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蠻
幾乎每一屆奧運主辦地的建筑設計,單獨拿出來都可以進行一番長篇大論,每一個文化的切入點、每一個靈光一閃的想法,都是在設計師多年累積的知識和經驗下,才促成的一次迸發(fā)。
1992
巴塞羅那奧運會
設計師:磯崎新
這位兩鬢白霜的耄耋老人叫磯崎新,除了設計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圣喬治宮體育館以外,他也設計了2006年都靈冬奧會Palasport體育館。2020年東京奧運會原設計被否,他是其中反對呼聲最高的一位,曾聯(lián)合多位設計師聯(lián)名上書抗議。磯崎新是日本本土有名的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與黑川紀章、安藤忠雄并稱為日本建筑界三杰,榮獲了包括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金獎、日本建筑學會獎、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在內的許多大獎。磯崎新把自己描述為“一個自由的人”,認為自己與大都市有著某種距離,并稱未來的城市是一堆廢墟,既會消失也會重生。他希望建筑是沉默的藝術,而不是消費時代培育建筑垃圾的溫床。
在他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中,也有不少被建筑界熟知的國內建筑,例如深圳圖書館和深圳音樂廳便出自他手,并展現(xiàn)了他眾多設計風格中的一種:喜歡用大面積的玻璃和梁柱作為材料,創(chuàng)造出棱角分明、明凈純粹的感覺。
圣喬治宮體育館
1992年奧運會的主要場所之一,舉辦藝術體操、手球決賽和排球決賽,最多可容納17960名觀眾。在奧運會結束的10年內,這一綜合性場館還舉辦過不少體育活動,常作為當?shù)刈闱蜿犈c橄欖球隊的主場;另外還舉辦各種文娛活動,一度成為麥當娜等主流藝人在當?shù)亻_唱時的首選,10年來逾4000場演藝和體育活動,為該場館實現(xiàn)了商業(yè)盈利。
代表作品
1.群馬美術館 2.米蘭城市生活塔 3.上海喜馬拉雅中心
2004
雅典奧運會
設計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西班牙著名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也是備受爭議的建筑師。除了2004年雅典奧運會主場館,其他作品主要有世界各地眾多的橋梁、火車站和藝術類建筑物。他擁有建筑師和工程師的雙重身份,在把建筑美學與力學工程設計相結合的同時,也在自然生物體中尋找著靈感:包括人體的骨架、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及皮膚的活動與生長方式等。
精巧的頂棚是該奧運主場館設計的亮點,覆蓋了場館里絕大部分座位,因為考慮到了當?shù)靥鞖庠?,頂棚可以保護大多數(shù)觀眾不受日曬雨淋。這個頂棚擁有3個世界紀錄:最大的露天體育場頂棚,最大的透明頂棚,以及最大的一塊在體育場落成之后才安裝上去的頂棚。頂棚采用??寺∷芰习宀闹瞥?,散發(fā)藍色光澤像極了希臘藍色的天空。設計師稱靈感是來源于拜占庭建筑,穹頂、藍白基調源于愛琴海及其諸島。但該場館如今由于受到希臘經濟影響,處于被遺棄的狀態(tài),利用率很低,人跡罕至。
代表作品
阿拉米羅大橋、奧倫塞千禧橋、瑪格麗特·亨特·希爾大橋、沃蘭汀步行橋
巴倫西亞科學城,是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在他的家鄉(xiāng)巴倫西亞建造的一個科學博物館和天文館建筑群,由3個部分組成,分別是:1個天文館、1個科學館(菲利佩王子藝術科學宮)、1個歌劇院(索菲婭王后大劇院)。
畢爾巴鄂機場航樓
丹佛國際機場南航站樓
里昂國際機場鐵路客運站
里斯本東方車站
密爾沃基美術館
2008
北京奧運會
設計師: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德穆隆Pierre de Meuron
不會遵循某一種風格,也不會刻意與誰區(qū)分,他們的建筑隨性而成,也隨心。這對建筑界的好搭檔喜歡思考每個獨立建筑的文化含義,在他們合作的約40個大型建筑作品中,都賦予了建筑與獨特文化的聯(lián)結。
中國國家體育場
中國國家體育場,也就是能容納下91000名觀眾的“鳥巢”,意指孕育生命和寄托希望,是為2008年奧運會而建的主體育館,防水和耐火皆為1級,抗震達8度,與其他可以拆除的奧運建筑不同的是,網狀格“鳥巢” 相對固定長久,使用大量的鋼材料焊接而成,加貼一層半透明膜,通過漫反射使室內光線更加柔和。綠色環(huán)保的理念更多應用在節(jié)能設計和雨水回收系統(tǒng)上:再生地熱能和太陽能光伏發(fā)電技術使能源得到高效利用;收集起來的雨水最終變成了可以用來灌溉綠化、沖洗跑道、消防用水等。
代表作品
1.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發(fā)電廠改造,高聳入云的大煙囪是它的標志。
2.日本東京Prada旗艦店——數(shù)以百計的菱形玻璃組成的巨大水晶。
3.美國加州的多納米斯葡萄酒廠——當?shù)匦鋷r蓄熱將白天和夜間的溫差平衡起來,更利于對酒的儲存和釀造。
4.德國埃伯斯沃德技工學院圖書館——絲網印刷術將歷史照片印刷在外墻(混凝土和玻璃)上,使得不同的材料具有了統(tǒng)一性。
2012
倫敦奧運會
設計師:安尼什?卡普爾 Anish Kapoor
安尼什?卡普爾Anish Kapoor是一名英國籍的印度設計師,他的印度父親和猶太母親在他幾個月大的時候舉家搬遷到了英國。除了喜歡創(chuàng)作石雕和鏡面作品,他還創(chuàng)新采用了紅蠟作為材料并有不少奪人眼球的設計。Anish Kapoor平時在由舊奶牛場改造的工作室里進行創(chuàng)作作,20多年后工作室才又重新改造了一番。
安賽樂米塔
2012年奧運會上除了有倫敦碗,還有曾讓英國民眾痛心疾首的“糾結塔”。這座叫安賽樂米塔的大型紅色建筑,坐落在“倫敦碗”旁邊,高115米、總投資1910萬英鎊、耗費2000噸鋼鐵。為了給東倫敦帶來一些旅游人氣,如今這些紅色鋼管上修了世界上最長且最高的滑梯隧道,從塔頂?shù)降孛婊聛碇灰?0秒,但溫馨提示是要穿厚褲子。
代表作品
1.Sensational Body preparing for Monadic Singularity
2.芝加哥千禧公園之云門
3.Anish Kapoor工作室
2016
里約奧運會
瑞士建筑設計公司RAFAA
Zaha Hadid在2002年曾是RAFAA的一員,如今該公司設計出了這座名為太陽能城市水塔Solar City Tower的驚人建筑,為2016年里約奧運會創(chuàng)造了一個高達105米的懸空瀑布。太陽能水塔在白天能為城市和奧運村產生能量,過多的能量會用來把海水抽至塔頂;到了晚上,水可以再次釋放,在渦輪機的幫助下,為夜晚供電。建筑里頭有露天劇場、禮堂、餐廳和商店,還有許多娛樂設施包括高空彈跳和高空行走,行走在頂樓的玻璃空中走廊中,除了可以感受瀑布,還可以360°無死角環(huán)視美景。
2020
東京奧運會
設計師: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女爵士,英國,皇家注冊建筑師、建筑學試驗領域里的狂熱分子,她對當今建筑文化最大的貢獻在于促進了空間連接技術的發(fā)展。其作品既涵蓋各種大型商業(yè)建筑,也不乏住宅社區(qū)和內部裝飾。一直以來,扎哈·哈蒂德在學術界和公眾中都備受矚目,設計之余也到世界各地任教授課。
她所設計的工程中,少不了提到中國北京SOHO城和廣州歌劇院,流線型的設計一直是扎哈·哈迪德的拿手絕活。除此以外備受贊譽的還有現(xiàn)代感強烈的羅馬21世紀博物館,德國萊比錫的寶馬公司工廠,米蘭的citylife公寓等。從2004年開始,扎哈·哈迪德平均每年都斬獲近十個國際大獎,甚至在2014年一年就拿下高達19個獎項。
可惜的是,扎哈3月底在邁阿密因心臟病突發(fā),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被放棄的藝術
3年前在東京2020年奧運會場館的設計投標中,設計界女魔頭扎哈·哈迪德在46個陣容豪華的設計團隊勝出,她的設計風格頗具未來感,場館整體呈流線型,有數(shù)個橢圓形和水滴形開口,觀眾恍若乘坐宇宙飛船。但不斷飆升的預算是整個項目最終被放棄的最重要原因,2520億的預算甚至超過了前5屆奧運會的總和2480億。
PS:之后日本重新投標并選擇了本土設計師隈研吾擔綱設計,扎哈·哈迪德也在同一時間發(fā)表了聲明,稱中標方案和自己的原設計方案“驚人的相似”,指責其在體育館流線設計、布局和座位排列等方面都借鑒了自己團隊的設計。
2020
東京奧運會體育館
設計師:隈研吾
隈研吾,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縣,在業(yè)界以“負建筑”、“隈研吾流”著名,其中在北京的“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就是他“負建筑”中的一個代表作品。隈研吾排斥龐大而不可逆的長久性建筑,而更追求使用因地制宜使用的天然建材,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弱建筑”。
和風禪意
2020東京奧運會體育館的新提案中,隈研吾的設計獲最終定奪,該設計巧妙地選擇了展示奧運會30年后的景觀:其中形似“漢堡”的場館被茂密的樹林環(huán)繞,綠意與場館共存。屋頂采用了扇形放射狀的鏤空木架結構,呼應了日本傳統(tǒng)建筑中的美學傳統(tǒng),與前方案的抽象現(xiàn)代設計形成鮮明反差。場館能容納68000名觀眾,整體結構以木和鋼為主,預計耗資約1490億日元(約79.2億人民幣)。作為又一個“隈研吾流”作品,延傳的就是他那散發(fā)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的設計理念,隈研吾偏愛自然的綠色環(huán)保建筑材料,以及對水、光、空氣的充分利用,在之前他設計的各國文化展館中得以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