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澳齊
十六歲是個蠢蠢欲動的年紀,渴望流浪,渴望萬水千山走遍。
那時的我正上高中,耽于幻想,寫了許多詩,交了許多筆友。我曾與筆友約好參加某個大型作文競賽,爭取在決賽現(xiàn)場見面,結果我們都成功進了決賽。不料我的筆友因腿部摔傷,放棄了決賽,我也沒拿到一個好成績。母親打來電話,感嘆一等獎都沒拿到,語氣失望。我將頭埋得低低的,眼淚打濕了衣領。
高曉松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如今想來,那時的我也算是不茍且于現(xiàn)實生活,完成了一次對詩與遠方的追尋,只是結果不盡如人意。那時,我心里裝了太多遠方,沉默寡言,給身邊的人留下了孤僻的印象。
這世上可以放下生活直接去往遠方的人,并非沒有,三毛大概可以算作其一。然而,追尋到了真愛荷西,來到了撒哈拉沙漠的三毛,為了生活,也不得不在沙漠里開起“中國飯店”,當起“素人漁夫”。畢竟,詩與遠方是滌蕩我們心靈的一泓清泉,而柴米油鹽才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東西。
最近,國內著名的文藝網站豆瓣網拍了一部短片《我們的精神角落》。
片名中的“角落”二字,我深以為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是“我們的精神世界”,而只是一個“角落”。那個角落,是我們在這煩擾世界里的一塊自留地,是日常生活的一劑調料。它不會讓我們拋棄生活,直抵詩與遠方,但卻能讓我們保持好奇心,將柴米油鹽的生活經營得活色生香。
十六歲那年以后,我與身邊同學維持著良好的關系,不過,許多面對他們難以啟齒的事,我仍會寫信尋求遠方筆友的建議,抑或寫在筆記本上,以求心靈釋然。猶記得朱光潛的一句忠告:“慢慢走啊,欣賞?。 比缃裎乙廊恍膽堰h方,但是,我知道:路在腳下,風景也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