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宏春
[摘要]音樂文化是國家的名片,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作為“中國風”歌曲的巔峰之作,《青花瓷》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陶瓷文化方面具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其古樸典雅的歌詞值得向外國民眾推介。本文從文化因子的再現、意象意境的傳達、修辭手法的處理和信息瑕疵的弱化四個方面,探討了《青花瓷》歌詞的翻譯,以期更好地通過音樂傳播中華陶瓷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青花瓷》 歌詞 翻譯 陶瓷文化 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076-02
一、青花瓷元素與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大力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著力提升中華軟實力。作為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向全世界重點推介。而說到中國陶瓷,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景德鎮(zhèn)生產的秀麗典雅的青花瓷。歷史上,青花瓷曾作為主打產品,沿著海上陶瓷之路,被輸送到世界各地。近年來,青花瓷元素在各種國際場合頻頻亮相,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05年7月12日,一只繪有“鬼谷子下山”圖案的元青花罐在英國佳士得拍賣行以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練崇潮,2014);2008年8月,在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上,青花元素無處不在,如青花領獎臺、青花禮儀旗袍、青花雕塑和青花主題公園等等;2010年7月,范冰冰身著青花瓷禮服裙出現在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周杰倫演唱的《青花瓷》和四川雜技演員表演的雜技《青花瓷》,分別出現在通過電視和網絡向全球直播的2008年和2015年春節(jié)晚會上,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音樂是一個國家的名片,能夠以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傳達本國的文化,幫助本國樹立起良好的國際形象,增強本國的國際影響力。因此,音樂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徐冰,2012)基于此,本文擬以歌曲《青花瓷》為研究對象,結合歌詞中蘊含的文化因子和美學意境,探討《青花瓷》歌詞的英譯,讓外國聽眾在欣賞動聽的旋律時,也能領略歌詞中的文化魅力。
二、歌曲《青花瓷》概覽
《青花瓷》是由方文山作詞、周杰倫演唱的歌曲,也是兩人合作的“中國風”歌曲的巔峰之作。這首歌收錄于2007年11月2日周杰倫音樂專輯《我很忙》,并于2008年2月6日由周杰倫在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演唱,2008年7月5日在第19屆臺灣金曲獎頒獎典禮上一舉奪得“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作詞獎”“年度最佳作曲獎”三項大獎?!肚嗷ù伞犯柙~還出現在2008年山東和江蘇兩省的高考試題中,引起社會熱議。(百度百科,2016)此外,還出現了新西蘭歌手羅藝恒和巴西歌手Marcela Mangabeira各自翻唱的兩個英文版《青花瓷》,保留了中文版的音樂旋律,但是對歌詞進行了改編,大大失去了中文版歌詞的韻味,這對于想要領略中文版歌詞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的英語聽眾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曲調是音樂的骨架,歌詞是音樂的華服。歌詞表達了歌曲的宗旨和靈魂,闡述了一首歌所要表達的感情和主旨?!肚嗷ù伞返某晒?,除了周杰倫優(yōu)秀的作曲及完美的演唱,還應歸功于方文山富于強烈畫面感和濃郁東方韻味的“中國風”歌詞。(莫紅霞,2013)方文山曾說:“一直以來我就是一個民族意識很重的人,長期關注跟民族、傳統(tǒng)、文化相關聯的議題。當我的這種意識跟音樂相結合起來時,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所謂‘中國風的歌詞?!保ǚ轿纳?,2008)
三、《青花瓷》歌詞英譯探微
筆者擬分析方文山《青花瓷》歌詞中的文化因子、意象意境、修辭手法和信息瑕疵,并選取原武漢新東方校長李杜老師的《青花瓷》英譯本,來探討《青花瓷》歌詞的英譯。
(一)文化因子的再現
《青花瓷》歌詞中出現了許多富含中國文化因子的詞匯,如素胚、青花、牡丹、宣紙、釉色、仕女圖、青花瓷、窯、潑墨山水畫,這些都是青花瓷生產過程中經常用到的詞匯,蘊含了深厚的陶瓷文化,涉及到拉坯、彩繪、上釉、燒窯等制瓷工序,對不熟悉陶瓷制作的外國聽眾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因此翻譯時應盡量傳達其中蘊含的文化。李杜譯文中,將“青花”“牡丹”“仕女圖”“青花瓷”“窯”分別直譯成“the blue and white”“peony”“the portrait of a maiden”“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the kiln”,而“釉色”轉譯成動詞“glaze”,是可取的。但將“素胚(在制瓷行業(yè),‘胚實際應作‘坯)”僅僅譯作“unglazed”,是不夠的,因為“胚(坯)”沒有傳達出來?!八嘏撸ㄅ鳎奔粗笡]有上釉的陶瓷坯體,建議改譯為“the unglazed body”。“宣紙”是我國傳統(tǒng)的古典書畫用紙,因產于安徽宣城而得名,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譯文中對此省略不譯是不恰當的,建議可音譯為“Xuan paper”?!皾娔剿嫛?,是中國國畫的一種,“潑墨”是指用筆蘸墨汁大片地灑在絹上或紙上,畫出物體形象的一種畫法(百度百科,2016),因此僅僅翻譯成“a landscape painting”是不夠的,建議改譯為“a splash-ink landscape painting”。
(二)意象意境的傳達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藝術美感具體體現在韻味無窮的意象美和含蓄空靈的意境美兩個方面。(段麗,2011)《青花瓷》中運用了大量意象詞匯,如“冉冉檀香”“煙雨”“炊煙裊裊”“月色”“眼帶笑意”“錦鯉躍然于碗底”“繡花針落地”“芭蕉”“驟雨”“門環(huán)”“銅綠”,栩栩如生,仿佛把我們帶到了煙雨朦朧的江南小鎮(zhèn),營造出了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極具感染力。李杜譯文中,“眼帶笑意”(in your eyes smile is beaming)、“錦鯉躍然于碗底”(On the bottom of the white bowl blue and white carps leap to and fro)、“驟雨”(a sudden downpour)、“繡花針落地”(a needle falling into the ground)、“門環(huán)”(the copper knocker)的翻譯可圈可點;但“冉冉檀香透過窗”(the incense rises)、“炊煙裊裊升起”(the chimmey smoke is to rise),“冉冉”和“裊裊”的動態(tài)意味沒有翻譯出來,建議分別改譯為“the slow-rising incense floats the window through”、“curls of cooking smoke are seen rising”。此外,王維有詩云“雨打芭蕉葉帶愁”,“芭蕉”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帶有孤獨憂愁之意,而香蕉未有此意,譯文中“芭蕉”被替換為了“香蕉樹”(the banana tree),似有不妥,建議改譯為“the plantain tree”?!盁熡辍薄霸律薄般~綠”被分別譯為“the rain”“the moon”“rust”,過于直白,失去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建議改譯為“the misty rain”“the moonlight”“greenish stain”。
(三)修辭手法的處理
《青花瓷》歌詞中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使文字讀和聽起來都極富美感。首先運用比喻,如“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分別用牡丹和含苞待放的花朵來形容所思念女孩的外貌和笑容,“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用繡花針落地來形容秘密,打破常規(guī)又不失生動,可為傳神之筆,李杜分別翻譯為“From the peony on the vase emerges your image in maiden dress”“Bursting into a smile, you seem like a bud about to bloom”“The mystery of yours, buried deep in the kil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s as delicate yet profound as a needle falling into the ground”,很好地再現了原歌詞的韻味。“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用青花瓷來形容女孩的美麗,但李杜在翻譯時,把此句變成了兩個句子“In your eyes smile is beaming;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keeps to herself the age-long beauty”,原文中女孩和青花瓷的相似性被抹去了,建議改譯為“In your eyes smile is beaming, like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keeping to herself the age-long beauty”。其次,運用轉品,即詞性轉換,如“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伏筆”原是名詞,這里轉換為動詞,而“你的美一縷飄散”,“一縷”由數量詞轉換為了副詞,李杜把它們分別翻譯為“has set the stage to meet my destiny”“Alas, off is your charm blown”,畫面立刻生動起來。此外,還運用夸張的手法,如“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夸大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表達了“我”對女孩深深的思念,譯文“The chimney smoke is to rise; across the river lies thousands of miles”“The mystery of yours, buried deep in the kiln for thousands of years”,采用直譯,心中的那份掛念躍然紙上。最后,擬人和排比的運用,如“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為整首歌詞的點睛之筆,是方文山從宋徽宗贊美汝窯瓷器的詩句“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獲得的靈感。天青色是青花瓷中的上品,這種釉色必須在煙雨天才能燒制出來,因此要想擁有天青色般美麗的青花瓷必須等到煙雨天。歌詞用兩個“等”字串連起來,一方面表達了青花瓷燒制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表達了“我”對女孩深切卻無望的等待。但李杜的譯文“The sky is blue enough to expect the rain; for you I am waiting, however in vain.”中,前半句的理解是錯誤的,建議改譯為“The clearing-up blue is waiting for the preceding rain”。又如,“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huán)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zhèn)惹了你”,方文山從六祖慧能的謁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中獲得啟發(fā),用“惹”字將芭蕉和驟雨、門環(huán)和銅綠建立起聯系,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使得芭蕉和門環(huán)也具有了生命力,同時和下一句“我”在江南小鎮(zhèn)邂逅“惹”了“你”形成并列關系,連用三個“惹”使歌詞充滿了畫面感,饒富生活情趣。李杜的譯文“The banana tree outside brings a sudden downpour; while the copper knocker invites rust to cover all. South of the river I passed through the small town, mindless of turning your life around.”,使用“invites”翻譯“惹”頗為恰當,但用“brings”稍顯意味不夠,建議改為“allures”。另外,“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zhèn)惹了你”譯文“mindless of turning your life around”對原文理解不當,因為“mindless of”在英語中為“不考慮、不顧”之意,而“turn around”為“使好轉”之意,并無邂逅的意思,建議此句結合語境改譯為“South of the river I passed through the small town, meeting you by chance”。
(四)信息瑕疵的弱化
著名陶瓷收藏家馬未都曾指出,《青花瓷》歌詞中的兩處錯誤:一是“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但是青花器瓶底從未書寫過隸書,只是在崇禎時期某些青花瓷瓶身偶爾寫過;二是“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但宋體落款只出現在清朝康雍乾琺瑯彩瓷上,在青花瓷上并未見過。李杜對這兩句歌詞的譯文分別為“The calligraphy at the bottom, modeling the elegance of the Han Dynasty”“Copying the Song inscription, to the end I am yet to sign, before you step into my mind.”,都對“漢隸”和“宋體”采用了直譯,但鑒于文化信息正確傳播的重要性,可對這兩個詞作模糊處理,建議將“the Han Dynasty”改譯為“the ancient times”,將“the Song inscription”改譯為“the ancient inscription”,以保證陶瓷文化信息的準確性,從而避免對外國聽眾造成誤導。
四、結語
音樂文化也是一種軟實力。《青花瓷》作為方文山和周杰倫合作的“中國風”歌曲的代表作,對外國民眾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陶瓷文化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除了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旋律,古樸典雅的歌詞也值得向外國聽眾推介。在翻譯《青花瓷》歌詞時,應注重文化因子的再現、意象意境的傳達、修辭手法的處理和信息瑕疵的弱化,以更好地通過音樂傳播中華陶瓷文化,增強中華軟實力。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青花瓷[EB/OL].http://baike.baidu.com, 2016-04-25.
[2]百度百科.潑墨山水[EB/OL].http://baike.baidu.com, 2016-04-25.
[3]段麗.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藝術質感[J].大理學院學報,2011(09).
[4]方文山.中國風:歌詞里的文字游戲[M].接力出版社,2008.
[5]練崇潮.從“青花瓷”現象看國人的文化回歸與文化認同[J].江西社會科學,2014(02).
[6]莫紅霞.潑墨淺白中的東方韻致———淺談方文山“中國風”歌詞語言的色彩運用[J].名作欣賞,2013(06).
[7]徐冰.音樂文化也是軟實力[J].美與時代(下),2012(09).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