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蔚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在北方的一個半島上,神秘地下水了。當天、當年,甚至此后十年,中國沒有任何一家媒體報道過此事。直到四十多年后,遮蔽在其身上的神秘帷幕,才掀開一角。
毛澤東得知蘇方的回應(yīng)后,十分氣憤
中國核潛艇的起步,源于1958年6月27日聶榮臻向黨中央、國務(wù)院、中央軍委呈送的絕密的《關(guān)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報告送審次日,周恩來總理即批示:“請小平同志審閱后提請中央常委批準”;翌日,總書記鄧小平批示道:“擬同意。請主席、彭總閱后退聶。”毛澤東和國防部長彭德懷亦圈閱了此報告。僅僅3個月后,負責潛艇核動力的反應(yīng)堆研究室,以及負責總體設(shè)計和研制的核潛艇總體研究室,在二機部和海軍的大力支持下絕密成立了。
1958年10月,中方代表團赴莫斯科,希望核潛艇的研制得到蘇方幫助。但代表團最終連核潛艇的樣子都沒見到,并被拒絕討論核潛艇問題,僅參觀了正試航中的“列寧”號原子破冰船及民用核電項目。
1959年,國際形勢逆轉(zhuǎn)。是年6月,蘇方致信中方,提出暫緩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9月,赫魯曉夫來華,與周恩來、聶榮臻會談時,就中方提出的核潛艇技術(shù)援建問題,回答說:“核潛艇技術(shù)復雜,你們搞不了,花錢太多,你們不要搞?!?/p>
毛澤東得知蘇方的回應(yīng)后,十分氣憤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边@句氣勢如虹的名言,成為當年國人攻克核潛艇難關(guān)的動力源。
中國核潛艇事業(yè),自此擺脫了依靠外援的幻想,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
“豁出去了”的《特別公函》
核潛艇,對當時國家整體科技能力和制造水平都弱于前蘇聯(lián)的中國來說,面臨的挑戰(zhàn)無疑更大。核潛艇的研制確實有點“生不逢時”,1958-1961年,中國經(jīng)濟遭遇嚴重困難,原子彈和核潛艇的研制難以做到齊頭并進,為了確保原子彈的成功,中央決定放緩核潛艇的研制。
1964年9月,我國第一艘裝配建造的“31”型常規(guī)動力導彈潛艇成功下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都為核潛艇重新“走馬上任”贏得了主動。1965年3月20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第11次中央專委會議,決定將核潛艇工程重新列入國家計劃,并要求二機部負責在1970年建成與核潛艇1∶1的陸上模式堆,擔當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前驅(qū)”。
1967年6月下旬,在北京民族飯店召開的一個秘密會議上,與會者對造反派揪斗專家、對核潛艇研制工作橫加阻撓十分氣憤,聶榮臻忍不住發(fā)火了,說:“不要理他們!抓國防建設(shè),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銬,這個工程我也抓定了!”
但會議精神仍無法落實,因為造反派的歪理是“不能以生產(chǎn)壓革命”。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劉華清和大家商量后,決定向聶榮臻建議,以中央軍委名義發(fā)一個《特別公函》,強調(diào)“‘○九’(核潛艇)工程是我們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親自批準的一項重要的國防尖端技術(shù)項目。這是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極其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任務(wù)”,必須“以‘只爭朝夕’的革命精神,保時間、保質(zhì)量,圓滿完成任務(wù)”。
8月30日一大早,劉華清懷揣打印好的《特別公函》,來到國防部聶榮臻辦公室。聶榮臻從頭到尾細讀了一遍文件,沉思片刻,果斷提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在特殊的年代里,這份《特別公函》剎住了各地造反派以種種借口和理由阻礙建設(shè)、揪斗專家、停工停產(chǎn)的歪風,成為核潛艇工程得以順利推進的“尚方寶劍”。其實,當時卷入“二月逆流”的聶榮臻自身處境已很艱難。多年后,聶力曾問父親,你當時怎會如此“大膽”?這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元帥只說了4個字:“豁出去了!”
“中國海軍,自此成為戰(zhàn)略軍種!”
1968年2月,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會議決定,陸上模式堆要在兩年內(nèi)達到滿功率運行。當年7月18日,毛澤東又簽發(fā)文件,調(diào)動一個營的部隊支援陸上堆建設(shè)。按當時的慣例,人們以毛澤東批示的日期作為某項工程的代號,遂有了“718”工程之說。
從1966年建設(shè)“909”基地開始,周恩來先后4次召開中央專委會議,研究核潛艇研制中的各種問題。1970年7月15日、16日,他連續(xù)兩天召開中央專委會議,聽取匯報,拍板決策,再次叮嚀模式堆的試驗要“充分準備,一絲不茍,萬無一失,一次成功”。
7月18日18時,模式堆開始升溫。遠在北京的周恩來通宵達旦,每隔一段時間就打電話詢問一次試驗情況。7月20日,當一處測量溫度、壓力的熱工儀表脈沖管漏水而停止試驗時,周恩來再次要求加強現(xiàn)場檢查,一定要取得全部參數(shù)。故障排除后,7月23日又重新升溫升壓。7月25日,反應(yīng)堆功率從10%開始按9步提升,在每一功率水平上都穩(wěn)定一段時間,運行穩(wěn)定后繼續(xù)提升。
7月26日,陸上模式堆的兩臺發(fā)電機組發(fā)電并網(wǎng),這是我國首次實現(xiàn)核能發(fā)電。8月30日,當主機達到設(shè)計滿功率時,儀表顯示僅使用了99%的反應(yīng)堆設(shè)計功率。頓時,模式堆大廳內(nèi)外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陸上模式堆的成功運行,為潛艇核反應(yīng)堆的運行提供了可靠數(shù)據(jù)。1971年7月1日,“401”艇反應(yīng)堆提升功率,蒸汽發(fā)生器開始向二回路供汽,啟動蒸汽輔機,汽輪發(fā)電機組開始供電,這是核能首次在潛艇上實現(xiàn)發(fā)電。
1971年8月17日,周恩來親自批準核潛艇開始試航。
中國的核潛艇,要遨游五洋,得克服多少意料之中的困難和意想不到的風險!
1974年“八一”建軍節(jié),渤海灣畔,隆重舉行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交艇命名儀式。海軍司令肖勁光鏗鏘有力地宣布:“將該艇命名為‘長征1號’,正式列入海軍戰(zhàn)斗序列,并授予軍旗一面?!?/p>
1988年9月15日14時,我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發(fā)射“巨浪-1”潛地戰(zhàn)略導彈首獲成功。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四國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fā)射運載火箭能力的國家。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