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三年之喪”在漢晉時期的演變

        2016-07-01 05:31:02李兆宇

        李兆宇

        (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西安 710119)

        論“三年之喪”在漢晉時期的演變

        李兆宇

        (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陜西西安710119)

        摘要:“三年之喪”的古禮在漢晉之間曾發(fā)生過較大變化。在漢代,由于統(tǒng)治者需要,“三年之喪”發(fā)展成為“以日易月”。到了兩晉時期,服喪形式又從“以日易月”發(fā)展成為“諒誾終制,心喪三年”。這種變化是與當(dāng)時的政治文化密切相關(guān)的。

        關(guān)鍵詞:漢晉時期;服喪制度;發(fā)展變遷

        PDF獲?。?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20

        “三年之喪”的喪服制度起源甚早?!抖Y記·三年問》云:“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盵1]卷《三年問》,2190-2191古今學(xué)者圍繞著“三年之喪”這一主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但聚焦點都是在先秦時期,很少有人將考察的目光向下延伸。事實上,先秦以降,“三年之喪”曾發(fā)生過一系列變化,漢晉時期就是如此。誕生于兩周甚至更早的古禮,或多或少的帶著深刻的“原生禮”的痕跡[2]76,又因為記載古禮的禮書大多由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的儒學(xué)家編纂而成,他們在原生禮外又加入了自己對古禮的一些想象,從而導(dǎo)致我們現(xiàn)在所看見的“古禮”不但帶有早期古禮的“原生性”,更具有與現(xiàn)實脫離的特點。因此漢晉王朝對“古禮”進行了若干改造,從而導(dǎo)致了禮制的變遷。本文擬以喪服制度為例,具體探討一下“三年之喪”在漢晉間的變遷。

        《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又載“(舜)十七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盵3]卷一,30、44《夏本紀(jì)》亦載“三年喪畢,禹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薄叭曛畣十?,益讓弟予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盵4]卷二,83、82從這些記載來看,“三年之喪”似乎在堯舜時代實行過。

        但進入春秋戰(zhàn)國,社會上普遍流行“既喪除服”的制度,很少實行“三年之喪”。因此,孔子看見魯人有“朝祥而莫(暮)歌者”時大發(fā)感慨,鄭玄注曰:“為時如此人行三年之喪者?!?。[1]《檀弓上》,245杜預(yù)也說:“上考七代,未知王者君臣上下衰麻三年者誰”[4]卷二〇《禮志中》,619。進入大一統(tǒng)時代,“漢承秦制,率天下為天子修服三年”,萬斯同對此說法就提出了異議①,認(rèn)為秦始皇乃至到呂后都不可能實行“三年之喪”,就算秦國曾經(jīng)實行過“三年之喪”,那在儒家眼中也不能算作“禮”,更不可能是經(jīng)典中規(guī)定的那樣②。

        關(guān)于西漢時期的喪服制度,文獻中略有涉及?!稘h書·文帝紀(jì)》載漢文帝遺詔云:

        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布告天下,使民知朕意。[5]卷四《文帝紀(jì)》,132

        服虔注云:“皆當(dāng)言大功、小功,布也。纖,細(xì)布衣也。”晉灼:“《漢書》例以紅為功也?!睉?yīng)劭又進一步解釋漢文帝之三十六日是服喪期的“以日易月”,“紅者,中祥、大祥以紅為領(lǐng)緣。纖者,禫也?!笔恰叭曛畣省钡摹爸邢椤?小祥)、“大祥”、“禫”,稱“凡三十六日而釋服矣,此以日易月也”。[5]卷四《文帝紀(jì)》,132-134因此后代多認(rèn)為三十六日乃“以日易月”的開始。③

        然而后世對文帝做法的非議也紛紛而來,荀悅批評說:“‘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由來者尚矣,今而廢之,以虧大化,非禮也?!m然以國家之重,慎其權(quán)柄,雖不諒闇,存其大體可也?!倍蓬A(yù)認(rèn)為漢文帝行此制,是因為:“漢文帝見其下不可久行,而不知古制,更以意制祥禫,除喪即吉”[4]卷二〇《禮志中》,619。經(jīng)學(xué)家顏師古也反對漢代的“以日易月”之法,他認(rèn)為漢文帝“三十六日喪”的做法是漢文帝自創(chuàng)的,古禮三年之喪都是二十七個月[5]卷四《文帝紀(jì)》,132。顏師古和杜預(yù)的批評是在理的,漢文帝的“以日易月”以三十六日代三年的做法在古代經(jīng)典中沒有體現(xiàn), 而更解釋古禮的經(jīng)學(xué)在當(dāng)時還沒有繁榮起來,因此文帝的做法在后世固守經(jīng)典的儒學(xué)家的眼里是欠妥的。

        在批評的同時也有理解的聲音,正如杜預(yù)在批評的同時也說:“是以孝文遺詔,殮畢便葬,葬畢制紅禫之除。雖不合高宗諒誾之義,近于古典,故傳之后嗣?!盵4]卷二〇《禮志中》,621顧炎武亦認(rèn)為:“若夫君喪之禮,自戰(zhàn)國以來,固已久廢。文帝乃特著之為令”[6]617。后世儒學(xué)家對此的態(tài)度相當(dāng)曖昧,一面不愿意承認(rèn)文帝之舉與古制無違,一面卻還為文帝之舉辯解,認(rèn)為三年之喪“固以舊廢”,孝文帝只不過是“著之為令”,“雖不合高宗諒誾之義,近于古典,故傳之后嗣。”能夠傳之后嗣,說明了這一舉措的合理性。大一統(tǒng)時代的皇帝當(dāng)然不可能去踏踏實實的服“三年之喪”,所以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怎樣讓本來并不符合經(jīng)典的禮制更加符合“經(jīng)傳之明文,圣賢之格言”,換句話說就是怎樣讓其在保持宗經(jīng)、復(fù)古同時又尊君、實用。[7]15

        文帝將三年喪期創(chuàng)造性的用“以日易月”的方式縮短成三十六天,成為了漢家的“故事”,《后漢書·禮儀志》有:“故事以(已)葬,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的規(guī)定?!端螘ざY志二》載:“至成帝時,丞相翟方進事父母孝謹(jǐn)。母終,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視事。自以為身備漢相,不敢逾國家典章”[8]卷一五《禮志二》,615,“以日易月”成為了“國家典章”,景帝后元二年武原侯不害“坐葬過律,免”[3]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938,官吏擅自離職赴喪要丟官問罪,即使走正規(guī)渠道請假去服父母喪,也要丟官,重新除官也一定會比原官等級低很多[9]180,所以“統(tǒng)計兩漢臣僚,罕有為父母服三年者,蓋因習(xí)俗相沿,已成故事也。”[10]70沈文倬先生也認(rèn)為只有公卿以下的中下級官吏以至民間才實行三年之喪,皇帝、諸侯王、列侯和公卿并不實行。[11]153-155東漢光武帝所下遺詔亦曰:“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wù)從約省。”[12]卷一《光武帝紀(jì)下》,85《后漢書·蔡邕列傳》載蔡邕上封事,曰:“臣聞孝文皇帝制喪服三十六日,雖繼體之君,父子至親,公卿列臣,受恩之重,皆屈情從制,不敢逾越?!盵12]卷六〇《蔡邕傳》,1997可見后世君臣確乎皆遵文帝之制。

        然而,三年之喪的實行也有波折。眾所周知,“按漢武、宣用儒生,僅重儒學(xué),事粉飾。元、成以下,乃言禮制,追古昔”[13]122,直接導(dǎo)致王莽在西漢末年發(fā)動了一場奉天法古運動。針對“三年之喪”這一古制的復(fù)原,王莽的舉措是“至漢平帝崩,王莽欲?;筇煜乱曋倚?,使六百石以上皆服喪三年。及莽母死,但服天子吊諸侯之服,一吊再會而已。而令子新都侯宇服喪三年?!盵8]卷一五《禮志二》,387王莽立志徹底法古,并且自比周公,但在關(guān)乎到自己政治生命的事情上時,法古就會自然而然的大打折扣,在母親去世這件問題上,他僅僅“服天子吊諸侯之服,一吊再會”而已,讓自己的兒子去服喪三年?!秲x禮·喪服》齊衰杖期載:“父在為母?!眰髟唬骸昂我云谝玻壳?。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备冈诙竿?,其子厭降,為母不服三年之喪,只服齊衰一年而已,但《喪服》齊衰三年又載:“父卒則為母?!蓖趺Ц赣H早亡,所以按古禮其應(yīng)為母親服齊衰三年之喪,當(dāng)然野心家王莽不可能為了服喪而退出政治舞臺三年,所以,沈約評之以為“事皆奸妄,天下疾之”。[8]卷一五《禮志二》,386

        隨著王莽復(fù)古運動的失敗,“三年之喪”的實行方式又回歸了“故事”, 然而“三年之喪”在有漢一代的波折卻還遠未結(jié)束。首先在官方方面“漢安帝初,長吏多避世棄官。乃令自非父母服,不得去職。是后吏又守職居官,不行三年之喪服。其后又開長吏以下告寧,言事者或以為刺史兩千石宜同此制,帝從之。建光元年(121)……絕刺史兩千石告寧及父母喪服,又從之。至恒帝永興二年(154)復(fù)令刺史二千石行三年服,永壽二年(156),又使中常侍以下三年服。至延熹元年(158),又皆絕之?!盵8]《禮志二》,387相對于官方“三年之喪”服與不服之間的反復(fù),民間卻在“復(fù)古”的路上越走越遠,即便在光武之世,士大夫服三年之喪之事卻也不少見。④其實早在西漢后期開始,服三年之喪者就漸漸多了起來,統(tǒng)治者甚至還對其中一些“哀毀過禮”者進行表彰,并且提拔、重用他們。[14]明帝也背棄了光武帝所遵守的“孝文皇帝制度”,為其父服喪三年。⑤再后來,服喪甚至延伸到了門生、故吏和朋友之間,⑥“士大夫能否獲得高名清譽,居喪盡禮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衡量手段?!盵15]社會風(fēng)尚的轉(zhuǎn)變也影響了社會價值觀的樹立,能夠服滿“三年之喪”的孝子們成為了社會的榜樣,反之,一些未服滿三年之喪者則會受到質(zhì)疑,以至仕途都受到影響。比如《漢書·薛宣傳》記載哀帝時,薛宣因“毀宣不供養(yǎng)行喪服,薄于骨肉,前以不忠不孝免,不宜復(fù)列封侯在朝省”,最終被免為庶人。[5]卷八三《薛宣傳》,3385《后漢書·章帝八王傳》載:“東漢恒帝建和元年(147),梁太后下詔曰:‘濟北王次以幼年守藩……草廬土席,衰杖在身,頭不枇沐,體生瘡腫。諒誾以來二十八月,自諸國有憂,未之聞也,朝廷甚嘉焉”。[12]卷五五《章帝八王傳》,1807這樣的社會風(fēng)尚和價值觀也會反映在當(dāng)時的制度中。東漢時開始建立的察舉制度中就有舉孝廉一科,當(dāng)時鄉(xiāng)里品評人物也是重孝盛于重才,“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其中是否服夠三年之喪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孝子的“硬標(biāo)準(zhǔn)”。安帝時期鄧太后就曾臨朝詔令“長吏不為親行服者不得選舉”[12]卷三九《劉愷傳》,1307。服三年喪風(fēng)尚的盛行也間接影響了當(dāng)時的人才選拔機制和官吏構(gòu)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年之喪”全面復(fù)興的大環(huán)境下,也有另類出現(xiàn)。《后漢書·李郃傳》載,李郃死,門人馮胃“獨制服,心喪三年,時人異之?!标P(guān)于心喪,可以在儒家經(jīng)典中找到的唯一一條有關(guān)心喪的禮儀規(guī)定是《禮記· 檀弓上》:“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yǎng)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鄭玄注:心喪,戚容如父而無服也。凡此以恩義之間為制。”[1]《檀弓上》,225清人徐乾云:“心喪之說始見于此”。[16]558那么在經(jīng)典中,心喪僅僅指適用于師生之間,并如孔子所說是一種行之在心的無服之喪??鬃优c其弟子也是這種“心喪”的實踐者,《禮記·檀弓上》中就記載:

        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 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编嵶⒃唬簾o服,不為衰,吊服而加麻,心喪三年。[1]《檀弓上》,283

        《史記》亦有記載,孔子葬后,“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3]卷四七《孔子世家》,1945。王鍔先生認(rèn)為《禮記·檀弓》篇大約完成于戰(zhàn)國晚期,[17]256因此,《禮記》中為師服“心喪三年”可能來源于孔門。它以三年之喪為基礎(chǔ),但服喪的方式僅僅是“行之在心”,這相對于傳統(tǒng)的“三年之喪”就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⑦。三年之喪原有的一部分關(guān)于服喪期間的規(guī)定在面對“心喪三年”時也會失效。無怪乎作為門人的馮胄會選擇為原來的主人服“心喪三年”。但是“心喪三年”卻有著重要的啟示,畢竟三年之喪并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預(yù)示了“心喪三年”——這種三年之喪的變異形式將會在后世大放異彩。

        在三國時期,服三年之喪的記載并不多,連“以日易月”和“心喪三年”這樣的服喪形式都較為少見??疾爝@一時期的喪服情況,“葬畢除服”占據(jù)了主流地位。

        《宋書·禮志四》載宋明帝泰豫元年七月庚申有司奏言:“魏晉以來,卒哭而祔則就吉”[8]卷一七《禮志四》,468?!端螘ざY志二》亦具述曰:“帝以正月庚子崩,辛丑即殯。是月丁卯葬,葬畢反吉,是為不逾月也?!盵8]卷一五《禮志二》,388《三國志·文帝紀(jì)》也記載曹丕“崩于嘉福殿,六月戊寅(九日),葬首陽山陵。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18]卷二《文帝紀(jì)》,86。杜預(yù)也說:“魏氏直以訖葬為節(jié) ”[4]卷二〇《禮志中》,619。而同一時期的其他兩國,《宋書·禮制二》也記載:“諸葛亮受劉備遺詔,既崩,群臣發(fā)喪,滿三日除服,到葬復(fù)如禮。其郡國太守、相、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此則魏、蜀喪制,又并異于漢也。孫權(quán)令諸居任遭三年之喪,皆須交代乃去,然多犯者。嘉禾六年,使群臣議立制胡綜以為宜定大辟之科。又使代未至,不得告,告者抵罪?!盵8]卷一五《禮志二》,338丞相顧雍等附議,后來吳令孟仁聞喪輒去,陸遜陳其素行,從而免死,自此之后就沒有人敢私自奔喪了。縱觀這一時代,“葬畢除服”占據(jù)了主流地位。

        “既葬除服”是可以在古禮中找到依據(jù)的。根據(jù)古禮記載,大斂之后喪禮還有入葬、虞禮、卒哭、袝廟、小祥(既練)、大祥、禫祭和吉祭幾個環(huán)節(jié),但也有例外?!抖Y記·曾子問》:“子夏問曰;‘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辟也者,禮與?初有司與?’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喪,既殯而致事。記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多親也。’此之謂乎?子夏曰:‘金革之事無辟也者,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弗知也?!盵1]《曾子問》,819關(guān)于“金革之事”,《禮記·喪大記》載:君既葬,王政入于國。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公政入于家。 既卒哭,弁绖帶,金革之事無辟也。 鄭玄于下注:“此權(quán)禮也。”孔疏也認(rèn)為:若值國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禮,故從權(quán)事……變服重吊服輕,故從戎便也。[1]卷五四,1753鄭玄、孔穎達都認(rèn)為這是國家面臨戰(zhàn)爭時的一種權(quán)宜之計,變喪服為較輕的吊服。前文所論魏武、魏文二人去世時國家并不穩(wěn)定,因此曹魏的既葬除服符合禮制。

        曹魏的葬畢喪除與漢文帝的短喪詔在基本內(nèi)涵方面是一致的,他們都崇尚節(jié)儉和短喪,與大一統(tǒng)國家實用、尊君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它們被總稱為“漢魏舊典”、“漢魏舊制”,并且被后世推崇、奉行?!拔涞垡嘧駶h、魏之典,既葬除喪,然猶深衣素冠,降席撤膳?!盵4]《禮志中》,613又北齊孝昭帝遺詔也稱:“其喪紀(jì)之禮,一同漢文,三十六日悉從公除,山陵施用,務(wù)從儉約”。[20]卷六《孝昭紀(jì)》,84唐高祖李淵遺詔亦稱:“悉從漢制,以日易月”仍以漢文帝之“三十六日”。[21]66以短喪為中心,以實用、尊君為出發(fā)點的漢魏之制成為了后世學(xué)習(xí)的典范,但是其與儒家經(jīng)典所規(guī)劃的服喪制度仍有較大差距,所以曹魏以降王朝的任務(wù)就是在堅持短喪制的前提下,通過對經(jīng)典的重新詮釋,并不斷調(diào)整“漢魏舊制”,達到對本朝禮制的粉飾。

        兩晉時期三年喪亦曾有所變化?!稌x書》卷二〇《禮志中》載:“泰始十年(274),武元楊皇后崩……先是,尚書祠部奏從博士張靖議,皇太子亦從制俱釋服?!辈┦筷愬幼h也認(rèn)同該觀點,有詔更詳議。[4]卷二〇《禮志》,618于是,晉朝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就此事掀起了一場辯論,最終,杜預(yù)的建議得到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認(rèn)可。

        杜預(yù)關(guān)于太子服喪的建議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首先他對“葬畢除服”給予了肯定,他認(rèn)為孝文遺詔:“雖不合高宗諒誾之義,近于古典,故傳之后嗣。”[4]卷二〇《禮志中》,620杜預(yù)之所以對之報一定的肯定態(tài)度,不僅僅是因為漢文“葬畢除服”確實適用的緣故,更是因本朝禮制也直接繼承于漢魏之制,“武帝亦遵漢魏之典”,“魏晉以來,大體同漢”[4]卷二〇《禮志中》,613。雖然漢孝文所定之制“近于古典”,但畢竟與經(jīng)典不符合,所以杜預(yù)也批評道:“漢文帝見其下不可久行,而不知古制,更以意制祥禫,除喪即吉?!盵4]卷二〇《禮志中》,619既然漢文于古禮相悖,與經(jīng)典相左,那么杜預(yù)心目中的完美喪服到底是什么呢?“魏氏直以訖葬為節(jié),嗣君皆不復(fù)諒誾終制,學(xué)者非之久矣,然竟不推究經(jīng)傳,考其行事,專謂王者三年之喪,當(dāng)以衰麻終二十五月。嗣君茍若此,則天子群臣皆不得除喪。”[4]卷二〇《禮志中》,619“喪服,諸侯為天子亦斬衰,豈可謂終服三年邪?上考七代,未知王者君臣上下衰麻三年者誰;下推將來,恐百世之主其理一也。非必不能,乃事勢不得,故知圣人不虛設(shè)不行之制。”[4]卷二〇《禮志中》,619在先后對“漢魏舊典”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三年之喪”批判后,杜預(yù)終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最重要的建議就是將“諒誾”與“心喪三年”等同起來?!肮耪咛熳又T侯三年之喪始同齊衰,既葬除服,諒誾以居,心喪終制,不與士庶同?!盵4]卷二〇《禮志中》,619他將天子的“三年之喪”解釋為既葬除服后的“諒誾以居”,又將“諒誾”的具體辦法與心喪結(jié)合起來。

        “諒誾”一詞見于《尚書·無逸》:“其在高宗……乃或亮陰,三年不言?!盵22]卷一六,508-509其中“亮陰”或作“諒陰”[23]156、“諒誾”[1]《喪服四制》,2357、“梁誾”[24]。它被后世經(jīng)學(xué)家或釋為“信默”或釋為“兇廬”,“不論把亮陰釋為‘兇廬’還是釋為‘信默’它同‘三年不言’一起作為一種居喪形式是沒有問題的,后人也把它專用于帝王居喪,因而成為帝王心喪之禮的一個源頭[25]?!啊徴z’作為宣揚‘三年之喪’的儒家所稱道的古禮,其儒家原始內(nèi)涵中當(dāng)有‘三年服喪’之義。”[26]22諒誾具有“三年之喪”、“心喪”的含義,也可以指既葬除服后的思慕狀態(tài)。由于它本身詞義較為模糊,所以容易由于具體發(fā)生環(huán)境的變化而被后人賦予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諒誾”在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盡管那時“葬畢除服”占據(jù)主流地位,但如趙翼所說“兩漢喪服無定制”,兩漢在服喪上有極大的隨意性。因此我們?nèi)匀话l(fā)現(xiàn)“三年之喪”以其他方式繼續(xù)間斷的執(zhí)行著,具體來說就是“葬畢除服”后又增添了“諒誾”的情節(jié)。漢成帝時期,王鳳奏曰:“陛下即位,思慕諒闇,故詔臣鳳典領(lǐng)尚書事,上無以明圣德,下無以益政治……今諒闇已畢,大義皆舉,宜躬親萬機,以承天心。”[5]卷九八《元后傳》,4017又《后漢紀(jì)·后漢孝靈皇帝紀(jì)》詔曰:“今以隗為太傅錄尚書事。朕且諒闇,委成群后,各率其職,稱朕意焉?!盵27]779《后漢書·魯恭傳》載魯恭上疏諫曰:“陛下躬大圣之德,履至孝之行,盡諒陰三年,聽于冢宰?!盵12]卷二五《魯恭傳》,875我們可以從以上材料看來,“諒誾”除了有上述所說的三年之喪、心喪以及思慕之義外還有委政冢宰之義。到此為止,“諒誾”一詞由于自身的詞義的模糊從而被后人添加進了更多的涵義。

        如前文所論,心喪在古禮中是一種無服之喪。但通過材料我們發(fā)現(xiàn)在東漢,“心喪”已經(jīng)超出了“無服”之喪的范疇。如馬棱為其從兄“心喪三年”[12]卷二四《馬援傳》,862,陸景則為其祖母心喪[18]卷五八《陸遜傳》裴注,1360。但《儀禮·喪服》成人大功:“從父昆弟”,若按古禮,馬棱可為其從兄服大功,但由于馬棱從小被其兄撫養(yǎng),馬棱為報恩“心喪三年”。又如吳國的陸景,按《儀禮·喪服》應(yīng)為祖母服齊衰不杖期,但由于他從小為其祖母所撫養(yǎng),因而為其“心喪三年”。這時的“心喪”被看待成在原服上更高的一種加禮,行于對自己恩義重大的親戚。另外,心喪也開始被用于父母的居喪禮?!稌x書·李胤傳》:李胤的父親在海上喪失,他“恒如居喪禮,不堪其憂,數(shù)年而卒?!盵4]卷四四《李胤》,1253聯(lián)系前文所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心喪”禮的適用范圍在逐步的擴大,由原來僅限于師生之間,到逐漸發(fā)展到遠親甚至近親之間,適用的范圍不斷的擴大。這也反映出當(dāng)時人們對“心喪三年”的認(rèn)知度不斷增強,接受程度不斷提高。

        由此可見,“諒誾”和“心喪三年”在漢以后不斷發(fā)展,至西晉初年,“諒誾”已經(jīng)具備了“三年之喪”、“心喪三年”、“思慕”和“委政冢宰”之意?!靶膯嗜辍钡倪m用范圍也由原來的師生之間的無服之喪,發(fā)展為可適用于近親之間的服喪禮。這為杜預(yù)在泰始十年“諒誾以居,心喪終制”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chǔ)。

        司馬氏家族自稱“河內(nèi)儒家大族”,晉武帝也強調(diào)“吾本諸生家,傳禮來久”[4]卷二〇《禮志中》,614。但唐長儒先生卻早已指出這是以“孝之余”補“忠之不足”[28]238。西晉將“孝”作為自己立國之本。對于“國本”的踐行,相應(yīng)禮制的提倡必不可少,而喪禮自然是重中之重。武帝即位后就下詔:“諸將吏遭三年喪者,遣寧終喪,百姓復(fù)起徭役?!盵4]卷三《武帝紀(jì)》,53以法令的形式承認(rèn)“三年之喪”,并且從自己親身出發(fā),“既葬除喪,然猶深衣素冠,降席撤膳”。然而,晉武帝的三年之喪畢竟是在已經(jīng)既葬除服之后,因此不是服喪。北魏的崔鴻所謂:“此則三年余哀,不在服數(shù)之內(nèi)也”。[19]387泰始二年,晉文帝又欲以重服謁陵,司馬孚等奏曰“陛下隨時之宜,既降心克己,俯就權(quán)制,既除衰麻,而行心喪之禮,今復(fù)制服,義無所依?!盵4]卷二〇《禮志中》,615司馬孚先于杜預(yù)率先將“心喪”運用到晉室皇家喪禮中,將漢以來日益發(fā)展的“心喪三年”理論與本朝所承繼的“葬畢除服”相結(jié)合,為最高統(tǒng)治者提供更多的服喪選擇。但是此建議最終沒有被晉武帝采納,這可能是由于司馬孚并未給出學(xué)理方面的解釋,這是一心宗經(jīng)、復(fù)古的晉武帝所不能接受的。泰始四年(268),皇太后崩,晉武帝又要“禮終三年”,有司奏曰:“方今戎馬未散,王事至殷,更須聽斷,以熙庶績”。[4]卷二〇《禮志中》,616正如前文所論,如果國家正當(dāng)有“金革之事”時,君主可以葬畢除服。泰始四年,國家還未統(tǒng)一,正是伐吳的關(guān)鍵時刻,因此,有司的請求有理有據(jù)。有司在阻斷皇帝服喪三年的念頭時,也為皇帝指明了“一條路”,那就是“諒誾”。這里的“諒誾”直接繼承漢以降的“諒誾”詞義而來,具備我們之前所論的幾個不同含義?!罢徴z”一詞就像一個“自助超市”,人們可以自由“選購”。雖然在奏疏中沒有說透,但西晉泰始四年的“有司”很顯然挑選了“諒誾”中“心喪”這一涵義,換句話說就是將“諒誾”與“心喪”畫等號。最終,晉武帝同意了有司的建議。

        因此,“諒誾”與“心喪三年”的結(jié)合、代換不是杜預(yù)創(chuàng)造的,更不是空穴來風(fēng)?!罢徴z”與“心喪三年”是漢以降,尤其是西晉初期有關(guān)兩次皇家喪禮的探討中逐漸結(jié)合在一起,到泰始十年被杜預(yù)吸收,后又被他用學(xué)理知識所證明。但杜預(yù)在學(xué)理方面的努力卻飽受詬病,最典型的例證是杜預(yù)在奏疏中言曰“傳曰:‘吊生不及哀’,此皆既葬除服諒誾之證,先儒舊說,往往亦見,學(xué)者未之思耳?!盵4]卷二〇《禮志中》,619杜預(yù)所引的“吊生不及哀”見于《左傳》隱公元年(前722)傳文“吊生不及哀”杜注曰“諸侯已上,既葬則缞麻除,無哭位,諒誾終喪?!倍抛⒌摹蹲髠鳌匪胤Q優(yōu)良,但杜預(yù)為了使自己的注疏與主張前后一致,他為“吊生不及哀”的所注明顯違背學(xué)理認(rèn)識,遭到了后儒的批評。關(guān)于這一問題已經(jīng)有學(xué)者做了專門的考察,[29]茲不贅述。杜預(yù)的建議雖然在學(xué)理方面的處理不盡如人意,但他能夠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將“心喪三年”與“諒誾”結(jié)合起來,并給予了理論支持,使得“三年之喪”的服喪形式得到了一次巨大的突破,基本達到了前文所論的宗經(jīng)等四點要求,因而他的建議最終被晉武帝全盤采納?!罢徴z終制,心喪三年”也成為有晉一代的“典制”,被忠實的執(zhí)行著⑧,為后世提供了關(guān)于“三年之喪”服喪形式的新“模板”,并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經(jīng)過秦至漢初這一沉寂期后,在古禮的“復(fù)興”期——漢晉之間,三年之喪根據(jù)統(tǒng)治者的需要,其形式不斷發(fā)生改變。從漢孝文帝“以日易月”到晉武帝“諒誾終制,心喪三年”,其所反映出的趨勢是在大一統(tǒng)背景下,統(tǒng)治者以短喪為中心,以實用、尊君的漢魏之制為出發(fā)點,追求古禮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通過對經(jīng)典的重新詮釋,并不斷調(diào)整“漢魏舊制”,實現(xiàn)宗經(jīng)復(fù)古的要求,進而達到對本朝禮制的粉飾。

        [注釋]

        ①《晉書》卷二〇《禮志中》記載杜預(yù):“秦燔書籍,率意而行,亢上抑下。漢祖草創(chuàng),因而不革,乃至率天下皆終重服?!钡迦巳f斯同認(rèn)為《晉書》所記杜預(yù)之言是失實臆度之詞,參《讀禮通考》,卷一〇九。

        ②“無論如何得注意這樣一點:儒家所說的‘禮’,跟今人所謂禮典、禮儀并不是同等概念……因為第一,秦禮與經(jīng)術(shù)有異,若非儒家說的那個樣子,就不被他們看成‘禮’;第二,儒家的‘禮’是跟一整套政治理念所謂禮義相聯(lián)系的,治國不講‘禮義’,就無‘禮’可言?!薄惒娇耍骸斗苤帷?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第167頁。

        ③“按天子之喪,吏民尚齊衰三月,今易以三日,故后世謂之以日易月。然次專指吏民而言,未嘗概之于臣子也。”——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但此說只為其一家之言,后世普遍認(rèn)為以日易月是指孝文權(quán)制三十六日之服。

        ④參見《后漢書》卷二六《韋彪傳》;卷二九《鮑永傳》;卷三一《廉范傳》;卷三二《陰識傳》;卷三九《江革傳》;另參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0—161頁。

        ⑤《后漢書·禮儀志上》劉注引《謝承書》載蔡邕之言曰:“以孝明圣孝之心,親服三年?!?/p>

        ⑥參見《后漢書》卷六二《荀淑傳》;卷六四《延篤傳》;卷六九《竇武傳》。

        ⑦《禮記正義·檀弓上》:“孔子之喪,二三子皆绖而出。群居則绖,出則否?!编嵶ⅰ叭粍t吊服加麻者,出則變服。”吊服乃五服之外,因此明顯較輕。

        ⑧《晉書》卷六七《郗鑒傳》:“解職而歸,席苫心喪年”?!稌x書》卷七八《丁潭傳》,丁潭作為瑯琊王國屬官,為國王服心喪三年。《宋書》卷一五《禮志二》:“元嘉十七年,元皇后崩。皇太子心喪三年?!?;同卷:“大明二年正月,有司奏:“故右光祿大夫王偃喪,依格皇后服期,心喪三年,應(yīng)再周來二月晦?!?/p>

        [參考文獻]

        [1]孔穎達.禮記正義[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稿[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5.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顧炎武.日知錄[M]. 張京華,校釋.長沙:岳麓書社,2011.

        [7]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0]趙翼.廿二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2]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3]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古史辨:第五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楊天宇.略論漢代的三年之喪[J].鄭州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2(05).

        [15]張煥君.從鄭玄、王肅的喪期之爭看經(jīng)典與社會的互動[J].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6,21(6).

        [16]徐乾學(xué).讀禮通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王鍔.《禮記》成書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8]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9]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0]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21]宋敏求.唐大詔令[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22]孔安國.尚書正義[M]. 孔穎達,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23]楊伯俊.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4]王闓運.尚書大傳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5]高二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心喪”之禮[J].南都學(xué)壇,2010(3).

        [26]章管煒.兩晉南北朝皇家公除心喪禮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4.

        [27]袁宏.后漢紀(jì)校注[M].周天游,校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8]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拾遺[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9]章管煒.《左傳》杜注“既葬釋服,諒誾終制”論及其成因解析[G].第九屆北京大學(xué)史學(xué)論壇論文集,2013.

        [學(xué)術(shù)編輯黃彥震]

        [責(zé)任編輯朱毅然]

        A Study of “Three Years Mourning Tradition” in Han and Jin Dynasty

        LIZhao-yu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19,China)

        Abstract:This “Three Years Mourning Tradition” of ancient etiquette system between Han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had great change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ancient etiquette was just days as months. In the Jin Dynasty, it evolved from the days mourning to three years silent mourning in heart. This chan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culture.

        Key words:between Han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period; the system of mourning;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收稿日期:2016-04-04;修回日期:2016-04-07

        基金項目:陜西省2015年省級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xùn)練計劃項目(703);2015年國家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xùn)練項目(CX15040)

        作者簡介:李兆宇,男,陜西渭南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K234;K237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6)06-0084-06

        ■歷史·民族研究

        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人人蜜桃麻豆|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性色av| 国产精品午夜波多野结衣性色| 亚洲中国美女精品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天堂| av网站免费在线浏览| 亚洲国产国语在线对白观看| 国产无遮挡aaa片爽爽| 亚洲 卡通 欧美 制服 中文| 中文字幕日本特黄aa毛片| 国产亚洲女在线线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日本国产乱码va在线观看| 少妇被搞高潮在线免费观看|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按摩| 97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水蜜桃久久| 精品少妇白浆一二三区| 少妇高潮精品在线观看|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观看| 中文人妻av久久人妻18| 日韩精品久久久一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一本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校花高潮一区日韩| 日韩精品视频av在线观看| 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51久久国产露脸精品国产|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a在亚洲| 91精品久久久老熟女91精品| 一本一道vs无码中文字幕|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