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刀
嚴鳳英(右)與王鳳枝(左),攝于1962年
嚴鳳英(1930~1968),女,中共黨員,原名嚴鴻六,安徽省安慶市羅嶺人。黃梅戲杰出的表演藝術(shù)家。10歲時開始學唱黃梅調(diào),為族人所不容,后跟隨嚴云高學戲,取藝名鳳英。1952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tǒng)小戲《打豬草》和折子戲《路遇》,獲得廣泛贊譽。1954年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而揚名海內(nèi)外。歷任中國文聯(lián)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拔母铩痹馄群χ滤?,現(xiàn)骨灰安放在安慶市菱湖公園內(nèi)“黃梅閣”中。代表作有《打豬草》、《游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等。
嚴鳳英、王少舫劇照
嚴鳳英在不同的劇中扮演不同的人物,乃至同一劇中同一個人物,聲音色彩都有差異。《打豬草》中透出的是嬌稚明亮的奶腔,《夫妻觀燈》中給人以爽朗與寬厚的感受,《天仙配·路遇》中的唱腔流露出的是嬌羞與自信,《牛郎織女》中她的音色是沉郁和壓抑。嚴鳳英的唱腔,首先貫穿一個“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揣度具體戲劇情境后,以聲傳情,以情帶聲。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樸實圓潤,演唱明快真摯,吐字清晰,韻味醇厚,并注重從人物感情出發(fā),力求達到聲情并茂,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魅力。嚴鳳英吸收京劇、越劇、評劇、評彈、民歌等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人稱“嚴派”。她創(chuàng)立的“嚴派唱腔”,是對黃梅戲藝術(shù)發(fā)展繁榮的一大貢獻。
照片背后的故事
1962年4月15日,是黃梅名家王鳳枝的大喜日子!這一天,她有幸成為仰慕已久的黃梅戲大師嚴鳳英的關(guān)門弟子。拜師儀式結(jié)束后,嚴鳳英與王鳳枝來到人民照相館,拍了這張極其珍貴的拜師照。其實王鳳枝很早就看過嚴鳳英的演出,她非常羨慕嚴鳳英的演技,更欣佩嚴鳳英的人品,拜嚴鳳英為師,是埋藏在她心底的一個美好愿望。那天,她鼓起勇氣,怯怯地對嚴鳳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意料之外,嚴鳳英微笑著爽快地答應(yīng)了,并說她本錢好,有靈性,是個好苗子,愿意收她為徒。一番鼓動性極強的話,說得王鳳枝血往腦門上涌,興奮得一晚上沒合眼。嚴老師還對她說:“演戲要演人物,不但要做到形似,還要做到神似?!眹览蠋煹慕虒В顾虻搅酥袊鴳蚯硌菟囆g(shù)的獨特審美原則——演員表演時應(yīng)該做到既有我又忘我。在師父的言傳身教下,加上王鳳枝自己的刻苦學習,很快成長為安慶地區(qū)黃梅戲劇團的當家花旦。
圖片提供:王鳳枝
相關(guān)鏈接
藝術(shù)檔案
王鳳枝,女,1940年出生,中共黨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潛山縣人。1953年考入潛山縣黃梅戲劇團,1959年調(diào)入安慶地區(qū)黃梅戲劇團擔任主要演員。從藝60多年來,演出大、小劇目近百部,其中參加拍攝黃梅戲電影《紅霞萬朵》、《山鄉(xiāng)情悠悠》兩部,參加拍攝黃梅戲電視連續(xù)劇《啼笑因緣》、《家》、《春》、《秋》、《女駙馬》等14部。歷任安慶市第九、十屆政協(xié)委員。
藝術(shù)特色
王鳳枝嗓音清脆、明亮,音色甜潤、醇厚。感情豐富,偷氣、換氣、運氣自如,吐字清晰,行腔運板含情。譬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樓臺會》一折,她善于運用音色明暗的對比,輕重快慢的交錯,并加強了唱腔的力度,使低回中有明亮,哀婉中見激昂。當唱到“不能同生求同死,地老天荒不離分”時,很好地用了丹田氣,以噴口音一字一頓地唱出,收到了剛健渾厚,凝重有力的效果。從而,深刻地揭示了角色的內(nèi)心凄楚、悲憤之情。字字含淚,聲聲帶血,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她既傳承了嚴鳳英婉轉(zhuǎn)甜美的風格,又唱出了王韻,讓人在似與不似之間感受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