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楊升庵“滾滾長江東逝水”看傳統(tǒng)文人的歷史觀"/>
陳修元
?
是非成敗,轉頭不空
——從楊升庵“滾滾長江東逝水”看傳統(tǒng)文人的歷史觀
陳修元
摘 要:楊升庵作為被嘉靖皇帝親手打壓下去的棄政從文的落魄文人,其歷史觀是歷史循環(huán)論。他的《二十一史彈詞》為其代表作,其思想觀點主要是儒家正統(tǒng)思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純粹價值”最終落在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傳統(tǒng)文人對大自然的審美上和“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道家避世消閑的思想上。這樣沉重的歷史早已遠去,科學、民主與法治的社會進步思想正在創(chuàng)造進步并使我們享受進步。
關鍵詞:楊升庵;二十一史彈詞;歷史循環(huán)論;道家避世消閑
490年前,被譽為“明代第一才子”的楊升庵,雖然作為給皇帝上課的經筵講官,懷忠君報國之志,但是,因為“大禮議”,他也是在中國文人和皇帝“高峰論劍”中輸?shù)米顟K的讀書人。從他身上,我們或可找到解開文人和皇權關系的死結(盡管楊升庵至死都沒有解開這個結),進而可以窺見傳統(tǒng)文人的歷史觀,探索中國歷史運行的一些奧秘。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禮議”公案,發(fā)生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十七年(1539年)間。事件發(fā)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當時,世宗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于以誰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號的問題發(fā)生了爭議和斗爭。首輔(宰相)楊廷和于嘉靖三年二月致仕,結束了自己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之后,大禮議之爭愈演愈烈。至嘉靖七年(1528年),“《明倫大典》成,詔定議禮諸臣罪”。在處分了楊慎之后,又于嘉靖七年褫奪了致仕在家的楊廷和所有封贈與爵秩,將其削職為民。第二年(1529年),這位有功于社稷的大政治家,便含憤罹疾,死于家中。
被廷杖后僥幸撿回一命的楊升庵,最后的處理結果是謫戍云南。凄凄然的升庵辭別了這座孕育他一腔正氣熱血、滿腹治國經綸的京城,一路雨雪,餐風露宿,在才女加夫人黃娥的陪伴護送下,來到永昌(今云南保山縣)。由于他“天稟倔強”,不肯放棄己見,那嘉靖帝也鐵了心,先后六次赦免“大禮議”犯人,卻始終不赦還楊升庵,致其終身棄用。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記載:“用修在滇南,世宗意不能忘,每問楊慎如何。閣臣以老病對,乃稍解。用修聞之,益自放?!睆?7歲的壯年至72歲的耄耋之年,升庵謫戍云南,最后,孤身客死異鄉(xiāng)。
筆者無意對楊升庵的一生做全面評說。事實上,楊升庵被貶謫后,勤奮著述,在詩詞、散曲、歷史文化、云南民族文化等方面多有建樹,特別是云南各地風景名勝留有他大量優(yōu)美的詩文;甚至在云南邊陲傳播中原文化上,也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本文只擬探討楊升庵的歷史觀。要知其歷史觀,我們得先來看看楊升庵的君王觀。因為在中國古代,讀書人“學而優(yōu)則仕”,“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以此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換句話說,讀書人的價值是與帝王和朝廷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的。
翻看楊升庵詩文集,找不到對嘉靖皇帝本人和皇權體制質疑怨恨悖逆的只言片語。是考慮安全因素故意不說,還是骨子里的皇權思想讓他壓根兒就沒有反叛意識?從他流放中的表現(xiàn)來看,應該是后者。楊升庵的出生和他在皇宮作為皇帝身邊人的身份和經歷,使他以儒家正統(tǒng)思想自居而缺失了反叛意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1996年春節(jié),用巨資拍攝的84集《三國演義》電視連續(xù)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吸引了億萬觀眾。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雄渾厚重,震撼著歷史的天空,感人至深,在中華大地上迅速傳唱。
正是這首隨電視劇熱播的主題歌《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使很多國人知曉楊升庵的名字和事跡。這首詞為升庵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后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移放在卷首。過去,很多人都誤以為這首詞在《三國演義》開篇,便把作者的署名權記在羅貫中名下。
作為出身書香門第高中狀元的至尊文人,升庵可謂是暢游書海,博古通今。在升庵的所有著作中,《二十一史彈詞》為其代表作,文筆暢達、語詞流利,當時就廣為傳誦?!抖皇窂椩~》又名《史略詞話》,共三萬余言,分為十段,故又稱《十段錦詞話》。其內容從開天辟地、三皇五帝、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遼宋金元。每段前均有詩、詞和敘說,正文為十字韻文。其思想觀點也主要是儒家正統(tǒng)思想。如第二段《說三代》中講到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都寫英雄爭勝,雖然一時間轟轟烈烈,但皇圖霸業(yè)轉瞬成空?!爸v談盡合周公禮,褒貶咸遵孔圣文。斷簡殘篇藏故典,冰弦玉軫播新聞?!逼渲幸膊环Ψ鸾梯喕丶耙蚬麍髴枷?。
楊升庵著《二十一史彈詞》
這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為升庵寓居瀘州時飲酒詠史而作。他在詞中流露出的歷史觀,是傳統(tǒng)中國文人歷史觀的典型反映。
中國傳統(tǒng)政治體制是帝王世襲的封建專制(即便換代者造反起家當了皇帝,接下去就開始家傳世襲,獨裁專制了)。隋唐科舉考試后,上至相輔,下至州縣,文人由讀書而做官成為主流??婆e制度把讀書、應考、做官三件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致使天下讀書人懷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整日埋頭苦讀。許多讀書人在“功名”二字的利誘下,不再關心國家的盛衰、人民的疾苦,俯首貼耳地服從皇帝專制制度的安排。特別是朝廷規(guī)定的考試內容、錄取標準等,都是以統(tǒng)治者的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為準則。它引導天下讀書人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這更便于統(tǒng)治者加強其思想控制。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看著新科進士從門中魚貫而入,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顯然,他已經掌握了一種驅盡天下人才為國家效力、盡忠的最佳辦法,所以本朝詩人趙嘏一語道破此中奧妙,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皇帝為天子,行政是“奉天承運”。歷史運轉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方唱罷我登場,歷史就在英雄與奸雄(成王敗寇)的打斗中治亂循環(huán)。佛教傳到中國,其因果輪回思想找到了最好的再生土壤。中國人的命運與中國人的歷史觀互為因果,相互作用,構筑成一輛沉重的馬車,艱難前行。
造成傳統(tǒng)文人頭腦中“歷史循環(huán)論”的原因,當與國人的思維方法有關。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其巨著《歷史研究》中說:“原始農民從來沒有歷史觀念,因為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經常告訴他們的不是歷史而是大自然。”[1]我們的祖先觀天象日月繞地球而有晝夜,歷時令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復,審自然之道陰陽魚首尾相接,論年歲天干配地支六十年一甲子輪回。凡此種種,固化了國人的循環(huán)思維,進而形成了歷史循環(huán)觀。當然,造成這種歷史循環(huán)論的經濟基礎,還是幾千年來封閉的自耕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
中國文人的歷史“循環(huán)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是周而復始和簡單地重復輪回。歷史循環(huán)論承認歷史發(fā)展有一定秩序,并企圖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是,他們把社會發(fā)展的過程看成周而復始,否認社會歷史發(fā)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過程,否認社會進步。他們未能從歷史本身去尋找歷史變革的原因,不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不明白社會依據(jù)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由低級到高級向前發(fā)展。難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丁尼生寫道:“我們透過地球的陰影,窺視早年的時光,歐洲的五十年,勝過中國的一個朝代?!保?]
在封建專制體制下,各朝各代雖然都特別注重編撰史書,吸取歷史經驗教訓,然而卻沒有從中得出歷史發(fā)展進步的真理性的結論。哪怕是一點質疑,也很難找到。面對歷史,英國歷史學家卡爾說:“記述過去的歷史學家只有在追求對未來的理解時才能做到探求客觀性?!保?]我們?yōu)槭裁匆洈⒑徒庾x歷史?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阿隆說:“歷史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所以,它是由能思考的、痛苦的、有活動能力的人找到探索過去的現(xiàn)實利益而產生出來的?!保?]誠然,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已痛苦地認識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比欢?,這只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上,看到了興和亡帶來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而內中原因,張養(yǎng)浩并沒有揭示,也不可能揭示。
封建專制社會,君王統(tǒng)治意志獨斷,反對力量常常是以暴易暴,用武力推翻統(tǒng)治集團。這對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是毀滅性的打擊。事實上,楊升庵父子及其受牽連的群臣,只是嘉靖皇帝以“大禮議”事件來鞏固自己的權威、打壓前臣遺老的一種政治手段而已,有如秦末“指鹿為馬”的故事??蓢@的是,楊升庵雖受杖責流放、終生棄用,卻只有悲哀,沒有憤怒;只有屈從,沒有反抗。所以,楊升庵也只能像蘇東坡一樣,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在藝文中尋求慰藉,同時在佛道中寄放肉身。
“歷史循環(huán)論”導致的結果就是“歷史虛無主義”。虛無主義是一種哲學觀點,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的價值。用它來察看歷史,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楊升庵的《二十一史彈詞》中,體現(xiàn)其歷史循環(huán)觀和歷史虛無主義的詞句比比皆是:“翻云覆雨數(shù)興亡,回首一般模樣”;“蓋世功名如一夢,掀天事業(yè)到頭空。半張故紙留蹤跡,千古漁樵作話文”;“富貴歌樓舞榭,凄涼廢?;呐_。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功名到底成何用,夜宴終須有散場”;“閱盡殘篇斷簡,細評千古英雄。功名富貴笑談中,回首一場春夢”;“閑行間坐,不必爭人我。百歲光陰彈指過,成得甚么功果”;“吳王閣越王臺兩堆糞土,漢家陵唐家寢一樣黃塵”;“榮華富貴轉頭空,恰似南柯一夢”;“時序往來千古在,人世聚散一場空”;“雨汗淋漓赴選場,秀才落得甚干忙”……
對歷史人物的虛化,對榮華富貴的否定,對人生理想的放棄,絕望和消極的情緒流露在字里行間。至于還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等轉入文學審美的詞句固然宏大壯美,但歷史畢竟不是審美。
翻閱《二十一史彈詞》,不得不佩服楊狀元當年做翰林編修的基本功。他說起帝王家譜、朝代更迭如數(shù)家珍。原來他敘說的全是王侯將相的英雄史和帝王史,二十一史幾乎是圍繞疆域、戰(zhàn)爭、權力、財富、女色的一部爭奪史屠戮史陰謀史,乃至罪惡史。人倫在破壞—修復中循環(huán),政體在推翻—確立中循環(huán)。這一治亂循環(huán)過程,作者所見到的自然是“富貴草梢零露,英雄水上浮萍”;“龍爭虎斗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楊升庵的歷史循環(huán)論及其虛無主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乃至廣大國人中頗有代表性。一些文人和官員被貶之后,所寫詩文居然形成了具有諷刺意味的“貶官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從屈原到韓愈,從柳宗元到蘇東坡,從白居易到范仲淹,等等,皆為風景中的夕陽殘照,輝煌中難掩慘淡和落魄。今天來看貶官文化,就像五代至宋興起的婦女裹小腳,堪稱病態(tài)社會的特殊文化現(xiàn)象,以至于一些官員文人,竟以遭貶謫落難為榮為幸,發(fā)出“詩窮而后工”,“文章憎命達”的感慨之語。
選自明萬歷刻《詩余畫譜》
這里,實際已在探討所謂中國歷史的真相在哪里的問題。司馬遷《史記》之后,前代歷史都是由后一個朝代皇宮翰林院一批進士狀元來編修完成,經皇帝點頭同意刊行天下。自然,這樣的史書貫穿了君王意識并以皇帝本人的好惡做取舍,社會運行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民生利益很容易被遮蔽和漠視。朝代的“興替”規(guī)律,更多的是從皇帝家族的視角來考量。而被貶謫的官員文人,大多有著深厚的由忠君思想發(fā)展而來的“棄婦情結”,要么是在痛苦、怨恨和絕望中,往往把專注點過多地停留在過去的負面史實中難以自拔,要么以“散人”“閑人”自居來觀望歷史和時政而散淡隨心;更有不少“居士”“道人”則置身事外,情寄山水,隨遇而安。至于具有質疑批判精神、獨立自由思想的文人——像李贄一樣勇于特立獨行、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文人,則寥若晨星。
傳統(tǒng)文人論歷史,最有影響的話應該是唐太宗(他是封建君主,但自身也可歸入傳統(tǒng)文人的范疇)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5]。所謂興盛衰替,更多的是從朝代變更的角度看問題,換句話說,是從統(tǒng)治者帝王的角度來看問題。中國自秦始皇以來漫長的君主專制社會,官本位的集權體制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以戰(zhàn)爭為主要形式帶來的改朝換代,破壞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人們看不到社會進步,自然就信奉“歷史循環(huán)論”,以歷史虛無主義的思維來看待過往和未來。
我們今天來看,一個社會要健康運行并進步發(fā)展,應有三種相互作用的社會主要力量作為系統(tǒng)支撐:一是思想文化的力量(主要是意識形態(tài)或主流思想的指導或引領),二是經濟的力量(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的經濟基礎),三是政治的力量(各級行政組織、機構及管理人員)。以此觀察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皇權專制成為社會的最強大和最核心的力量來獨自支撐社會運行,那些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人物早已經通過科舉的途徑,興高采烈地跨進了各級衙門,沐浴皇恩。而經濟上,傳統(tǒng)社會則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依田勞作,靠天吃飯。如此脆弱的自然經濟,一遇災年饑荒或外敵入侵,皇權便風雨飄搖,難以為繼,例如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造成的社會動蕩與巨變……
歷史輾轉到了21世紀,今天,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歷史的進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正式開啟了中國以現(xiàn)代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治理國家的大門。近年,國家高層提出,要“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xié)調發(fā)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意味著一種得以產生并具有持續(xù)生命力的政治形態(tài),意味著社會政治領域的進步,更意味著政治隨著時代潮流的螺旋式地向前發(fā)展。屬于21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政治文明結束了過去那種政治生活的變幻無常、隨心所欲的亂象(包括楊升庵父子的“大禮議”事件與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建立起或正在建立一整套保證政治穩(wěn)定的制度規(guī)則和行為規(guī)則,從而使領導人的變更、政策的變革等等,都能夠在一種既定的民主秩序下進行。所以我們說,政治文明乃是衡量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楊升庵的局限是時代的局限。他作為一個被嘉靖皇帝親手打壓下去的棄政從文的落魄文人,其歷史觀是歷史循環(huán)論。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純粹價值”最終落在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傳統(tǒng)文人對大自然的審美上和“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道家避世消閑的思想上。好在這樣沉重的歷史早已遠去??茖W、民主與法治的社會進步思想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正確引領與有力推動,正在如細雨春風般地浸潤入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所有國人的血液中,并滲入我們的行動中。今天,我們正在創(chuàng)造進步并享受進步。我們?yōu)橹院馈?/p>
注釋:
1.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12冊巨著《歷史研究》講述了世界各個主要民族的興起與衰落,被譽為“現(xiàn)代學者最偉大的成就”。引文選自其《歷史研究》XIII,第44頁。
2.阿爾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受歡迎及最具特色的詩人。他的詩歌準確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占主導地位的看法及興趣,代表作品為組詩《悼念》。引詩選自其《洛克斯利廳》第181頁。
3.愛德華·霍列特·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國歷史學家,專長國際關系史和蘇聯(lián)史,一生著述頗多,影響最大的是1950—1971年陸續(xù)出版的10卷本《蘇維埃俄國史》和史學理論方面的代表作《歷史是什么?》。引文選自其《歷史是什么?》。
4.雷蒙·阿?。?905—1983)法國人,集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新聞工作者于一身,寫過40多本著作,主題涵蓋歷史學、戰(zhàn)爭研究到法國的文化和政治前景。引文選自其《歷史意識的范圍》I。
5.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p>
作者:廣漢市文聯(lián)主席
文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