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沒有傘老悲傷了的團子
導語:“一場雨,把我困在這里,你冷漠的表情,會讓我傷心……”陰雨天接連不斷,我竟然忘了帶傘,結果被困在這方寸之地,等雨停。好想念晴子那把可愛的小黃鴨傘、小塔那把沒有一點點防備就撐開的自動傘、小沐那把可以容納三個我的大塊頭傘……
前方高能預警:一個簡單的避雨現(xiàn)場,怎么會變成一個古代雨具的動態(tài)視頻集合?不是團子的體質(zhì)招古人,而是他們隨身攜帶的雨具招我。
一、 目瞪口呆avi:你避雨的方式太搞笑,團子的冷漠臉破碎了。
原來用什么雨具,也和英語單詞一樣,分原級、比較級和最高級!
原級:下雨了,下雨了,為了不做落湯雞,團子決定待在這個有好幾對情侶躲雨的屋檐下,不祈求他們不繼續(xù)虐狗,但祈求有人愿意借傘給我。
比較級:綿綿細雨中,突然沖出一位擁有八塊腹肌的威武漢子。從他出現(xiàn)到消失,他始終沒有睜開過眼睛,卻能在雨中自由地奔跑,不撞樹!他周身仿佛有一個無形的防御罩,讓那些雨點無法進攻。我摸摸下巴,莫非他使用的,是傳說中的內(nèi)力護體?(團子臉碎,他能借這一身功力給我嗎?)
最高級:霸氣漢子剛離開不過一秒,就迎來了一大群人,其中兩個人很是打眼,一個據(jù)說是孫權,一個據(jù)說是孫權偏愛的吳國重臣劉基(真的長得很美麗啊,讓我再多看兩眼)。煙雨蒙蒙,唯有他們兩個頭上有“蓋”一片晴空!后面的侍從說:“主公說了,就他和劉大人能遮蓋,其余人通通不允許!”(團子臉碎,可以再任性一點嗎?)
二、 目瞪口呆avi:說到避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遮住頭!
從先秦到唐宋,大家都愛頭上戴斗笠。
原級:雨還在下個不停,突然跑出來一個小男孩,他沒有傘,也沒有大頭,就用小小的手撐著一片荷葉,歡快地邊走邊唱,荷葉上的水珠兒和著旋律滾來滾去,好不可愛。(團子可以模仿他撐荷葉嗎?)
比較級:叼著一根稻草,扛著一把鋤頭,他穿著一雙木屐,戴著斗笠,優(yōu)哉游哉地從我面前走了過去。那一副“雨再大又怎樣”的樣子,直接把我給俘虜了。原來除了撐傘,穿著其他避雨用具也這么有氣質(zhì)。(不羈的農(nóng)夫,求借一個斗笠。)
最高級:還來不及從農(nóng)夫的瀟灑中反應過來,一個戴簦的路人甲又出現(xiàn)了。簦?看上去比笠要大,也更涼快,還能撐著走。咦,那不就是多了手柄的笠嗎?那模樣,和現(xiàn)在的傘好神似。不過?!肮穷^比較硬”,沒辦法像傘一樣開合自如。(好想借來玩玩。)
三、 目瞪口呆avi:柳宗元愛把它寫進詩里,蘇軾也是!
蓑衣,和斗笠一樣的避雨神器。
原級:叼著稻草、荷鋤一把,沒錯,剛剛那位放蕩不羈的農(nóng)夫又折了回來,只不過他身上多了件蓑衣,就像一個欲振翅的鳥人攫住了我的目光。蓑衣該是很早就有了,直到現(xiàn)在有些地方還存在,算是一位來自古代的老朋友了。(農(nóng)夫,交個朋友,換件蓑衣可好?)
比較級:那位公子身上穿的,應該是古代比較先進的雨具油衣吧!看他一臉得意的樣子,肯定是剛和農(nóng)夫打了照面,覺得自己這一身賽過了他。油衣巧借了油脂不吸水的優(yōu)勢,再與布帛或紙張結合加工,和蓑衣相比,高下立分。(公子慢走,油衣留下。)
最高級:快看正走過來的那位!他才是今天的主角?。∩砩吓氖囚浯溆鹬瞥傻呐鐔??同樣是御風雪雨霜,農(nóng)夫是一身蓑衣,他竟然是一身“翠被”!沒錯,在古代,同樣是披在身上的東西,在勞動人民那里是防雨,在上層階級那里卻是奪人眼球的裝飾。(好想搶過來……)
四、目瞪口呆avi:翻遍唐詩都找不著幾個“傘”字,那會兒的傘具都叫啥?
在傘之前,傘具多稱為“蓋”,一種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原級:呀,又是一位壯士,跟著車的轱轆聲過來了。只見他手撐著一頂雨蓋,遮住了車上的無遮蓋處,臂力滿分!隔遠了看,那雨蓋還能做盾牌,擋住敵人的暗箭。不過,近看這頂蓋子長相笨重,壯士的手臂上都沁出細細的汗珠了,嘴唇也抿得緊緊的,一股“生人勿近,我很辛苦”的冷漠感。(雨還沒停,可這蓋團子不敢借。)
比較級:過去了一個老實的,又來了一位機靈的。要說他機靈,同樣是馬車空了個大窟窿,別人手扛雨蓋頂住,他卻鋪上了一張用茅草編制的蓋,什么風霜雨雪全都不怕,果然是時代在進步。(能借給團子撐回家嗎?)
最高級:近了,近了,那黃得刺眼的華蓋,一般人肯定不能用,那里頭坐的是皇帝。作為萬人之上的存在,出門都要特別氣派,比如乘華蓋車、撐華蓋。聽說漢代時皇上、皇后兩口子出門一般都用鳥羽裝飾的羽蓋,皇子們一般使用青蓋,二千石以上的三公九卿用皂蓋,平民百姓沒有用蓋的權利,最末等的商人甚至都沒有乘車的權利……(這個逼格太高,小布衣就不去冒犯了。)
五、 目瞪口呆avi:蓋的后裔傘,千呼萬喚始出來!
傘也可以秀恩愛:把青涼傘兒,皆兩人同行。
原級:他慢慢地走近了,撐著的傘如絲般順滑,他嘴角含笑,就是這么英俊。攔住人摸摸傘的材質(zhì),這傘是絲制的,手感真好。聽說最開始傘是用羽毛制成的,后來絲織品出來了,就用羅絹做傘。感覺材質(zhì)怎么變,都是這么好的觸感。(摸一摸就好,他不借……)
比較級:正徐徐走來的油紙傘下的那個女子是誰?是結著丁香愁怨的她嗎?看她衣袂生香,撐傘如撐花,無論是皺眉還是微笑,都很迷人。自從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紙傘就取代了絲帛傘,畢竟它沒有絲絹那么高的成本。但要說真流行起來,還是唐宋放開用紙傘之后。(跑到她的傘下去?。?/p>
最高級:王媒婆一扭一扭地過來了。要問我為什么認出了她,誰讓她撐著一把青涼傘呢。這傘在北宋,有身份的媒婆都會打,簡直成了談情說愛的一種證明了。更別說在明代,這種用綠油紙制成的傘,可是當時最時尚的。(可以幫我做個媒嗎?)
最后,團子還是成功地冒雨回家了。數(shù)一數(shù),團子躲這場雨遇到了多少個古人?數(shù)一數(shù),繖、蓋、簦、馬傘、羅傘、撐花,傘的別稱還有多少?除了傘,古代還有哪些器物用具讓你生了興趣想仔細探看?歡迎@飛魔幻雜志或留言飛魔幻微信(feimohuan),讓我們在那些美好的事物里,把生活過得撐開如花,收攏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