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屏
看龔琳娜的書《自由女人》,講了她跟老鑼的生活日常,尤其是老鑼教會她“夫妻關(guān)系高于一切家庭關(guān)系”這個道理。
作為很小就由母親陪同去北京學聲樂的“媽寶女”,龔琳娜年少時立下的宏愿是帶媽媽一起出嫁。與老鑼結(jié)婚后,他的觀念是,一個人結(jié)婚了就在某種意義上脫離了原生家庭。最讓龔琳娜震驚的是,每當老鑼的母親給他派活,如果這件事需要占用一些時間,他就會對母親說:“我要跟琳娜商量一下,如果她同意我再幫你做?!边@在龔琳娜看來太不可思議了。在中國,父母是最大的。然而她問自己,當老鑼這樣說時,你感覺到深刻地被愛、被重視嗎?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比許多甜言蜜語都讓她開心。龔琳娜說,老鑼教會她,當父母與伴侶發(fā)生矛盾或可能發(fā)生矛盾,絕不要站在中間,而是站在伴侶的一邊。
這當然不是小工程,幾乎整整十年,龔琳娜因為老鑼,與母親關(guān)系緊張。龔琳娜的母親喜歡挑女兒的毛病,老鑼急了,對岳母說:“你為什么總說她不好,我覺得她什么都好。”母親一度非常反感龔琳娜聽老鑼的,覺得他把龔琳娜往溝里帶,直到他們用時間證明恩愛夫妻有力量,女兒與母親的關(guān)系才緩和。
這個故事感動了我。當愛情進入婚姻,面臨的最大考驗是來自原生家庭,家庭矛盾也是導(dǎo)致情感生變最常見的因素。婆媳不和造成離婚,丈母娘瞧不上女婿導(dǎo)致夫妻反目,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基礎(chǔ)并不薄弱的愛情,為什么到了婚姻階段就一地雞毛?除了時間是殺手,復(fù)雜的親情關(guān)系更是大殺器。
我一個朋友遠嫁德國,丈夫是美國人,夫妻恩愛,生了一個兒子。原本準備生老二,女方的父母去德國住了半年,這半年,用我朋友的話說,簡直雞飛狗跳。
朋友從小到大都聽父母的話,父母覺得理所應(yīng)當,她也沒覺得不妥。當父母入駐她的小家庭時,父母隨時指揮女兒,女兒立刻照辦,既不征求丈夫意見,也不詢問他的感受,甚至在丈夫與父母意見相左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聽父母的。誰都沒把她丈夫的不高興當回事,
丈夫回家越來越晚,終于婚姻出問題了。
相愛的時候,多少甜言蜜語、??菔癄€,甚至我可以為你死。結(jié)婚后,我不要你為我死,你只需要別在中間和稀泥,更別站在你父母那邊跟我對著干。這小小的要求都做不到,為什么?
因為我們總是一廂情愿地認為,結(jié)婚是兩個泥人變成一灘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的父母就是你的,你的父母也是我的。而事實上,我們依然是兩個泥人,每個人都是看自己的父母順眼,而父母也做不到像寬容自己的兒女那樣寬容子女的另一半。許多已婚人士深陷自己的小家與原生家庭困局,都有情商欠費的感覺,其實不是情商欠費,而是不敢取舍,太過貪心。
家長所能想到對子女的好,往往是子女夫妻關(guān)系的殺手——對你好,照顧你,幫你省錢,阻止你選擇不安定的生活……而小家庭的成員,從愛情走入柴米油鹽,從未婚青年到為人父母,最需要的不是被照顧,而是成長的空間、試錯的機會。
許多人一邊說著婚姻很重要,愛情很寶貴,一邊卻指望伴侶成為自己原生家庭的附屬。
難道原生家庭與小家庭必然是對立的?當然不是,而是小家庭的運行軌跡是獨立的。原生家庭與小家庭之間相安無事、互相促進的唯一辦法是,別搞并軌制。當小家庭成立后,原生家庭立即退居二線。我們有義務(wù)讓他們明白并軌的危害。這個過程,有陣痛,卻要堅持。
正如龔琳娜所說,我對母親的愛永遠沒有變,我只是想讓母親理解為什么我總站在老鑼那一邊,讓她明白一個人一旦結(jié)婚,小家庭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戰(zhàn)場。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