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瑞振,常玉芝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天津 301800)
·臨床研究·
嬰幼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與乳糖不耐受癥的檢測分析
閆瑞振,常玉芝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天津 301800)
摘要:目的探討嬰幼兒輪狀病毒(RV)感染性腹瀉與乳糖不耐受癥(LI)的關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醫(yī)院腹瀉患兒,設RV感染患兒為試驗組,非RV感染腹瀉患兒為對照組,兩組患兒均進行尿半乳糖檢測,并比較兩組患兒LI陽性率,并分析RV感染性腹瀉患兒的季節(jié)分布情況,及RV性腹瀉并發(fā)LI與性別、年齡和腹瀉持續(xù)時間的關系。結果RV感染主要侵襲1歲以下幼兒,全年均有發(fā)生,尤其好發(fā)于1月和12月,且RV感染性腹瀉患兒容易并發(fā)LI;RV感染性腹瀉并發(fā)LI與年齡和腹瀉持續(xù)時間存在相關關系,不同年齡和腹瀉持續(xù)時間LI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RV感染性腹瀉患兒易并發(fā)LI,且年齡越小,腹瀉時間越長越容易并發(fā)LI;RV感染性腹瀉患兒應盡早測定尿半乳糖,并及時停止母乳或牛乳喂養(yǎng),以免加重病情。
關鍵詞: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乳糖不耐受癥;尿半乳糖
腹瀉是兒科常見疾病,臨床上多數嬰幼兒腹瀉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尤其是輪狀病毒(RV)。RV可破壞腸黏膜而導致吸收不良,并影響乳糖酶分泌,引起乳糖不耐受癥(LI),近年已得到重視。本研究對天津市寶坻人民醫(yī)院193例腹瀉患兒進行RV和尿半乳糖檢測,就嬰幼兒RV性腹瀉與LI關系進行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天津市寶坻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93例腹瀉患兒,其中RV檢測陽性患兒125例納入試驗組,RV陰性患兒68例作為對照組,分別進行尿半乳糖測定。RV檢測陽性125例患兒中男66例,女59例,0~<6個月患兒37例,6~<12個月患兒49例,1~<3歲患兒25例,3~5歲患兒14例。
1.2試劑尿半乳糖檢測試劑由北京中生金域診斷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應用半乳糖氧化酶法,目視檢驗為半定量試驗。輪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由艾博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提供,應用的是單克隆金標法,目視檢驗為定性試驗。
1.3方法RV檢測收集患兒糞便標本1~2 g,將標本處理后滴入加樣處,若標本中含有相應待測物質,則質控區(qū)(C)和測試區(qū)(T)都會出現紅色條帶,為RV陽性;若僅在C區(qū)出現一條紅色條帶,在T區(qū)內無紅色條帶出現則表明RV陰性。尿半乳糖根據受試者體質量,按每千克體質量10 mL鮮牛奶計算,受試者排空尿液,飲盡鮮牛奶,在飲奶后的2 h內禁食、禁飲;受試者排去飲奶后第1 h的尿液,收集第2 h的尿液,用于檢測;與標準孔對照判讀結果,標本孔呈色與標準孔一致或較標準孔淺為LI即陽性(乳糖不耐受),反之呈陰性(乳糖耐受)。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各月份嬰幼兒RV感染情況125例RV感染性腹瀉患兒中按照感染時間分:1月18例,2月12例,3月13例,4月10例,5月7例,6月7例,7月5例,8月4例,9月7例,10月12例,11月13例,12月17例。由此可見,RV感染主要發(fā)生在1月和12月。
2.2試驗組和對照組測定尿半乳糖結果比較試驗組125例RV腹瀉患兒尿半乳糖測定陽性者92例,RV腹瀉患兒LI發(fā)生率高達78.4%,對照組68例非RV感染的腹瀉患兒中尿半乳糖測定陽性者21例,發(fā)生率為30.1%,且兩組LI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不同年齡組RV感染性腹瀉患兒LI發(fā)生率比較0~<6個月組患兒發(fā)生率為89.1%,6~<12個月歲組患兒發(fā)生率為73.5%,1~<3歲組患兒發(fā)生率為68.0%,3~5歲組患兒發(fā)生率為42.9%;且不同年齡組間LI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RV感染患兒尿半乳糖測定結果
2.4不同腹瀉持續(xù)時間LI陽性發(fā)生率比較0~<3 d組患兒LI發(fā)生率為45.5%,3~<6歲組患兒發(fā)生率為69.0%,6~9 d組患兒發(fā)生率為82.1%,大于9 d組患兒發(fā)生率為90.9%,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RV感染患兒不同腹瀉持續(xù)時間LI陽性發(fā)生率
3討論
乳糖是人乳中存在的唯一的雙糖,和牛奶等乳制品是嬰幼兒主要的能量來源,也是嬰兒腦發(fā)育的必需物質[1]。由于先天性乳糖酶的缺乏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乳糖酶活性降低,導致乳糖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未被消化乳糖轉變?yōu)槠渌镔|增加腸內的滲透壓,會出現腸鳴、腹痛、直腸氣體和滲透性腹瀉等臨床癥狀。這些臨床癥狀均稱為乳糖不耐受癥。
相關研究顯示,嬰幼兒較易感染RV,尤其是0~2歲嬰幼兒,該階段嬰幼兒主要食物是含高乳糖的乳類制品,因此極易導致乳糖不耐受[2]。其原因在于位于小腸表面的乳糖酶是輪狀病毒的靶酶,且一般嬰幼兒的乳糖酶濃度高于成人,故RV可影響乳糖酶分泌,導致LI的發(fā)生[4]。
本研究中嬰幼兒RV感染性腹瀉主要發(fā)生秋冬季,尤其是1月和12月。RV感染性腹瀉患兒LI的發(fā)生率高達78.4%,且與對照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RV感染性腹瀉患兒易并發(fā)LI,這與近年來國內報道相一致[5]。RV感染性腹瀉并發(fā)LI與年齡和腹瀉持續(xù)時間存在相關關系,0~<6個月年齡組發(fā)生率為89.1%,而3~5歲組僅為42.9%,年齡越小,LI發(fā)生率越高。腹瀉時間9 d以上的發(fā)生率為90.9%,0~3 d僅為45.5%,病程越長,乳糖酶的負荷越大,乳糖酶缺乏越嚴重,導致LI的發(fā)生率越高[6]。
綜上所述,嬰幼兒秋冬季應多加防護,避免RV感染。RV感染性腹瀉患兒特別是0~1歲或腹瀉持續(xù)時間超過6 d的應及早做乳糖不耐受試驗,及時停止母乳或牛乳喂養(yǎng),避免因腹瀉濫用抗菌藥物,引起菌群失調而加重病情。
參考文獻
[1]譚毅菁,潘景良.繼發(fā)性乳糖不耐受癥與輪狀病毒性腸炎的關系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8):935-936.
[2]王緒棟.輪狀病毒感染繼發(fā)乳糖不耐受的治療對策[J].中外醫(yī)療,2011,30(34):84.
[3]Gaskin DJ,Ilich JZ.Lactose Maldigestion Revisited:Diagnosis,Prevalence in Ethnic Minorities,and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to Overcome It[J].Am J Lifestyle Med,2009,3(2):212.
[4]王暉,張玲,王秀玲,等.嬰幼兒腹瀉與乳糖不耐受關系的研究[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07,19(2):222.
[5]張春芳,賈立英.亞洲地區(qū)輪狀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概況[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6,8(1):79-82.
[6]Campbell AK,Matthews SB,Vassel N,et al.Bacterial metabolic′toxins′:a new mechanism for lactose and food intolerance,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Toxicology,2010,278(3):268-276.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6.1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130(2016)10-1426-02
(收稿日期: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