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提高學生素質和完成中學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本人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開拓學生的正確思維途徑這一問題,談點淺見。
縱觀學生在做練習題或考試答題中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錯誤,我發(fā)現(xiàn)很多都與審題能力有關。有的在回答問題時,喧賓奪主,或不從事物的全體、本質及其內部聯(lián)系去分析回答問題。這不僅在問答題中多有表現(xiàn),在其他題型的練習中,諸如選擇題、材料解析題,也有類似的情況。有的學生往往將相近或相似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相互混淆,張冠李戴,捕風捉影,置問題的要求于不顧,信手寫來,離題千里,甚至有的將意思完全弄反了。有的題目中有多個問題,學生往往只看到比較淺顯的幾個問題,還有問題可能隱藏在其中,學生不好好審題是難以發(fā)現(xiàn)的,勢必造成審題遺漏。
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問題呢?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沒有弄清楚題目的要求,不明確或不十分明確題目要求回答什么問題,應該取用哪些材料;次是對題意理解錯誤,對題目只是望文生義,沒有認真思考;三是對題目在史論統(tǒng)一上的要求不明確。通常發(fā)生的錯誤一是有史無論或有論無史;二是史論不統(tǒng)一。所謂論,就是理論、觀點;所謂史,就是史實。我們的要求是既有理論,又有史實,做到史論統(tǒng)一。這點學生一般很難做得到。有的學生由于不了解歷史學科的這個特點,因此很容易出現(xiàn)這類錯誤;四是對歷史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概念不清楚,史實不準確。這樣就不能為準確審題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我在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認真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應該貫徹到全部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去;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直接關系到學生素質和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 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并重,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審題的能力
歷史教學,要徹底摒棄那種死記硬背的做法,把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統(tǒng)一到教學過程的始終,努力發(fā)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包括觀察、記憶、概括、對比、分析、思維等能力。而審題能力的高低,乃是上述各種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它是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要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審題能力。 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是歷史教學中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在練習和各種活動中要自覺地、反復地作這方面的訓練。為此,把練習題設計得靈活多樣,有些題變化為多種形式,讓學生適應各種不同題型的要求,并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得到訓練。例如我在練習“工業(yè)革命為什么首先發(fā)生在英國”時,同時告訴學生,它的變化題即“工業(yè)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會思路開闊,就不至于出現(xiàn)上述錯誤。同時,我還從多方面作些分解訓練:如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工業(yè)革命有什么關系?它是怎樣積累資金的?圈地運動是怎么回事等,讓學生對事物的本質及其相互聯(lián)系有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要學生簡要敘述工業(yè)革命的過程中,使學生分清前提條件和過程完全是兩回事。這樣就可以避免離題現(xiàn)象的發(fā)生。經(jīng)常遇到問你某個歷史事件的作用或者意義或者結果,其實有些時候可以定性為答案是同一的。另如在學習“和同為一家”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唐朝初年,哪個政權還未出現(xiàn)(吐蕃、回鶻、突厥、靺鞨) ,很多學生就被難住了,無從下手。我引導學生將知識點重新整合,發(fā)現(xiàn)回鶻改名前叫回紇,回紇是唐朝初年就有的,回鶻勢必就要晚一些,所以應該把回鶻選出來。學生通過講解,頓時豁然開朗,都覺得很有道理,自己怎么就沒發(fā)現(xiàn)呢。從這可以看出,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注意細節(jié)方面的問題。
二、 引導學生總結答題規(guī)律,明確審題和答題的關系
我在作業(yè)和考試講評時,就取其有代表性的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其目的在于讓學生認識清楚,認真審題在解決各種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一般方法。我常提醒學生“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題目到手,要好好思索,切不可貿(mào)然下筆。一定要認真審題后方可下筆。大至問答題,小至選擇題,一個時間,一個地名,甚至一個字,都要認真審查,把題意搞清楚,否則會鬧出錯誤的。如“為什么說辛亥革命失敗了”這道題中的”說”如果審掉了,就會答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如果沒有審漏,就應該作如下回答:辛亥革命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但是它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由此可見,這道題中的這個“說”字的確是舉足輕重,萬萬不可漏掉。類似情況,只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總結,使他們認識到,審好題是答好題的重要前提,不能出現(xiàn)絲毫差錯。
三、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統(tǒng)一的科學觀點和表達能力,避免審題片面性
為了使學生從審題開始就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并達到應有的效果,我從下述方面進行了訓練。(1)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全國統(tǒng)編的現(xiàn)行教材是史論統(tǒng)一的典范,應提倡學生多讀,使他們逐步領悟到這種表述。(2)教給學生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在社會科學中,歷史學科具有鮮明的特性,學生審題時必須有自己的基本觀點,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高辨別是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有的學生將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歷史事件,答成了鴉片戰(zhàn)爭。很明顯他是沒有弄清鴉片戰(zhàn)爭和“五四”運動的區(qū)別,沒有弄懂什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什么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chǎn)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tǒng)治的革命)的概念,以及他們各自的特點,因而把事件的性質弄錯了。這里面雖有史實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理論作指導。每講到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我都會讓學生來對其評價一番,很多學生現(xiàn)在一看到歷史人物,都會思索后從正反兩面去評價歷史人物,俗話說人無完人嘛。(3)把理論和史實有機結合起來。每一課的教材中都有一些史料供學生閱讀,我都很好的利用了起來,課堂上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們充分的閱讀,理解中閱讀。并根據(jù)實際情況,課外選摘一些適合學生程度的史料,讓學生進行概括說明,或列出要點,讓學生補充史料。訓練中,還向學生指出,要防止簡單化的對號,要注意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四、 引導學生牢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為準確審題創(chuàng)造條件
要做到正確地、準確地審題,必須經(jīng)過一番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就一定要將儲存在頭腦中的有機信息進行分析、對比、綜合、概括,然后得出結論,應該寫哪些,不應該寫哪些,應該怎樣寫。而這番審題思考的功夫,只有在系統(tǒng)地、牢固地掌握大量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才能順利進行。為此,我平時很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課堂上及時鞏固,主要通過問答,抽背,默寫的形式展開,一個階段后還會以填空題的形式復習鞏固學生已學知識。牢固的掌握所學基礎知識和搞好審題,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能夠正確加以對待,這兩者之間定能起到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的作用。
由于本人在歷史教學工作中,注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大大提高,并提高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績穩(wěn)步上升。實踐證明: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完成教學任務是行之有效的。今后我會繼續(xù)努力,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