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珠 李柏霖
花蓮建國路旁邊有一家石畫工作室,主人謝明峰、吳秀珠夫妻對石頭的熱愛超乎常人想象,花蓮海灘上時常出現他們撿石的身影,兩人在石藝這條路上互相扶持、成長、恩愛,羨煞不少石友。六十三歲的謝明峰,原本經營食品加工,生產糖果、麻花卷、沙琪瑪等點心。
參觀萬石雅堂 走進玩石世界
1980年,因緣際會,與太太觀賞到了玫瑰石收藏家蔡子盛的“萬石雅堂”展覽,夫妻倆被石頭之美感動,也點燃了對石頭的狂熱愛好。吳秀珠說她真的沒想到礦石會那么漂亮,竟然可以像一幅畫,那么美,那么有意境。
自那次參觀之后,一天工作結束,謝明峰夫婦便開車到立霧溪出???,兩人背著早期的蓄電池、戴著頭燈、腰間系著布包,在漆黑的海灘找尋玫瑰石的蹤影。
抓住海浪“節(jié)奏”找雅石
為了撿玫瑰石,他們學會了算潮汐的漲退時間——海浪的“節(jié)奏”。連臺風天都經常與浪濤搏斗,和大海爭搶玫瑰石。謝明峰說:“凌晨一點,大退潮時找到的機會最大,海浪越大越有機會,尤其是臺風警報剛發(fā)布時,浪有兩三層樓高,晚上暗暗的,用手電筒照玫瑰石會有反光,也比較容易發(fā)現?!?夫妻倆回憶著那段瘋狂的歲月,講著他們計算出來的海浪里搶石頭的節(jié)奏:平均約五個浪后,海水會出現一次大后退,好的玫瑰石常常就是那時候發(fā)現的。
算好時間,謝明峰和吳秀珠在第五次浪襲來時就沖刺,往大海里沖,眼睛還不斷掃視海灘,只要發(fā)現玫瑰石,趕緊抱了就逃……兩人說現在一想起來都覺得想笑,為了撿石真是不要命了,被浪打屁股,跌個狗吃屎是常有的事。
孤身進山尋石
為了喜愛的玫瑰石,這對夫妻可說是上山下海,甘之如飴。隨著石頭來資源逐漸減少,兩人開始向當地居民購買從深山里帶出來的原石,由于品質都不錯,謝明峰忍不住開始動了自己入山找找看的念頭。
某一天,他越想越著迷,心里面全都是玫瑰石,仿佛失了魂般,于是自己開車到了奇萊山莊,什么裝備也沒帶就走進了深山。
等到進了山林,謝明峰才體驗到山民朋友背石的辛苦。身體無法負荷高海拔的環(huán)境,心臟就好像有密密麻麻的小針在刺,還得徒手攀著巖壁上的老樹根移動,橫穿深到頸部的溪流,翻山越嶺了幾個小時,真可以說是險境叢生、吃盡苦頭。
眼看目的地就在眼前,他突然驚覺天色已暗,自己卻只穿了一件單衣,不知該如何抵御山夜的寒氣,加上這次是臨時起意,也沒與妻子或朋友結伴,無奈只能沿原路返回了。
謝明峰說:隨著玉石文化推廣,撿石的人越來越多,石頭也越來越難撿,某次臺風剛走,凌晨三點,他就興沖沖地跑到崇德附近的海岸,心想自己應該是最早到的石友了,沒想到放眼望去,海岸線上仿佛開演唱會般,早已亮著一盞盞手電筒了。
石藝增加對藝術之美的感受
有朋友看出夫妻倆對石頭的喜愛,特別贈送了一部小型切割機給他們,這讓兩人開心不已。開始切石后,謝明峰拿出過去經營食品業(yè)的態(tài)度,保持一絲不茍與不浪費的原則,別的業(yè)者只能切十片的原石,交到他手上至少可以切成十二片。這樣的態(tài)度帶來的不只是生意數量的增加,出美景的機率也會提升。許多石友知道后,紛紛將原石交給他處理。謝明峰笑說:“后來生意變好,每天早上七點開門,晚上九點才能結束,切割機從一臺變成了三臺,午餐晚餐都只能在機臺旁邊吃,辛苦自是不必說的。
謝明峰與吳秀珠表示,玩石最大的收獲,就是結交了許多好朋友,結識各行各業(yè)的伙伴。夫妻倆認為,石藝不但可以增加對藝術之美的感受,最讓人著迷的,還是每顆石頭都獨一無二,顆顆讓人有新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