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
[摘要] 目的 探討對于發(fā)生急性外展神經麻痹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當中使用神經生長因子肌肉注射的辦法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眼科所收治的100例患者,100眼,將其中50例患者,50眼在治療過程當中運用肌肉注射神經生長因子的方式,另外50例患者,50眼運用常規(guī)治療的方式,隨后通過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復視情況,并在之后通過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的數(shù)據(jù)處理的幫助下將患者治療過程中使用肌肉注射神經生長因子的作用。結果 在一個月的治療時間之后實驗組患者復視狀態(tài)出現(xiàn)了明顯的改善,通過患者治療的前后對比可發(fā)現(xiàn)患者的數(shù)據(jù)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橫向對比可發(fā)現(xiàn)患者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在糖尿病患者合并發(fā)生急性外展性神經麻痹的患者的群體當中在治療時運用神經生長因子肌肉注射,可使患者的預后出現(xiàn)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糖尿??;非特異性炎癥;外展神經損傷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4(a)-0090-02
急性外展性神經麻痹是一種在臨床上以由眼球外轉程度受到限制而導致的突發(fā)性的雙眼復視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病,這類疾病在神經內科以及眼科都是急癥當中較為高發(fā)的一類疾病[1]。由于糖尿病患者會發(fā)生特異性炎癥因此治療中常運用激素沖擊的療法。在最近的研究當中有報告表明對糖尿病合并急性外展性神經麻痹的患者使用鼠神經生長因子的治療方法是能夠取得到一定的效果的并且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而在治療過程當中臨床醫(yī)生對患者通過鼠神經生長因子的單一用藥的相關研究還處于一個較為基礎的階段,因此在該實驗當中講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其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之間在該院眼科接受治療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外展性神經麻痹的患者100例,全部患者都為單眼麻痹,患者當中,男性8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42~83歲,平均年齡(65.72±11.44)歲;所有患者就診時間均在發(fā)生癥狀后的14 d內,經過影像學檢查表明患者的顱腦內部不存在占位性病變,腦部組織血流正常沒有血管性病變的跡象,同時患者的腦部沒有先天的腦病證據(jù),并不存在顱腦外傷的癥狀,入院后經過OGTT、糖化血紅蛋白以及C肽釋放實驗的證實,患者存在有2型糖尿病?;颊咴谌朐汉蟠嬖谟蓄^暈、惡心以及嘔吐的神經性病變的表現(xiàn),同時患者的復視為不具有視力下降的水平復視。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將所有患者平均并隨機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兩組,實驗組患者50例,50眼,男性42例,女性8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65.77±11.21)歲;入院后經過OGTT檢驗表明患者的空腹血糖為(9.73±1.14)mmol/L餐后2 h的血糖為(16.73±2.44)mmol/L,對患者運用人胰島素皮下注射的辦法以及其他降糖藥物聯(lián)合應用的措施對患者的血糖波動范圍進行控制,并運用一定的以硝酸異梨山酯為主的擴血管藥物以及以維生素B族為主的神經營養(yǎng)藥物進行一定的支持藥物,同時對患者進行鼠神經生長因子的30 μg/d的肌肉注射進行28 d為一個用藥周期的治療。對照組患者50例,50眼,其中男性42例,女性8例,年齡43~82歲,平均年齡(63.84±13.51)歲;入院后經過OGTT檢驗表明患者的空腹血糖為(8.96±0.93)mmol/L餐后2 h的血糖為(15.96±2.63)mmol/L,對患者運用人胰島素皮下注射的辦法以及其他降糖藥物聯(lián)合應用的措施對患者的血糖波動范圍進行控制,并運用一定的以硝酸異梨山酯為主的擴血管藥物以及以維生素B族為主的神經營養(yǎng)藥物進行一定的支持藥物,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甲基強的松龍40 mg/d并以28 d為一個用藥周期進行治療。
1.2.2 檢測方法 ①患者癥狀的判斷。運用紅玻璃片法對患者的水平復視進行檢測,在檢測時通過對患者近距離33 cm處以及遠距離5 m處的3個不同眼位進行復像分離的檢查看是否出現(xiàn)相應的狀態(tài),在患者的治療開始之前的第一眼位以及第二第三眼位的顳側均有不同水平的復視,第三眼位的檢查結果表明患者大部分群體里面有垂直復視的現(xiàn)象,而患者的第二、第三眼位的鼻側區(qū)域沒有復視的表現(xiàn),但檢查距離越遠的時候,患者的復像分離越明顯。②患者的角膜映光法。在實驗開始的時候對患者的第一眼位的角膜映光電進行確定并對斜視角度進行測量,在該實驗的研究調查對象中患者的第二斜視角應大于第一斜視角,因此本實驗的開始過程中均以健測眼的狀態(tài)進行第一斜視角的參數(shù)。③眼球運動的檢測方法。對患者雙眼的9個眼位的注視狀態(tài)進行檢測并進行記錄,經過檢測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的患側的眼部的外直肌的活動范圍均受到一定的現(xiàn)實,而其他控制眼球轉動的肌肉則運動不受限制。對患者的患側眼的外直肌賺不到位的距離進行測量,即將患者的健側眼的進行遮擋,要求患者的患側眼的注視方向進行集中在顳側,測量人員通過測量患者角膜緣的3個點與外眥側的距離點的數(shù)值。④患者的同視機的檢查。對患者運用同視機對患者的Ⅰ級畫片進行檢查,實驗中將患者的健側眼設定為注視眼,之后對患者的第一眼位以及第二眼位的水平方向轉動范圍進行測量,當為15°認為其為自覺斜視角。
1.3 統(tǒng)計方法
通過個運用計算機,將所有數(shù)據(jù)輸入Microsoft Access 20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隨后通過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將計量資料通過平均數(shù)±標準差(x±s)的形式進行表達,運用t檢驗的方法對患者的數(shù)據(jù)差異進行歸納,當結果顯示P<0.05時則認為該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對照組治療之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治療前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結語
在糖尿病患者合并發(fā)生急性外展性神經麻痹的患者的群體當中如果在治療時使用神經生長因子肌肉注射的辦法,那么患者的預后將出現(xiàn)較好的效果。
4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系統(tǒng)的消耗性疾病,由于其發(fā)病的過程當中會因為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功能出現(xiàn)一定的障礙,因此該類型疾病會對心、腦、腎等多個器官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其會對神經系統(tǒng)產生傷害較大的疾病。研究結果表明,當患者出現(xiàn)了糖尿病之后,其外展神經會因為神經系統(tǒng)遭受到非特異性驗證的影響而產生相應的疾病,而在這種情況下眾多學者采用了激素沖擊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對患者運用一定的血管擴張藥物以及營養(yǎng)神經藥物,這樣患者腎的病變組織就會得到一定的緩解。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由于激素的影響會對機體的血糖水平起到不良的作用因此這種治療措施還存在一定的弊病。
mNGF是一種經過小鼠的下頜腺所產生的一類具有神經營養(yǎng)功能的蛋白質[3],這類物質對于中暑神經以及外周神經的存活以及分化的影響都很大,而在神經損傷、神經發(fā)育異常以及神經萎縮性疾病的應用當中也證明了該類型藥物是有著一定的效果的。由于該藥對于神經的存活率以及再生能力和延長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該實驗中,外展神經因為受到了這種藥物的影響而得以保存,而該藥不會對血糖水平進行影響,則有效的確保了血糖不會對外展神經繼續(xù)造成損傷。由于該實驗實驗組患者治療過程中運用激素雖然能夠對特發(fā)性炎癥進行一定的控制但是這類方法會導致血糖上升,而糖尿病患者血糖本就很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這種治療方法需要時間降血糖,而中途由于血糖過高也需要停止用藥降低血糖,這就使得患者的治療很不理想,因此該實驗中雖然對照組有所好轉但是對激素對機體的療效始終受到基礎疾病的限制而不能全部發(fā)揮出來,而運用mNGF則沒有這種問題的影響,使其用藥過程始終連續(xù)著。
[參考文獻]
[1] 陳志鈞, 夏博, 汪澤. 外展神經麻痹的病因和臨床表現(xiàn)探討[J]. 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3, 21(1): 25-27.
[2] 李丹丹. 以單側外展神經麻痹為首發(fā)癥狀的糖尿病12 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11(7): 1739.
[3] 唐捷. 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2013, 8(6): 90-91.
(收稿日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