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卓
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依然是重文輕語,普遍存在重視知識傳授、重視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輕視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的現(xiàn)象,這不能不引起教師的注意。中學生“說”的能力與“讀”“寫”“聽”的能力同樣重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說”的能力?有以下幾點訓練方式方法:
一、課前“2與2”
學生進入課堂,首先就是例行公事——兩人兩分。讓兩位學生各利用兩分鐘進行“說話”訓練,學生事先準備材料,內(nèi)容不拘一格,或笑話,或幽默,或成語故事,或趣聞,或天文地理,或諸子百家,等等,準備什么就講什么??梢灾苯颖硎?,也可定稿演說,可以點將上臺,也可以自告奮勇。教師根據(jù)每輪的具體要求和表達效果,分別給予恰當?shù)暮喸u,并及時記載評分。千萬別小看這兩分鐘的訓練,這樣做的好處不少,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勇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日積月累,頗有成效。
二、課內(nèi)“1+1”
就是“1解1講”,即“一答問一講授”。生生互動,師生配合,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1.答問。為了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敏和表達的快捷,以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課堂上,教師可讓一名學生上臺發(fā)表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發(fā)表結(jié)束后,該學生不能馬上下來,要等著回答別人的問題。
臺下學生的提問,要與臺上學生的發(fā)言有關(guān)。例如,針對《馬說》一文中的“千里馬是否只有靠伯樂的慧眼才能被發(fā)現(xiàn)”這一論題,臺上學生認為千里馬只有被伯樂的慧眼識得才能發(fā)揮才能,而臺下一學生認為千里馬不一定非得依靠伯樂的慧眼才能把才華顯露出來,完全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臺下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也爭得面紅耳赤,這時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出場擺平,提出看法:“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代,千里馬一定要有機會展示特長,才能被人發(fā)現(xiàn),受到重視,甚至一戰(zhàn)成名。但是,時代不同了,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了,人的觀念也在改變。在當代,我們不能坐等機遇的來臨, 更不能坐失良機。作為年輕人我們在努力學習、不斷增長才干的同時,要有搶抓機遇的觀念,這樣才能在機遇到來時先行一步,增大成功的希望?!憋@然,這一問答,不僅雙方的口才得到鍛煉 ,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而有的提問,則與臺上學生所講的內(nèi)容關(guān)系不大。比如,一次一位登臺的學生講的是解放初蔣殘匪勾結(jié)“金三角”一帶黑勢力非法種植鴉片的故事,一位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至今‘金三角還那么難以征服?毒品有何可怕?”沒想到臺上學生好像有備而來:“‘金三角地處熱帶,土壤、氣候極利于罌粟生長,當?shù)睾趧萘τ掷脽釒Т笊肿餮谧o;此外,它又是緬甸、老撾、泰國的交界處,不利管理,如果要毀掉森林又會破壞生態(tài)平衡。再加上吸食毒品極易上癮,毒癮發(fā)作時痛不欲生,販毒勢力利用毒品脅迫吸毒者去干傷天害理之事,所以說毒品是間接殺人的武器。”雖然內(nèi)容關(guān)系不大,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為了避免有的登臺學生發(fā)生尷尬的冷場挫傷積極性,允許上臺的學生請人代答,甚至提出反問。
2.講授。這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即在教師布置預習的基礎上,指定基礎扎實、口語標準、思維敏捷的學生若干名,按照指定的內(nèi)容,讓他們上臺模仿教師授課,要求臺下學生用鉛筆做筆記,之后若有錯的或漏講的再由教師更正或補充。這種嘗試,目的是讓學生品嘗為人師的滋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
三、課外“3和3”
所謂的 “3和3”,就是課外開展“三人一組”和“三點一線”的活動。
1.三人一組就是組織成立“三人行”的課外學習互助小組,三人行,必有我?guī)?。一起學習,一起談論,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并適當指導他們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成語接龍”、“吹牛比賽”、“情境對話”、“戲劇演出”等有益的語文課外活動。
2.“三點一線”就是指導學生課外進行自由訓練活動的三點具體要求,再組織一系列檢測的活動,這活動伸縮性大,易于學生操作訓練。第一點:意識。社會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運用得體、恰當、準確地語言來表達。第二點:誦讀。誦讀訓練,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個性。第三點:摹仿。要求學生觀看一些電視演講辯論賽,通過摹仿學習表達的技巧方法。這“三點”用“一線”來貫串,這“一線”就是班內(nèi)組織一系列活動來檢測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