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賦漁
豆腐匠是申村最要面子、最重禮儀的人,我在餐桌上的第一個禮節(jié)便是由他所教。
那時我才六歲,村里有人過大壽,照規(guī)矩,每家都會有一個人去吃飯,大概是大人有事忙不過來,我一個人去了。
和我坐在一起的就是豆腐匠。大人們吃飯很麻煩,敬來敬去,一頓飯要吃半天。我吃得快,吃完了,把筷子朝桌上一扔,抬腿就往門外鉆——我要去玩。
豆腐匠喊住我:“大魚兒,回來,不要跑?!?/p>
“怎么啦?”看豆腐匠一臉嚴肅,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又訕訕地坐回座位。
“吃完飯,不能把筷子一扔。要這樣,兩根筷子并攏,兩只手托住,方頭的朝外,對著人,從自己開始,轉一圈,轉的時候要說‘慢用,慢用。轉好了,筷子要橫放在碗上,不能豎放,表明你吃好了,在等別人。大人沒走,你不能走。大人站起來走了,你再把筷子拿下來,放在桌上。這是規(guī)矩,不懂規(guī)矩是不能上桌子吃飯的?!?/p>
聽豆腐匠這么說,滿桌子的人都點頭。看大家都這么鄭重其事,我嚇得立刻把筷子撿起來橫放在碗上,然后好好坐著,聽他們說我聽不懂的話,直到散席。
從這之后,我發(fā)現(xiàn)豆腐匠是個嚴肅方正之人。別的村子里賣豆腐的我也見過,老遠就在喊:“豆腐噢——”他從來不喊,慢悠悠地騎一輛28式的“永久”自行車,后座兩邊各掛一只大木桶。騎一會兒,他把自行車的鈴鐺響兩下,響鈴也是不慌不忙的。不過人們一聽到這鈴聲,就知道是豆腐匠來了。
過年的時候,村子里家家戶戶都要請他幫忙。等他兒子桶頭來喊“大魚兒,到你家了”,母親便和我抬一木桶泡好的黃豆往他家去。
他家的兩間房里都放著做豆腐的家伙。磨豆?jié){、燒豆?jié){、點鹵、成豆花……“好啦!”豆腐匠喊。
媽媽和豆腐匠的老婆扯著一塊極大的粗紗布,平放在一張四方的臺子上,一手抓著一只角。豆腐匠一勺一勺地把豆花舀到這紗布上,等全部舀上去了,把紗布的四角拎起來打個結,做成一個包袱,再在上面蓋一個既厚且重的木蓋,木蓋上面再放上石頭。等水完全不淌了,解開包袱,里面是一塊巨大的豆腐。豆腐匠拔出特制的刀來,橫一刀,豎一刀,像在畫一張棋盤,畫好了,就是一塊一塊的豆腐,放在盛著清水的木桶中。這一木桶豆腐要吃到元宵節(jié)。
過年前的幾天,豆腐匠忙著給申村的每一家做豆腐。他完全是義務幫忙。申村的人們會在未來一年里的隨便哪一天,趁豆腐匠空閑了,請他來家里吃一頓。這一頓要專門請他,他坐主席,其他的人只能坐次席作陪。這是豆腐匠最有面子的時候,平時不喝酒的他只有這時才會喝上兩杯,就兩杯,不貪,不醉。
(摘自《匠人》民主與建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