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功
在廣東雷州遂溪縣,有一座祭祀海神的“祭海亭”。據(jù)嘉慶《雷州府志》載:
祭海亭,在縣南第三都英靈村。明成化二十二年,知縣黃瓊建,每歲春、夏仲月十二日,郡官遙祭海神于此,今廢。
引文中的“英靈村”即今雷州市附城鎮(zhèn)的英山村。英山村濱海有一座祭祀海神的“祭海亭”并不奇怪。
雷州地近南海,是一個半島,正如地方志中所言,“雷郡三面環(huán)海”。地方官在遂溪縣“祭海亭”中遙祭的是不是南海神?嘉慶《雷州府志》中并未交代,但明萬歷年間修的《雷州府志》則對此有說明。
祭海亭,縣南三都港口。每歲二月、六月,皆以十二日祭東海之神。成化丙午,知縣黃瓊重建,今廢。
可見,雷州大小官員在遂溪縣“祭海亭”遙祭的是東海之神。遙祭的時間是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二日和六月十二日。
不過,萬歷《雷州府志》和嘉慶《雷州府志》中關(guān)于“祭海亭”建造時間的記載有一些出入。如萬歷《雷州府志》中稱“祭海亭”是遂溪知縣黃瓊于成化丙午年(1486年)“重建”,而嘉慶《雷州府志》中則稱“祭海亭”是知縣黃瓊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雖僅一字之差,但“祭海亭”的建造時間則完全不同。
另外,萬歷《雷州府志》和嘉慶《雷州府志》中關(guān)于遙祭東海之神的時間也不同。嘉慶《雷州府志》中記載遙祭東海之神的時間為“每歲春、夏仲月十二日”,即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二日、五月十二日。而萬歷《雷州府志》記載遙祭東海之神的時間則為“每歲二月、六月十二日”,時間差了一個月。而在康熙《遂溪縣志》中,遙祭東海之神的時間又變成“每歲三月十二日、六月十二日”。據(jù)康熙《遂溪縣志》載:
祭海亭,在第三都英靈村。每歲三月十二日、六月十二日,郡官遙祭東海之神于是亭。今廢。
看來,六月十二日這個日子沒有問題,因為在廣東,六月十二日又稱“彭祖颶”。據(jù)乾隆《南澳志》載:
六月十二日,名為彭祖颶。
民間傳說,六月十二日海上必有大風,所以漁夫舟子很忌諱在這一天行船。在廣東話中,“颶”和“忌”讀音相近,所以“彭祖颶”又名“彭祖忌”。據(jù)道光《廣東通志》載:
六月十二日,俗謂彭祖忌,必有大風。舟行忌之。
看來,在“彭祖忌”這一天祭祀東海神,有祈求東海神保佑的意思。而道光《廣東通志》中關(guān)于遙祭東海神時間的記載就更離譜了:
祭海亭,在遂溪縣西南一百八十里英靈村港口。明時每歲三月六日,郡守祭東海神于此。
上述引文中的“三月六日”顯然系“三月、六月”之誤??梢姡b祭東海神的準確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二日、六月十二日。萬歷《雷州府志》中的“二月十二日”有誤,應為“三月十二日”。嘉慶《雷州府志》中“每歲春、夏仲月十二日”實際上是根據(jù)萬歷《雷州府志》中“每歲二月、六月”總結(jié)出來的,殊不知前文已錯在先,后面的總結(jié)自然也就站不住腳了。
據(jù)萬歷《雷州府志》的記載,在“祭海亭”遙祭東海之神的習俗早在萬歷年間之前就已經(jīng)廢除了,所以不論是嘉慶《雷州府志》、康熙《遂溪縣志》,還是道光《遂溪縣志》,關(guān)于這座“祭海亭”的記載都很有限。雷州地近南海,為何會出現(xiàn)一座遙祭東海神的“祭海亭”?其實這并不難理解。筆者認為,這座“祭海亭”很可能是鄭和下西洋船隊在回國途中已到達南海但尚未到達東海之時,為了祈求接下來航程的順利,所以事先在雷州建亭對東海之神進行遙祭,以祈求東海之神的保佑。
“遙祭”之法古已有之。如南宋咸淳三年(1266年),元兵占領(lǐng)江淮但尚未占領(lǐng)閩粵,對南宋境內(nèi)的南海神采取遙祭。據(jù)道光《廣東通志》載:
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岳、鎮(zhèn)、海、瀆之制,立夏日遙祭南海、大江于萊州界。既有江南,乃罷遙祭。
對海神進行遙祭的現(xiàn)象在福建也存在。福建本為海神媽祖的“勢力范圍”,但在福建的連江縣,卻有一座祭祀南海神的“南海神壇”。原因也很簡單,當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已到達閩臺海域但尚未到達兩廣海域之時,自然希望能平安通過南海,于是就在福建的連江縣筑壇遙祭南海神,以祈求南海神的保佑。據(jù)乾隆《福州府志》載:
永樂七年,內(nèi)官鄭和往西洋,于熨斗山筑壇祀南海神。
民國《連江縣志》中也有關(guān)于“南海神壇”的記載:
南海神壇,在福斗山。明永樂二年七月,命內(nèi)官鄭和往西洋,在此筑壇,祀南海神。今廢。
不過,民國《連江縣志》中關(guān)于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有誤,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為永樂三年(1405年)冬,所以不可能在永樂二年(1404年)七月就在福斗山筑造用于遙祭南海神的南海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