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苗
?
道德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汪苗
摘要: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普遍主義之爭起源于古希臘時期并在現(xiàn)代性的作用下變得更加激烈和復雜。我們承認道德的相對性與絕對性,但我們拒斥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普遍主義。
關鍵詞:道德相對主義;道德普遍主義;相對性;絕對性
倫理學是關于道德問題的理論,是研究道德的起源、發(fā)展、本質(zhì)、作用等等的學說。那么道德又是什么呢?道德究竟是相對的、主觀的?還是絕對的、客觀的?或者說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普遍主義哪種理論更有說服力、更加符合時代的主流?
西方的相對主義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智者時期”。智者們把人們的視線從自然世界轉(zhuǎn)向了人類自身,強調(diào)與追求人類存在的特殊性和固有性。普羅泰戈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1]的思想被看作是西方相對主義思想的萌芽。它將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承認了人自身存在的獨立性,而且賦予了作為自然世界一員的人以理性存在的特權(quán),從而將人與自然物的固有特性區(qū)別開來。然而,智者們在克服自然哲學家們把人當作自然同類的自然主義缺點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帶有了徹底的價值相對主義的傾向。“比如,生病對一般人來說是一種壞事,但是,它卻是醫(yī)生收入的源泉,所以對醫(yī)生來說是一件好事。同樣,沉船對于船主來說是一種災難,而對于造船的工匠卻恰恰相反?!盵2]這也就是說,在智者們看來,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都可以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的標準就在于行為者本身。
智者們對于“人為性”的強調(diào)不可避免地走向價值相對主義,其結(jié)果必然是造成社會政治秩序以及思想道德的混亂。在智者學派那里,人本身就是“真”、“善”、“美”的尺度,善惡、正邪、真?zhèn)蔚榷贾皇侨说膬r值判斷。為了克服智者學派的相對主義傾向,追求客觀、普遍的道德標準或者說道德規(guī)則,蘇格拉底提出了“德性是知識”的客觀道德論命題。他明確指出了理性認識對于道德判斷的重大意義,在道德哲學史上樹立起了理性主義的旗幟,并給予了道德價值以普遍性、客觀性和確定性。然而,把對概念的探索作為倫理學的首要任務,把在對概念的定義中所獲得的關于事物普遍本質(zhì)的認識視為永恒不變的東西,這也埋下了道德普遍主義的種子。
德國古典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在研究了大量前人的相關著作之后,“為自己提出的一個任務是:建立一個純粹的道德哲學。而這個所謂純粹的道德哲學的根本任務則是,要找出一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道德法則。”[3]在康德看來,人的理性賦予道德原則普遍有效性,適用于一切時代、一切民族和國家,所有的人類個體必須服從于源自人類理性的道德原則。到了現(xiàn)代,天崩塌了,上帝死了。針對現(xiàn)代性的道德危機及其所導致的社會現(xiàn)實,以羅爾斯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者重振康德的普遍理性主義旗幟,以直面和解決現(xiàn)代性道德危機。他說:“永恒的觀點不是一個從世界之外的某個地方產(chǎn)生的觀點,也不是一個超越的存在物的觀點;毋寧說它是在世界之內(nèi)的有理性的人們能夠接受的某種思想和感情形式。一旦人們接受了這種思想和感情形式,無論他們屬于哪一代人,他們就能夠把沂有個人的觀點融為一體,就能夠達到那些調(diào)節(jié)性的原則?!盵4]這實際上就說,只要符合羅爾斯設定的條件,凡是有理性的人就一定能夠認可和實行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原則。然而,“原初狀態(tài)”在形式上剔除了一切歷史、現(xiàn)實和經(jīng)驗的因素,這遠離了人們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顯然,這樣的道德原則在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中是難以付諸實踐。
“自稱為西方現(xiàn)代生活奠定和提供基本道德觀念系統(tǒng)的啟蒙運動之思想謀劃完全失敗了,而且這種失敗的陰影仍然籠罩著當代新自由主義倫理理念的信奉者和追隨者們?!盵5]西方現(xiàn)代倫理學的這一現(xiàn)狀促使麥金太爾轉(zhuǎn)向傳統(tǒng)倫理尋找新的理論資源,從而提出了“追尋美德”的新思路。麥金太爾認為,“現(xiàn)代道德生活的深刻危機和現(xiàn)代道德理論的無公度性或不相容性事實提醒我們,一種自由個人主義的道德追求已經(jīng)難以使我們獲得一種對人類自我道德生活和觀念的真實理解。我們必須返回到我們一直寄生其中的歷史與傳統(tǒng),去尋找新的資源和靈感;必須求諸于我們生活其間的各種各樣的和多層次的道德生活共同體(家庭、城市、群體、社團和聯(lián)合體),去尋求完整的而非片面、實際的而非抽象的、具體特殊的而非普遍主義的道德理解?!盵6]麥金太爾在歷史主義的立場上,主張回到亞里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傳統(tǒng),以克服當代道德危機。然而與此同時,他的歷史主義主張也容易導致道德相對主義。
道德相對主義充分揭示了道德相對性成分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多元化的道德視野。而道德普遍主義則側(cè)重于強調(diào)道德的絕對性,為人類的行為提供最普遍的道德準則。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他們所遵循的道德準則,他們所提出的道德觀念是各不相同的。例如,關于道德與功利的關系,這是貫穿于中西倫理思想史的一個基本問題。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主張“重義輕利”,對待“義利”關系的這種主張發(fā)展到極端就是“存天理,滅人欲”。而西方的倫理思想則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中國重視動機和手段的合道德性而輕視結(jié)果,西方在這一問題上則把結(jié)果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此外,就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道德觀也會有所變化。就以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睘槔?,如今的“三綱”只存在于相關的歷史古籍中,不再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主導性的道德原則。對“五?!钡慕忉專膊辉偈窃瓉淼囊饬x了,時代賦予了它新的涵義。因而,就如恩格斯所說:“所有道德總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性的當?shù)厍闆r相關聯(lián),當代的道德力圖擺脫全部特殊性而成為一種普遍性道德的愿望,只不過是一種幻想?!盵7]這是道德相對性的體現(xiàn)。
道德原則必然會隨著時代、地域等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模樣。然而,我們必須在承認道德相對性的同時,堅決拒斥相對主義?!蹲呦蛉騻惱硇浴肥菙?shù)千年以來在倫理傳統(tǒng)中一直得到肯定的“金規(guī)則”,其中最基本的原則:“你不愿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不該怎樣對待別人”,或者說,“你愿意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這條規(guī)則不僅對人們自己的家人、朋友、社團和民族有效,而且應該是對其他所有的個人、家庭、社團、民族以及整個宇宙普遍有效。這也就是說道德還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普遍主義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我們承認道德具有相對性與絕對性,但是過分夸大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會走向極端,給人們的道德生活帶來混亂。一個民族、國家既要維護自身的道德傳統(tǒng),又要根據(jù)當前的道德現(xiàn)狀和體系特色借鑒其他民族、國家的優(yōu)秀道德文化,從而在真正意義上促進自身的發(fā)展。正如牟宗三、徐復觀等人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一文中所說:“中國文化,現(xiàn)在雖表面混亂一團,過去亦曾光芒萬丈。西方文化現(xiàn)在雖精彩奪目,未來又畢竟如何,亦可是一問題。這個時候,人類同應一通古今之變,相信人性之心同理同的精神,來共同擔負人類的艱難,苦病,缺點,同過失,然后才能開出人類的新路?!?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見《普羅泰戈拉篇》。
[2]宋希仁主編.西方倫理思想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0.
[3]林劍.論道德律令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統(tǒng)一[J].學術界.2002.(10)
[4]羅爾斯.正義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74—575.
[5][6]萬俊人.道德類型學及其文化比較視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6)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第1版序言[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02)
作者簡介:汪苗(1991-),女,漢族,浙江人,碩士(在讀),南京師范大學,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