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由中共固原市委宣傳部、寧夏作家協會、固原市文聯、《朔方》編輯部聯合主辦,固原市作家協會、《六盤山》編輯部和華藝禮品飾品有限公司承辦的“西海固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暨骨干作家培訓會”在固原賓館三樓會議室舉行。固原市人大副主任米超,自治區(qū)文聯副主席、《朔方》主編哈若蕙,《十月》雜志副主編趙蘭振,《散文選刊》副主編喬葉,《文藝報》編輯部主任余義林,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評論家郎偉,寧夏師范學院副院長、評論家鐘正平,自治區(qū)政協秘書處處長、寧夏詩歌學會副會長張鐸,固原市文聯副主席楊風軍、郭寧,《朔方》副主編、作家張學東,《固原日報》總編古原,自治區(qū)作協秘書長閆宏偉,固原市作協主席王懷凌,《六盤山》副主編李方,以及牛學智、楊建虎、牛紅旗、倪萬軍等詩人、評論家,市直部門和各縣區(qū)骨干作家90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和培訓會。
會議由固原市文聯副主席楊風軍主持。分研討和培訓兩部分。7月21日上午,來自區(qū)內外的編輯和評論家對固原市近年涌現出的青年作家高麗君、李敏、殷高和王武軍的散文、小說、詩歌、文學評論作品進行了“把脈”點評。當天下午,《十月》雜志副主編趙蘭振和《散文選刊》副主編喬葉分別對小說創(chuàng)作和散文創(chuàng)作中應注意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專業(yè)講解,并與西海固骨干作家進行了互動交流。7月22日,與會的編輯、評論家在蒙蒙煙雨中參觀了古蕭關、秦長城和中國作家固原創(chuàng)作生活基地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激勵:溫情的講話
一場文學的盛宴就此開場。
研討會上,固原市人大副主任米超代表固原市委、人大、政府、政協致歡迎辭。這是一個飽含文化元素和人文關懷的致辭。盛夏的七月,在涼爽宜人的美麗山城——固原,米超副主任向與會的各位嘉賓和作家、詩人、評論家介紹了固原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以及西海固文學發(fā)展現狀和著力打造“紅色六盤、綠色固原、避暑勝地”的固原文化品牌,并對西海固作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說:固原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在建設“一帶一路”進程中有著特殊的歷史、人文優(yōu)勢,依托這一優(yōu)勢,加快推進“文化固原”建設,著力打造“西海固文學”品牌,已變得刻不容緩……從“西海固作家群”和“西海固文學”的形成、發(fā)展和崛起的進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有更多的文學青年在用心書寫著這片熱土,他們鍥而不舍、薪火相傳、勇于擔當的創(chuàng)作精神,使“西海固文學”在全區(qū)乃至全國產生了持續(xù)影響,為建設文化固原提供了精神動力。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的西海固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會,就是要為大家搭建一個聽取各位專家指導、促進學習交流的平臺,把西海固文學、西海固的青年作家放置于寧夏乃至全國文學的大背景下去認識,找尋自己的差距與不足。希望通過這次文學研討會,通過對本土青年作家作品的分析研討,總結經驗,尋找差距,開闊眼界,拓展思路,創(chuàng)新突破,為在全區(qū)全國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力而不懈努力,為固原的改革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
自治區(qū)文聯副主席、《朔方》主編哈若蕙聽了固原市文聯郭寧副主席關于西海固文學發(fā)展情況匯報,以及四位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情況匯報和與會作家、詩人、評論家對其作品點評之后,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她把西海固文學、西海固作家放在全區(qū)和全國文學的大背景下進行比較,雖然西海固文學、西海固作家在寧夏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但要克服自身的局限,放寬視野,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yǎng),挖掘內涵,不斷打磨自己的文字,提升創(chuàng)作技巧,打破地域局限性,實現作家自身的超越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突破。哈若蕙主席的講話,摒棄了習慣性的“官話”“套話”和“文本話”,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研討會的氛圍中,結合四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深入文本、擇段誦讀、引經據典、比較分析,充分肯定了他們各自創(chuàng)作中的優(yōu)點,指出了作品中的不足。尤其是聲情并茂地朗誦了王武軍詩集《經年的時光》中的《風從四月吹過》這首詩:“六盤山以南,是我的老家/四月的風還有點寒意/羞澀的桃花在瓦亭梁上/拽住我的眼睛。一列火車/緩慢地爬過半山腰//安靜而慈悲的陽光/沐浴著萬物。在一個/很久沒有回到村莊的人心里/四月的風吹過。我的疼痛/從一顆樹開始,與土地相擁//此刻,無言的靜默/是最好的交融/干裂的風,讓我/呼吸著樹的呼吸/傾聽著草的呢喃//走進四月/積聚心中的重負/被蕭關的風/悄然卸下”。誦畢,她動情地說,這就是詩。是一個詩人從家鄉(xiāng)的六盤山出發(fā),沐浴著慈悲的陽光,在四月的風里,呼吸著樹的呼吸,傾聽著草的呢喃;他的疼痛從一顆樹開始,與土地相擁。作為一個作家和詩人,就是要寫出不同于別人的內心情感和生活體驗,有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內涵。
感受:內心的獨白
這次西海固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會,重點是對近年來固原市兩屆“華藝杯”新銳作家獎獲得者高麗君、李敏、殷高和王武軍的散文、小說、詩歌、文學評論作品進行研討。雖然每個人只有5分鐘的創(chuàng)作情況匯報,他們卻用精煉的語言、內心的獨白,道出了一個作家、詩人的親身體驗和執(zhí)著地創(chuàng)作追求。
高麗君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談中說:作為一個年輕的寫作者,除了激動,更多的是惶惑。我是從2008年才開始寫東西。最初寫的都是教育論文,目的很單純,發(fā)論文評職稱。真正的寫作,是源于中國現代教育網的一次“網校大賽”,學校要爭“100強”,我作為“窗口”被推了出去。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就認真地讀,努力地寫。歷時三個月,拿到了全國第8名。
我第一本書《讓心靈搖曳如風》20萬字,選自寫了四年多的博客。由學校出資出版,配發(fā)給高中學生作為輔助教材。第二本書《在低處 在云端》,只是想給自己一個交代,去回顧,去展望,去思考,去體味。從最初追求內心關照、唯美意境、華麗語言,到正視現實、回歸本真質樸;從云端到低處,從詩意濃濃到煙火塵埃,讓我觸摸到了絲織品和棉織品不同的質感和溫熱。
殷高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談中說:我的文字第一次變成鉛字,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固原日報》創(chuàng)刊不久,發(fā)表了我的三首散文詩。中專學校畢業(yè)后,又在《固原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叫《一路相思》小品文,但是此后的二十年因為生活的變故,就再也沒有寫作。直到2010年,《六盤山》雜志要出原州區(qū)作家作品小輯,在朋友們的一再鼓動下,我就把自己一個叫《臉面》的習作投了出去,沒想到得到編輯老師的肯定。之后,陸續(xù)創(chuàng)作了《饅頭餡》《白雨》《天眼》等短篇小說。自己雖然寫得少,也寫得不好,但我會一直堅持寫下去,直到生命結束。
王武軍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談中說:文學之于我緣來已久。我最早接觸的是“傷痕文學”,后來受西海固文學的影響,在西海固母系家園中,現實的疼痛和吶喊,不僅喚醒了我內心的溫情和善良,而且洗滌著我日漸平庸的靈魂。從“傷痕文學”和西海固文學中我感悟到:文學作品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都具有疼痛感和喚醒功能;文學創(chuàng)作要表達的不外乎是一種歷史的訴求、人文的訴求、審美的訴求和精神的訴求。正如我在《疼痛與喚醒》評論集中所說的那樣:“每一個從苦難中過來的人都知道,只有痛定思痛,才能有所改變,才能從西海固堅硬的生活中鑿開一條通往富裕和幸福的道路?!彼€說:詩歌是我內心的火山,在沉默中燃燒。這是我的詩觀,也是我為詩、為文、為人的準則。詩歌使我感到生活有溫情、工作有熱情、創(chuàng)作有激情;詩歌使我在社會中修身立命、在自然中陶冶情操、在文字中鍛造靈魂;詩歌使我低調做人、安靜寫作、詩意生活。我不祈求自己的行程能夠痛苦地止步,只希望在文學的燭照中一路前行。
李敏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談中說:我想用這些文字來呈現慣常生活中的真實、善意、美麗、愛和感動。這對于我,對于自己周圍的人和事,能夠建立一種溫暖的記憶;我想用這些文字來呈現我所見到的那些來自個體生命的卑微、低賤、隱忍、奮爭、守望、傷害以及疼痛,我想讓人們從中能感受到生命的歡騰和悲涼。
受益:深度的點評
7月21日上午的研討會上,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著名評論家郎偉,寧夏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長、著名評論家牛學智,《朔方》副主編、作家張學東,寧夏詩歌學會副會長、詩人、評論家張鐸,《共產黨人》雜志社編輯、詩人楊建虎,自治區(qū)作家協會秘書長閆宏偉等人,分別對西海固四位青年作家作品進行了面對面的點評。
郎偉在評論中說:正是在梳理了新時期以來寧夏文學的基本線索和基本經驗之后,我們才可能對今天的四位“西海固”作家的創(chuàng)作進行全方位的考察。我們發(fā)現,鄉(xiāng)土性依然構成了四位作家創(chuàng)作的最基本的底色。無論是殷高對于城市化浪潮當中鄉(xiāng)土社會人生的真實書寫,還是王武軍對鄉(xiāng)村風情的執(zhí)著歌唱,高麗君、李敏對于童年視野中的鄉(xiāng)村人事的敘述,實際上都彌漫著濃濃的“土氣息”、“泥滋味”。這種濃郁的鄉(xiāng)土氣味,是“西海固”文學對于寧夏文學基本底色的最為重要的支撐。其二,四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同樣呈現出與現實生活同步的創(chuàng)作特點。殷高小說對于空巢化鄉(xiāng)村和動蕩的農民內心的描摹,王武軍對于鄉(xiāng)村古老的生活方式的留戀,兩位年輕的女作家對于西北內陸深處鄉(xiāng)鎮(zhèn)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的傳神寫照,充分表明:“西海固”文學是一種“接地氣”的文學,也是一種敢于揭示社會人生真相的文學。
實惠:精彩的講座
在7月21日下午的培訓會上,趙蘭振副主編結合西海固作家創(chuàng)作現狀,有針對性地指出,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應該注意的三個問題:即為什么寫作?寫什么?怎么寫?他說,每個人都要思考自己為什么要寫作?寫作不是為了發(fā)表,也不是為了獲獎,寫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記錄個人的體驗和生命的存在。寫什么?當然是寫你熟悉的生活,寫你獨特的體驗。這一點西海固作家就做得比較好,都在努力挖掘西海固特有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體驗,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資料庫。只有打開自己的世界,把局部的東西不斷放大,才能成功。怎么樣才能寫好?小說不能沒有故事,但小說不能只有故事。小說的核心是要寫真實,真實是小說的靈魂。一個一流的作家可以把假的寫成真的,一個二流作家可能把真的寫成假的。當然,小說是有技巧的,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小說是用語言創(chuàng)造的一個真實的藝術世界,因此,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要慎用方言,尤其是西海固作家,方言太多,就讓人摸不著頭腦,受眾的范圍就小了;殊不知,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要讓絕大多數人能夠讀懂,你的作品才能夠打出去。
《散文選刊》副主編喬葉說,西海固“土厚水深”,是文學上的一塊富地,有許多人仰慕。她以西海固青年作家高麗君和李敏的散文為例,和當前國內外散文創(chuàng)作的大背景作比較,強調一個作家要真誠面對自己的本心,作家應該有自己的立場,不要讓公眾輿論牽著鼻子走。一要直面現實生活,有自己的道德立場,不要寫說教式的文摘類抒情散文;二要選好切入點,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比如說寫旅游類散文,那么多人都在游、都在看,你從什么角度切入,才能不同于別人,就有難度了。三要有自己的寫作“地盤”,就像西海固作家寫西海固一樣,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四要有真實中的虛構,在生活中提煉,在提煉中升華,努力展現生活中的大真、大善、大美,不斷拓展自己的寫作疆域。
在培訓的間隙,西海固骨干作家與趙蘭振和喬葉進行了面對面地互動交流,就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中如何克服模式化,打破地域性、局限性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兩位專家的精彩講座,給西海固作家上了一堂生動的文學創(chuàng)作課。
期冀:殷切的希望
7月22日,與會的編輯、評論家行走在西海固大地上,夏日的細雨傾訴著這方厚土所承載的故事,在清涼、翠綠地誘惑下,他們登上古蕭關和秦長城,趙蘭振、喬葉、余義林等來自遠方的客人感受著固原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他們完全浸潤在這塊古老土地上的神奇文化中……望著滿山的綠,迎著涼爽的夏風,他們都不想回去了。有人開玩笑地說,不回去,好呀,留下來,不出半年,我們固原的《六盤山》雜志就成全國的名刊了。
中午,中共固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生選從銀川開完會趕回固原,為趙蘭振、喬葉、余義林、郎偉等尊貴的客人返程餞行。其間,彭常委和幾位老師親切交談,就西海固文學發(fā)展進行了深入談討,并向在場人員贈送了他剛剛出版的長篇小說《越秀峰》。
返程途中,幾位客人還參觀了固原須彌山。
這次盛會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與會編輯、作家、評論家一致認為,“西海固文學”的發(fā)展繁榮,來源于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離不開各級組織的關心支持和各類文學活動的開展。西海固作家普遍有著甘于清貧執(zhí)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精神,他們在自覺與不自覺間追求著一種文學的崇高,表達著一種與人類命運相關的心靈共鳴。在他們的筆下,不僅寄托著自己的夢想,更多的是描述西海固人在與環(huán)境抗爭、與災難抗爭中表現出來的堅韌、樂觀、豁達、向上的精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學現象。
從目前西海固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這次研討會研討的四位青年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海固作家對西海固傳統文學精神的堅守;同時,也看出“西海固文學”存在的一些問題。趙蘭振、喬葉、余義林、郎偉等編輯、作家和評論家精準地指出:“西海固文學”既受到地域環(huán)境的影響,亦受到作家主觀方面的影響,盡管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比較整齊,創(chuàng)作數量較多,作品質量也在不斷提升,但仍然存在著差距。一方面,由于受地域環(huán)境的限制,社會經濟欠發(fā)達,創(chuàng)作信息也相對閉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作家的創(chuàng)作眼界。另一方面,由于受信息、視野、閱讀范圍的限制,西海固作家固守一隅,缺乏對外界文學信息的有效吸收與接納,大多數作家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藝術視野,因而導致西海固文學題材不夠廣泛、手法不夠新穎,藝術水準也不能很快提高。因此,西海固作家的當務之急是主動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藝術視野,多讀經典,將經典的思想和藝術能量轉化為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選材要嚴、開拓要深(魯迅語)”,用世界性的眼光來寫作,就會不斷提高西海固作家的整體創(chuàng)作水平。
雖然這次“西海固青年作家作品研討暨骨干作家培訓會”已經結束,但盛夏的余熱還遠未散去,濃郁的文學之香浸潤著西海固的土地。米超、哈若蕙溫情的講話,西海固作家心靈的獨白,各位編輯、評論家的“把脈”點評和精彩講座,猶在耳邊回響。從這次研討會上,我們看到了自治區(qū)文聯、作協,固原市委、政府對“西海固文學”的重視、關心和支持;也看到了來自區(qū)內外知名編輯、評論家對“西海固文學”的關注和高度評價;感受到了他們對“西海固文學”的發(fā)展和西海固作家的殷切希望。這次文學的盛會,為西海固文學的明天預設了一份值得期待的藍圖——文學之花必將在西海固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