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民,汪杰鋒
(阜陽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社會支持對犯罪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自尊的中介作用
楊虎民,汪杰鋒
(阜陽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目的:為了探討自尊心理是否在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起到中介變量作用.方法:采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自尊問卷和 幸福感指數(shù) 量表對 43 名犯罪 青少年進行 調(diào)查.結果:①主觀 幸福感總分 與 自 尊 總 分(r=0.430,P<0.001)、朋 友 支 持(r=0.513,P<0.001)和領悟社會支 持總分(r=0.611,P<0.001)呈顯 著正相關;②領悟社會支 持以自尊中 介于主觀幸 福感.結論 :①犯罪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水平可以由社會支持和自尊等因素預測;②犯罪青少年的自尊心理在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著一定的中介作用.
犯罪青少年;社會支持;自尊;主觀幸福感;中介作用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個體對其生活質(zhì)量所做的情感性體驗與認知性的整體評價.影響個體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遺傳、生活事件、人格、社會支持和經(jīng)濟因素等.
Cassel(1976)和 Cobb(1976)首 次 提 出 了 社 會 支 持 (Social-support)的概念,社會支持是指個體感受到來自他人和社會關懷的期望與評價.Gencon 和 Zlale(2004)認為社會支持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Kutek 和 Turnbull(2011)等人指出情感支持比一般的社會支持更能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
自尊是個體在實踐過程中對其自我的一種積極情感的體驗.Rosenberg(1995)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總體自尊心理與快樂感的相關系數(shù)是 0.50,同消極 情感 的相關系數(shù) 是 -0.43. Henderson(2011)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心理契約違背導致了其自尊危機,使得個體去尋求社會支持等應對策略.
本文研究假設是既然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提升個體自尊水平,而自尊又可以導致個體更高的主觀幸福感,那么個體自尊心理是否在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起到了一定的中介變量作用?下面對此假設以犯罪青少年為對象進行實證性檢驗與分析.
1.1 研究對象
選取被試來自于安徽省未成年人勞動教養(yǎng)管理所 45名犯罪青少年.發(fā)放問卷 45 份,收回有效問卷 43 份,有效率為 95.55%.其中男性犯罪青少年 28 名(65.11%),女性犯罪青少年 15 名(34.88%).
1.2 測量工具
1.2.1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1]
該量表共 12 個題目,對原量表稍作修改,共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它支持三個因子.量表總分越高,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
1.2.2 自尊量表[2]
該量表包括 10 個題目,總分范圍在 10-40 分之間,總分值越高,個體自尊程度越高.
1.2.3 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3]
該量表共9個題目,包括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其中情感指數(shù)的克隆巴赫 α 為 0.89.
1.3 數(shù)據(jù)處理
43 名犯罪青少年樣本數(shù)據(jù)采用 SPSS 12.5 和 AMOS4. 0進行處理與分析.
表1 社會支持、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系數(shù)
2.1 犯罪青少年社會支持、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關系
對犯罪青少年的領悟社會支持、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各因子進行 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犯罪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與自尊總分、朋友支持和領悟社會支持總分呈顯著正相關.犯罪青少年的自尊總分與領悟社會支持總分及其各因子存在正相關.結果見表 1.
2.2 犯罪青少年社會支持、自尊與主觀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采用 Baron 和 Kenny 的三步驟程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4].在第一 次 回 歸 中,社會支 持 對 自尊的 影 響 極 其顯著 (F=5. 012,P<0.001),對自尊有 1.3%的變異作用;在第二次回歸中,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極其顯著(F=35.002,P<0.001),對主觀幸福感有 7.7%的變異作用;在第三次回歸中,自 尊也是極其顯 著 的 影響了主 觀 幸 福感 (F=21.103,P<0.001),對主觀幸福感有 8.2%的變異作用.因此,從上述三個回歸方程結果,可以得出自尊是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一個中介變量的結論.結果見表 2.
表2 自尊對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中介效應
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尊起著中介作用的結論,用結構方程 模型來檢驗 它們的結構[15].把社會 支持 作為自變 量 、自 尊作為中介變量、主觀幸福感作為因變量,構建三者之間結構關系的模型.結果見圖 1.在研究中,x2/df接近 2,模型擬合較;CFI>0.9,NFI、TLI大于 0.9,模型擬合較好;RMSE≤0.08,模型 擬 合 合 理 . 樣 本 的 各 指 標 為 :x2/df=1.893,GFI=0.904,NFI=0.859,CFI=0.920,TLI=0.893,RMSEA=0.075.從各指標來看,這個模型對數(shù)據(jù)擬合良好,因此,自尊中介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
圖1 自尊對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模型
3.1 犯罪青少年的社會支持、自尊心理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關系
樣本研究顯示,犯罪青少年的社會支持與自尊心理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這與 Adela 的研究結論一致[5].影 響犯罪 青 少年自尊的因素包括來自家庭成員的支持、朋友的支持、未成年人勞動教養(yǎng)管理所工作人員的支持等.當犯罪青少年獲得穩(wěn)定的、良好的、多樣化的社會支持時,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自尊心理水平.
樣本研究顯示,來自社會多樣化的支持與犯罪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存在著中度以上的正相關,這與嚴標賓的研究結論一致[6].這表明犯罪青少年得到良好的社 會支持可以 使其獲得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感受,對其生活和學習滿意度較高,體驗的是積極情感.
樣本研究顯示,自尊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與 Diener(1984)的研究 結 論 一致[7],認為 個 體 自 尊 心 理 與 主觀幸福感高低之間呈現(xiàn)正相關.犯罪青少年自尊心理狀況對其主觀幸福感預測具有較強的作用,高自尊的犯罪青少年認為自己有能力、對自己很有自信,對自我持正向評價較多,能體驗到較多的積極情感,進而導致其幸福感指數(shù)較高;反之,犯罪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
3.2 犯罪青少年的自尊心理在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起著中介作用
通過 Baron 和 Kenny 的三步驟程序的中介作用分析,社會支持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影響犯罪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水平.這一結論有助于解釋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當犯罪青少年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來自未成年人勞動教養(yǎng)管理所工作人員、朋友等的幫助、關懷和尊重等時,他們就會把這種來自社會幫助化作為在生活和學習中解決困難問題的動力,進而增強他們的自尊水平.最終,犯罪青少年就會體驗到生活和學習的積極方面;反之,如果他們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來自未成年人勞動教養(yǎng)管理所工作人員、朋友等的支持時,就會陷入消極心理狀態(tài)之中,容易形成自卑心理,進而對生活和學習的體驗則是更多的失落和抑郁.因此,要改善犯罪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在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時,關鍵是要改善其自尊心理,使他們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走出曾經(jīng)不光彩的犯罪陰影、勇于面對現(xiàn)實的困難和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迎接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挑戰(zhàn),最終才能體驗到生活和學習的快樂.
4.1 犯罪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與自尊、朋友支持和領悟社會支持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4.2 犯罪青少年的自尊在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著完全的中介作用.
4.3 從社會支持和自尊兩個方面入手,去提升犯罪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水平.
〔1〕汪 向 東,王 希 林,馬 弘.心理 衛(wèi) 生 評 定 量 表 手 冊(增 訂 版) [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31-133.
〔2〕汪 向 東,王 希 林,馬 弘.心理 衛(wèi) 生 評 定 量 表 手 冊(增 訂 版) [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18-320.
〔3〕汪 向 東,王 希 林,馬 弘.心理 衛(wèi) 生 評 定 量 表 手 冊(增 訂 版) [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82-83.
〔4〕Raron,R.M.,Kenny,D.A.K.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7,54(4):447-457.
〔5〕Adela Y,Noreen E M,Thomas J Y.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in early adolescents.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Thousand Oaks,2001,10(2):163-181.
〔6〕嚴標賓,鄭雪.大學生社會支持、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的 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3):60-64.
〔7〕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95:542-575.
B842
:A
:1673-260X(2016)02-0084-02
2015 年 11 月 19 日
2015 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項目系列成果之一(SK2015A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