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苗
[摘要]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對小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但也給小學生道德觀的發(fā)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研究網絡傳播媒體對小學生品德教育的影響是滿足發(fā)展現(xiàn)代化和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雙重結果。本文以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的特點為基礎,結合小學品德教學的實際,提出小學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從學生自身、學校、家庭等方面提出應對策略,尋求現(xiàn)代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下小學生道德準則的良性發(fā)展之路。
[關鍵詞]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 小學品德教育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122-02
互聯(lián)網技術不僅影響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而且對人類教育活動也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小學生德育工作,從內容到形式、從過程到特點,都正在產生著、并且將會繼續(xù)產生廣泛的影響。
一、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概述
(一)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的定義
許多學者從學理的角度對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的含義進行了多種界定。中國現(xiàn)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絡傳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fā)布者并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的新媒體。[1]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認為:“數(shù)字化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不斷出現(xiàn)的跟計算機相關的其他新的媒體形態(tài)?!盵2]因此,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是指以電腦網絡、手機網絡、無線網絡等數(shù)字信息為基礎,向用戶傳遞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所有網上用戶可以自由利用、加工和交流信息,以達到其文化傳播目的的新興媒體。
(二)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的主要特點
1.信息資源的多元化
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網客,他們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每時每刻都在網絡世界中互通交流、碰撞融合,這就必然會造成信息資源的多樣化。人人都是信息資源的利用者和創(chuàng)造者,由此造成了信息資源來源的多樣化和擴張的無窮化。
2.信息發(fā)布的高度自由化
網客們利用電腦、手機等渠道隨時隨地制造著信息,自由地互動交流。正如著名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提到的:“傳統(tǒng)文化是建立在一種金字塔型的結構之上,是一種自上而下、由少對多的統(tǒng)治?,F(xiàn)在信息化社會已經或正在到來,網絡改變了這種金字塔式的組成結構,使網絡文化極具親和力地呈現(xiàn)在一種平行的結構中?!盵3]
二、新課標視閾中的小學品德課程
(一)小學品德課的性質
小學品德課程是指九年義務制學校在小學階段開設的《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課程?!镀返屡c生活》《品德與社會》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會》等幾門分科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一門新的綜合性課程。小學1—2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課程,3—6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總稱為《小學品德課程》。
(二)小學品德教育的內容
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低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內容包括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圍繞著三條主線,展開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其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熱愛生活的兒童”。新課程標準下的《品德與社會》確立了三個向度的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技能、能力;知識建構。教學內容包括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xiāng)(社區(qū))、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共六大模塊。
(三)小學品德教育的渠道
1.學校教育是主軸
學校在小學生善良品德與優(yōu)良行為培養(yǎng)中負有重要責任。品德課新標準,視學生為建構知識的主體,倡導學生學習的生活化、過程化,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良好行為。這些要求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必須樹立新的學生觀,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yōu)橹R的主動探索者。品德課教學不僅僅是老師在單打獨斗,學校領導必須首先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支持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
2.家庭教育是品德養(yǎng)成的搖籃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第一場所,父母在學生善良品德和良好行為養(yǎng)成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家長要在言行方面對孩子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尤其是在家長犯錯之后,一定要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知錯就改和勇于承擔的品德意識。如果家長能夠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道德成長環(huán)境,那么孩子的道德品質必定會朝著良性方向發(fā)展。
3.社會教育是品德養(yǎng)成的環(huán)境
對于小學生來講,社會環(huán)境(鄰里、朋友、親戚及公眾)相對于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要復雜得多。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有的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道德水平和行為舉止方面經常出現(xiàn)舉止不文明、行為不善良的“負面典型”,這些對小學生的品德和行為都具有消極的作用。同時,通過現(xiàn)代網絡傳媒的廣泛傳播,這些社會的負面現(xiàn)象也會對小學生的品德產生強烈沖擊。
三、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與小學品德課程的關系
(一)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自由、開放的特點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獨立人格
信息的本質和本性是自由的,信息傳播的內容與方式具有在瞬間流向虛擬世界,迅速進入多維空間的特點。許多小學生在家長的監(jiān)管和老師的引導下,利用互聯(lián)網觀看社會新聞,接受道德文化熏陶,使得網絡傳播媒體成為小學品德教育的新陣地。但也有的小學生在欲望的支配下在虛擬空間任意妄為,把網絡的虛擬世界當成屬于自己的自由樂園。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能夠為小學生本身不具備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本身又渴望自由自在的需求提供廣闊的空間,小學生接受社會化的信息,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很好地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現(xiàn)代網絡媒體多樣、互動的特點有助于促進小學品德教育的豐富、生動
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環(huán)境下的小學品德教育資源較為豐富,教師依托課本內容并結合網上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比如課件、視頻等,促使小學德育形式由單一走向多元,加深了學生對品德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同時,學生可以憑借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針對自己疑惑的問題或感興趣的話題尋求老師的解答?,F(xiàn)代網絡資源豐富、傳播互動的特征促進了小學德育過程的生動化。
四、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環(huán)境下小學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小學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1.網絡信息傳播的隨意性弱化小學生的道德意識
由于網絡信息接收和傳播的隱匿性,網絡信息傳播中難免會摻雜不良的信息。許多小學生認為在網上可以毫無顧忌地做任何事情,這使得小學生減弱了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力,致使網上不良行為日益增多。
2.過度上網損害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小學生正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部分學生自控能力差,存在過度上網現(xiàn)象,容易使小學生出現(xiàn)“網絡成癮”“網絡孤獨、焦慮”等癥狀,這不僅僅損失了金錢和時間,也極大地損害了小學生的身體及心理的健康。
3.家長、老師對小學生上網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
許多家長由于自身的原因未能及時針對孩子的上網問題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往往會盲目上網,不能對某些有害的網絡信息進行過濾。小學生經常使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但老師卻忽視了利用學生熱衷的網絡資源進行安全上網教育。家長、老師對于網絡德育認識的局限性,勢必會禁錮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網絡背景下小學品德教育產生問題的原因
1.學生自身抵制不良網絡文化的能力不足
正值青春發(fā)育期的青少年的生理特點以及自身道德水平滯后等心理特點,決定著他們在道德行為的選擇上具有盲目性。這也提醒我們應該依據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等特點,致力于營造有益于小學生道德觀形成的健康的網絡媒體環(huán)境,通過現(xiàn)代網絡媒體的正面引導,不斷地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促使他們能夠自覺地抵制惡俗網絡文化的侵蝕。
2.學校現(xiàn)代網絡媒體教育觀念滯后
部分學校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品德素質的培養(yǎng);此外,任課教師本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網絡教育能力匱乏,未能做到課上講授、課下利用現(xiàn)代網絡媒體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學校的這種滯后教育勢必會影響學生對網絡的科學使用。
3.現(xiàn)代網絡家庭教育還十分落后
有的家長網絡技術水平較低,不能夠給予孩子上網及時地指導和規(guī)劃;還有的家長未能全面地了解網絡的利弊,對于孩子的上網行為持放縱或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難以避免地使孩子受到不良網絡信息的危害。
4.社會、政府等相關部門監(jiān)控措施尚有不足
政府以及法律部門對小學生主要瀏覽與學習的相關網站監(jiān)控力度不夠,規(guī)章制度和法律體系滯后,使得不法分子趁機散播不良的網絡信息,使得小學生在接觸網絡的過程中危害了自身道德觀的發(fā)展。
五、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環(huán)境下應對小學品德教育問題的策略
(一)學生要充分發(fā)揮自主性
小學生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覺秉承優(yōu)良的網絡道德信念,塑造正確的網絡行為能力,提升抵御有害信息的把控能力。一是對于自己無法做出正確道德判斷的網絡內容,要及時地請教家長或老師;二是對于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要做好安全保護工作,不隨意將自己的信息泄露給陌生人;三是要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網絡道德理念,杜絕不良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和侵害,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學校應優(yōu)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學校首先要樹立網絡傳播媒體教育意識,構建豐富多彩的校園網絡文化,與傳統(tǒng)德育優(yōu)勢互補與融合,在對學生傳授網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進行追蹤,及時解決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難題,使網絡德育貫穿學生品德發(fā)展的全過程。同時要提高小學品德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通過不斷加強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在業(yè)務培訓、教研活動、師德教育等方面加強管理,并對品德教師的職務晉升等方面給予優(yōu)先考慮,以提高品德教師隊伍的積極性。
(三)家長應重視現(xiàn)代網絡家庭教育
由于個人生長環(huán)境、文化水平等不同,家長本身所掌握的現(xiàn)代網絡知識迥然各異,所以家長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網絡教育水平。限制和管控孩子上網的時間和地點,教導并監(jiān)督孩子理性地處理上網和學習的關系;還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減少孩子沉迷于網絡的概率。
(四)社會及政府等相關部門應積極營造優(yōu)良的網絡氛圍
社會及政府要完善相關的網絡法律法規(guī),維護學生的上網安全?!笆紫?,要建立健全網絡監(jiān)督機制,從根本上杜絕不良信息的傳播,建立網絡信息檔案,定期檢察小學生使用的網站,整治網絡環(huán)境;加大對網吧等公共場所的監(jiān)管力度,強制其安裝未成年人保護系統(tǒng)。其次,建立健全完善的懲戒制度,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通過聽取專家、老師等多方面意見,歸納總結不同的建議,制定小學生網絡安全管理條例?!盵4]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現(xiàn)代網絡傳播媒體深刻地影響著小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研究這一課題可以為德育工作更好地開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網絡[EB/OL].2015.http://baike.baidu.com/view/3487.htm.
[2]好搜百科.新媒體時代[EB/OL].2015.http://baike.haosou.com/doc/553288-585766.html.
[3]可方玲.網絡時代的文化平等[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4]盧瑋.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D].吉林大學,201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