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
“呵呵”,被一個網絡調查評為年度最傷人聊天詞匯。“哦”,則在另一個類似的網絡調查中摘得桂冠。
“哦”的傷害力有多大?網友“葉呆呆”深有體會。她和男友是異地戀,“十一”假期,她想去找男友,在QQ上告訴他后,男友只回了一個“哦”,她大怒,提出分手,雖然戀情被男友極力挽回,但從此“哦”成了他們網聊的禁語。
“呵呵”“哦”等詞匯,為何會如此傷人?因為,它們不是一個真正的回應。你如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如何回應別人向你發(fā)出的聲音?這是溝通能力的基本。
很多成年人感覺到,若對方沒有回應或不及時回應,自己的情緒會產生巨大波動。對幼童來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并且,幼童獲得回應的數(shù)量和質量,將決定他未來的溝通能力。
不僅要回應,而且回應要及時。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若嬰兒向媽媽發(fā)出信號,而媽媽能在7秒內給出準確回應,嬰兒就沒有受挫感。若超過7秒,受挫感就會產生。若總是受挫,甚至總是徹底受挫——媽媽基本不回應,那么,嬰兒就會減少甚至再也不向媽媽發(fā)出呼應。
媽媽回應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確認了,媽媽在這一刻是存在的,孩子也有了存在感。
如總是有精準而及時,甚至是同時的回應,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每個人,他能共情別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夠多且好的回應。
那些安靜又孤獨的人,不向別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也不求別人回應。一位看上去超安靜的女子說,她封閉自己,不求別人關心,也不關心別人。關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記憶是,媽媽痛苦,她逗媽媽,但媽媽板著臉沒做任何回應。
一個“哦”之所以險些制造了一起分手,是因女方火焰般的熱情,如同叩在一塊冰冷的石頭上,只得到了一個最簡單的回響。許多人可以為戀人做一切奉獻,卻給不出情感回應,因他們是在無回應之地長大。
你講話的聲音如何,這也關乎回應的質量。我曾見過很多人,他們說話時,到每句話的后幾個字,音調會突然下降,變得如蚊子呻吟般難以聽見,于是,和他們對話就變得很累。這種回應程度,也反映了他曾獲得的回應質量。
準確而及時地回應別人,這不容易做到,不過,比這一點更關鍵的,是我們首先得意識到,我們那些關于互動的人格特征,并非就是天生的,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變。
(阿燕摘自壹心理精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