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莉
寒暑假是“家庭戰(zhàn)爭”的高發(fā)期,因為孩子和家長相處的時間長了,難免會因為意見不統(tǒng)一產(chǎn)生摩擦,日?,嵥橹械膸c起床,到學習安排上孩子要上幾堂課,然后還有孩子每天都與哪些人來往……這一切都可能成為爭吵的開端,成為家長“批評”孩子的導火索……
舉起手的時候想一想
好不容易放了假,讀高二的兒子小杜天天睡到日上三竿,有事沒事就拿個手機在一旁瞎比劃,這讓父親老杜很著急——這再開學可就高三了,咋不知道抓緊呢?老杜從同事那里聽說,周末下午在某培訓中心將舉行高三學習指導講座,趕緊報名。小杜聽說了不以為然,覺得都是千篇一律。周末一早,小杜照舊和同學們約好了去打球,老杜無奈,耳提面命地提醒下午講座別遲到。下午,老杜早早到了地方等,可是左等右等,一直到講座結(jié)束,小杜也沒來。回到家,老杜看見小杜正躺在床上睡覺,頓時火氣就上來了,一個巴掌就打了過去……
其實很多家長都明白,“打孩子”并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來自家長的打罵會使矛盾升級,使小事變大,因為在父母這一巴掌揮下去的,不單單是父母的怒氣,還有孩子的自尊,甚至會讓孩子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慢慢地對所有的批評甚至打罵刀槍不入,到那時再想挽回,已經(jīng)很難了。
同時,父母是孩子的最貼身的老師,家長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家長以及周圍人,所以一個在打罵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當然會比其他孩子暴力得多,這因為他今后的成長埋下了隱患。
所以,當孩子犯錯誤、或者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作為家長首先要讓自己先冷靜下來,而不是去一味地強調(diào)孩子的問題,進一步激化矛盾或是否定孩子,比如:杜先生不妨先來聽聽小杜失約的理由,從一開始,小杜就是不情愿去參加這樣一場講座,所以,當他無法正面反抗的時候,自然會采用其他的辦法。所以說,在探究孩子犯錯的同時,家長也要反省自己是否正確。當然,老杜要和小杜強調(diào)的是“契約精神”,也就是既然你已經(jīng)答應了,就要做到。批評孩子一定要批評到點子上,如果只是采取簡單的打罵這樣粗暴的方式,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
大聲喊的時候想一想
每次家長會對小濤家來說,都無疑是一次大地震,尤其是當家長會是小濤媽參加之后。用小濤的話說,每次家長會之后,家里就會陷入“暴風驟雨”似的語言風暴中。不是說小濤學習不用功,或是惹了什么禍,而是媽媽每次參加家長會之后回來都會說,你看看誰誰誰,一個教室坐著,怎么差這么多?抑或,你是進步了,可是不夠不夠不夠……這時候,小濤說自己感覺特別無助,感覺自己怎么說怎么錯,而且他的辯解只會讓媽媽情緒失控,甚至引來更大聲的責罵……
面對媽媽疾風暴雨般的叫嚷,小濤的內(nèi)心是崩潰的,雖然他說“習慣”了,但是作為家長要知道,并不是你說的越大聲,對孩子的教育越有益處,聲調(diào)和結(jié)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絲毫感覺不到尊嚴的存在,也把你的修養(yǎng)咆哮得無影無蹤。如果大人孩子都發(fā)脾氣,批評很有可能會升級為哭鬧和打罵,教育的效果抵消為零。
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的態(tài)度,包括表情、語氣和目光都很關(guān)鍵,都會給孩子傳遞家長內(nèi)心的真正想法,所以,有時候他們拒絕的不是批評本身,而是父母的態(tài)度。心平氣和的教育,是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也能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喋喋不休的時候想一想
此外,對于很多孩子來說,雖然家長的教育看似“和風細雨”,但是卻“滔滔不絕”,很多孩子都抱怨,一閉上眼睛,滿耳朵都是爸爸媽媽嘮嘮叨叨的聲音,而嘮嘮叨叨的內(nèi)容卻是非常小的事情,比如說起床晚了,沒在他們規(guī)定的時間里去學習看書,多看了十分鐘電視……絮絮叨叨缺乏新鮮感的批評,只會讓孩子自動無視,并不能給孩子的大腦以明顯的刺激,而且家長說的越多,孩子越會把家長的嘮叨當成耳邊風。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自己要多多來提醒他們,才會讓他們時刻記住該怎么做,少走彎路,但是對于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家長的嘮叨只會讓孩子感受到不受信任,不尊重自己,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會讓他們明著或暗著和你對著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會有增無減。同時,家長會把“沒出息”、“這么笨”一類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話掛在嘴邊,這樣的反復“強調(diào)”,會在孩子心理打下烙印,甚至會產(chǎn)生心理暗示,覺得自己就這樣了,失去斗志。
與其嘮嘮叨叨地“浪費體力”,不如一針見血的深入懇談,要相信孩子已經(jīng)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他們有能力開始去掌握自己的人生,所以家長要做的是給出建議,而不是指手畫腳,給孩子們一個“安靜”的成長環(huán)境,也會讓親子關(guān)系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