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
若不能在技術方面取得真正的進步,智能可穿戴設備很可能淪為槽點滿滿的雞肋。
6月3日,人工智能廠商出門問問在北京召開發(fā)布會,推出旗下第二代智能手表Ticwatch 2。除此之外,出門問問還正式宣布進軍車載領域,推出了智能后視鏡問問魔鏡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問問魔眼。
在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熱度降溫之后,出門問問的轉型探索,成為了行業(yè)的一個縮影。這個曾經被寄望成為智能手機一樣火熱的行業(yè),目前顯然讓不少參與者們失望了。在Apple Watch銷量日下、行業(yè)先鋒Misfit被收購、Jawbone可能也難逃被出售命運的形勢下,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的出路將在何處?
2012年4月,瀕臨夭折的智能手表項目Pebble被其創(chuàng)始人Eric Migicovsky放到了眾籌網站Kickstarter,希望可以再籌10萬美元以延續(xù)夢想。
沒想到這一舉措成為無心插柳之作,登陸Kickstarter2小時后,Pebble就完成10萬美元的初始目標,28小時后,突破100萬美元,最終在各方的不斷推波助瀾之下,Pebble完成了1026萬美元的籌資。之后的2013年5月,Pebble順利完成由Charles River Ventures領投的1500萬美元A輪融資。
這一事件,不僅增強了VC的信心,同時也產生了示范效應,讓全世界關注智能可穿戴行業(yè)的人變得信心滿滿。其中,就包括土曼科技創(chuàng)始人兼CEO汪偉。
汪偉向《財經天下》周刊透露,當初正是因為Pebble的順利巨額籌資,讓他堅定選擇了智能可穿戴領域這個方向。但那時,整個市場都處于初級階段,可選擇的資源有限。軟件開發(fā)技能非常薄弱,甚至尚無專門研究嵌入式軟件的技術人員。合適芯片也很少,從最初美國測試版的Freescale,到之后與國內的北京君正合作,土曼智能手表才逐漸找到感覺。
隨著參與者的增加和資本的關注,芯片廠商開始逐漸重視智能可穿戴市場,加大開發(fā)力度,這為智能可穿戴市場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保證。除此之外,用戶追趕潮流的消費習慣以及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也成為智能可穿戴設備發(fā)展的條件。
據(jù)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的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0.042億部,較2012年的7.253億部增長38.4%,首次超過10億部大關。
順為資本投資人段譽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后,消費者們更渴望另一個匯集計算功能的平臺,或者是匯集數(shù)據(jù)的地方,比如之前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現(xiàn)在的VR產業(yè),以及未來的機器人產業(yè)。
而大幅推動行業(yè)前進步伐的,則是巨頭的入局。谷歌開源的Android Wear系統(tǒng)、蘋果公司Apple Watch的誕生,在全球點燃了智能可穿戴熱潮。
雖然針對它們的批評聲一直不絕于耳,但這兩位巨頭的進入,讓智能可穿戴市場徹底火爆起來,各式各樣的可穿戴設備也風起云涌。
按照功能,可穿戴設備可分為生活健康類、信息咨詢類、體感控制類等幾大類,其中,生活健康類是最熱門的產品,比如Jawbone Up 2、Nike+FuelBand、Fitbit、Lark等。它們通過記錄人體運動、睡眠、飲食等多種數(shù)據(jù),來幫助消費者調整作息規(guī)律、加強鍛煉、實現(xiàn)健康生活。
再細化一點,可穿戴設備有手表、手環(huán)、眼鏡、掛件、鞋子等不同類型。但一個頗讓消費者糾結的問題是,不論功能還是外形,市面上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同質化。
從參與者來看,有專注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有從其他領域切進來的廠商,比如中興就推出神似“Pebble”的藍牙手表,索尼則推出神似“FitBit”的Core手環(huán),包括華為、小米等公司,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智能可穿戴設備。
2015年,隨著Apple Watch的發(fā)布和Fitbit的成功IPO,可穿戴行業(yè)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根據(jù)IDC數(shù)據(jù),2015年全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高達7810萬臺,同比增長171.6%。
不過,快起快落似乎成為很多互聯(lián)網相關行業(yè)的典型特征,可穿戴設備也不例外。到2015年下半年,問題開始爆發(fā)。Fitbit市值從2015年11月開始暴跌,目前股價已不到最高點的1/4;Apple Watch的銷量大幅下滑;2015年年底,Misfit被腕表集團Fossil收購,Jawbone開始裁員并關閉紐約的辦公室,暴熱的可穿戴市場寒意森森。
“可穿戴概念降溫的關鍵時點在于,幾個市場預期很高的產品銷量遠沒有預期的好?!币晃蝗谭治鰩熑绱吮硎?。
而同質化、功能雞肋、價格不合理等問題,則成為消費者們對于可穿戴設備的主要吐槽點。
面臨日益嚴峻的競爭形勢,不少廠商開始另尋出路。意識到這一點并及時轉型的典型代表是咕咚。2010年,咕咚進入可穿戴設備領域,第二年獲得了盛大2000萬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推出了第一款運動監(jiān)測產品“咕咚健身追蹤器”即咕咚手環(huán)。
在經過幾輪融資試水與行業(yè)觀察,2015年6月,咕咚用戶達到3000萬,日活躍200W。但是,咕咚卻毅然決定拋棄硬件,轉向運動社交平臺。
咕咚CEO申波當時對于轉型的解釋是:“國內外智能手環(huán)市場環(huán)境有著很大的差別,國外市場有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好,并沒有猛烈的價格競爭。但是如果換到國內,如此激烈的價格戰(zhàn),想通過硬件賺錢相當不易?!?/p>
仍愿在可穿戴設備這條前途不明的道路走下去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開始嘗試與其他領域合作,或開發(fā)更多技術。以出門問問為例,軟硬件結合是其目前堅持的方向。其做法是將智能手表硬件與其他軟硬件合作方進行多種嘗試,比如GPS、線性馬達、傳感器芯片等的植入,軟硬結合算法的優(yōu)化,與支付寶、搜狗地圖、音樂軟件、表盤和游戲開發(fā)者軟件生態(tài)之間的合作等。
出門問問創(chuàng)始人李志飛表示,這些新的玩法和趨勢更多來自于硬件產業(yè)鏈的進步和軟件生態(tài)的優(yōu)化。比如出門問問最新發(fā)布的問問魔鏡,通過語音操控、手勢操控等,可實現(xiàn)語音說出導航指令、周邊搜索等傻瓜式操控。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廠商,通過改造外形或與奢侈品商合作的方式,從外觀發(fā)力,吸引消費者。
總體看來,目前國內智能可穿戴設備廠商,于內,主要在進行自身的細節(jié)完善、功能改進;于外,主要采取與其他領域廠商合作的方式補足短板。但在產品立足的根本——技術方面,并沒有發(fā)生本質改變。
IT行業(yè)分析人士孫永杰表示,智能手表上的計步、提醒、地圖、導航等功能,智能手機完全可以做到。智能手機的存在,成為了智能手表的最大障礙。
華為公司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在5月份的一場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上表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其深度和廣度我們還想象不到。如果不能堅持創(chuàng)新,遲早會被顛覆?!?/p>
與目前同為風口的VR、機器人行業(yè)所不同的是,智能可穿戴設備還沒有得以自立的技術根基。若不能在技術方面取得真正的進步,智能可穿戴設備很可能淪為槽點滿滿的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