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海清
地質雷達在公路工程檢測中的應用
車海清
通過地質雷達掃描這種技術應用到隧道檢測中,具有高分辨率、無損、快速的特點。其次,應用到公路厚度檢測中,可以準確的觀察某一路段中的路面厚度。對于路面厚度不達標的地方,及時發(fā)現并給與處理措施。本文通過對地質雷達的原理、特點、應用實例等進行分析說明,進一步說明地質雷達在隧道、公路檢測中的重要性。
地質雷達可以簡稱為GPR,其工作原理為:以寬頻帶短脈沖的方式,通過發(fā)射天線發(fā)送器發(fā)送電磁波。發(fā)射出的電磁波到達目的地之后再傳回地面,由相應的雷達天線接收信號。接收到的信號再經過相應的圖像處理及解釋,從而達到對目標物體探測的目的。
對于地質而言,可以比作一個復雜的濾波器。進行地質雷達脈沖發(fā)送時,一般都要貼近地面。如果媒質中的任何一個電參數發(fā)生變化時,都會引起電磁波的后向散射。也就是說,電常數的不連續(xù),很容易出現電磁波的反射。而電磁波對介質的檢測也是通過電磁波在經過不同介質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然后,根據接受的電磁波形狀、頻譜特性、時延等特點對介質進行內部結構分析。
為了增強地質雷達檢測的準確性,地質雷達必須具備相應的信噪比。其中,具體的要求有:第一、足夠的深度分辨率。第二、足夠的方位分辨率。在進行地質雷達檢測中使用的數據記錄有:一維、二維、三維數據集,而對于聲學術語來說又叫做:A掃描、B掃描、C掃描。
如果對接受天線接收到的幅度信號進行灰度級進行描述時,可以生成一個二維的圖像。其中,二維的圖像主要是針對地下介質中的垂直切面進行描述。如果接受到的B掃描,在平面上以一定的速度在X和Y軸移動時,會出現一種三維數據集。這種方式稱之為C掃描。
地質雷達技術的逐漸廣泛應用,除了具備多種學科相結合的技術之外,還憑借自身的特點開拓了應用領域。其中,地質雷達技術在工程物探中應用最為廣泛。
1.高分辨率:對于地質雷達來說,其分辨率可以精確到幾厘米,以及工作的頻率可以達到5000MHZ。再加上計算機的準確分析,可以讓電磁波反射信號準確的描述目標介質的尺寸、幾何特性等。
2.無損性:地質雷達是一種新型的探測技術,代替了傳統(tǒng)的打鉆檢測方式。這種技術可以應用在城市路面以及施工之間檢測上。
3.高效性:通過地質雷達監(jiān)測,對目標介質通過電磁波的方式進行檢測,方便簡單、效率高、減少勞動強度。
4.抗干擾能力強:地質雷達監(jiān)測可以應用到各種環(huán)境中,且通過相應的野外檢測發(fā)現,在進行地下4緬層區(qū)域進行檢測時,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且準確性高,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
1.探地雷達在公路檢測中的應用實例
(1)工程概況
就某隧道工程為例,其隧道的全長為360米,隧道建設初期使用砌石石拱,由于之前隧道的進口處出現了一定的塌陷情況,所以對其進口處增加了50米鋼筋混凝土明洞。之后,又因為砌石拱出現漏水情況,又在隧道上鋪設了10CM的鋼筋混凝土防水層。這段時間,由于降雨量較大,造成隧道石砌拱漏水嚴重以及隧道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
(2) 檢測方案
在對此隧道進行檢測時,根據隧道的使用年限,再加上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檢測方法:對隧道的頂部以及拱腰處進行三線掃描,由于這兩位置鋼筋分布密集以及墻體較厚,可以使用900MHZ的高分辨率地質雷達進行掃描;對于隧道兩側的墻體進行掃描時,可以使用兩線掃描。由于隧道墻體的地下深度較深,需要使用較大的深度探測。其中,可以選用400MHZ天線。
(3) 檢測結果
經過相應的檢測發(fā)現:隧道進口處的50米之內主要以鋼筋混凝土為主,其中厚度約在50CM之間,鋼筋之間的距離均為30CM,鋼筋混凝土存在一定的縫隙,但是并沒有出現嚴重的缺陷;隧道的50~340米之間,石砌隧道頂部以及拱腰兩側的平均厚度在35CM之間,防水層的厚度在15CM之間,防水層處的平均鋼筋間距為40~45CM之間,隧道頂部以及兩側拱腰部分出現嚴重的脫空情況;隧道兩側的墻體厚度約為50CM,兩側的防水層厚度為25M,墻背位置出現了積水情況;路面的平均厚度為75CM,且路面以下出現了積水的情況。
(4)治理建議
第一、由于隧道大面積出現脫空的情況,可以對隧道進行壓漿處理。其中,為了保證施工的安全性,可以對隧道進行支架保護。此外,在注漿時,可以先注入小石子或者是沙子,然后再進行水泥漿注入,這樣可以有效保證拱圈的受力均勻。第二、由于隧道路面的70CM以下出現積水的情況,應對該位置進行排水處理。其中進行排水處理時可能會破壞隧道的拱腳,所以應對拱腳位置進行加固處理之后再進行排水溝的修建,排水溝的鋪設應該保證在地面1米以下位置。
2.地質雷達在公路厚度檢測中的實例應用
(1)工程概況
就某一路面工程來說,這一路段是一級路白色路面,其中設計里程為K0+000-K29+925。這段公路的水泥混凝土厚度、水泥石灰穩(wěn)定土厚度、基層水穩(wěn)砂礫厚度分別為24CM、16CM、18CM?,F在要改造成全封閉的雙向四車道公路,其路基寬度為23CM,設計時速為100km/ h,公路表面采用15CM的瀝青混凝土進行補強。
(2)檢測項目
檢測瀝青砼路面的結構厚度和雙向計58測線公里。
(3)野外檢測情況
對該路段進行檢測時,可以通過地質雷達對本次公路的雙向路段進行檢測。進行檢測時,每隔一米的距離進行采點,然后檢測的車速控制在20km/h,使用的空氣耦合天線的中心頻率為2.5GHZ。
(4)檢測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在通過室內計算機的方式對檢測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對路面的各個點的相對誤差、厚度值、合適是否、偏差等進行計算說明。數據檢測中可以按照兩種方式進行計算:第一、以每個單位點進行計算。第二、按照公路的平均段進行計算。在計算中,可以按照每10米為一個基準點,然后對每公里的100個點進行公路質量評定。其中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L是厚度的代表;x是厚度的平均值;S為標準差;n為檢查數量;ta為t分布系數;
在進行檢測結果計算時,應該根據每公里為單位,對測量坐標和厚度進行函數圖表繪制。其中,在進行變化曲線繪制時,紅色虛線代表設計值、黑色細線代表公路厚度值。然后根據相應的變化曲線制作相應的表格。表格中對滿足設計誤差的數值前標注“是”,對于超過設計范圍的標注“否”;極值大于單點值合格時標注“是”,不合格時標注“否”。
(5)檢測結論
通過計算分析提出檢測結論如下:
a.檢測全線長28.612km。這一總路段實測厚度代表值的平均值為16.43CM,而這一路段反向總體實際測量厚度代表值為16.24CM。
b.正向路段K26+271-K27+299實際測量的最大代表值為20.03CM,而K26+681-K13+802實際測量的最小代表值為12.16cm 。
c.反向路段K7+110-K6+110實際測量的最大代表值為21.71cm而K18+588-K17+542實際測量的最小代表值為12.26cm 。
d.經過分析發(fā)現,滿足設計厚度14.2CM的路段占據整個總路段的89.03%,而低于該設計的厚度的路段占總路段的10.97%。
通過先進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的檢測質量。本文通過對地質雷達原理、優(yōu)勢、應用實例進行說明的同時,進一步證明此技術在工程物探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核工業(yè)二九0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