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孟
追蹤
向天空要車位,痛點在哪?透視立體車庫“裹足不前”
本刊記者 李孟
當前交通壓力逐步從動態(tài)向靜態(tài)轉化,“停車難”成為汽車國家普遍頭疼的問題,地面變得越來越擁擠,向天上和地下要空間成為停車場建設的新發(fā)展方向,除了深入地下的停車場,還有向高空發(fā)展的立體車庫。
在許多中心城區(qū)汽車保有量不斷增長,車位卻供不應求的局面下,立體車庫再次進入公眾視野。2015 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停車產業(yè)化的政策,停車場建設第一次寫入了2016 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guī)劃。
近日,南昌某小區(qū)為改善業(yè)主停車難問題欲建立體車庫,不料其征求意見未得到居民認可被叫停;截至2015年底,南京機動車保有量達224.06萬輛,主城內為緩解車位壓力修建的立體車庫已逾400座,但悲催的是路面臨時泊位時刻爆滿,而立體車庫車位卻常常空置一半以上。
立體停車位“不受待見”與現有停車位少、停車難的矛盾亟待解決!
記者了解到,為緩解停車難,南昌在2011年就出臺了《南昌市新建停車場若干優(yōu)惠政策》,尤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立體停車場,收效甚微。這些引進的立體車庫分散在酒店、醫(yī)院、大型企事業(yè)單位等地,引起了社會叫好聲一片,但在日常使用中卻經常碰到“吃不飽”的問題。
通過走訪發(fā)現,立體車庫在社會中“吃不開”現象居多,江西飯店立體停車庫有6層74個車位,位置處于黃金地段,周圍露天停車場都已經停滿,甚至有的車輛冒著違章風險公然停在路邊,立體車庫卻有將近一半無車駛入。
2015年9月,住建部發(fā)布《城市停車設施規(guī)劃導則》,要求加強對城市停車設施規(guī)劃編制工作的技術指導,引導城市通過停車規(guī)劃,合理配置停車資源,緩解停車難和交通擁堵問題。諸多城市都開啟了立體停車庫的探索,“遇冷”現象不是南昌的特例,溫州、武漢、北京等多個城市都出現過類似問題。
位于溫州蓮花路的聯合廣場地下車庫很受“熱捧”,500多個停車位一到晚上就被擠得滿滿當當,連過道也被充分利用。然而,與聯合廣場地下停車庫的“受寵”不同,亦美大廈、香榭麗花園、百里大廈等立體車庫有些“沉默”。為了給800多位住戶提供車位,亦美大廈車庫在設計上采用了機械立體式,但在投入使用的近5年里,空置著300多個車位,該車庫中的所有上層車位都未啟用。香榭麗花園建造了近9年的升降式立體車庫乏人問津,300多個上層車位早已關閉停用,空架子甚至用來晾衣服。
武漢于2006年在江漢路長盛大廈旁修建了第一座立體車庫,占地50多平方米,可以停放50輛車,建成以來幾度關停。記者在走訪了洪山廣埠屯、漢口解放大道循禮門、臺北路等多家立體車庫后發(fā)現,除了部分商圈周圍的停車庫利用率較高外,多數立體車庫門可羅雀。
位于漢口臺北路的雷王金融中心停車庫是武漢最大的立體停車庫,上下5層,車庫共有車位125個,平時車庫內的車輛只有30臺左右。據了解,武漢中心城區(qū)目前僅有52.3萬個停車位,而機動車數量早已超過這個數字,并且還在迅速增長。
立體車庫在推進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是自身的“缺陷”與不可抗因素在作祟。根據目前市區(qū)車輛停放服務的收費標準,一般車庫的室內停車服務費收費標準一輛200元/月(小型汽車),機械車庫的室內停車收費標準是一輛300元/月。
據測算,立體車庫每個停車位,每月還需要30元的維護成本和10元的水電支出,除去投入成本、折舊和管理人員工資等,立體車庫每個車位每月至少比路面貴40元。也就是說,立體車庫占地少,花費成本卻高于普通車庫。
面對占地面積少、化零為整的立體車庫難以維系的現狀,亦美大廈的車庫管理員有些無奈地說,啟用上層車架會涉及到電費、維修、專人管理、年檢費等成本問題,所以車輛的管理費用高于普通車位,有的業(yè)主沒法接受,時間長了我們也支撐不下去。
除了收費價格高,市民反映不愿接受立體車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要求高”。
南昌市民劉先生的工作單位就在江西飯店附近,他告訴記者,雖然單位周邊車位難找,他也很少將車停在立體車庫,主要是停進去有技術要求,取車不是開了就能走,有點麻煩。
“不好停,太容易劃傷了!”某小區(qū)業(yè)主王女士向記者埋怨,必須倒車進入,車輪得恰好停進鋼槽,一不小心就剮了輪胎,或者是車身蹭到鋼柱。取車時,車子要從四五層高處放下,還得等待三五分鐘,和普通停車場比非常麻煩,不適于我們這樣的“新手”。
知情人士還反映,有的立體車庫的材料是生鐵且不封閉,腐蝕嚴重,技術及售后服務也跟不上,有時候配件壞了,需要等半個月才能換。吊車的滑輪繩稍微不平衡,就容易卡死。經常出現業(yè)主的車停在上面取不下來的情況。
記者調查到,市區(qū)立體停車位的限制確實要比普通車位多,一般立體停車位的寬度規(guī)格為1.9米,普通小轎車入庫后單側輪胎和車位的距離只剩下約10厘米。且停車板自動停放只適用于普通小轎車,對于越野車、面包車等過長、過高以及部分底盤超低的車有要求,一些車軸距過小的微型車輛也不能停靠。碰上取車高峰期,技術略差的車主可能要花上十來分鐘,停車庫在運營中因設備故障導致的刮碰傷等潛在隱患也會引發(fā)糾紛和賠償。
武漢徐東歐洲花園預備將閑置的露天游泳池改造成立體車庫,且該車庫由政府投資,征集居民意見時,有許多年紀稍大的業(yè)主堅決反對,他們給出的理由是這不僅會對小區(qū)綠化環(huán)境造成阻礙,還會影響采光,造成噪音污染。
“立體車庫選址十分困難,就像公廁一樣,雖然大家都需要,但都不希望建在自家門口,這也是車庫自身的一個弊端”,某區(qū)規(guī)劃局審批科相關負責人說,有的立體車庫本身因年久失修不受歡迎,也逐漸“名不副實”。
?高投入嚇走一波投資商
走訪過程中,記者同時發(fā)現,機械立體停車庫并不是一個高回報的項目,它的資金回籠期也相對較長,政府并沒有給立體車庫足夠寬松的環(huán)境,給投資商帶來了巨大壓力。
根據一智能停車設備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在相同的停車面積上,傳統(tǒng)停車場能提供80個車位的情況下,機械立體停車庫能提供264個車位;成本則分別為90.3萬元以及803.57萬元。按照正常的經營情況考慮,傳統(tǒng)停車場僅需1.1年即可收回成本,而機械立體停車庫需要2.1年。如果投資超過千萬的更大的立體車庫,當使用率不足50%,收回成本的期限甚至可能超過50年。
而多座立體車庫的投資方也表示,立體車庫平均每個車位的建設費用在三四萬元左右,低端的升降橫移式成本每個約兩萬元,高端的成本在五六萬元,建設一個立體停車場動輒過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且立體車庫大廠家總部都不在武漢,維修起來很費力,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方便”的情況,用戶不買單,行業(yè)圈只能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審批難陷入惡循環(huán)
光投資大這一項不說,據了解,北京、廣州、廈門等立體車庫的建立需要以下流程:地塊的審批和資金——質檢部門審定——驗收時消防審批,且停車庫達到一定高度時還需要城建、規(guī)劃等部門審批。如果涉及商業(yè)行為,需要到物價及公安等部門辦理手續(xù),并要滿足自身及周邊建筑的采光、消防、間距……
某負責做立體車庫項目的知情人透露,現在立體車庫幾乎都弄不來“身份證”,報建一個機械立體停車項目,涉及建委、規(guī)劃、公安消防、環(huán)保、人防、衛(wèi)生防疫、民航等部門,光是完成各項報建手續(xù),最快都需要1~2年的時間,多數小區(qū)立體停車場即使審批下來,也只能按照“臨時建筑”審批。
對于老小區(qū)來說,任何一塊土地使用權都歸全體業(yè)主所有。建立體車庫需要先拿到土地使用證,從程序上變更土地性質,之后再申請規(guī)劃許可證。但土地是全體業(yè)主所有,要拿到使用證得做好業(yè)主的“工作”。
在日本,立體停車設備已經占據了70%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但在我國,所占的比率僅為2%至3%。立體停車庫運營難,成本投資大、回收慢,其屬性定位不清晰,政府審批手續(xù)麻煩等都是導致發(fā)展滯后的因素。
隨著用車群體不斷壯大,城市的停車難問題已成“心頭大病”,立體車庫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發(fā)展,有效利用了城市狹小的內部空間。
早在1957年,日本出臺《停車場法》,于1962年出臺《車庫法》,規(guī)定買車必須先得有自備或租用的車位才能申請牌照。此外,東京發(fā)達的公共交通體系、高昂的停車成本助其分流了“停車族”,日本政府力推機械式立體停車場,這樣的舉措都成為解決交通擁堵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針對我國目前立體車庫存在的問題,專家表示,解決停車難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建設停車場,還應大量引入各類社會資金,真正形成產業(yè)。如果開發(fā)商自己投資建設,只靠收取停車費收回成本壓力很大。政府也應該在地價標準、稅費政策等多方面對立體車庫的建設進行支持和傾斜,大力培植這種帶有公益性質的事業(yè),與社會合力發(fā)展停車經濟。
用戶對立體車庫不“感冒”,也是因為其價格并不占優(yōu)勢,專業(yè)人士還建議建立停車場建設專項基金,同時縮小地上地下停車差價,利用價格杠桿,將車由地上分流到立體停車位。
改變審批過于分散的弊端,簡化建設審批程序。成立一個專門的權威性機械停車審批機構(可虛擬),綜合協(xié)調規(guī)劃、建設、消防、交警、物價、工商等相關職能部門工作,對機械審批進行宏觀協(xié)調和集約化管理。
立體車庫不是新生事物,卻悄無聲息默默無聞這么多年,想物盡其用,是時候來一場大變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