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單一良
要素模式引領審判權運行改革解決法院案多人少現(xiàn)實困境
——專訪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臨沂市副市長趙愛華
本刊記者/單一良
自實行立案登記制以來,各地法院受理的案件數(shù)呈增長態(tài)勢,這使得許多法院原本存在的“案多人少”矛盾進一步加劇。立案登記制改革解決的是“立案難”問題,但如果案件進入法院后長時期得不到審理和執(zhí)行,無疑會使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為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滿意度,人民法院除了要嚴格執(zhí)行立案登記制外,更要在快速有效解決糾紛上下功夫,要結合當前正在進行的司法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化解“案多人少”這一突出矛盾。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臨沂市副市長趙愛華對此進行了長期調研,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山東省莒南縣人民法院以“要素模式”引領審判權運行改革解決法院案多人少現(xiàn)實困境效果顯著,在本次兩會上提交了相關建議。
記者:山東省莒南縣人民法院以“要素模式”引領審判權運行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趙愛華:在2015年3月12日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中,“案多人少”問題已從“比較嚴重”變?yōu)椤巴怀觥薄?015年7月15日,周強院長在最高人民法院上半年工作情況匯報會上再次指出“案件增幅較快,案多人少問題更加突出”。
據(jù)統(tǒng)計,2015年5月1日起全面實施立案登記制一個月,全國法院共登記立案1132714件,同比(874041件)增長29%。審理案件是智力體力相結合的復雜勞動,案件數(shù)量越來越多,案件復雜程度越來越高,意味著辦理案件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勞動量越來越大,智力與體力投入越來越大。傳統(tǒng)的破解這種困境的主要做法就是增加勞動力的數(shù)量,即增加法官數(shù)量。如果依此理論進行匡算,案件數(shù)量增加29%,法官的數(shù)量至少應該隨之增加29%才能維持目前的狀況。但是,實施法官員額制度之后的法官入額數(shù)量卻大大降低。當前中央司法改革指導性意見確定法官員額比例不超過39%,從人力資源管理學方面解讀,這意味著勞動量(案件)增長29%的情形下,勞動力(法官)卻減少了61%,粗淺的計算方法就是每一個法官成三倍的增加了承辦案件。如果繼續(xù)適用傳統(tǒng)的辦案模式與方法,就會造成法官身心疲憊,難以維持正常的工作。反觀我們的勞動方式,仍然在適用相對低效的審判模式,遵循傳統(tǒng)的庭審習慣,這與案件劇增的工作現(xiàn)實極不適應。這是要素模式引領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這一課題提出的現(xiàn)實基礎。
我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案多人少是當前法院工作亟待解決的矛盾。當前法院工作面對日益嚴峻的審判形勢與壓力,同時司法改革的法官員額制勢在必行,如何革命性地提高辦案效率,是當前法院工作面臨的重大課題。
記者:應當如何認識山東省莒南縣人民法院審判權運行改革的原理和內(nèi)容?
趙愛華:要素是指構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從法理學上講,任何法律關系都包括主體、客體和內(nèi)容三大要素。審判程序中的當事人陳述、舉證質證、詢問調查、辯論等行為,實質上是為個案裁判“提取”法律要素的過程。以要素概念衡量我們現(xiàn)行的民事審判程序,與當今社會發(fā)展的環(huán)境對比,“提取”的過程明顯陳舊、低效、不夠客觀,“提取”的主體過分依賴于法官,“提取”的場所過多依賴于庭審。要使審判權運行更加科學化,就要針對法律要素提取的方式、主體、場所3個方面進行改進。
以要素模式引領審判權運行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法官員額制改革、案多人少形勢為背景,以推行要素審判、提高審判效率為基點,探索傳統(tǒng)民事案件更加合法、科學、高效的審判權運行方式。其基本思路是:1.把法官從繁瑣的審判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司庭審與裁判;2.把輔助法官從裁判風險中解脫出來,規(guī)范辦理庭前事務;3.強化訴訟參與人主體地位,規(guī)范表述訴訟要素,自主理性表達訴求。使主審法官、輔助法官、訴訟參與人(律師)分工清晰,各司其職,加強庭前會議效果,提高庭審效率。
莒南縣人民法院以司法改革試點法庭為依托,制定出婚姻家庭、人身損害、民間借貸、交通事故四類傳統(tǒng)民事案件的《訴訟要素表》。由司法輔助人員在立案登記至開庭前指導來訴群眾認真填寫,將大量的事務性工作放在表格填寫、證據(jù)交換、庭前會議中,科學化審前程序,減輕法官工作量,提高庭審效率。將要素審判與試點法庭“1+2+2+2”人員結構模式(一名法官、兩名助理、兩名陪審員、兩名書記員)相結合,明晰法官與其他工作人員的分工與節(jié)點銜接,運行效果良好。
記者:請您談一下山東省莒南縣人民法院此項改革的合理性及合法性。
趙愛華:要素模式引領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對于民事訴訟歷史和現(xiàn)實的雙重考量之上,以更好地實現(xiàn)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轉變。其合法性意義,是在未突破現(xiàn)行法律框架前提下,以填寫《訴訟要素表》為引領,科學化“審前程序”,縮小爭議焦點,縮短開庭時間,提高審判效率。
我國以當事人主義為取向的民事訴訟模式改革已取得長足發(fā)展,但是在基層審判實踐中,法官的職權主義傾向還是非常明顯,訴訟參與人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不到位,特別是當事人法律水平不高時,其請求或主張主要依賴于法官的“糾問”進行。律師作為代理人(維護當事人利益)或法律職業(yè)共同體(與法官共同維護法律權威),發(fā)揮作用有限,有時僅僅成了方言翻譯或“法言解讀器”。如在離婚訴訟中,法官問“有什么財產(chǎn)”、“誰買的”、“在哪里”、“價值多少”等,這個糾問導引過程實質是案件中“財產(chǎn)”要素的提煉過程。審視起來這種“一問一答一記錄”的提煉方式,過程啰嗦、不客觀、當事人經(jīng)常在陳述后反悔;有的法官“即席發(fā)揮”顧此失彼,不能針對爭議要素需要把工作做到位;有的書記員與法官配合不密切導致記錄失誤。問題關鍵是,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主人”地位沒有得到體現(xiàn),法官主導包攬卻出力不討好。近年來開展的庭審直播錄播活動,啟用了聲像同步的科技法庭,有些法官對鏡頭下的庭審尚且心存疑慮,法律水平不高的基層群眾更難在規(guī)范嚴肅、“吐字如鐵”的法庭上充分、理性、準確地表達訴求。
記者:請您簡要地為我們介紹一下《訴訟要素表》應用的實體效力和其科學設計。
趙愛華:《訴訟要素表》可以歸結為當事人陳述這一范疇。該表系一方當事人填寫的關于己方的內(nèi)容,其對案件事實的證明效力依附于“當事人自認”的法學理論。審前程序規(guī)則本身會對當事人的一些不作為行為所產(chǎn)生的制裁性效果,使得審前程序自然或者不自然地成為解決糾紛、終結訴訟的程式與手段 。
關于審前程序的組織者,按照最高法院的規(guī)定精神,主持證據(jù)交換的人員,可以是合議庭組成人員,也可以是書記員或合議庭之外的審判人員 。如此,《訴訟要素表》填寫主體可以由當事人自主填寫,也可以由導訴員、書記員、陪審員、法官助理甚至志愿者指導填寫。實施多元化指導下的填寫、自由充分思考后的填寫、輕松自主氣氛下(有別于莊嚴的庭審)的填寫而體現(xiàn)出來的個案“要素”,為個案的解決提供了確鑿有效的合法依據(jù)。
要素式審判改革主要適用于能夠提煉出基本要素的類型化案件。要根據(jù)類型案件的基本特點和規(guī)律,科學設置合理要素,制成格式化表格。要素表的設計遵循的原則是,簡明、實用、靈活、通俗易懂,讓當事人自主或在簡單指導下即能夠看懂、讀懂,切忌專業(yè)性太強,讓來訴群眾(當事人及其親屬)產(chǎn)生抵觸心理。如離婚案件的主要要素為婚姻狀況、子女情況(附例表)、婚前財產(chǎn)、婚后財產(chǎn)、債務等幾項,該類案件中常見的爭議或當事人重點關注的要素也可以單列予以體現(xiàn),如房產(chǎn)信息、車輛信息等;再如交通案件審判要素主要有事故發(fā)生的事實、是否經(jīng)交警處理、是否有事故認定書、車輛信息、責任分配、投保情況、傷情鑒定、損失數(shù)額等內(nèi)容。表格涉及不到的特殊內(nèi)容,可用通用的空白“備注表”,供當事人繼續(xù)填寫。
記者:引導當事人填寫好《訴訟要素表》也是審判權科學運行的關鍵,在這方面,法院要做好哪些工作?
趙愛華:的確如此,法院在引導當事人充分填寫表格方面做了不少的分析和準備,也在硬件等方面進行了完善和改進。
法院在立案準備階段要求原告認真填寫并作為登記立案的必要條件,要求被告在送達起訴狀時填寫或至少在庭前會議前填寫,同答辯狀一并提交。
一要完善功能區(qū)服務,充分利用立案大廳、人民法庭的便民訴訟服務站等場所,設置現(xiàn)場填表區(qū)域,在區(qū)域內(nèi)顯要位置張貼要素表填寫范例,為當事人充分填寫表格提供參照。
二要擴大現(xiàn)場服務主體,建立多元化的導訴指導機制。第一類導訴主體可由法院工作人員(如院領導、庭長、法官、法官助理)輪班擔任,主要對當事人要求高、案件復雜的情況導訴,同時處于填表前沿,及時將表格填寫情勢與庭審、裁判需要相銜接,不斷完善各階段工作;第二類導訴主體可從經(jīng)驗豐富的書記員群體中擇優(yōu)選任專職導訴員,固定崗位;第三類導訴主體可以建立志愿服務機制,從人民陪審員、律師、法學院師生中選任志愿者輪流值守。多元化的導訴主體為填寫要素表提供周到幫助,做細做實要素表的填寫工作,鼓勵訴訟參與人認真填表。
三要在服務裝備上投入,可在填表區(qū)開發(fā)電腦程序提供信息化裝備,將案件按類別制作例表,納入電子流程管理,與立案管理系統(tǒng)實現(xiàn)聯(lián)網(wǎng)。當事人在專門電腦上,可以順序點擊屏幕上的“立案-材料準備-填寫要素表-案件類型-表格”,要素信息可以直接進入電子卷宗,所填信息在庭審筆錄、文書模板中繼續(xù)開發(fā)應用。
記者:您認為,法院如何做好審前與庭審程序的科學分工?
趙愛華:一要結合好,填寫《訴訟要素表》要與召開庭前會議、歸納爭議焦點要素、確定庭審重點等審前程序有機結合,由司法輔助人員組織召開庭前會議,確認要素表格,梳理案件要素,及時固定相同點,歸納爭議焦點,報請法官是否開庭。在人民法院的工作管理中,還可以根據(jù)本院法官與其他人員的比例情況,將輔助人員是否已最大限度做好審前程序的所有事務作為考核節(jié)點,以量化對法官及其他人員的工作考核,避免責任不清、工作推脫。
二要利用好,法官要樹立“要素思維”,在庭審時通過《訴訟要素表》顯示的要素信息及輔助人員的庭前總結,對無爭議的要素適當陳述后直接確認,著重圍繞爭議焦點(爭議要素)進行審理,簡化法庭調查程序。如此,司法輔助人員和主審法官科學分工、密切銜接、協(xié)同配合。這種審判模式將法官從原來審查當事人“一股腦兒”的陳述中解脫出來,專門解決爭議焦點,提高了庭審效率。
三要開發(fā)好,要延伸開發(fā)《訴訟要素表》在案件裁判中的作用,在裁判文書制作中,無爭議要素涉及的事實可簡寫,其證據(jù)可不必分析論證,爭議的焦點有針對性的詳寫。結案后,《訴訟要素表》作為案件重要材料存入卷宗,對案件事實的固定、裁判結果的唯一性積極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