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的報告文學《中國的戰(zhàn)歌》和《朱德傳》是記錄中國革命的史詩。她對中國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她的潑辣是一把雙刃劍,給她帶來無盡的麻煩。
史沫特萊1892年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曾在《紐約呼聲報》任職。1919年起她僑居柏林,積極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1928年年底來華,并將一批國際反戰(zhàn)人士介紹到了革命陣營,包括記者斯諾、醫(yī)生白求恩及共產(chǎn)國際代表李德等。
史沫特萊熱情似火,常有驚人之舉。她在抗戰(zhàn)中曾大膽地向朱德和彭德懷示愛,還曾為中共拒絕她加入共產(chǎn)黨的申請而痛哭。史沫特萊對朱德非常崇拜,不讓任何外國人采訪他,似乎采訪朱德是她的專利。得知斯諾夫人海倫采訪了朱德后,她對朱德大發(fā)雷霆。不過,這些小事并未對史沫特萊造成致命影響。但她與革命領(lǐng)袖間的糾葛給她造成的殺傷力卻是深遠的。
第一次糾葛發(fā)生在1936年她與宋慶齡之間。1931年,史沫特萊致信宋慶齡,希望與她討論營救牛蘭夫婦(共產(chǎn)國際駐中國負責人)一事。
會面后不久,史沫特萊兼任宋慶齡的英文秘書,同時還當了宋慶齡的保鏢,并擊退過國民黨右翼人士對宋慶齡的襲擊。后來史沫特萊對宋慶齡多有頂撞,氣得宋慶齡和她斷絕了關(guān)系。這次爭吵的結(jié)果是,宋慶齡推薦到紅區(qū)采訪的外國記者時,推薦了斯諾,而不是當時名氣更大的史沫特萊。
與宋慶齡爭吵后,史沫特萊逐漸失去了在上海的影響。郁悶之余,她于1937年1月到達延安。她第一次見到毛澤東,覺得毛不如朱德、賀龍等中共領(lǐng)袖那樣親切。而毛澤東最初對她很感興趣,不僅跟她討論美國詩歌,還支持她在延安的滅鼠運動。
1937年2月,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鼓勵史沫特萊設(shè)法引進一種新的娛樂:西方式的交際舞。史沫特萊明白這些長征的幸存者需要學會松馳和娛樂。她還想到跳舞有助于打破受領(lǐng)導(dǎo)干部的妻子們影響而形成的僵化的社會禮儀。
到了3月份,她和吳莉莉(音譯,女翻譯,原名吳光偉)晚上就在一座天主教堂里教交際舞。到這里參加舞會的紅軍丈夫一般不帶妻子前來,有少數(shù)剛從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來延安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革命效力的青年男女也來參加。舞會在延安的窯洞里引起了爆炸性的不滿。史沫特萊和她漂亮的伙伴吳莉莉越來越受到延安女同志們的尖銳批評。
斯諾在《毛澤東的離婚》中寫道:毛的妻子賀子珍最不喜歡史沫特萊。反過來,史沫特萊坦率地表示,她認為賀子珍過的是蒼白的、修道院式的生活,她不具備一個革命領(lǐng)袖妻子的必要條件。史沫特萊對賀子珍的冷淡就表明了她的看法。結(jié)果,倆人之間雖沒有發(fā)生什么爭吵,但相互敵視是很深的。
更糟糕的是,由于史沫特萊和女翻譯吳莉莉的出現(xiàn),影響到了毛澤東和賀子珍的感情。史沫特萊和吳莉莉經(jīng)常接受毛澤東的來訪,3人聊得很投機,甚至討論了愛情的意義是什么。在談話中,毛和吳經(jīng)常對詩,吳的聰明令毛十分喜悅,這使賀子珍不安。
當年與毛澤東住隔壁的曾志(陶鑄夫人)的回憶證實了當時的情景。她在延安問毛澤東,賀子珍為什么要離開他時,毛澤東說:“她脾氣不好,疑心大,常為一些小事吵架。有一次一位外國女記者采訪我,我們又說又笑,這激怒了賀子珍,她不僅罵了人家,兩人還動手打了起來。我批評她不懂事,她不服,為此我們兩人吵得很厲害……”據(jù)《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一書披露,史沫特萊出來勸架,并向賀子珍動了手,一拳將賀子珍的右眼打腫了。
不久,賀子珍、吳莉莉、史沫特萊相繼離開延安。1941年,史沫特萊帶著一身病痛離開中國,1950年在英國逝世。
(摘自《安徽日報農(nóng)村版》201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