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 豐先紅 羅孝貴 李健 劉顯福 洛絨澤仁
摘 要 獨一味是高原草場典型植物,介紹了甘孜州獨一味分布、資源現(xiàn)狀,從種子育苗、移栽、病蟲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闡述其栽培,以期為恢復高原草場植被種植獨一味提供參考。
關鍵詞 獨一味;栽培技術;甘孜州
中圖分類號:S567.23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6.001
獨一味(LamiophlomisHerb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種重要藥用植物,是唇形科獨一味屬的唯一植物[1],又名獨步通,藏語稱“嘎果拿”“鄧不達烏”[2]。獨一味為多年生矮草本植物,根莖粗壯,直徑可達2 cm左右,表面有棱起皺紋,花期6-7月,果期8-10月。小堅果倒卵狀三棱形,長寬分別為2.26~4.06 cm、1.06~1.92 cm,千粒質量約3.2 g[3]。獨一味具有鎮(zhèn)痛、抗炎作用,可止血、抗菌,提高人體免疫力,具有保肝、降脂、抗腫瘤的效果[4-12]。
1 獨一味在甘孜州的分布
獨一味的生長環(huán)境屬于典型大陸性季風高原氣候高原地區(qū),高寒缺氧、干旱、多風、強輻射、晝夜溫差大、多暴風雪、干濕季分明[13]。獨一味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區(qū),海拔高度在3200~4800 m的高原山區(qū)碎石灘中或石質山草甸、河灘地中。在甘孜州瀘定、康定、雅江、理塘、道孚、甘孜、石渠、色達和巴塘等縣均有野生分布。色達、理塘和石渠等區(qū)域為甘孜州獨一味的主產(chǎn)區(qū)。
2 甘孜州獨一味資源現(xiàn)狀
獨一味在已經(jīng)退化和正在退化的高海拔灌叢草地、草甸草原、高原濕地長勢良好。近年來,獨一味在甘孜州的年實際采收量遠大于其年允采收量,全草采挖和過度采挖對獨一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不可逆轉的毀滅性打擊,導致其野生種群退化嚴重。2000年,獨一味被列為一級瀕危藏藥品種[14]。目前,野生撫育與產(chǎn)業(yè)化生態(tài)栽培是解決巨大需求缺口和推動甘孜州獨一味野生種群恢復,以及緩解高山草甸沙化的主要手段。
3 栽培技術
3.1 種子生產(chǎn)
獨一味在海拔4000m以上,花粉活力明顯降低,結實率低[15]。因此,獨一味種子生產(chǎn)需在3500 m左右地區(qū),宜選取3~4年生的生長健壯、葉片粗大且無病蟲害的獨一味植株作種。當種子顏色由綠色轉為灰褐色且種皮堅硬,外觀飽滿時進行采收。采收時用剪刀將果穗從基部剪下,陰干后抖出種子,去除雜質后陰干作種。
3.2 種子處理
獨一味種子具有休眠特性,一般情況下發(fā)芽率不超過40%。種子用5000倍赤霉素浸泡24 h后,反復用清水淘洗10次,瀝干水分待播。
3.3 選地與整地
獨一味為半深根性植物,應選擇土層深厚,中性及微酸性土壤為好。重黏土,堿性土壤和低洼積水地不宜種植。選好地塊后,耕深30 cm,結合耕地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 kg/667 m2,三元復合肥40 kg/667 m2。壟作或平作。壟作按寬窄行1.2 m+0.6 m規(guī)格開溝起壟,起壟后再覆蓋黑色地膜以增溫保墑促進生長,減少草害。
3.4 育苗
3.4.1 育苗基地選擇
獨一味生長在4000 m左右的亞高山、高山草甸地區(qū),該區(qū)氣候惡劣,春季解凍遲,冬季封凍早。就地育苗,育苗時間遲,種苗生長期短,不利于越冬,種苗越冬率低,管理不方便。應選擇海拔約2500 m的農(nóng)區(qū),地勢相對平坦,土壤肥沃、排灌及運輸方便的區(qū)域作為育苗基地。
3.4.2 作苗床
先將苗床地整細整平,按寬1.3m開廂作苗床,苗床內施優(yōu)質有機肥3000 kg/667 m2,尿素3 kg/667 m2、過磷酸鈣30 kg/667 m2,硫酸鉀5 kg/667 m2。將苗床澆足水分備用。
3.4.3 播種
獨一味種子適宜發(fā)芽溫度為20~25℃。因此,播期應選擇在開春后氣溫穩(wěn)定達到15℃左右進行。春播一般于4月中下旬進行,可以采用大棚育苗。將準備好的獨一味種子拌草木灰均勻撒播或條播于作好的苗床里,苗床每667 m2用獨一味種子1 kg左右。最后用竹片拱蓋地膜以增溫保墑促進發(fā)芽。
3.4.4 苗床管理
揭膜與蓋膜:當白天氣溫達到25℃左右時揭膜散熱。9月下旬,氣溫降低,下雪前蓋膜保溫,以便幼苗順利越冬,提高幼苗的越冬率,并可提早返青時間。除草勻苗:出苗后30 d左右,結合除草進行勻苗定苗,按667 m2苗床約40萬株定苗。追肥:結合中耕除草和勻苗進行追肥,施清糞水1000 kg/667 m2,尿素3 kg/667 m2,6月上旬和8月上旬追肥各1次,尿素3 kg/667 m2對清糞水澆施。水分管理:若遇夏旱及冬干,需及時澆水,雨季注意排澇。
3.5 移栽
育苗的第2年,土壤解凍后即可移栽。在已整好的壟上按行距20 cm,株距20 cm挖窩栽植,窩深10 cm,每窩栽1株,栽后澆定根水。草地生態(tài)栽培可在草地上,用鐵或木制尖頭棒打穴,每穴1株,邊打邊移栽,栽后立即覆土,補澆定根水。密度控制在5000株/667 m2左右。
4 田間管理
移栽后1個月左右,中耕除草1次,以后根據(jù)田間雜草生長情況勤除草。加蓋黑膜地塊可以減少除草次數(shù)。獨一味是當年移栽第2年采收,以后則年年采收。每年收一次必須在第2年發(fā)芽后補施有機復合肥或撒施有機肥。
5 病蟲害防治
獨一味高原生產(chǎn)基地病蟲害較輕,一般不需要防治,但較低海拔種苗基地應做好防治準備。
5.1 病害
獨一味的主要病害是炭疽病,它主要危害獨一味的葉片,也可為害莖蔓、葉柄和果實。幼苗受害,子葉邊緣出現(xiàn)圓形或半圓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外圍常有黑褐色暈圈,其病斑上常散生黑色小粒點或淡紅色黏狀物。田間發(fā)病適溫在20~27℃,病菌最適生長溫度24℃,空氣相對濕度大于95%,葉片有露珠時有利于發(fā)病,適宜的溫濕度潛育期僅需3 d。土壤黏性重、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光照不足、通風不及時的洼地發(fā)病重。防治方法:苗期用600倍炭疽福美(或500倍多菌靈或800倍甲基托布津或500倍甲霜靈錳鋅)交替噴灑植株,每10 d左右進行1次。適量減施氮肥,增施磷鉀肥。
5.2 蟲害
主要是蚜蟲、紅蜘蛛,蚜蟲在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生,以6-9月較為嚴重。用吡蟲啉防治,采收前10 d停止用藥。紅蜘蛛用20%螨死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5%噠螨靈乳油2000倍液交替防治,7d/次。
6 采收加工
6.1 采收
獨一味屬全草入藥,為了保護生態(tài),防止草場植被破壞,減少移苗工作,經(jīng)試驗研究,獨一味當年移栽第2年采收。以后則年年采收,采收時間7-8月,采收時從植株莖基部(發(fā)芽點)上部用刀割下(含莖、葉、花和果)。注意:采收時保護好根系,否則影響來年收成。
6.2 加工
獨一味采收后,要立即去凈爛葉及泥土,攤放在干燥通風透光的地面晾曬數(shù)日,攤放厚度不超過15 cm,晾曬期間,每天要翻動3~6次,并注意檢查,若有腐爛,應立即揀出。反復晾曬至干透即可。
參考文獻
[1]Azizian D, Moore DM. Morphological and palynological studies in Phlomis L., Eremostachys Bunge and ParaphlomisPrain (Labiatae)[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82,85(4):225-248.
[2]孫輝,蔣舜媛,馮成強,等.獨一味野生資源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22):3500-3505.
[3]沈建偉,王環(huán),張曉峰,等.藏藥獨一味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5):1920-1922.
[4]曾陽,陳學軍,陳振寧.藏藥獨一味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1,32(12):1141-1143.
[5]路富玉,張繼華.藏藥獨一味膠囊治療骨傷科疾病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01,41(5):18.
[6]陳一凡.藏藥獨一味治療骨折鎮(zhèn)痛療效機理探討[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01;7(2):14.
[7]苑偉,宋玉成,梁資富.不同產(chǎn)地藏藥獨一味的鎮(zhèn)痛、抗炎作用比較研究[J].中國藥房,2003,14(12):716-717.
[8]賈孝榮,王鏡.藏藥獨一味止血機理探討[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2):44-46.
[9]沈濤,賈正平,李茂星,等.獨一味水提取物止血作用及其機理的初步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6,17(2):93-96.
[10]賈正平,李茂星,張汝學,等.獨一味抗腫瘤活性成分的體外篩選[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5;26(3):173-175.
[11]馬維寧.藏藥獨一味及制劑的藥理及臨床研究概述[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05,11(1):39-40.
[12]梁重棟.藏藥獨一味的基礎與臨床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1987(2):47.
[13]鐘世紅,古銳,李羿.獨一味的生藥學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12(4):385-387.
[14]王慧春,王劼,王思文,等.高原野生瀕危藥材獨一味的組培快繁技術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4(19):6133-6135.
[15]金蘭,韓鴻萍,丁莉,等.青海獨一味在低海拔移栽地傳粉及結實率的研究[J].種子,2012(9):41-43.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