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光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鄭州 450001)
曾子與《論語》
王星光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摘要: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論語》中被少見的稱為“子”,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墩撜Z》是儒學最重要的經典,在《論語》中,提到曾子的名字達17次之多,其中,記載他的言論多達15條。曾參父子同為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感情更為深厚;他為人樸實敦厚,有傳承儒家學脈的高度責任感;他提出和闡發(fā)的孝道、誠信、修身、擔當等見解,發(fā)揚了孔子的學說;他將孔子“一以貫之”的學說慨括為“忠恕”,表明對孔子學說理解透徹,深得要領;孔子的嫡孫孔伋拜其為師,足見他已具備儒家學術傳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為“宗圣”,也是對其作為孔子之后儒家學統(tǒng)傳道宗師地位的褒獎。這都有力證明曾子對《論語》成書做出有無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關鍵詞:曾子;《論語》;儒家
PDF獲?。?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6.013
一、曾子的崇高地位
曾子是曾氏家族中最具影響的人物,幾乎所有的曾姓族譜都把曾參作為一世祖。這與他和孔子的關系密切相關??鬃邮侵袊乃枷爰摇⒔逃?,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尊為“萬世師表”。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深得孔子思想的要領,很扎實地掌握了孔子的思想要旨,并加以發(fā)揮弘揚??鬃尤ナ篮?他率領和影響其弟子和門人,整理了《論語》,因此《論語》中極為少見地稱他為“子”。在《論語》中他的名字被提到17次之多??鬃拥膶O子孔伋(字子思)也是曾子的學生。而孟子又拜“子思之門人”為師。《孟子》中曾22次提到曾子,而顏回僅6次,這在孔子弟子中是最多的。以子思和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應是直接受業(yè)傳承于曾子。由于子思和孟子的闡揚,其思想成為儒家思想的大宗,并隨著歲月的流逝,其上承孔子道統(tǒng)、下開思孟學派的地位逐漸得到承認,曾子的地位與日俱隆。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贈曾參為太子少保,此為對曾子贈官之始。太極元年(712年),唐睿宗加贈曾參為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廟堂,此為曾參配享之始。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贈曾參為郕伯,此為曾參贈爵之始。宋真宗于祥符元年(1008年)封孔子為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年)改稱“至圣文宣王”。宋咸淳三年(1267),宋度宗升曾參為郕國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東。至此顏、曾、思、孟四配始定。至順元年(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參為郕國宗圣公。此為曾參封圣之始。至順二年(1331年),元文宗晉封顏子為復圣公、曾子為宗圣公、子思子為述圣公、孟子為亞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于孔子神位題“至圣先師孔子”,在孔廟殿堂榮享四配,稱:“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從此,“宗圣曾子”的地位延綿不絕。曾子自唐代以來,被號稱“天子”的歷代皇帝層層加封,直至“宗圣”的地位,在孔廟中也享有顯赫榮光的地位。這當然令曾氏族人感到無比自豪和榮幸。因而將曾參視為一世祖。而實際上,據《世本·氏姓》載:“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公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參,字子輿,父子并仲尼弟子?!盵1]26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方城縣發(fā)現(xiàn)有鄫國的故墟遺址,認為是曲烈的始封地,而鄫是曾姓的得姓來源。故曲烈實為曾氏始祖。鄫國多次遷徙,西周時遷至今山東省臨沂蒼山縣西北的鄫城。曾子則為曾氏家族的四世祖。
二、曾子與《論語》的編纂
對《論語》的成書,東漢史學家班固指出:“《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盵2]卷30,1717這是說《論語》記錄了孔子給弟子講課的內容,以及孔子和他同時代的人相交往時的言行,同時也記錄有受孔子影響的弟子們的言論??鬃尤ナ篮?,孔門弟子們將各自記錄的孔子言行等內容,加以匯集整理,編纂成冊,稱之為《論語》。班固在此很籠統(tǒng)地將《論語》的編纂者歸之為孔子的門人。但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盵3]卷47,孔子世家第十七,1938具體是由哪幾位弟子或再傳弟子整理了《論語》,也引起人們的猜測。東漢學者鄭玄認為,《論語》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盵4]2454這一看法雖將《論語》的編纂者具體化到仲弓、子游、子夏等人,但卻沒有注意到成書的時代性。唐代柳宗元注意到這一問題,他在研讀《論語·泰伯》篇中注意到曾子臨死前與門弟子的對話,指出:“曾子少孔子四十六歲,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矣。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也。”認為既然《論語》中記載了曾子之死,記錄者當為曾子的門人,因此,《論語》的成書可能要晚至孔子的再傳弟子。并且,他又補充道,“或謂:孔子弟子嘗雜記其言,然而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盵5]卷四,68也就是說,《論語》的素材可能來自孔子許多弟子的雜記,而最后由曾子的門徒匯編而成。到了宋代,程顥、程頤從《論語》中發(fā)現(xiàn)了新的證據,進一步肯定了曾子在《論語》編纂中的作用,指出:“《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朱熹在其《四書集注》的《論語序說》中轉述了二程的觀點[6]41。他們從《論語》中除了對孔子稱子以外,獨對有若、曾參稱有子、曾子感到超乎尋常,認為《論語》應成于有子、曾子的門人之手。今人也有附和上述《論語》主要由曾子及其弟子整理編纂論點的[9]。但論述還失之全面,仍有加以探討之必要。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加以認識。
第一,曾子父子同為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感情更為深厚。在孔子的弟子中,父子二人同為孔子門生的共有二家,一為顏回和其父親顏無繇,一位就是曾參和其父親曾點。顏回雖然是孔門弟子中最優(yōu)秀的一位,但可惜英年早逝,未能承擔賡續(xù)文脈的重任。而曾點為孔子早期的弟子,跟隨孔子多年,并曾在侍坐孔子暢談志向時受到孔子的稱贊。他對曾參要求很嚴,而曾參又以至孝聞名。曾參在父親的影響下,拜孔子為師。他性格內向,處事謹慎,看似遲鈍,如孔子說“參也魯”[10]115。但他刻苦勤奮,篤樸深思,學問扎實,循序漸進,深得孔子思想的要領。父子兩代同為孔子學生的特殊經歷,使其與老師的感情更為深厚,對孔子授課內容和日常言行的了解要比其他弟子更為系統(tǒng)、豐富和翔實,學問做得更會扎實牢固,使其更具備了整理《論語》的條件。
第二,曾子有賡續(xù)儒家學脈的高度責任感。曾子為人忠厚樸實,具有傳承師門學業(yè)的能力和高度責任感。他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10]80曾子認識到自己承擔的傳承仁德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因此,必須意志堅強,百折不撓,持之以恒,死而后已?!墩撜Z·學而》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0]3他每日所憂慮而“三省吾身”的是“為人謀而不忠乎?”“傳不習乎?”這其中自然包括老師教給自己的學業(yè),是否能夠掌握好,并使之延續(xù)下來,傳承下去。
第三,在《論語》中多處記載曾子的言論,顯示出他能把握孔子思想的真諦。據統(tǒng)計,在《論語》中,提到曾子名字的有19處,而記載曾子言論的有15處之多。將《論語》中提到孔子弟子次數較多的相比可見:提到子路的47次,子貢的44次,子夏的23次,子張的23次,顏回的17,冉求的16次,樊遲14次,冉雍的11次,公西赤的10次,子游的8次,閔子騫的6次,有若的6次。相比可見,《論語》中提到曾子的排在前列。并且,單獨記錄曾子言論的專條,排位更為靠前。除孔子外,在《論語》中稱子的還有有子(若)、冉子(求)、閔子(子騫),相比顯見提到曾子的次數更是最多的。還應指出,《論語·里仁》中記載有一段孔子與曾參的對話,顯出孔子對他的賞識和曾子的心有靈犀,悟性之高?!独锶省菲溃骸白釉唬骸畢⒑?!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ā?。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0]39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浩瀚淵博,其“一以貫之”之道是什么,是一個很難以概括和回答的問題。曾子的概括可謂一語中的。對于恕的含義,可見孔子與子貢的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盵10]166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是孔子對“恕”的解釋。楊伯峻認為這是“誰都可以這樣做”,也就是說,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對于“忠”,則是“恕”的積極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話,便應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0]167也就是說,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要讓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使別人行得通。由于這需要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能力或辦法后才有條件做到,應是一種“積極意義的道德”。照此理解,孔子所言的恕,指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言的忠,指的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當一個人處在落魄無力的處境時,你起碼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說要做到不傷害別人。而當你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或能力的時候,就不能安于自己的個人得失,而應想到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句話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仁德思想。而曾子將其慨括為“忠恕”而已,可見他對孔子思想認識和研究的精深透辟。由于曾子對孔子的思想領會深刻,深得要領,因而也最有資格和能力編纂《論語》。
第四,孔子之孫孔伋拜曾子為師??讈?,字子思,是孔鯉之子,孔子之孫,戰(zhàn)國初期著名思想家。相傳受業(yè)于曾子。《孟子·離婁下》:“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盵11]201-202孟子明確指出曾子與子思如同父兄的師生關系。朱熹在論述儒家道統(tǒng)的傳承時指出:“夫堯、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際,丁寧告戒,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來,圣圣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tǒng)之傳。若吾夫子,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圣,開來學,其功反有賢于堯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圣遠而異端起矣。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此書,以詔后之學者?!盵6]15-16
朱熹這段話從傳說古國的堯、舜、禹到湯、文、武的君位更迭,延伸到自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道統(tǒng)的傳承延續(xù),指出,從孔子首創(chuàng)儒學,到顏回、曾子“傳得其宗”,“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這里也明確指出了子思授業(yè)于曾子的師承關系??鬃拥拈T人號稱“賢人七十,弟子三千”,而作為孔子嫡孫的子思唯獨選中曾子作為他的授業(yè)老師,這正說明曾子在孔子去世后已成為無可替代的學術宗師的地位。由此可推論,由曾子及其門人來整理編纂孔子學派最重要的典籍《論語》是不可替代的人選。
第五,曾子編纂有《孝經》等儒家著作。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孔子以(曾參)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盵3]卷67,2205說明司馬遷是主張《孝經》為曾子在孔子的傳授教導下而作。南宋王應麟引胡寅語道:“《孝經》非曾子所自為也。曾子問孝于仲尼,退而與門弟子言之,門弟子類而成書?!盵12]卷七,692這是說《孝經》為曾子的弟子及門人所作。也有力主《孝經》為曾子弟子子思所作的觀點。[13]12不難看到,不管是主張《孝經》為曾子所作,或是曾子的弟子所作,或是子思所作,都與曾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使人聯(lián)想到,曾子是一位十分重視整理儒家經典的學者,并對他的弟子門人產生有重要的影響。從對孔子傳授孝道而編纂《孝經》不難聯(lián)想到,以傳承賡續(xù)孔子文脈為己任的曾參及其門人,應最有可能是《論語》的編纂者。
三、結語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之一。在《論語》中被少見的稱為“子”,并大量提到他的言論。他和其父親曾晳同為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感情更為深厚;他為人樸實敦厚,有傳承儒家學脈的高度責任感;他提出和闡發(fā)的孝道、誠信、修身、擔當等見解,發(fā)揚了孔子的學說,他將孔子“一以貫之”的學說慨括為“忠恕”,表明對孔子學說理解透徹,深得要領;孔子的孫子孔伋拜其為師,足見他已具備儒家學術傳道者的崇高地位;他還與其弟子編纂了《孝經》。后世尊其為“宗圣”,也是對其作為孔子之后儒家道統(tǒng)宗師地位的褒獎。以上都可有力證明曾子對《論語》成書做出有無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宋衷.秦嘉謨.世本八種[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8.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79.
[5]柳宗元.柳河東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4.
[7]賈慶超.曾子領纂《論語》說[J].東岳論叢,2003(1).
[8]高培華.第一部私學經典的誕生——《論語》編纂新探[J].河南大學學報,2011(5).
[9]李建國.《論語》成書揭秘[J].寧波大學學報,2012(4).
[10]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2]王應麟.困學紀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13]王受寬.孝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王耀輝]
Zeng Zi and Lun Yu(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ANGXing-guang
(SchoolofHistory,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Zeng Shen was one of Confucius’ best students, and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ideological inheritance of Confucius and Confucianism. Lun Yu(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s, and the name of Zeng Zi and his speech was mentioned many times in this book. Zeng Shen and his father were disciples of Confucius, so he had deeper feelings for Confucius. He was honest and sincere in dealing with people and had the high degree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inherit Confucianism. Zeng Zi put forward and explained filial piety, honesty,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undertaking responsibilities, which carried forward Confucius’ theory, and he deeply understood Confucius’ theory. Kong Ji, the grandson of Confucius, took Zeng Zi as the teacher, which indicated his eminent teaching position of confucian school. Zeng Zi was worthy of Zong Sheng by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was the great credit to academic authority in the position of Confucianism. It proved strongly that Zeng Zi made irreplace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Lun Yu(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Key words:Zeng Zi; Lun Yu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Confucianism
收稿日期:2015-06-10;修回日期:2016-03-02
作者簡介:王星光,男,河南獲嘉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中國科技史。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6)06-0054-04
■文學·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