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兵(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重慶 400015)
?
老城區(qū)排水管網整治的思考與對策
張錦兵
(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重慶400015)
摘要:在老城區(qū)排水管網整治設計過程中,以重慶市部分老舊居民區(qū)的排水管網整治為例,分別從排水管的運行狀況、排水系統(tǒng)體制和片區(qū)雨污水管完善程度等方面,對現(xiàn)狀排水管網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如何改造進行了分類,并提出了整治的具體方案和改造設計的相關內容,為完善居民生活排水設施、提升社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和美化城市建設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老舊社區(qū);排水管網;合流制;低影響開發(fā)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城市衛(wèi)生環(huán)境以及環(huán)境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老城居民區(qū),排水設施大多修建于80年代以前,經過幾十年的運行,排水管網老化、破損嚴重,加之各類生活垃圾堵塞管道,導致污水橫流,且部分排水管為鑄鐵管,銹蝕嚴重,管徑偏小,排水能力無法滿足過流要求,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
2014年,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huán)境,為居民營造一個清爽、整潔的生活環(huán)境,提升城市形象,重慶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深化城區(qū)環(huán)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方案,城市排水管網的維護管理由市市政委負責,一是開展管網全面普查,根據(jù)普查的情況發(fā)現(xiàn)一些針對性的問題及時進行整改;二是加大日常巡護管理,接合污水處理廠的運行,在日常管護過程中發(fā)現(xiàn)管網問題、漏水問題及時進行維修,使漏水現(xiàn)象盡可能減少;三是從源頭控制污染源,減少排水末端對自然水體的污染。
2.1地理位置
此次改造設計項目位于重慶市老城區(qū),是城市政治、商業(yè)、文化的中心,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片土地上修建的建筑物歷史年代大多較久遠,改造設計范圍的背街小巷、老舊社區(qū)居住區(qū)皆為老城的中心區(qū)。
2.2排水系統(tǒng)現(xiàn)狀(如圖1)
圖1 排水現(xiàn)狀圖
(1)改造設計的排水管網修建年代較早,排水體制為合流制[1],雨污水合用一套管網系統(tǒng)。
(2)排水管溝多為砌塊方溝、小管徑的混凝土圓管,管溝老化、堵塞較為嚴重,化糞池常年未清掏,淤積厲害,混凝土檢查井蓋破裂或缺失。
(3)片區(qū)內排水管網混亂[2],從住宅立管排入檢查井、雨水口連接管接入檢查井以及底層服務網點排水管接入檢查井或雨水口沒有統(tǒng)一的路徑,采用就近接入,并未按相關的建設標準和規(guī)范實施,難以尋查雨水、污水的來源,最終,被污染后的水一部分進入了長江等自然水體。
(4)地下綜合管線復雜,由于各類管線敷設年代不同,且污水管埋設較深,后續(xù)實施的管線如給水、燃氣、通信、電力等皆位于排水管上方,管線縱橫交叉。
(5)管道上方建構筑物較多,在歷年的環(huán)境美化或路面整治中,新建了如花臺、擋墻、路板石等,甚至種植有根系發(fā)達的喬木,地面開挖難度大。
根據(jù)國家相關規(guī)范和標準,工程設計應近遠期結合,按遠期設計,可分步驟實施。該項目的性質為現(xiàn)狀排水管網的整治,還需要結合現(xiàn)狀進行考慮。在管網整治的內容上,可分為雨污分流、基于低影響開發(fā)技術的截流和局部設置雨水調蓄回用設施的改造共三類。
(1)在舊城的老舊社區(qū),最常見的是雨污合流,污水直排。對此,整治工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雨污分流,將雨水和污廢水分兩套管網體系分別排放,也是對現(xiàn)狀改造最徹底的方式[3]。但改造難度大,投資成本高,完全實行雨污分流改造一直以來飽受爭議。而在局部有條件的片區(qū),采用雨污分流改造,根據(jù)實踐證明是可行的,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著近年來城市主要干線雨污水管改造建設的完成,在部分老舊居民區(qū)周邊形成了完善的雨污水分流的管網體系,逐步對建筑排水出戶管和居民區(qū)內的三級、四級管網改造,已具備了前提保障。具體措施是:在居住區(qū)內新建一套管網,以形成雨水、污水兩套獨立的管網,分別對應接入市政的雨水、污水管道。增加的這套管網宜優(yōu)先考慮為雨水管,對建筑屋頂雨水管出口和小區(qū)的雨水口進行改造,屋面雨水通過地面或管道流入雨水口,雨水口再通過連接管接入雨水檢查井,使雨水全部進入新建的雨水管;原合流管的污廢水皆接入市政污水管。
(2)部分社區(qū)建筑已比較老舊,且各類建筑物非常密集,居民出行通道狹小,完全沒有雨污管分流改造的空間和條件,小區(qū)排水走向可維持現(xiàn)狀,在末端截流排放。具體措施是:保持原排水系統(tǒng)的合流制,局部對破壞的管段實施更換,堵塞的管道或檢查井進行疏通,在雨污水進入水體或市政分流制管道前的末端,設置溢流構筑物,雨水接入自然水體或市政雨水管,污水接入污水截污干管或市政污水管。同時基于低影響雨水開發(fā)理念,從源頭減少雨水進入合流管道,設置屋頂花園、路面及人行道鋪裝透水磚、增加小區(qū)綠地地面等,削減高峰雨水的流量,降低污水處理廠的負荷,減小溢流污水對水體的污染。
(3)有的居民區(qū),地處相對次發(fā)展的區(qū)域,周邊市政雨污水管尚未啟動改造,即使三級、四級排水管改造,最終進入城市地下管網的水仍為雨污合流水,不過可采取分離部分雨水,進行雨水回用,達到減小污水處理廠負荷,減少污染的目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國家海綿城市構思的理念,在居住小區(qū)合適的位置新建一個或幾個雨水收集儲蓄池,再將原建筑雨水立管改造,把屋面雨水單獨分離后收集,儲存到雨水儲蓄池,作為綠化、澆灑、洗車等用水。建筑屋面雨水為比較清潔的雨水,經過簡單處理就可利用。儲蓄池的位置盡量選在高位,以便利用重慶山地的優(yōu)勢,重力供水給各用水單元。
4.1截流井
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統(tǒng)中,為減小污水處理廠在雨天的水力負荷,管道臨近水體或雨水系統(tǒng)時,將部分水截流排放到水體,僅讓一部分水進入污水廠處理,需要設置截流井[4]。截流井的設計重點考慮截流倍數(shù)和溢流水位,其直接影響到進入污水廠的雨水量和排到水體的污水量。如圖2。
圖2 截流井設置圖
4.2雨水儲蓄池
隨著淡水資源越來越緊缺,城市用水需求不斷增加,僅靠單純的依賴于增加自來水廠的供水水量已不現(xiàn)實,而大面積的綠化澆灑和小汽車的沖洗對水質要求并不高,多種途徑利用再生水是當前城市管理新的任務。雨水儲蓄池為削減排水管道峰值流量,提高雨水利用程度而設置,不僅滿足了城市排水整治的目的,同時解決了局部區(qū)域非生活飲用水的需求。雨水儲蓄池重點在合理計算儲蓄池的容積,其有效容積由暴雨強度、集水面積、集水時間、用水需求和經濟效益等綜合確定。
老城區(qū)的排水管網整治需要根據(jù)區(qū)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需要對現(xiàn)狀排水系統(tǒng)的深入了解和片區(qū)整體排水規(guī)劃的全局把握,從多方面比較,擇優(yōu)選取整治方案,最大限度減小對環(huán)境的污染。另外,污水管網建成后的維護管理也是相關部門需要加強的內容,提高專業(yè)管理水平,避免管道堵塞給居民生活和環(huán)境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高小平.老城區(qū)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對策與思考[J].中國給水排水,2015,31(10):16-20.
[2]卜秋平.城市污水管網的建設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99-100.
[3]宋宜嘉,梅凱,王先明.我國城市合流管網雨污分流改造的思考與對策[J].安全與環(huán)境工程,2013,20(1):63-64.
[4]李瑞成,王吉寧.老城區(qū)排污管網改造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給水排水,2008,24(12):6-10.
責任編輯:孫蘇,李紅
Thoughts 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rainage Network Reconstruction in Old Urban Districts
Keywords:old residential community;drainage pipeline network;combined system;low impact development
Abstract:The drainage network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the old urban districts is introduced by the case study of several old urban districts in Chongqing.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drainage network and ways to reconstruct are classified from the current operation situation of drainage pipelines,drainage system and sewage pipeline situation,with specific renovation s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design presented.The correspondent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offered for drainage facilities improvement,community sanitary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 beautif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107(2016)04-0024-02
doi:10.3969/j.issn.1671-9107.2016.04.024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簡介:張錦兵(1982-),男,重慶人,研究生,工程師,注冊公用設備(給水排水)工程師,從事給排水設計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