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生 吳青松 劉勝輝 孫光明
摘 要 對12個臺農菠蘿品種進行試種,比較各品種特性。結果表明:12個菠蘿品種的株高變幅為47.60~92.40 cm;葉長變幅為54.40~97.00 cm,葉寬變幅為4.28~6.48 cm;大多數為無刺品種,各品種葉面顏色有所不同;圓錐形果和圓柱形果居多,各品種果皮顏色由黃綠色至金黃色,果肉顏色大多數為淡黃色。其中10個品種的單果重大于650 g,6個品種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15%,總酸含量最低的為臺農19號,Vc含量最高的為臺農4號,粗纖維含量高的品種有臺農1號、2號和20號,菠蘿蛋白酶含量高于500 U/g的品種有臺農13、16-19號。從果實大小、果形外觀、口感品質3方面綜合評價,臺農16-19號符合當前生產和消費需求,適于在中國菠蘿主產區(qū)推廣種植。
關鍵詞 菠蘿;臺農系列;品種特性;品種比較
中圖分類號 S668.3 文獻標識碼 A
菠蘿[Ananas comosus(L.) Merr.]屬鳳梨科(Bromeliaceae)鳳梨屬(Ananas),原產南美洲巴西和巴拉圭,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均有分布[1-3],是中國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4-5]。中國菠蘿產業(yè)穩(wěn)中有升,種植面積逐年增加[6-8],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品種單一落后,種植面積80%以上為皇后類的巴厘種,且上市時間集中,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差[9]。近年來,中國臺灣在菠蘿育種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先后培育了臺農系列菠蘿新品種[2,10-11]。隨著兩岸經貿往來加強,尤其是農業(yè)方面,許多臺商和大陸菠蘿種植戶、研究機構引進了大量臺灣菠蘿品種(臺灣稱鳳梨),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福建等地進行試種,臺灣菠蘿品種的種植得到了一定的推廣[12-17]。前人研究大多數是集中在對個別臺農品種或少數臺農品種進行引種試種,初步觀察其品種特性,對引種地的適應性作出評價,而缺乏對所有臺農系列菠蘿品種進行集中試驗比較和系統(tǒng)分析,是否所有臺灣菠蘿品種都適合在中國菠蘿主產區(qū)種植值得商榷。本研究對收集到的臺灣菠蘿品種進行試種,比較不同臺農品種菠蘿的農藝性狀和果實品質,以期為菠蘿種植品種的選擇和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參試菠蘿品種來源于農業(yè)部湛江菠蘿種質圃,種植材料類型為吸芽苗,株高30 cm左右,規(guī)格均勻統(tǒng)一。試驗于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在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菠蘿實驗基地進行。參試菠蘿品種見表1。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品種按照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定植,采用一畦雙行種植,畦間距為70 cm,折合每公頃種植株數為60 630株。每個品種種植3個小區(qū),12個品種共36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同一品種種植100株,各小區(qū)隨機排列。2013年9月定植,2014年10月用40%乙烯利500倍溶液灌心催花。果實正常生長,不進行人工催大處理。各品種于2015年4~5月份成熟,各小區(qū)分別隨機采摘10個九成熟的果實,進行果實外觀及果肉品質測定。
1.2.2 指標測定方法 (1)菠蘿植株性狀測定。在果實成熟前測量株高,每小區(qū)隨機選取10株菠蘿植株,測定植株基部到果實頂芽生長點的距離。在催花前測定株幅和株型,株幅測定:每小區(qū)隨機選取10株菠蘿植株,測定對生的2張葉片間的最大距離;株型測定:每小區(qū)隨機選取10株菠蘿植株,植株葉片與莖干夾角小于30°的,稱之為緊湊型;反之,夾角大于30°的,稱之為開張型。
(2)菠蘿葉片性狀的測定。每個小區(qū)隨機測定10個植株,每個植株上選擇3片不同朝向的D葉,測量葉片長度、葉片中部位置葉寬,觀察葉片顏色、葉面形狀、葉片質地及葉刺情況。
(3)菠蘿果實性狀和果肉品質測定。菠蘿果實性狀觀測指標包括果形、果皮顏色、果肉質地、果肉香味,觀測方法參照文獻[18]。果肉品質測定指標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糖含量、總酸含量、Vc含量、粗纖維含量和蛋白酶含量,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ATC-20E折光儀測定;可溶性總糖、可滴定總酸(菠蘿以檸檬酸計算)和Vc含量的測定參照張治安等[19]的方法進行;粗纖維含量的測定參照GB/T 5009.10-2003《植物類食品中粗纖維的測定》;菠蘿蛋白酶含量的測定參照QB/T 1803-1993《工業(yè)酶制劑通用試驗方法》。
1.3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 Excel 2003 和 SPSS v20.0 數據處理系統(tǒng)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臺農品種菠蘿的植株性狀
如表2所示,不同臺農品種菠蘿的植株性狀具有明顯差異。12個菠蘿品種的株高變幅為47.60~92.40 cm,其中臺農20號(牛奶菠蘿)的植株顯著高于其他品種,約為株高最低的臺農11號(香水菠蘿)的2倍;臺農13號(冬蜜菠蘿)株高僅次于臺農20號;株高較高的品種有臺農1號(開英1)、2號(開英2)和6號(蘋果菠蘿),且3品種間的差異不顯著;臺農16號(甜蜜蜜菠蘿)、17號(金鉆菠蘿)、18號(金桂花菠蘿)、19號(蜜寶菠蘿)的株高間差異不顯著;株高較低的品種有臺農4號(剝粒菠蘿)、11號和21號(黃金菠蘿)。12個臺農菠蘿品種的株幅在1.45~2.04 m,株幅較大的品種有臺農13號、17號、18號、16號、2號,較小的有11號、4號、6號,其中13號株幅最大,11號株幅最小。從株型來看,屬于開張型的臺農品種有7個,包括1號、2號、6號、16號、17號、19號、21號,其余5個臺農品種為緊湊型。
2.2 不同臺農品種菠蘿的葉片性狀
不同臺農品種菠蘿的葉片性狀也有明顯差異(表3)。12個臺農品種的葉長變幅為54.40~97.00 cm,其中葉片最長的是20號,最短的是16號,葉片較長的有1號、2號、13號,較短的有19號、17號、11號;葉寬變幅為4.28~6.48 cm,以臺農2號葉片最寬,21號葉片最窄,葉片較寬的品種有臺農18號、1號、13號、20號,葉片較窄的品種有臺農16號、17號、19號。綜合葉片長寬來看,葉片較大的品種有臺農20號、1號、2號、13號,葉片較小的品種有臺農16號、19號、17號。
葉片無刺有利于田間生產操作,是菠蘿選育的目標之一,12個臺農品種菠蘿多為無刺品種。葉緣全刺的有中國臺灣早期選育的臺農4號、臺農6號,葉尖少刺的有臺農13號、19號。葉片表面形狀大多數為凹形,少數如臺農6號、18號的葉面較平展,臺農16號、17號則葉面平展。大多數品種葉片質地較厚,且韌性較強;葉片較薄的有臺農16號、18號、19號,葉片韌性較差的有臺農4號、16號、19號,臺農16號、19號同為葉片薄且韌性差的品種。12個臺農品種中,僅臺農17號為紫紅色葉片,其余均為綠色葉片;葉片綠色最深的為臺農2號和21號(深綠色),臺農16號為翠綠色;葉片純綠色的品種有臺農1號、4號和20號。葉片顏色除了綠色還帶有其他顏色的品種有臺農6號、11號、13號、18號和19號,臺農6號的葉片帶有獨特的蘋果紅色,其余4者的葉片均有紫紅色條帶,其中臺農18號葉片底色為黃綠色,區(qū)別于其他3者的綠色。臺農19號的紫紅色條帶位于葉片的中上部,臺農11號和13號葉片顏色區(qū)別是13號紫紅色較重,11號較淺。
2.3 不同臺農品種菠蘿的果實性狀
2.3.1 果實性狀 如表4所示,12個臺農品種菠蘿果形為圓錐形、圓柱形和圓球形,其中圓柱形果和圓錐形果的品種居多,臺農1號、2號、17~21號的果形為圓柱形,臺農6號為圓球形,其他品種則為圓錐形。果肉顏色多為淡黃色,比較特別的是20號為白色,21號為金黃色,17號為黃色。果肉質地即從口感上評價,12個臺農品種菠蘿大多數口感香甜、多汁、纖維較少。12個臺農品種中菠蘿果肉香味較濃郁的有臺農11號、17~19號、21號,其余品種則為清香。
由表5可知,12個品種中,單果重大于650 g(市場商品果標準為650 g起步)的有10個,臺農21號和11號不達標,為小果型品種;而臺農1號和2號為卡因類品種,為大果型加工品種,其他為中果型品種。折合公頃產量小于37 500 kg的品種為臺農11號和21號,經濟價值較低。因此從果型大小和產量2個方面考量,則臺農11號和21號不適合在廣東湛江種植,不適宜推廣。11個品種果實縱徑均大于100 mm,橫徑大于80 mm,唯有臺農11號小于此標準;臺農6號、16號、20號果徑均大于20 mm,果肉可食率較低,但臺農16號果徑較脆甜,且纖維含量較低,亦可食用。
不同臺農品種菠蘿的小果形狀也存在差異(表6)。12個臺農品種菠蘿果實小果扁平的有7個,小果突起的有5個。小果排列方式除了臺農6號和11號呈逆時針螺旋狀排列外,其余品種均呈順時針螺旋狀排列。小果數量在100個左右的有臺農2號、13號、16號,表明其潛在產量大;而小果數量接近50個的品種有臺農4號、11號和19號,這些品種潛在產量有限。12個品種中果刺最深的為臺農6號(蘋果),其他品種果刺長度小于10 mm,果刺較淺有利于去皮后對果刺的清除,符合市場對鮮食菠蘿的要求。
2.3.2 果實內在品質 對不同臺農品種菠蘿的果實內在品質進行了比較,結果見表7。12個臺農品種中固形物含量高于15%的品種有6個,最高的為臺農21號(黃金菠蘿),固形物含量為20.02%,口感香甜,其次為臺農16號和17號;固形物含量最低的為臺農1號和2號,且其有機酸含量較高,不適合作鮮食品種,只適合加工??偹岷枯^低的品種有臺農13號(冬蜜)、臺農17號、18號、19號和21號,適合作為秋冬市場果進行生產。Vc含量高的品種包括臺農21號、11號、16號和4號;臺農13號Vc含量最低,夏季果很容易衰老、水菠蘿嚴重,因此該品種不適合作夏季果進行生產。粗纖維含量高的品種有臺農1號、2號和臺農20號,這些菠蘿果肉口感粗糙、韌性強,不利咀嚼,適合用于加工;其他品種粗纖維含量接近,均較低,口感脆爽,符合鮮食要求。菠蘿蛋白酶含量高于500 U/g的品種有臺農13、16、17、18、19號,其他品種則較低。
3 討論與結論
據農業(yè)部發(fā)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對全國熱帶、南亞熱帶作物生產情況的統(tǒng)計結果可知,2012年中國菠蘿種植面積已超過5.3萬公頃(引自農業(yè)部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但80%以上為巴厘種,菠蘿品種結構急需調整[9],基于此,近年來華南熱區(qū)出現了引種熱潮,尤以試種臺灣品種為主,但各地試種結果有所不同。鄧大華等[20]在云南西雙版納對4個鮮食菠蘿品種在幼齡橡膠林下的種植表現進行比較,認為其中3個臺農品種(臺農6號、16號、17號)可以作為鮮食品種用于推廣,且3個臺農品種菠蘿果實大小順序為臺農6號>16號>17號。而筆者研究表明臺農16號的果實較臺農6號要大,二者結果略為不同,原因是鄧大華等[20]未對試驗菠蘿進行催花,即為自然開花結果,而筆者試驗材料為催花結果的果實,即催花對菠蘿果實大小有重要影響。鄧大華等[20]在3個臺農菠蘿品種果實品質分析中,對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總糖和總酸含量的測定結果排序與本研究結果相同,說明催花與否對菠蘿品種固有品質影響不大。梁慶云[13]在廣西北海引種試種臺農16號、11號、13號和6號的結果表明,4個菠蘿品種長勢好、產量高、品質優(yōu),適合鮮食和加工,且4個菠蘿品種產量由大到小依次為:臺農16號、臺農11號、臺農6號、臺農13號。這一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略有不同,本研究結果表明臺農11號果實在4個品種中最小,而其他三者果實大小排序相同。原因是梁慶云[13]的研究是在春季催花,果為夏季果,而本研究采用的是冬季果,可知臺農11號冬夏果果實大小差異較為明顯??麻_文等[12]在徐聞對10個菠蘿品種的引種試驗結果表明,其中6個臺灣菠蘿品種中,品種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是臺農17號,其次是臺農16號、6號、13號、11號,臺農1號最差,不適合鮮食和加工。6個臺灣菠蘿品種果實大小和產量大小順序均依次為:臺農17號>臺農1號>臺農16號>臺農6號>臺農11號>臺農13號,這一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本研究中的6個臺灣菠蘿品種果實大小和產量大小順序均依次為:臺農1號>臺農16號>臺農17號>臺農6號>臺農13號>臺農11號;柯開文等[12]對6個臺灣菠蘿品種果實固形物含量進行測定,結果大小依次為:臺農16號>臺農17號>臺農6號>臺農11號>臺農13號>臺農1號,而本研究結果為:臺農16號>臺農17號>臺農13號>臺農11號>臺農6號>臺農1號。分析兩者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栽培地域或者苗木大小等造成的,但綜合分析品種產量和果實品質,則不難發(fā)現兩者研究結果均表明臺農16號和臺農17號為優(yōu)良的菠蘿鮮食品種,這一結果的統(tǒng)一也符合當下菠蘿產業(yè)的種植現狀和市場需求。華敏等[15]在海南省澄邁縣對4個臺農品種菠蘿進行了引種比較,認為臺農16號是目前可以替代巴厘的最好品種,臺農17號品質較巴厘優(yōu)良,但裂果較多,臺農11號和臺農4號果實偏小,產量較低,不適宜大面積推廣;4個臺農品種果實大小和果肉固形物含量順序均為:臺農16號>臺農17號>臺農4號>臺農11號,這一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同。
一個菠蘿品種能否被種植者和消費者共同接受,成為優(yōu)良品種,主要從果實大小、果形外觀、口感品質3方面綜合考量。12個臺農品種菠蘿中,綜合考慮葉片無刺、圓柱形果形、單果重大于650 g 以上且果肉固形物含量大于15%及口感良好等特點,僅有臺農16號、17號、18號、19號滿足條件,符合當前大生產現狀和市場消費需求,適合在中國菠蘿主產區(qū)推廣種植。而對于一些具有特別性狀的臺農品種,如臺農4號(剝粒菠蘿),其小果突出,成熟后容易剝離,便于食用;臺農11號(香水菠蘿)果實成熟后具有特殊的香水氣味;臺農13號(冬蜜菠蘿)非常適合作冬季果;臺農21號(黃金菠蘿)果實香味濃郁,果肉香甜可口。對于這些品種可以適當規(guī)模栽培,或者錯季生產,或者通過栽培技術措施促進果實大小等,以豐富菠蘿品種種類,為菠蘿產業(yè)的開發(fā)及科研提供更多選擇。
參考文獻
[1] Bartholonew D P, Paull R E, Rohrbach K G. The pineapple: botany, production and uses[M]. New York: CABI Publishing, 2003: 3.
[2] 徐遲默, 楊連珍. 菠蘿科技研究進展[J]. 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7, 13(3): 24-29.
[3] 趙文振, 沈雪玉. 菠蘿栽培[M]. 北京: 農業(yè)出版社, 1987: 1-5.
[4] 陳華蕊, 陳業(yè)淵, 高愛平. 菠蘿生物技術研究進展[J]. 亞熱帶農業(yè)研究, 2007, 3(4): 305-308.
[5] 黃昌賢. 華南菠蘿品種資源[J]. 中國果樹, 1959(3): 16-21.
[6] 文尚華. 我國菠蘿產業(yè)發(fā)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 中國熱帶農業(yè), 2006(1): 9-11.
[7] 石偉琦, 孫偉生, 習金根, 等. 我國菠蘿產業(yè)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1(3): 181-186.
[8] 劉海清, 李光輝, 黃媛媛, 等. 2011年中國菠蘿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分析[J]. 熱帶農業(yè)科學, 2012, 32(3): 79-83.
[9] 董定超, 李玉萍, 梁偉紅, 等. 中國菠蘿產業(yè)發(fā)展現狀[J]. 熱帶農業(yè)工程, 2009, 33(4): 13-17.
[10] 黎美華, 徐舜全, 劉 巖, 等. 我國菠蘿品種資源及利用[J]. 廣東農業(yè)科學, 1993(1): 20-23.
[11] 官青杉. 中國臺灣的菠蘿品種[J]. 農友, 2008(4): 13-15.
[12] 柯開文, 謝盛良, 曾文盟, 等. 菠蘿品種引進及觀察實驗[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09(7): 72-74.
[13] 梁慶云. 菠蘿新品種引種試種初報[J]. 廣西熱帶農業(yè), 2004, 92(3): 29-30.
[14] 蘇偉強, 劉業(yè)強, 任 惠,等. 菠蘿新品種臺農17號在廣西南寧的引種表現[J]. 中國果樹, 2011(5): 46-48.
[15] 華 敏, 王祥和, 張治禮, 等. 臺農16號等優(yōu)質菠蘿品種在海南引種比較試驗[J]. 中國南方果樹, 2011, 40(1): 44-46.
[16]張陽梅, 趙志平, 高世德, 等. 菠蘿新品種在云南引種比較實驗[J]. 熱帶農業(yè)科學, 2005, 38(2): 16-19.
[17] 李澤坤, 林晶晶, 陳清西. 臺灣菠蘿新品種在漳州的引種觀察[J]. 現代園藝, 2012(13): 20-21.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 NY/T450-2001菠蘿[S].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1.
[19] 張治安, 張美善, 蔚榮海. 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 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20] 鄧大華, 趙維鋒, 楊文秀, 等. 4個鮮食菠蘿新品種在云南幼齡橡膠林下的間作表現[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13, 40(1):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