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恐怖主義與“世界新秩序”神話的破滅

        2016-06-17 09:20:12殷之光
        文化縱橫 2016年3期
        關(guān)鍵詞:伊斯蘭阿富汗蘇聯(lián)

        2016年4月25日,阿富汗總統(tǒng)阿什拉夫· 加尼(Ashraf Ghanī)在國民議會發(fā)表的演講。演講中,加尼將塔利班武裝稱為謀殺犯。加尼表示,他不再希望能夠通過巴基斯坦斡旋與塔利班進行談判。阿富汗國民安全部隊將會直接著手打擊包括伊斯蘭國、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在內(nèi)的軍事組織。[1]加尼的演講是近些年來阿富汗政府對塔利班等伊斯蘭軍事武裝勢力最強硬的一次表態(tài)。這也引起了來自塔利班方面的強烈反應(yīng)。4月26日,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即阿富汗塔利班武裝政權(quán))發(fā)言人卡里· 約瑟夫· 艾赫邁迪(Qārī Muhammad Yusuf Ahmadī)在塔利班官方新聞網(wǎng)站Shahamat上發(fā)表了一篇講話稿,回應(yīng)加尼。正如幾乎所有“政治伊斯蘭”(Political Islam)話語一樣,講話中,艾赫邁迪采用了二元論修辭方式,將阿富汗聯(lián)合政府與塔利班之間的對立視為穆斯林與“異教徒”之間的本質(zhì)沖突。[2]然而,更有趣的是,在其講話開頭,他將這種身份政治的沖突放在了兩種世界秩序的歷史對抗線索下。他認為,美國對阿富汗的入侵是一條漫長世界歷史線索中的第三階段。在他看來,相互沖突的世界歷史開始于11世紀中期,即十字軍東征時期。這條線索的主軸是西方對“伊斯蘭世界烏瑪(Ummah)秩序的不斷攻擊”。其目的是為了“壓制、奴役”穆斯林世界,并對穆斯林黃金時代所取得的勢力影響進行反撲。[3]

        “伊斯蘭鳥瑪(ummah)秩序”在AKTGMjHP3Z00MLGOAO3SdPWm0H/fUGNu+BckAStsIZw=塔利班的敘述中與當下世界秩序形成一種二元對立

        從艾赫邁迪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伊斯蘭烏瑪不但被理解為一種超世的道德理想,也是一種現(xiàn)世的政治秩序。它與其他諸種普遍主義世界觀之間,通過政治與軍事沖突,爭奪對世界政治秩序合法性以及世界歷史敘述的解釋權(quán)利。這種秩序沖突被稱為西方“對伊斯蘭的戰(zhàn)爭”(war against Islam)。而由于伊斯蘭烏瑪是一種終極性的普遍性秩序,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終點,因此這條對抗性的主線可以被用來理解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艾赫邁迪將這種對抗的歷史分為三個不連續(xù)的階段。第一階段從11世紀中期到13世紀末期,這段時期的歷史被十字軍東征所主導。第二階段開始于18世紀,這一到20世紀中期結(jié)束的階段被“帝國主義戰(zhàn)爭”所主導。有趣的是,艾赫邁迪將冷戰(zhàn)時期“東方陣營”視為阻擋西方直接入侵的堡壘。隨著蘇聯(lián)的解體,老布什政府開始推行“世界新秩序”(New World Order),穆斯林與西方?jīng)_突的歷史隨著美國2001年入侵阿富汗,開始了其第三階段。這種建立在穆斯林身份認同上的歷史主義敘事,構(gòu)成了“政治伊斯蘭”號召力的基礎(chǔ)之一。它用“我們”對抗“他們”這種身份政治的邏輯去理解整個人類歷史,用這種二元論的框架去重述世界的歷史、現(xiàn)在以及未來。

        在今天的討論中,“恐怖主義”被視為一種癌癥。是與這個現(xiàn)代世界格格不入的反現(xiàn)代者。但同時,它仿佛又是一個當代歷史的創(chuàng)造物,它伴隨著2001年9月11日世貿(mào)大廈倒塌的灰燼“產(chǎn)生”于世界媒體面前。這一極具標志性的誕生故事又將“恐怖主義”與“伊斯蘭”緊密連接在一起。的確,“9·11事件”在當代世界里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象征意義。無論是在襲擊者還是被襲擊者眼里,世貿(mào)大廈都象征著21世紀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的金融核心。2004年1月4日半島電視臺阿語頻道中披露的奧薩馬· 本· 拉登的著名“教令”則更加確認了這種象征意義。[4]本· 拉登將這場針對西方世界的“圣戰(zhàn)”稱為一場“我們對抗他們”的“宗教-經(jīng)濟戰(zhàn)爭”(a religious-economic war)。而他本人,也變成了21世紀這種對抗中,來自世界資本主義秩序邊緣地帶人們最無奈的象征性符號。本· 拉登的頭像被制成文化衫、招貼畫、甚至手機屏保,肆無忌憚地出現(xiàn)在蒙巴薩、尼亞美、泗水、白沙瓦、里約熱內(nèi)盧、卡拉卡斯的街頭。他所代表的這股粗暴的力量,甚至被當作對抗美國霸權(quán)的另一種“超級大國”(superpower),在那些被新自由主義世界秩序遺忘的邊緣野蠻生長。[5]

        列寧曾在階級認同基礎(chǔ)上對大伊斯蘭主義加以批判

        與世界“邊緣地帶”出現(xiàn)的這種狂熱相對的,是在今天世界秩序“中心”對“恐怖主義”以及“政治伊斯蘭”徒勞的規(guī)訓?!?·11”之后開始的“反恐戰(zhàn)爭”(war on terrorism)時至今天已經(jīng)進行了15年。本· 拉登也在2011年被正式宣告擊斃。然而,受到這一政策直接影響的西亞與北非地區(qū)卻并未因此而平靜。相反,隨著“反恐戰(zhàn)爭”從阿富汗蔓延到伊拉克之后,一股被稱為“伊斯蘭國”的力量卻悄然興起。在幾乎被清繳殆盡的伊拉克復興黨與基地組織的基礎(chǔ)上,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破碎的領(lǐng)土上,建立起了一個試圖實踐“伊斯蘭”政治理想的政權(quán)。這當然并非是“政治伊斯蘭”力量第一次展現(xiàn)他們的建國理想。本文開頭談到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則早在上世紀末,蘇聯(lián)從阿富汗撤軍之后便開始嘗試建立起一個民族政府。然而,在面對這兩種挑戰(zhàn)的時候,美國作為“反恐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與主導者,卻并沒能提供一種前后一致的可靠判斷。[6]“反恐戰(zhàn)爭”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保守主義者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對雙重標準的運用。最近的一次案例是美國白宮發(fā)言人舒爾茨(Eric Shultz)在2015年1月28日答記者問時,將塔利班定性為“armed insurgency”(武裝叛亂)。與之相對的是被定性為“terrorist group”(恐怖組織)的“伊斯蘭國”。[7]

        雖然與“伊斯蘭國”所設(shè)想的世界帝國不同,但塔利班這種建國理想以及同西方“帝國主義”世界秩序?qū)沟膹娏覒B(tài)度,則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在穆斯林世界中從19世紀末便開始的一場連續(xù)性變革中的一個部分。但是,在“反恐戰(zhàn)爭”背景下對“政治伊斯蘭”的敘述卻試圖將其歷史描述為一種特殊的、少數(shù)的情況。除了“政治伊斯蘭”這一概念之外,西方知識體系還創(chuàng)造出了諸如“伊斯蘭主義”(Islamism)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Islamic fundamentalism)等一系列詞語,試圖將這種穆斯林的政治參與和激進的對抗情緒規(guī)訓到某種特殊范疇內(nèi)。由此希望表明其與“正統(tǒng)”宗教信仰的差異。而在“政治伊斯蘭”話語內(nèi)部,這種行動卻像是一種“西方帝國主義的宣傳”策略,旨在消磨穆斯林堅定的“斗爭意識”。[8]

        同樣,今天對“反恐戰(zhàn)爭”的批評也被一種相對主義所籠罩。體現(xiàn)這種態(tài)度最著名的表述就是“你的恐怖分子是我的自由斗士”(your terrorist is my freedom fighter)。這句起源于西方流行文化中的虛無主義自白有許多變種。在公眾對“反恐戰(zhàn)爭”的討論中,許多美國左翼中間對里根時代以來美國外交政策的批評,幾乎都陷入了這種道德相對主義的立場之中。[9]與來自伊斯蘭話語內(nèi)部那種簡單粗暴,但卻充滿全球野心的歷史主義敘述相比,無論是左翼自由主義者,還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保守主義者們的陳述都顯得蒼白無力。于是,“9·11”之后的世界秩序似乎走向了一個困境。一方面,以政治伊斯蘭為代表的對新自由主義世界霸權(quán)的反抗,以反現(xiàn)代的暴力方式建立一種以“伊斯蘭”為中心的新霸權(quán)秩序。另一方面,在“反恐戰(zhàn)爭”的語境下進行的戰(zhàn)爭行動,則從一開始便繼承了老布什時代美國在全球推行的“世界新秩序”霸權(quán)。

        正如其理論家與吹鼓手們闡述的一樣,“政治伊斯蘭”——或者更確切說是以西方中心主義為敵人的圣戰(zhàn)觀念——的確產(chǎn)生于19世紀中晚期殖民主義世界擴張的政治現(xiàn)場中。然而,我們也同樣需要注意,與這種以穆斯林認同為中心的世界秩序敘述同時產(chǎn)生的,還有一種以階級認同為基礎(chǔ)的國際主義理想。而在這種理想基礎(chǔ)上建立的蘇維埃政權(quán),則對包括大伊斯蘭主義(pan-Islamism,今天也譯作泛伊斯蘭主義)在內(nèi)的20世紀世界政治格局的許多普遍主義政治話語都進行了積極的批判。在20世紀,這種理論批判也建立在共產(chǎn)國際從支持去殖民獨立與民族平等運動,到反法西斯的世界革命實踐基礎(chǔ)上。也正是在這種變動中的世界革命現(xiàn)實需要下,共產(chǎn)國際對“政治伊斯蘭”的反帝行動做出了基本批判。

        從這種以階級聯(lián)合為基礎(chǔ)的普遍主義理想出發(fā),列寧將俄國與土耳其境內(nèi)興起的“大伊斯蘭主義”定義為“利用反歐美帝國主義的解放運動來鞏固可汗、地主、毛拉等地位”的政治活動。[10]在階級認同基礎(chǔ)上對大伊斯蘭主義進行的批判并不是孤立的兩種認同話語的沖突。它還伴隨著一系列重要的政治行動。首先,在一個反對階級壓迫、殖民與財政奴役的政治前提下,對世界范圍內(nèi)民族平等的強調(diào)和對狹隘民族主義的批判,構(gòu)成了列寧對大伊斯蘭主義批判的基礎(chǔ)。大伊斯蘭主義被視為一種狹隘民族主義的相似物。同時,這種批判的前提還包括“世界各國和各民族的無產(chǎn)階級和全體勞動群眾資源追求聯(lián)盟和統(tǒng)一的愿望”。此外,在這個世界階級聯(lián)盟中,平等是以“消滅階級”為最終目標的政治實踐。 [11]

        列寧這種在階級平等理想下對民族自決的強調(diào)和對狹隘民族主義/大伊斯蘭主義等的批判,在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實踐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雖然,在中國革命的語境下,大伊斯蘭主義并未成為一個顯著矛盾。但這并不意味著穆斯林這一宗教身份認同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缺席。在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實踐中,對穆斯林群眾的爭取很大程度上被包含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民族工作兩個互通的線索內(nèi),并建立在國際層面的獨立自主與和平共處,國內(nèi)層面的統(tǒng)一與分裂,以及民族身份層面的大漢族民族主義和狹隘少數(shù)民族民族主義這三組辯證關(guān)系基礎(chǔ)上。而這些都離不開共產(chǎn)主義世界理想中,對建設(shè)未來世界平等秩序的追求,以及相應(yīng)的以階級話語闡釋世界過去與當代秩序的雄心。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冷戰(zhàn)的緩和伴隨著階級話語的退潮,以及共產(chǎn)主義世界革命理想的衰落。而與之相伴的,則是“政治伊斯蘭”在世界范圍內(nèi)特別是第三世界內(nèi)的復蘇。一些冷戰(zhàn)末期的西方學者為這一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工具主義的闡釋?!罢我了固m”在第三世界地區(qū)的復興被看作是在蘇聯(lián)強權(quán)萎縮后,地緣政治權(quán)力真空里“弱國家”(weak state)治理的必然結(jié)果。[12]還有一些學者用“文化碎片化”(cultural fragmentation)和權(quán)力日漸分散(diffusion of power)來描述后冷戰(zhàn)甚至是冷戰(zhàn)后期的世界政治格局特色。 [13]

        顯然,在蘇聯(lián)解體之后,老布什所描述的那種“世界新秩序”(New World Order)并未出現(xiàn)。[14]相反,當時在第三世界中早已開始出現(xiàn)了一系列以伊斯蘭為意識形態(tài)基礎(chǔ)的反西方行動。這種以反帝與反金融霸權(quán)為口號的行動,隨著美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特別是海灣地區(qū)的軍事霸權(quán)擴張,而日漸具有了鮮明的反美和反西方特色。這種“失序”在2001年9月11日直接影響到了美國本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正是老布什發(fā)表著名的“世界新秩序”演講之后11年。而今天,隨著越來越多來自西方世界內(nèi)部的年輕人也參與到了這種反西方、反資本霸權(quán)的對抗活動中,甚至加入“伊斯蘭國”并對歐洲本土發(fā)動恐怖襲擊后,那種將“政治伊斯蘭”視為“弱國家”治理結(jié)果的邏輯則顯得無比脆弱。

        上個世紀80年代西方學術(shù)體系內(nèi)部逐漸形成的當代國際關(guān)系話語,以及在西方政治語境下形成的對當代世界秩序的普遍主義敘述,在今天的“恐怖主義”威脅面前顯得十分無力。而那種在話語層面對“恐怖主義”和“政治伊斯蘭”概念規(guī)訓的失敗,也體現(xiàn)了后冷戰(zhàn)時期以美國政治霸權(quán)為開端的新自由主義全球政治秩序的衰落。事實上,與其站在“反恐戰(zhàn)爭”語境內(nèi)部,試圖總結(jié)出一個對“恐怖主義”的定義,不如嘗試從歷史的動態(tài)過程中去理解“政治伊斯蘭”作為一種世界秩序的興起與蔓延。行文至此,阿富汗則再次出現(xiàn),成為我們理解這一變動過程的象征性事件。

        讓我們將時鐘撥回到1989年2月15日,當?shù)貢r間上午11:55分。阿姆河上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友誼橋蘇聯(lián)境內(nèi)的那一側(cè)插滿了紅旗。最后一任蘇軍駐阿富汗司令鮑里斯· 格羅莫夫(Boris Gromov)中將從阿富汗一側(cè)過橋,回到烏茲別克斯坦。在橋中央,格羅莫夫中將走下裝甲車,步行穿過國境線,“頭也不回地”向蘇聯(lián)一側(cè)走來。迎面跑來的是他14歲的兒子馬克西姆。

        格羅莫夫中將是最后一名從阿富汗境內(nèi)撤離的蘇聯(lián)士兵。這天早上,蘇聯(lián)對阿富汗長達9年零50天的武裝干涉正式結(jié)束。300多名蘇聯(lián)偵察兵,乘著數(shù)十輛軍車,轟鳴著喇叭,開著車燈,從阿富汗回到蘇聯(lián)邊境城市鐵爾梅茲。守候在阿姆河烏茲別克斯坦一側(cè)的蘇軍家屬們,在各國記者的注視下,向撤回蘇聯(lián)境內(nèi)的士兵們獻上了他們充滿溫情的歡迎。蘇聯(lián)國防部還向所有撤回的士兵們贈送了一枚腕表,以表彰他們的英雄事跡。在簡短的歡迎儀式上,格羅莫夫中將向記者們表示,“盡管付出了犧牲與損失,我們充分盡到了自己的國際責任”。[15]在莫斯科《真理報》2月16日的報道中,也將撤軍描述為士兵們在“盡到了國際主義者責任”后的凱旋。 [16]

        然而,在在場的其他各國記者的敘述里,撤軍非但不是一場凱旋,更代表了一種蘇聯(lián)式干涉主義的沒落。在蘇聯(lián)境內(nèi),一種類似于美國越戰(zhàn)時期出現(xiàn)的那種反戰(zhàn)情緒開始蔓延。這種情緒還伴隨著對蘇聯(lián)國際主義理想甚至是蘇聯(lián)政治體制的懷疑。[17]新華社對此事件的報道中,意味深長地援引了烏茲別克廣播電視臺記者加尼耶夫在2月15日慶祝儀式結(jié)束時發(fā)表的個人感言:“我相信今天的日子將寫在我國的歷史中。這是一場不應(yīng)該打的戰(zhàn)爭。蘇聯(lián)部隊在那里死傷5萬多人,還有許多戰(zhàn)俘沒有回來。我們本來不應(yīng)該去那里,應(yīng)該由阿富汗人民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為什么我們要作出那么大的犧牲呢?全部撤軍才是唯一的選擇。”[18]

        這一充滿了個人主義情懷的評論,似乎很好地呼應(yīng)了這場奇特的“凱旋”儀式。在龐大的蘇聯(lián)共和國里,那種曾在理想主義氛圍下對共和國戰(zhàn)爭的神圣性崇敬以及對蘇維埃宏大的國際使命的信任,已經(jīng)漸漸被一種虛無主義侵蝕。與蘇聯(lián)國防部向所有最后撤出阿富汗的士兵頒發(fā)紀念手表的行動相比,在世界媒體眼中——甚至是許多蘇聯(lián)人心中——格羅莫夫毫無留戀地離開阿富汗,并充滿感情地擁抱自己兒子的形象,則更好地代表了蘇聯(lián)撤軍這一時刻的真正歷史意義。與冷戰(zhàn)初期那種支持第三世界與殖民地人民獨立運動的熱情相比,戈爾巴喬夫時代的蘇聯(lián),關(guān)心的是在“新思維”(Perestroika)政策下重振日漸低迷的國內(nèi)經(jīng)濟。此時蘇聯(lián)人心中更期望看到的是對自身生活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回歸。很明顯,這一讓“阿富汗人民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的表述與20世紀50年代亞非拉去殖民運動中對“民族自決”概念的使用毫無共同之處。此時的阿富汗對于蘇聯(lián)來說,更像是一個尷尬且沉重的包袱,從戈爾巴喬夫本人到普通蘇聯(lián)老百姓,都希望能夠盡快將這個燙手山芋丟開不理。在1986年6月的政治局會議上,剛上任不久的戈爾巴喬夫便表示“我們必須要從那里撤離”,時任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葛羅米柯也附和道:“這不是我們的戰(zhàn)爭”。[19]在1987年年初的一次政治局會議上,絕望的戈爾巴喬夫毫無掩飾地將這場戰(zhàn)爭描述為“前任領(lǐng)導集體犯下的錯誤”,在他看來,這場“慘重的損失”毫無意義,那些在這場戰(zhàn)爭中犧牲的“小伙子”死的不明不白。然而,他也同時意識到,如果就此撤軍,則會對蘇聯(lián)“在民族解放運動中的威信”形成沉重打擊,而且“帝國主義將在第三世界發(fā)起攻勢”。[20]

        然而,失去第三世界的擔憂并未阻礙戈爾巴喬夫從阿富汗撤軍的決心。在1987年年底訪問美國時,他向里根表示,“蘇聯(lián)人是現(xiàn)實主義者”,他們意識到,阿富汗“有太多非社會主義的特色,例如多黨制、部落主義、資產(chǎn)階級以及宗教教士階層等等”。因此,蘇聯(lián)人“不會考慮將阿富汗人變成社會主義者”。只要美國減少對阿富汗伊斯蘭主義反抗組織的援助,蘇聯(lián)一定會盡快從阿富汗撤軍,并且停止向尼加拉瓜出售武器。戈爾巴喬夫強調(diào),納吉布拉(Mohammad Najibullah)——這個一年前剛剛被蘇聯(lián)扶持上臺的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政府將會做出巨大讓步,貢獻出政府內(nèi)50%的權(quán)力部門,以求能夠同反政府力量共同執(zhí)政。[21]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讓戈爾巴喬夫及大多數(shù)蘇共中央政治局中的高層干部們?nèi)諠u喪失了對世界秩序的興趣??梢钥吹剑@時期蘇聯(lián)政策內(nèi)卷化在其“新思維”改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這項改革充滿了對蘇聯(lián)內(nèi)部經(jīng)濟狀況的擔憂。在這種條件下,繼續(xù)向“不知感恩”的第三世界——特別是阿富汗——投入大量金錢便愈發(fā)顯得毫無意義。

        在1987年年底的華盛頓峰會中,戈爾巴喬夫向里根提出,由于蘇聯(lián)與阿富汗有2000多英里的共同邊界,因此出于蘇聯(lián)國家安全考慮,希望戰(zhàn)后阿富汗成為一個不結(jié)盟的中立國家。他希望能跟里根進行一個“君子協(xié)定”(gentleman's agreement),在蘇聯(lián)從阿富汗撤軍之后,美國也能同時約見反對派武裝,并停止對他們的援助。然而里根明確表示,這不可能。[22]然而,戈爾巴喬夫的決心之大,即便美國未能同意這一重要條件,蘇聯(lián)在不久之后仍舊開始著手準備撤軍。實際上,美國對阿富汗圣戰(zhàn)者(Mujahideen)的軍事援助,從蘇聯(lián)最初入侵阿富汗時已經(jīng)開始。而根據(jù)布熱津斯基表示,甚至早在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之前,他便建議卡特總統(tǒng)向當?shù)氐氖?zhàn)者武裝提供武器。他認為,這樣便能提高蘇聯(lián)武裝干涉阿富汗的可能,并把阿富汗變成“蘇聯(lián)的越南”。[23]即便等到1989年蘇聯(lián)真正撤軍之后很久,美國對阿富汗反政府武裝的援助仍在繼續(xù)。在1989年2月16日白宮的記者招待會上,里根的繼任者喬治· 布什表示,在美國看來,雖然蘇聯(lián)已經(jīng)撤軍,但是“阿富汗人民爭取民族自決的斗爭仍在繼續(xù)”。[24]美國將會繼續(xù)向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裝提供援助。其目的是為了“不讓政府方面在軍事上有壓倒性優(yōu)勢”。[25]

        在上世紀80年代阿富汗戰(zhàn)爭時期,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相信,伊斯蘭是一種有效的政治武器。與蘇聯(lián)代表的共產(chǎn)主義世界秩序相比,當時僅僅在局部地區(qū)小打小鬧的伊斯蘭力量看上去“危害”較小。在1979年伊朗人質(zhì)危機和1983年貝魯特爆炸案之后,美國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國家資助的恐怖主義”(state-supported terrorism)上。在全球范圍內(nèi)確定了:伊朗、古巴、敘利亞、利比亞以及南也門為支持恐怖主義活動的國家。[26]這其中最主要針對的是諸如真主黨、伊斯蘭號召黨(Al Dawa Party)等這類由伊朗支持的什葉派力量。以及類似阿布· 尼達爾(Abu Nidal)領(lǐng)導的黑色六月等支持巴勒斯坦獨立,并反以色列的武裝組織。在美國看來,恐怖主義是一種“政治戰(zhàn)略密不可分的一部分”(integral component of political strategy)。其目的是幫助伊朗、敘利亞、利比亞這些國家實現(xiàn)其政治目的。因此,最有效的對應(yīng)方式是以這些國家的利益訴求為基礎(chǔ),一事一議。[27]這種判斷實際上來自冷戰(zhàn)以來美國在中東地區(qū)與共產(chǎn)主義世界秩序、阿拉伯民族主義,以及來自老歐洲的殖民主義對抗的經(jīng)驗。自1950年代開始,美國中央情報局便在沙特石油公司的協(xié)助下,在沙特阿拉伯東部地區(qū)的部落里,扶植伊斯蘭組織。此外,已知的工作還包括在日內(nèi)瓦支持穆斯林兄弟會組織,并策劃對納賽爾的暗殺。[28]

        這種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在1979年珍妮· 柯克帕特里克(Jeane J. Kirkpatrick)的著名長文《獨裁與雙重標準》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柯克帕特里克強調(diào),美國卡特政府時期在第三世界獨裁國家中強行推行民主化進程的政策毫無效率。在推翻了那些國家的獨裁政府之后,反而助長了強大的反美情緒浪潮。她對“傳統(tǒng)的獨裁者”(traditional autocrats)和“革命共產(chǎn)主義政權(quán)”(revolutionary communist regimes)做出了區(qū)分。認為前者并不打破當?shù)鼐用竦纳盍晳T與社會結(jié)構(gòu),當?shù)鼐用褚苍陂L期的政治生活中,學會了同獨裁者相生相息。因此,沒有必要在這類國家中推行民主化改革。而相反,在革命共產(chǎn)主義政權(quán)內(nèi),大量人由于革命而流離失所,因此,美國有必要對此進行全面控制。[29]柯克帕特里克在里根政府時期擔任美國駐聯(lián)合國常駐大使,她這一明確的強硬保守主義立場也成為后來對美國外交極具影響的基本原則。[30]

        這種站在美國國家利益角度出發(fā),對第三世界的干涉政策隨著蘇聯(lián)撤出阿富汗而逐漸達到一個高潮。除了繼續(xù)在阿富汗地區(qū)支持反政府武裝之外,老布什政府在中東很快便直接投入了一場以打擊伊拉克為目標的戰(zhàn)爭。1990年9月11日,老布什在國會發(fā)表其“世界新秩序”演講時無比自信地表示,“最近世界局勢的發(fā)展證明,美國(在全球)的領(lǐng)導地位無可替代”。隨著戈爾巴喬夫領(lǐng)導的蘇聯(lián)迅速放棄其全球視野,美國相信,沒有人能夠再懷疑美國維護全球領(lǐng)導地位的信心與持久能力。[31]此時的美國已經(jīng)開始了其對伊拉克薩達姆政權(quán)的武裝干涉。這也是美國自越戰(zhàn)以來最大的一次全面軍事行動。在短短半年多的打擊中,共有約70萬美軍被送到了伊拉克戰(zhàn)場。

        今天來自“政治伊斯蘭”的恐怖主義活動恰恰形成于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秩序變遷過程中。隨著蘇聯(lián)的政治影響及其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的退潮,以及美國中心主義的世界霸權(quán)的擴張,以“政治伊斯蘭”為代表的一系列以民族或宗教認同為基礎(chǔ)的中心主義開始在第三世界興起。而隨著2011年阿拉伯世界動亂而開始的歐洲難民危機,我們也發(fā)現(xiàn),那種列寧所批判的“精致的民族主義”也開始在第一與第二世界復蘇。他們或者將自己包裝為對“自由”與“平等”的高尚追求者,或者稱自己為反抗霸權(quán)的斗士。然而,這種面目模糊的“自由”與“平等”正像新自由主義者對“民主”的策略性使用一樣,其背后是一種在普世話語包裝下的中心主義霸權(quán)。在這種霸權(quán)主義邏輯下推導出的國家/民族利益,其核心只能是自利的、反國際主義與不平等的。隨著2003年小布什政府開始第二次海灣戰(zhàn)爭,美國的現(xiàn)實主義者便開始對這種新自由主義的干涉政策提出了強烈批評。米爾斯海默曾經(jīng)直截了當?shù)貙⒌诙魏硲?zhàn)爭稱為一場完全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多余的戰(zhàn)爭”(unnecessary war)。[32]在一份集合了當代美國最重要的33名現(xiàn)實主義國際關(guān)系學者的簽名倡議書中,米爾斯海默等人強調(diào),在針對基地組織而進行的“反恐戰(zhàn)爭”背景下,美國應(yīng)當通過聯(lián)合國等非武力外交手段,對伊拉克薩達姆政權(quán)進行全面壓制。而只有在薩達姆政權(quán)對美國及其地區(qū)盟友構(gòu)成武力威脅時,才值得對其進一步采用戰(zhàn)爭手段。

        從米爾斯海默的批評中,我們似乎能找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蘇聯(lián)內(nèi)部評價阿富汗戰(zhàn)爭的影子。阿富汗的失敗是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干涉主義的失敗。在此之后,蘇聯(lián)在歷史唯物主義框架內(nèi)建立的對民族和世界的理解,對現(xiàn)實與未來的信心,都隨著其政治的收縮而漸漸消失。今天,我們也能看到,在“反恐戰(zhàn)爭”背景下的美國干涉主義一步步走向泥潭。站在一個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上,米爾斯海默將民族主義看作“地球上最強有力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無論它何時與自由主義爆發(fā)沖突,每次都會勝出”。然而,如果簡單回顧20世紀歷史,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米爾斯海默所理解的民族主義——或者用列寧與毛澤東的話來說,狹隘民族主義——作為一種身份政治認同,并不是永遠處在意識形態(tài)的優(yōu)勢地位。

        在這場漫長的現(xiàn)代爭奪世界秩序解釋權(quán)利的歷史變遷過程中,狹隘民族主義往往只是在普遍主義平等理想失效的時刻開始瘋長。在今天的“反恐戰(zhàn)爭”中,與狹隘民族主義一同滋長的便是那種以宗教身份認同為中心的暴力。在其宣傳話語中,“伊斯蘭國”被視為一種超越了民族認同界限的理想共同體。而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則被視為是西方殖民主義在中東阿拉伯世界的惡毒陰謀。在一則紀錄片的訪談中,駕車駛過伊拉克邊境的“伊斯蘭國”“圣戰(zhàn)士”們甚至充滿感情地對著鏡頭表示,這原本被(薩達姆政權(quán)的)邊檢、簽證、護照限制起來的“國境線”,在“伊斯蘭國”的治理下,成為真正的“自由”之鄉(xiāng)。人們可以在安拉賜予的天然土地上,無拘束地穿行。他們毫不掩飾自己對賽克斯--皮克協(xié)定(Sykes-Picot Agreement)的厭惡,并將摧毀這一殖民霸權(quán)秩序作為自身霸權(quán)秩序的合法性論據(jù)之一。這種機會主義的反抗與美國那種機會主義式的全球干涉一樣,同樣是霸權(quán)主義。它所創(chuàng)造的“烏瑪”神話,也像是老布什在冷戰(zhàn)結(jié)束前夕創(chuàng)造的那個“世界新秩序”神話一樣,不可避免地將我們這個世界進一步推向碎片化。當然,正像是一個世紀以前那樣,今天,在世界秩序變動的碎片化縫隙中,一種新的平等理想也許正在生成。

        (作者單位:英國埃克斯特大學人文學院)

        注釋:

        [1]加尼講話的概述可以參見:http://outlookafghanistan.net/topics.php?post_id=15099.

        [2]關(guān)于政治伊斯蘭的話語邏輯分析,可參見殷之光:《哥譚城的拜恩:“伊斯蘭國”的宣傳話語分析》,觀察者網(wǎng),2015年5月27日,http://www.guancha.cn/YinZhiGuang/2015_05_27_321054_s.shtml

        [3]艾赫邁迪講話稿全文可見:http://shahamat-english.com/remarks-by-spokesman-of-islamic-emirate-concerning-latest-speech-by-ashraf-ghani/.

        [4]這一“教令”的英文全文可以參見:Benjamin C. Fortna, “Osama Bin Laden's Use of History: An Audiotape Released in Early 2004,” in Camron Michael Amin, Benjamin C. Fortna, and Elizabeth B. Frierson ed., The Modern Middle East: A Sourcebook for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292?298.

        [5]關(guān)于本·拉登作為一種文化政治符號的人類學調(diào)查,可參見Jeremy Prestholdt, “Superpower Osama: Symbolic Discourse in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after the Cold War,” in Christopher J. Lee ed., Making a World after Empire: The Bandung Moment and Its Political Afterlives,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315?350. 其中關(guān)于奧薩馬·本·拉登和美國是兩個“超級大國”的提法,來自作者在蒙巴薩街頭訪談時采訪的一名路人。

        [6]從各個角度進行的相關(guān)討論有很多,例如Graham Fuller, The Future of Political Islam,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p.83?88. Javaid Rehman, Islamic State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Threat Fro Terrorism, a Critique of 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 in the New World Order, Hart Publishing, 2005.

        [7]這段答問的書面稿可參見白宮網(wǎng)站: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5/01/28/press-briefing-principal-deputy-press-secretary-eric-schultz-1282015.

        [8]這一論述來自穆斯林兄弟會重要精神領(lǐng)袖賽義德·庫特布(Sayyid Qutb)和哈?!ぐ嗉{(Imam Hasan al-Banna)。在1964年出版的《路標》一書中,庫特布發(fā)展了哈?!ぐ嗉{的論述,將“圣戰(zhàn)”看做是一種伊斯蘭信仰通過與現(xiàn)有世界體系抗爭來建立其世界體系的必然手段。任何一種試圖削弱“圣戰(zhàn)”概念暴力性的敘述都被理解為對抗這種神圣國際性斗爭的政治陰謀。

        [9]一名保守主義評論人在書中對這種美國左翼自由主義的話語怪圈進行了討論。Jonah Goldberg, The Tyranny of Clichés: How Liberals Cheat in the War of Ideas, Sentinel, 2012.

        [10]列寧:《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為共產(chǎn)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草擬的)》,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論民族殖民地問題的三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0頁。

        [11]同注[10]。第16?20頁。

        [12]Joel S. Migdal,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關(guān)于中東地區(qū)的問題,也可參見: Milton J. Esman and ItamarRabinovich, eds., Ethnicity, Pluralism, and the State in the Middle Eas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71-92.

        [13]Bassam Tibi, The Challenge of Fundamentalism: Political Islam and the New World Disord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86.

        [14]所謂“世界新秩序”最初是在美國總統(tǒng)喬治·布什1990年9月11日,針對海灣危機向國會進行的陳詞中被使用。全文可參見: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的網(wǎng)站數(shù)據(jù)庫。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18820.

        [15]轉(zhuǎn)引自《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1989年2月16日對蘇聯(lián)從阿富汗撤軍的報道。https://partners.nytimes.com/library/world/africa/021689afghan-laden.html.

        [16]轉(zhuǎn)引自時任民主德國駐阿富汗外交官,德國阿富汗問題專家Thomas Ruttig對此事件的回憶。https://www.afghanistan-analysts.org/crossing-the-bridge-the-25th-anniversary-of-the-soviet-withdrawal-from-afghanistan/.

        [17]關(guān)于這部分內(nèi)容的討論,可以參見Odd Arne Westad, The Global Cold War: 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373?378.

        [18]王憲舉:《在撤離阿富汗的最后時刻》,《人民日報》1989年2月16日,第6版。

        [19]“Politburo Session, 26 June, 1986”, Notes of Anatoly S. Chernyaev. 關(guān)于阿富汗問題的內(nèi)容選譯可以參看:http://nsarchive.gwu.edu/NSAEBB/NSAEBB272/Doc%204%201986-06-26%20Politburo%20Session%20on%20Afganistan.pdf.

        [20]Anatoly S. Chernyaev, My Six Years with Gorbachev,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06.

        [21]“Conversation between M. S. Gorbachev and Ronald Reagan on Afghanistan (Excerpt),” December 10, 1987, History and Public Policy Porgram Digital Archive, Gorbachev Foundation, Moscow. Provided by Anatoly Chernyaev and translated by Gary Goldberg for CWIHP http://digitalarchive.wilsoncenter.org/document/117245.另外,里根傳記作者Jason Saltoun-Ebin的私人網(wǎng)站The Reagan Files上也有一批電子化的里根政府檔案資料,其中包括一個更為詳細的華盛頓會談(The Washington Summit)記錄。檔案來自里根圖書館(Ronald Reagan Library),與本文相關(guān)的檔案編號為NLS F97-004 #26和NLS F97-004 #18.參見:http://www.thereaganfiles.com/washington-summit-transcrip.pdf.

        [22]同上。

        [23]Yevgeny Primakov, Russia and the Arabs, trans. Paul Gould, Basic Books, 2009, p.90.

        [24]語出自喬治·布什1989年2月16日,在蘇聯(lián)從阿富汗撤軍后發(fā)表的講話。George Bush. “Statement on the Soviet Withdrawal from Afghanistan, February 16, 1989,”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6673.

        [25]GeorgeBush. “Remarks on Afghanistan and a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 with Reporters February 16, 1989,”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index.php?pid=16672.

        [26]“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errorism for Edwin Meese, III,” Memorandum for Mr. Robert C. McFarlane, the White House. United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June 19, 1984.檔案號S/S 8417751

        [27]“Terrorism as a Political Weapon: Four Middle Eastern Case Studies,” 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 April 23, 1985, George H. W. Bush Presidential Library. 檔案號:NESA M#85-10080.

        [28]Primakov, Russia and the Arabs,pp.91?100.

        [29]Jeane J. Kirkpatrick, “Dictatorships and Double Standards”, The Commentary (1979).https://www.commentarymagazine.com/articles/dictatorships-double-standards/。

        [30]關(guān)于里根政府對先前卡特政府外交政策的延續(xù)和修改,以及對第三世界干涉政策的推行,參考Westad, The Global Cold War: 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 pp.332?335.關(guān)于美國里根政府和阿富汗圣戰(zhàn)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參看同書第354?358頁。

        [31]George Bush. “Address 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the Congress on the Persian Gulf Crisis and the Federal Budget Deficit, September 11, 1990,”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http://www.presidency.ucsb.edu/ws/?pid=18820.

        [32]John Mearsheimer and Stephen M. Walt, “An Unnecessary War ”, Foreign Policy, No. 134 (2003).

        猜你喜歡
        伊斯蘭阿富汗蘇聯(lián)
        美國正在竊取阿富汗的錢
        英語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嘉米拉伊斯蘭服飾旗艦店
        車 站
        中外文摘(2020年9期)2020-06-01 13:47:56
        論中世紀伊斯蘭海商法的形成
        古代文明(2016年1期)2016-10-21 19:35:20
        蘇聯(lián)出版節(jié)的由來及其變遷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阿自殺襲擊頻發(fā)
        蘇聯(lián)克格勃第五局
        揮之不去蘇聯(lián)人心態(tài)
        阿富汗讓美國走開
        關(guān)于蘇聯(lián)解體: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錯的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av|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av色综合网站| 国产经典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经典一区二区日韩| 极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毛片a线观看| 开心婷婷五月激情综合社区| 久久亚洲国产中v天仙www| 西西少妇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毛片在线视频成人亚洲|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 日韩久久久黄色一级av|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系列| 男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日本成人字幕在线不卡| 日本岛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日韩精品 在线 国产 丝袜| 美女把尿囗扒开让男人添 | 亚洲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啪啪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 |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九月色婷婷免费| 在线久草视频免费播放|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性|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