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入殮師》根據(jù)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門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由瀧田洋二郎執(zhí)導,本木雅弘、山崎努、廣末涼子等聯(lián)袂出演。影片以一名初出茅廬的入殮師的視角去觀察身邊各種各樣的死亡與離別、親情與愛意,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本文以《入殮師》為例,較為詳細地分析了其在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點,以供探討其在平淡直白的敘述中所傳遞出的影像力量。
關鍵詞:《入殮師》 結構分析 人物塑造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并不代表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里送走了許多人。對他們說: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亻T人
一 、生如夏花 死如秋葉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
傳道者說: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么益處呢?
影片《入殮師》給了我們最淺顯直白的答案——生即死,死即生。水中的魚拼盡全力逆流而上,盡管結局無非一死。那人又何嘗不是這樣?
人類通過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類的存在而存在??瓷先ニ坪跏且粋€悖論,但是卻道出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個體就是世界的存在。
《入殮師》講述一個滿懷藝術理想的普通人因為“意外”或者叫做“注定”進入了一個不被普世之人接受的行業(yè)——入殮師,滿懷著對父親“拋妻棄子”的怨恨和與母親臨終的錯過,逐步了解和認識生與死、愛與恨的真正意義,最終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入殮師的故事。
本片沒有華麗的攝影、震撼人心的大場面,甚至沒有曲折的劇情,只是在時間的流逝中讓觀者隨劇中人一同走入每一個生命的終點,在影像的光影之中體會原來人終歸塵土。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死亡,既然接受了死,那么在有生之年就會好好活著。在這個世上留下點什么東西,哪怕只是那么一點點,也證明了生的努力。
入殮師,又名為逝者送行的人。入殮,對于死者來說是保持生命最后時刻的尊嚴;對生者來說是最后一次將厚重難言的情感釋放出來的機會。而入殮師則正是賦予死者尊嚴,令生者釋懷的送行者。
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內心深處對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麗,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寬容便是對生活最美的禮贊。世事無常,我們無法抵御時光的流沙,唯有內心保持對生活應有的謙虛,才能在面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時候勇敢擔當。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會放棄的魚,即使在逆流的征途中有可能死去,依舊沒有放棄,只因在它們的內心,這便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有關生命的儀式。
再深刻的主題也需要更有效的表達方式。于簡樸之中彰顯無盡的內涵,于直觀的影像之中顯現(xiàn)生命的意義。也許,電影就是這樣一種媒介,在每一個24格的膠片中表達生活與生活中的我們。下文將從劇作結構等方面詳細分析本片的呈現(xiàn)方式。
二 、娓娓道來 情深意長
(一)關于結構
影片全長約130分鐘,封閉式的敘事結構,并無嘩眾取寵的外在形式,卻如山澗的潺潺溪水,在不知不覺中將故事娓娓道來。全片可分為以下五部分:
(開端)00:00——31:45,小林決定放棄大城市的艱辛生活回歸故鄉(xiāng),他滿心歡喜地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對生活、對未來滿是未知的空白和期盼。
(帶入)32:30——47:28,小林對入殮工作的動搖和懷疑、拒絕和排斥。
(發(fā)展)49:35——91:15,小林對入殮工作的認同和肯定、接受和尊重。
(高潮)91:16——106:20,小林與妻子和解,共同完成對澡堂老太太的入殮。
(結局)106:21——130,小林完成對生父的入殮,也完成了對自己的心靈救贖。這也是全片情感的最高升華處,是父子間幾十年間情感的無聲融解。
從結構上來說,本片并無突出之處,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逐步展開。但是,這種平淡的敘事手法恰好襯托出情感的濃烈。在眼花繚亂的敘事方式大行其道的當下,這部影片傳統(tǒng)的講述方式,不失為一種回歸。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敘事結構有極強的代入感,使觀眾感同身受,同主人公小林一起從對入殮工作的陌生到逐步熟悉,直至完成自我觀影的內心滿足和情感釋放。
(二)關于人物
小林大悟,一個年輕的大提琴家,充滿夢想?yún)s在現(xiàn)實中屢受挫折。因為一次偶然,盲打誤撞地接觸到了入殮師的工作,從此踏上了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影片初始,展現(xiàn)出小林的青澀、懦弱、善良、柔軟的一面。隨著劇情的發(fā)展,觀眾同小林一同成長,一同堅強,一同接受并認同入殮師這一職業(yè)。到影片結尾處,小林終于成長為一個能擔當、有責任感的男人。至此,觀眾的內心得到了安慰和滿足,感受到了寬容的力量。
電影始終都沒有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生父、生母形象,二者作為缺席的在場者存在于影片本體之中,有著特殊而必要的意義。正是未對生母臨終盡孝的遺憾,使得小林在接受這份工作的過程中,始終懷有愧疚之情,也正是這種愧疚,一次一次去“抵抗”最初的猶疑和矛盾。直到對澡堂老太太完成入殮,小林才從內心深處原諒自己,也徹底接受和認同了這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而那個模糊的生父形象出現(xiàn)在小林的記憶中,也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作為一個已逝的生命,他的出現(xiàn)其實是為了使小林的成長更加完整,父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用手中緊握的一顆“石頭”補償了兒子成長過程中父愛的缺失,成全了兒子也使兒子學會了原諒和寬容。
生命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原諒,原諒那些傷害你的人和事。影片的最后,小林滿含淚水為父親做入殮的儀式,應該說是父子間的最后一次對話。在無聲的交流中,所有委屈、不解、愛和恨、痛與傷,全部一筆勾銷。父親去了,手中卻緊握著當年的小石頭,這是一句道歉,也是一生難以放下的心結。應該說,生父和生母的缺席正是小林成長過程中必須去面對的問題,問題解決,小林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長。
澡堂老太太和社長,這兩個角色作為代母/代父形象,在影片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小林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是缺少父愛的,從遇到社長的那一刻起,一個“嚴父”走入小林的生活。社長兢兢業(yè)業(yè)為那些死去的蒼白的人恢復原來的美麗與光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點一滴的教育和感召小林,幫助小林完成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與煎熬。
澡堂老太太是小林童年的見證者,從始至終對小林充滿了愛憐和慈祥。她對生活的樂觀熱愛和勇敢堅持也影響著小林及其妻的人生價值理念。老太太生命的結束出現(xiàn)在小林和妻子的情感危機段落,“搬柴火時倒下”的老太太意外成為夫妻危機化解的一個突破口。妻子由此親眼見證丈夫工作的全過程,被深深感染,終于理解并接受了丈夫的工作。
澡堂老太太和社長是小林最終接受入斂工作的引導者,更是令同小林一樣的我們認知生命,接受死亡意義的指路人。
影片中的人物并不復雜(具體人物關系見下表),沿用傳統(tǒng)的日本家庭親情電影的人物關系模式,以夫妻/父子/母子關系為結構影片中人物關系的紐帶。本片中的小林大悟是影片的主角,但是卻并非好萊塢式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懦弱、膽怯、失意的普通人,也正是這樣的普通人最終體會了生與死的意義,體會了入殮師工作的價值,拋卻了對死亡的所有恐懼,讓逝去的生命在手中綻放最美好的光芒。因而使全片顯得更加真實和生動。
片中“看門人”的設置堪稱巧妙,前半部分一直將“看門人”埋伏在澡堂老太太這條線索之內,當他在老太太的葬禮上說出那段感人至深的話時,前面略顯平淡的劇情突然間變得回味無窮。生和死只是一扇門罷了,通往不同的旅程。不管曾經有過怎樣的過往,此刻告別,終會再相見于下一段旅程。這個普通的人物瞬間變得熠熠生輝。
如果沒有“入殮師”這樣一個特殊而陌生的職業(yè),也許這部電影并不會獲得奧斯卡評委的青睞。如果沒有“入殮師”的身份襯托,也許這部電影并不會如此感人至深。從經典劇作的角度分析,在人物設置和人物關系的處理上,本片并無特殊之處,中規(guī)中矩,沒有刻意的干擾,沒有繁冗的拖沓。但正是這樣的簡單和真實,恰到好處地將最后的感情迸發(fā)做了有力的鋪墊。
當生命終結,一切感情與糾葛都會隨著眼淚而化為灰燼。平日里疲于奔勞的我們,不妨用一顆寬容的心,多一些真誠的理解與勇敢的擔當。因為,一切只在轉念,乃至于生死。對于生活,不妨順其自然,因為生活最終必將平淡無奇,我們只需保持人生本該有的儀式感,那便足夠。
(作者簡介:于麗金,女,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電影電視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