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后我有了寫作環(huán)境,我覺得應該寫一些想寫的,而且為我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紀念,所以我就覺得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什么呢?就是來日本前后的這段經歷,包括親歷了國內發(fā)生的很多重要事件。通過這個事讓我考慮了很多東西,比如說我們受過教育,我們在國內的價值觀和來日本經歷很多之后的價值觀的改變。
首位獲得“芥川龍之介獎”的著名華人女作家楊逸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接受到的信息太多太快,多到快到來不及判斷、來不及熱愛、來不及沉淀。信息太多容易迷失,我們可以閉上眼睛去聽,有時候聽到的比看到的還要精彩。
80后海歸導演張亞光
讓我放棄來之不易的成功、放棄眼前那么多名利的初衷,就是想要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我希望能夠學有所長,能夠更加深入媒體的策劃和制作中去。這種簡單、強烈的想法讓我邁出了人生的關鍵一步。
“辛苦”二字,應該是一直貫穿著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整個學習生涯,但我也非常感激這段生活,讓我在國際政治、外交、經濟、傳媒等各個領域都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當時我們的學院匯聚了五十多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通過跟大家的相處和交流,使得我的視野和心胸進一步被打開,對于不同的觀點能有更加包容的態(tài)度,通過大家觀念的碰撞和思辨,讓我看很多問題的時候,思考的方式會更加開放。
中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及企業(yè)家楊瀾
去美國并不只是為了讀書,讀書在哪兒都可以。在今天的社會,iPad等各種媒介很容易讀到大英博物館里的書。所以出國在我看來不只是去讀書,而是去學習、觀察,是去知道另外一個歷史、文化、語言的人,了解他們是怎么樣進行思考的。
當當網總裁俞渝關于“教育國際化與全球人才發(fā)展”的演講
我是一個企業(yè)家,和一般留學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在哈佛的學習令我對萬科未來的思考上有著潛移默化的改變。我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修為,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作為中國企業(yè)家,企業(yè)究竟要走向何處。我希望可以通過學習,找到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過去思考的都是“如何讓企業(yè)成功”,但現(xiàn)在思考的是,讓企業(yè)成功的背后,為什么會是這樣?這是過去沒有細致思考過的。之前更多的想法是“如何成為”,而沒有想過“為什么能夠成為”。
萬科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