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丨劉勝男
?
2016將成為AI最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
——專訪《與機器人共舞》作者、普利策獎得者約翰·馬爾科夫
本刊記者丨劉勝男
1月16日,在機器人專家、普利策獎獲得者約翰·馬爾科夫帶著他的中文版新作《與機器人共舞》來到中國的第二天,本刊對其進行了專訪。如三年前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帶來的巨浪,我們仿佛也已預見到這本人工智能史著作《與機器人共舞》將給中國人工智能發(fā)展帶來的啟迪,以及對塑造傳媒業(yè)人工智能思維的意義。人工智能AI將成為新發(fā)明和新服務的源泉。
改變,蓄勢待發(fā)。
約翰·馬爾科夫
《中國傳媒科技》:美國有哪些媒體已經開啟了AI的研究?
馬爾科夫:這是一個在美國越來越流行的話題,2010《紐約時報》開始引入人工智能,2011開始研究人工智能與人類勞動力的問題。要知道,5年前大家都還在關注社交網絡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了智能機器。智能機器在某種程度上是個令人恐怖的事情,它存在一種爆炸式的發(fā)展,因為有大量的公司和資金投入在智能機器上面,而且存在非常嚴酷的競爭。一個最重要的關于智能機器的會議叫“NIPS”(神經信息處理系統(tǒng)進展大會),每年12月舉行,2015年的加拿大NIPS會議的規(guī)模比過去一年要翻一倍。雖然我還沒有看到有哪些具體的、流行的人工智能應用,但是我敢肯定在不久的將來包括傳媒在內的許多領域都會實現(xiàn)人工智能?,F(xiàn)在已經有很多網站開始關注AI。
《中國傳媒科技》:無論美國還是中國,一些科技公司開始進軍傳媒業(yè),他們不生產內容,而是通過算法和大數(shù)據(jù)個性化推送內容和服務。您如何看待這對于媒體的挑戰(zhàn)?
馬爾科夫: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都~約時報》的觀點是當你失去對用戶的信息的控制時,會是非常危險的事。中國的今日頭條和Apple公司的News機制,我對它們非常好奇,想看看他們是怎么弄的。我只是紐約時報的作者,我不是編輯,更不是管理層,但對我個人而言,很明確的一件事是:新聞讀者是很樂于閱讀這種快速、免費、個人化的信息的。
《中國傳媒科技》: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美國的傳統(tǒng)媒體情況如何?
馬爾科夫:肯定有些傳統(tǒng)媒體可以幸存下來。在美國,閱讀《華盛頓郵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像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這些報紙可以通過有償?shù)姆绞较蛐旅襟w提供咨詢服務。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情況還算可以,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讀者是愿意付費購買我們的咨詢服務的。
《中國傳媒科技》:美國的科技媒體怎么看待AI?
馬爾科夫:在美國,關于AI會有怎樣的影響存在長期的爭論,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對這個爭論進行了報道,這樣的報道持續(xù)了兩年。很多人都在焦慮一件事情,包括我的書也提到了,AI會不會帶走很多的工作機會。從2013年到現(xiàn)在,美國都在討論這樣的問題,這占據(jù)了媒體們在技術領域報道中很大篇幅。但是我發(fā)現(xiàn),在前兩個月,這樣的爭論發(fā)生了改變。要知道,AI和經濟是掛鉤的,當經濟情況不可觀的時候,關于AI是存在恐懼感的,但是現(xiàn)在美國的經濟情況有所好轉,就業(yè)數(shù)量與就業(yè)率都在上升,所以人們暫時覺得AI還不會將人取而代之。
《中國傳媒科技》:您一直專注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報道,可否為我們簡單總結下美國科技巨頭2015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獲得的成績及2016的布局?
馬爾科夫:2015年,谷歌開發(fā)的“可以學會自主操控玩轉Atari游戲”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登上了《Nature》雜志的封面;Facebook則建立了一套方法,來讓計算機向盲人描述圖像;微軟則展示了一個全新的Skype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下可以將一種語言自動轉化為另一種語言;而IBM則把人工智能提點為其最具增長潛力的領域之一。
微軟、谷歌和Facebook等全球科技巨頭將2016作為人工智能最關鍵的時間節(jié)點,并將對語音助手、無人駕駛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進行全球化重點布局。微軟最近向其技術和研發(fā)部門的16名成員發(fā)出了問卷,讓他們預測2016年的重大科技趨勢。得出的結果總體而言,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一件事情:2016年將成為人工智能的重要年份,這對于設計行業(yè)至關重要。
谷歌工程師杰夫·迪恩近日表示,人工智能實際上正在逐漸加快著發(fā)展的步伐。谷歌希望在人工智能領域復制Android的成功,并力圖打造一個機器人帝國。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稱,他計劃在2016年制造出能夠在家務和工作上幫助自己的人工智能。蘋果4天內接連收購兩家人工智能初創(chuàng)公司,并預計招納86名專家……
從這些布局上來看,人工智能無疑將成為未來10年內的產業(yè)新風口。像200年前電力徹底顛覆人類世界一樣,它也必將掀起一場新的產業(yè)革命。
《中國傳媒科技》:從全球視角上看,中國的人工智能處于什么位置?
馬爾科夫:我了解到在中國的科研實驗室里有過很棒的研究成果,我知道在一些中國大學里也有關于人體與AI的研究。但是在算法與大數(shù)據(jù)方面,美國還是處于領先的地位,但是這種優(yōu)勢能夠保持多久很不好說,這點很難預測。有一個關鍵的例子是制造有自主能力的機器,我知道美國已經做出可以給人洗澡的機器人,好像中、日、韓等國家也在做類似的研制。中國其實處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我不太了解你們的科研系統(tǒng)對AI進行了多廣的應用,但是研究的深度還是很客觀的。在微軟有一個正在進行的vision項目,這個團隊里有一部分是中國人,他們的工作做得非常深入。
《中國傳媒科技》:潛心研究AI和急功近利市場化,這是一組矛盾么?
馬爾科夫:這是兩種不同的模式。以蘋果公司為例,蘋果公司的基礎研究做得不多,但微軟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多,現(xiàn)在的美國正在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傾向于蘋果的模式。實際上大部分公司都可以既做基礎性研究也做產品拓展與設計,比如說IBM、AT&T,但是雙管齊下的模式也是很有難度的。在美國,我見到越來越少的公司在做基礎性研究,他們更傾向于先做市場產品。像AT&T這樣的公司有它自己的科研機構,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有這樣的支撐。
《中國傳媒科技》:新華網正在做基于生物傳感技術的用戶體驗研究,您覺得傳感技術對于AI的發(fā)展有何意義?
馬爾科夫:傳感技術無處不在,傳感信息也在互聯(lián)網上被大量搜集。在華盛頓大學有一個案例,每個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像是iPhone的健康監(jiān)測一樣,它們可以獲取你的健康信息,這點可能對藥物研究產生影響,也對智能醫(yī)療有益。我們希望生物傳感能夠幫助收集人的行為與生理信息,這些是我們以前無法理解的一些信息。
《中國傳媒科技》:您認為科學家們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會帶來怎樣的危機么?
馬爾科夫:我認為沒有極限,把AI機器人應用在一些它能做但是人類不能做的事情上,其實是一個很窄的領域。我最開始做這方面報道的時候,最大的危機還是就業(yè)上的。但當我聯(lián)系到中國的情況的時候,我的想法發(fā)生了轉變。
我曾和一個朋友爭論過這個問題,我認為一旦智能機器人登陸中國,將對中國的產業(yè)機構造成巨大沖擊,但是我朋友淡定地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智能機器人在恰當?shù)臅r候登陸中國,將為這個國家?guī)砗眠\。中國正在快速地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核心工作人群實際上是在萎縮的,年輕的勞動力數(shù)量不再增長。這時候的中國是比美國更需要智能機器人。
Media Man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