分析和概括,從而使認知結構中演繹出新內容的過程。15《哈姆雷特》是戲文教學中排演最多的莎翁劇作。莎士比亞設置多線情節(jié)烘托人物,哈姆雷特、雷歐提斯、福丁布拉斯三條復仇線,卻因為性格和時機采用了不同的復仇方式。教師指導學生多線情節(jié)在不同場景舞美創(chuàng)意與設計,各類燈光效果的反復嘗試與推敲,演員服裝與舞臺表現(xiàn)的契合度,如何完成場面調度、舞臺監(jiān)督等。在實踐的基礎上,促進專業(yè)理論教學的深化,使今后的戲文教學更有針對性。而學生通過舞臺實踐不僅深入領會莎劇內涵,提高寫作水平,還有機會參與到演員招募、排練、宣傳、演出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真正實現(xiàn)了從案頭到場上的全程實踐。
在實踐中,學生不僅看到自己導演的《哈姆雷特》搬上舞臺,增強了成就感和榮譽感,也深刻領悟莎士比亞在生活化和貼近角色方面的高超技巧。導演、演員在排演劇本并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也帶給戲文學生們鮮活的靈感。例如《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哈姆雷特、雷歐提斯、國王、王后由內心斗爭直接轉化為決斗對抗,在層層對抗中,真相大白于天下。戲文學生參與排練過程中,如何選擇服裝和化妝,如何呈現(xiàn)王室禮節(jié),如何擊劍對抗,都查閱了大量資料,同時表達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考和人物定位,也把隨時閃現(xiàn)的靈感和好的建議補充進劇本,這一過程正符合布魯納提到學習過程應使認知結構中演繹出新內容的過程。
舞臺還加深了對莎士比亞劇本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吧勘葋啎r代的戲劇藝術,最主要的手段是言辭,要吸引住觀眾不去別家戲院,你的臺詞就必須精彩?!?6莎士比亞戲劇的一大貢獻是英語詞匯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藝術活的生命。他善于遣詞造句,賦予了詞匯新的內涵和詞性;他運用各種修辭手段,如雙關語、擬人、比喻等使他的劇作語言富于變化,生機勃勃。臺詞寫作練習中,學生揣摩莎士比亞劇作人物的語言,模仿各種語言寫作技巧。學生在排練莎翁劇本之時,對語言詞匯和修辭手法的領悟要遠遠高于僅僅閱讀劇本的學習效果。學生排練過程中需要熟悉臺詞、分析臺詞、背誦臺詞,把握人物性格和劇情,特別是一些潛臺詞,還力求惟妙惟肖地在語氣、聲調、節(jié)奏、行動上表演出來。顯然,經過舞臺的轉化過程,學生充分的體會莎士比亞語言的藝術魅力。
美國大學戲劇教育的傳統(tǒng)派主張,“大學戲劇對自己、對學生、對觀眾都有責任,要通過戲劇來發(fā)現(xiàn)和呈現(xiàn)出普遍的人類經驗、情緒和思想,我們有責任幫助學生和觀眾熟悉我們自古希臘以來的前人那里繼承下來的經典戲劇遺產?!?7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戲劇藝術的高度。其中,人文精神是莎翁戲劇生命力的內核。魯迅非常認同莎士比亞的人文精神,他在《科學史教篇》提到 “人群所當希冀要求者,不惟奈瑞(即牛頓)已也,亦希詩人如狹斯丕爾(即莎士比亞)……凡此者,皆所以至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見今日之文明者也?!?8魯迅借由莎士比亞戲劇提到當今科學技術固然重要,但也不應偏廢人文精神,人格健全對現(xiàn)代文明非常必要。莎翁戲劇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人類價值的共性關照,愛與責任、權力欲望、復仇嫉妒等。人文精神使莎翁戲劇可以超越時間,跨域國界,歷經400年,在世界各地的大學、劇院常演不衰,歷久彌新,成為全世界公認的經典劇作。如何將莎士比亞戲劇的人文精神內化為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創(chuàng)作素養(yǎng),是戲劇教育值得思考的話題。目前嘗試有三條途徑,一是以研讀劇本領悟莎士比亞人文精神的內核;二是以團隊合作發(fā)揮人文精神的社會權利;三是以表演實踐延伸人文精神的創(chuàng)作。
研讀劇本領悟莎士比亞人文精神的內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在大二開設“外國戲劇史”“外國經典劇作導讀”課程。莎翁劇作是必讀書目和精讀書目,因此閱讀莎劇和撰寫讀書筆記成為課程重要內容。通過閱讀、討論、讀書筆記,使學生領悟莎翁對人的生命和價值的關照。例如《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王子本是一個天真、熱情,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天之驕子,心中充滿崇高的人文主義理想,面對父王被殺的事實,他堅定地走上復仇之路。無奈宮廷斗爭遠比他想象的要復雜的多,他多次內心掙扎,最終在猶豫與反抗中完成替父報仇的夙愿,自己也遭遇戕害的生命悲歌;《羅密歐與朱麗葉》正面表現(xiàn)相愛的青年男女痛恨自己的家族姓氏,反對世仇家族的迫害,勇敢追求愛情。莎翁作品傳遞出愛的真諦、責任意識、自由的追求等彰顯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所顯現(xiàn)出來的共通的人文精神。即便學生還沒有機會參與社會生活,但是通過閱讀經典、讀書筆記大賽、文學常識大賽等實踐使學生感悟莎士比亞戲劇的思想魅力,明確只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tǒng)一的作品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作品。
團隊合作發(fā)揮人文精神的社會權利。戲劇藝術是綜合性的藝術,由此,團隊合作十分重要。莎士比亞在劇團工作多年,他與劇院的服裝師、道具師、抄劇本工、提臺詞人、樂師、演員保持密切的交往和合作。伊麗莎白時代的演員并不固定為某劇院工作,他們的工作常常具有流動性。但是莎士比亞所屬的劇院,一些知名演員因與莎士比亞保持良好的合作,則常駐劇院,固定表演莎翁劇作。當前影視劇本寫作也應借鑒莎士比亞的團隊意識,建立團隊合作機制。電視劇、欄目劇少則十幾集,多則六、七十集,動畫片動輒上百集,僅憑一個人的力量很難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常常是由劇本統(tǒng)籌帶領編劇團隊合作完成。因此學校階段應有意識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教師方面,需要合作分工,如擔任總策劃、編劇指導等;學生團隊也要明確分工,策劃、分集大綱、分集劇本等落實到人。教師團隊與學生團隊討論劇本,頭腦風暴,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為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教室、咖啡館、食堂,都可以成為師生們侃侃而談的場所。教師盡量不過多干涉,讓學生自由表達觀點。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交流思想,為劇情的設置打下很好的鋪墊,也鍛煉了學生們積極思考的習慣。團隊實踐和頭腦風暴既尊重學生的個體發(fā)揮,也相互借鑒和學習,還加強了團隊凝聚力,師生關系在和諧、共進的氛圍中得到了升華?!昂苌儆袘騽№椖渴强梢杂梢粋€人獨立完成的,每一個承擔獨立項目的學生都面臨著如何聯(lián)系其他專業(yè)的學生以建立一個團隊的問題。這就要求他們對戲劇藝術的各個專業(yè)也都有相當?shù)睦斫??!?9所以在外部合作中,編劇團隊還要適應與表演團隊、舞美團隊、攝影團隊、音響團隊的合作,大家優(yōu)勢互補,各取所長。參與項目的團隊有一個共識:就是項目讓參與人找到了目標感,在目標感的基礎上建立起責任感和使命感,劇本付梓和藝術演出又讓大家增強了成就感。
表演實踐延伸人文精神的創(chuàng)作。戲文專業(yè)學生預想抓住莎士比亞的人文精神,體驗劇本與劇場相結合的巨大魅力,最佳的途徑非表演莫屬。表演實踐是戲文專業(yè)人文精神內化的延伸,將作品的精神主旨轉化為自身的身體行動,由內向外融會人文精神的內涵,較之以往的灌輸式教學來更有代入感。當代,身體作為表現(xiàn)的手段已經是全球戲劇表導演藝術家所通用的。20戲文專業(yè)學生正在嘗試運用身體語言表現(xiàn)莎士比亞的人文精神?!袄硐氲谋硌菔峭ㄟ^身體的行動來表現(xiàn)對形而上的表達,理想的戲劇是通過可視的表達創(chuàng)造出一個不可視的世界?!?1
莎士比亞戲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貢獻,經過400年的歷程,也成為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中的重要文本和實踐源泉。面對當下高素質編劇人才奇缺的現(xiàn)狀,借鑒莎士比亞戲劇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挖掘文本與劇場的關聯(lián),人類價值的共性關照,促進高校編劇人才主體的全面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1.王國維.《莎士比傳》.《王國維文集》第3卷.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392.
2.孫偉昉.《接受與流變——莎士比亞在近現(xiàn)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2011(5):154.
3.Joker.《戲如人生的莎士比亞》.電影世界,2014(6):109.
4.郭海洋.《“藝考”背景下的中美戲劇教育之思》.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9):113.
5.方平.《莎士比亞的再認識》.上海戲劇,1986(3):5.
6.陸谷孫.《讓書齋與舞臺溝通——關于莎劇表演和研究的一點感想》.上海戲劇,1986(3):4.
7.克里斯多夫?巴爾梅,耿一偉譯.《劍橋劇場研究入門》.書林出版社,2010:143.
8.同上,第136頁.
9.莎士比亞,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全集(第5卷)》.譯林出版社,1998:279.
10.克里斯多夫?巴爾梅,耿一偉譯.《劍橋劇場研究入門》.書林出版社,2010:140.
11.同上,第140頁.
12.孫大慶.《方興未艾的“學院派戲劇”——觀兩屆亞洲戲劇院校大學生戲劇節(jié)有感》.藝術評論,2011(10):50.
13.同上,第51頁.
14.邢建軍.《美國戲劇高等教育考察記》.戲劇,2003(4):93.
15.劉奇志.謝軍.《布魯納教育心理學思想及其啟示》.教學研究,2004(5):378.
16.Joker.《戲如人生的莎士比亞》.電影世界,2014(6):111.
17.孫惠柱.《高等戲劇教育的兩種模式及其前景》.戲劇藝術,2004(1):20.
18.魯迅.《科學史教篇》.《魯迅全集》第1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5.
19.孫惠柱.《高等戲劇教育的兩種模式及其前景》.戲劇藝術 ,2004(1):22.
20.姜若瑜,陳剛.《尤金?尤奈斯庫戲劇表演工作室紀略》.戲劇, 2010(3):148.
21.Dymphna Callery,Through the Body,Nick Hern Books Limited,2001.
徐彩霞,宋麗云.大學生對莎士比亞戲劇的表演——以《奧賽羅》為例[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 2012(2).
俞麗偉,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研究院,學歷:2014級戲劇戲曲學博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