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峰,閆志為,夏 源
(桂林理工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
對白云巖形成機理的再認識
蔡雪峰,閆志為,夏源
(桂林理工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摘要]在碳酸鹽巖體系中,白云巖通常能形成最好的儲層。對白云巖成因演化和儲層展布的認識直接決定勘探部署。而白云巖成因是碳酸鹽巖巖石學中最復雜、爭論時間最久、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根據(jù)機理的不同,當前各種主要的白云巖成因模式可劃分為兩大類:原生白云石模式和次生白云石化模式。雖然原生白云石的例子已被大量發(fā)現(xiàn),但它們是否屬真正的原生白云石仍需后續(xù)研究;理清白云巖成因問題,對認識白云巖及其相關(guān)的碳酸鹽巖儲層的油氣勘探工作尤為重要。
[關(guān)鍵詞]白云巖;白云石;成因模式;碳酸鹽巖
白云巖(CaMg(co3)2)主要由含量大于50%的白云石組成的沉積碳酸鹽巖。自法國博物學家Decodat de Dolomieu[1]于1791年首次描述以來,一直是眾多地質(zhì)學家研究的對象。白云石作為主要的碳酸鹽礦物之一,廣泛發(fā)育于古代地層中。其形成與地下流體的地球化學作用、流體流向水文沉積作用和盆地的構(gòu)造演化是分不開的,在全新世的地層和現(xiàn)代自然環(huán)境下很少出現(xiàn)。對白云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理論。
1白云巖概述
白云石化與有利儲層的形成密切相關(guān),也是石油地質(zhì)界廣泛關(guān)注的成巖機理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石油地質(zhì)學界一直對白云石化模式不斷探索,從早期普遍認為的高鹽度白云石化模式(蒸發(fā)白云石化、回流滲透白云石化)逐步發(fā)展到低鹽度白云石化模式(混合水白云石化、調(diào)整白云石化、海水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等)。
2白云巖生成機理假說
白云巖成因模式分類根據(jù)成因機理的不同劃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原生白云巖和次生白云巖。其具體劃分情況見表1。
表1 白云石晶體大小劃分 mm
2.1原生白云巖
原生白云石通常定義為從溶液中成核為晶體并像原生沉積物那樣堆積下來, 或者以膠結(jié)物形式沉淀在大孔隙中,因此在它們生長過程中僅僅占據(jù)了流體的空間。以化學沉淀的方式從水體中直接沉淀出來,現(xiàn)在,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實驗室中尚未合成出真正的、化學計量的白云石。
在已發(fā)現(xiàn)的近代白云石實例中,最“過硬”的白云石實例就兩個:(1)美國加利福尼亞深泉鹽湖面積約13 km2,冬春季湖水深30 cm,在干熱的夏季只有少量的鹽水,湖底的沉積物中,廣泛的分布著白云石,白云石晶體大多小于1μm,內(nèi)部是化學計量的白云石(Ca50Mg50),外部是富鈣的,堆積速度為0.05~0.09 μm/ka。(2)澳大利亞考龍瀉湖中白云石生成機理: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從水中吸取CO2,從而使水的pH值增高,促使白云石沉淀,湖中的白色懸浮物為高鎂方解石和富鈣白云石,據(jù)測定白云石的堆積速度為0.2~0.5 mm/Y[2]。
2.2次生白云巖
2.2.1毛細管濃縮作用
Friedman and Sanders把這一作用叫做“毛細管濃縮作用”[4],Hsu and Siegenthalter把這一作用叫做“蒸發(fā)泵作用”evaporative pumping dolomotization[3,4]。
這種潮上帶,緊挨著盆地濱岸線、瀉湖和陸表海分布。重復的海進和海退導致潮下帶和潮間帶的沉積,剛沉積不久的表層沉積物,主要是文石。由于氣候干熱,蒸發(fā)作用強烈,粒間水不斷向空氣中散發(fā)。海水不斷補充到沉積物中,久而久之,粒間水的含鹽度變大,正常的海水就變成了鹽水。從這種鹽水中沉淀出來的是石膏,和其他一些鹽類礦石膏的沉淀是粒間水的Mg/Ca比率提高,達到20:1,甚至更高。高鎂的粒間水與文石顆粒接觸,使文石白云化,即轉(zhuǎn)化為白云石。準同生——距沉積期很近,剛沉積不久未脫離沉積環(huán)境就被交代[5]。
潮上帶的白云巖通常呈層狀分布,并且保留著原始的沉積構(gòu)造。在干燥的沉積背景下,該白云巖通常有著薩布哈環(huán)境下的沉積特征。在潮上帶中,白云石晶體的大小通常小于15 μm(微晶),但因為與潮下帶的砂糖狀的白云石晶體混合而變的稍粗一些,可以達到40~100(粉晶),白云石化的證據(jù)通常是泥質(zhì)被分離出來。
圖1 毛細管濃縮作用
2.2.2回流滲透白云化作用
回流滲透白云巖,最早由Adams和Rhodes[4]在1960年提出,在潮上地帶形成的高鎂粒間鹽水,當其對表層沉積的白云化基本完成時,產(chǎn)生這種高鎂鹽水的地質(zhì)條件還仍然持續(xù)存在,那么多余的高鎂鹽水必然向下回流。這種下回流滲透的高鎂鹽水,在其穿過下伏的碳酸鈣沉積物或石灰?guī)r時,必然會使它們發(fā)生白云石化,從而形成白云巖或部分白云化的石灰?guī)r。美國二疊盆地中Central Basin臺地中沿San Andres/Grayburg走向帶的白云巖儲層,沙特阿拉伯的Qatiff 油田的Arab-D白云巖均形成于回流鹵水中[3],如圖2所示。
圖2 混合白云石化模式圖
回流白云巖一般形成于蒸發(fā)巖之下,部分白云巖隨著與蒸發(fā)巖的距離的增加而含量減少。因為回流過程傾向于發(fā)生在早期壓實環(huán)境中,因此白云巖儲層中晶間孔網(wǎng)格發(fā)育良好,這些晶間孔以孔隙壁光滑和形態(tài)不規(guī)則為特征。
由于這種滲透回流作用可以長期反復進行,導致白云石化作用較徹底,常形成無殘余結(jié)構(gòu)的結(jié)晶云巖,有的可達粗晶級。常有石膏、巖鹽等蒸發(fā)礦物或蒸發(fā)巖層共生,并位于白云巖的上部[4]。
2.2.3混合水白云化作用
前三種白云石生成的機理,都有一個共同點,及都需要干熱的氣候,都需要高Mg/Ca比率的鹽水,都把白云石當做一種蒸發(fā)礦物看待。還有一些白云巖,如廣泛分布的與路表海陸棚或構(gòu)造高地共生的白云巖,并沒有蒸發(fā)巖,也缺乏潮上環(huán)境的成因標志。
巴迪奧札曼尼[5]提出了大氣水(淡水)與海水混合的白云化作用的機理。在海水為5%~30%的混合液范圍內(nèi),將發(fā)生方解石被白云石化作用,在巖石出露水面以后,淡水透鏡體及其下伏的半咸水帶的位置,混合白云化作用就在此透鏡體以下的半咸水帶中進行,如圖3所示。
在低海平面時,臺緣鮞灘出露海面,受到大氣淡水透鏡體,下部與海水混合,發(fā)育混合水帶,引起鮞灘白云石化。
形成于海水邊緣或者混合區(qū)域背景下的白云巖,其附近缺失蒸發(fā)鹽類及有著大氣淡水成巖組構(gòu),比如鑄??紫逗痛髿獾疂B流或地下水膠結(jié)物。膠結(jié)物透明狀,且有著相對獨立的包裹體,通常同一晶體內(nèi)出現(xiàn)復雜的方解石和白云石嵌晶結(jié)構(gòu)。白云巖通常為細晶,存在著交代結(jié)構(gòu)的晶體粒徑小于20μm。
2.2.4調(diào)整白云化作用
古德爾和加曼在對大巴哈馬灘上安德羅斯島上的一口深探井(蘇比利爾井)進行詳細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以后,提出了調(diào)整白云化作用。
在大氣水的影響下,原來的碳酸鹽沉積物的成分,經(jīng)過淋濾、溶解作用和交代作用,在化學成分及礦物成分上進行重新組合或調(diào)整,使原來的碳酸鹽沉積物發(fā)生白云化,從而生成白云巖的作用[6]。
當海平面下降使沉積物中的高鎂方解石暴露于大氣淡水中時,高鎂方解石就會發(fā)生溶解,釋放Mg2+,使該處或下伏的碳酸鹽沉積物發(fā)生白云石化。這種白云石化作用所需要的鎂來自沉積物本身,不需要另外的鎂來源[7]。它所需要的條件主要是海平面相對下降,使原生沉淀的不穩(wěn)定的碳酸鹽礦物暴露于大氣水作用下,從而使這些不穩(wěn)定的碳酸鹽礦物發(fā)生溶解作用和調(diào)整白云化作用。
圖3 滲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圖
2.2.5埋藏壓實白云化
淺埋藏白云石化分布深度大致在600~1 000 m。在碳酸鹽巖地層的抬升期和埋藏期,地下巖層的任意位置都可能發(fā)生白云石化作用。淺埋藏環(huán)境為近地表海水向地下高鹽度地層水過渡的地帶,也可稱為混合水環(huán)境。在這個過渡帶,由于下部地層壓實作用開始增強,會形成自下而上的壓實流,帶動下部鹵水進入上部碳酸鹽地層,可使混合帶的灰?guī)r發(fā)生白云石化[7]。
中-深埋藏環(huán)境的深度在 1 000 m 以下的還原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由于水巖比例小,地層水流動性差[8]。由構(gòu)造運動產(chǎn)生的構(gòu)造驅(qū)動流攜帶著深部的熱液流體沿斷層和裂縫向上運移,運移初期實際是熱液對地層中原來的孔隙水自下往上的驅(qū)替過程。這些 Mg/Ca 比值較高的還原性流體在地層中流動而發(fā)生深埋藏白云石化。
因為埋藏白云石化通常發(fā)生在沉積和巖化作用后,白云巖通常截斷沉積相,在很多情形下,地層界線同樣會遭到截斷[9]。完全白云石化的巖石通常會產(chǎn)出中晶到粗晶的晶體(晶體大小范圍在150到遠大于1 mm),這種白云巖通常表現(xiàn)出異形結(jié)構(gòu)和馬鞍狀結(jié)構(gòu)(晶面彎曲和波狀消光)。由于存在著大量的兩相含水流體包裹體而呈暗色。
3分析與展望
碳酸鹽巖油氣儲層中,白云巖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世界范圍內(nèi)的碳酸鹽巖油氣儲層中,白云巖儲層超過 50%,而在北美,白云巖儲層更是占據(jù)超過 80%的碳酸鹽巖油氣儲層[10],因此對于碳酸鹽巖油氣儲層來說,白云巖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對白云巖生成機理的研究具有很大意義。
隨著科技發(fā)展,新技術(shù)也為白云巖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表現(xiàn)在:一是精細的同位素定年技術(shù),有可能為白云巖化發(fā)生的具體時間的厘定提供依據(jù)[11];二是對白云巖的微區(qū)分析,包括電子探針在微米尺度上對其成分變化的揭示,以及離子探針對微區(qū)同位素變化的解剖,都有可能對白云巖化的過程及其后期變化進行恢復;三是在分子動力學基礎上的計算機模擬技術(shù),有可能對白云石的形成提出新的熱力學模型與動力學解釋;四是微生物參與下的實驗室研究則開辟了白云巖成因研究的新途徑[9]。
參考文獻
[1]畢勝宇,鄭聰斌,李振宏,等.鄂爾多斯盆地天環(huán)北段白云巖成因分析[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5,28(1):1-4.
[2]張曉寶.準噶爾盆地南緣東部中二疊統(tǒng)流蘆草溝組黑色頁巖中白云巖夾層的成因探討[J].沉積學報.1993,11(2):133 -140.
[3]Deckker P D,Last W M.Modern Dolomite Deposition in Conti-nental, Saline Lakes, Western Victoria, Australia[J].Geology,1988,16:29 -32.
[4]Mackenzie J. Holocene Dolomitza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Sediments from the Coastal Sabkhas of Abu Dhabi,U.A.E[J].J.Geol.,1981,89:185 -198.
[5]Bellanca, A. and Neri, R. 1986. Evaporite-carnonate cycles of the Messinian, Sicily: stable isotopes, mineralogy, textural features,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our. Sed. Petrology, Vol. 56, p.614-621.
[6]陳代釗.構(gòu)造-熱液白云巖化作用與白云巖儲層[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8,29(5):614-622.
[7]胡作維.川東北地區(qū)三疊系飛仙關(guān)組白云巖的形成機制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0.
[8]黃華谷.羌塘盆地雙湖地區(qū)布曲組含油白云巖發(fā)光性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8.
[9]黃擎宇,張哨楠,丁曉琪,等.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奧陶系馬家溝組白云巖成因研究[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10,32(2):147-154.
[10]黃思靜,Hairuo QING,裴昌蓉,等.川東三疊系飛仙關(guān)組白云巖鍶含量/鍶同位素組成與白云石化流體[J].巖石學報.2006b,22(8):2123-2132.
[11]胡忠貴.川東-渝北地區(qū)石炭系白云巖成因與成巖系統(tǒng)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09.
Simply Understanding of Lacustrine Dolomite
CAI Xue-feng,YAN Zhi-wei,XIAYu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Dolomite usually can form one of the best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carbonate. Multiresolution is directly determined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genetic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olomite. However the origin of dolomite is quit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solve in long term in the domain of carbonate petrolog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chanism, all the current main dolomit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tyles: primary dolomites and secondary dolomites. Whether they belong to the real primary dolomites still needs further research, large numbers of primary dolomites have been found.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dolomite and carbonate reservoir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o clarify the origin of dolomite.
Key words:Dolomite;dolostone;origin model and carbonate
[收稿日期]2015-03-1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302197);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C26B00);廣西自然科學基金(2013GXNSFBA019211)
[作者簡介]蔡雪峰(1989-),男,山西朔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攻方向:地下水污染。[通訊作者]夏源(1982-),男,貴州遵義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地下水數(shù)值模擬方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P58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184(2016)01-01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