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瑜
?
讀書多么好
文_趙瑜
前些時候,我買了一些宣紙,每天寫字在微博上曬,便有友人來求字。一位編輯央我寫一副對聯(lián):數(shù)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副對聯(lián)寫出來,得無數(shù)人喜歡。是啊,這幾乎成了公認的標準:“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讀書是一種遠行。
很多人是從一本書打開對世界的想象,從而開始準備自己的人生走向的。閱讀是對自己內(nèi)心系統(tǒng)的升級,沿著別人的文字走向遙遠的地域、陌生的知識概念,甚至是復雜的社會現(xiàn)場。
讀書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找尋。
有些書注定關涉我們的精神或者內(nèi)心秘密,這些秘密我們無法與身邊的人分享,那么,我們可以在閱讀時找到書里的自己。那些給悲傷打補丁的細節(jié),那些在暗夜里讓我們感動流淚的故事,都是因為我們自己也參與了進來,使得那本書變得完整而可信。我們活著,一定是由我們吃的食物、說出的話、走過的地方、看過的書籍組成的。閱讀,然后才能讓自己更完整。
閱讀還是一種精神上的飲食。
有閱讀習慣的人,會在精神上飽滿,會讓自己的時間發(fā)芽,生出更多的時間。閱讀讓人的精神得到梳理,讓精神的空間更加疏密有致。也是因為閱讀,人有了類比的興致和表達的欲望,甚至有了和別人分享的可能。
讀書并不意味著正襟危坐,閑翻有閑翻的樂趣,細讀有細讀的妙處。魯迅曾經(jīng)寫過“有病不求藥,無聊才讀書”的詩句,便將讀書人從端莊神圣的位置上拉了下來。
讀書是可以美容的,大量的閱讀讓人看到了萬物的卑微,閱讀的人活得更加謙卑,更加溫暖,看到身邊的人和事,不再執(zhí)著于得失,更不會計較細節(jié)。
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書,也不是所有書都適合我們閱讀。讀書和戀愛一樣,是雙向選擇。閱讀就是與一本書發(fā)生深入內(nèi)心的關系,選擇對了,你會對書產(chǎn)生依賴,吸收書里的營養(yǎng);而有的時候,你會被書欺騙,這和陷入一段錯誤的感情一樣。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在書里找尋的那些個字眼都是甜美的、溫暖的,甚至是完滿的。閱讀是想在人性單一的生存語境下完善自己的感受,想要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更加多樣,更加豐茂。
坐火車去遠方,最適合帶兩三本書。一冊厚一些的,晚上安靜時讀;一冊薄一些的,最好是外國小說,卡夫卡的,或者是艾麗絲·門羅的,在眾人的熱鬧里,看到會心處,笑一聲,總會有一種撿到了全車人時間的得意。
去咖啡館看書有些刻意,但如果是陽光很好的秋天,邊看書邊寫一點兒讀書筆記,咖啡館倒是好去處。四周坐著的人各自忙碌著生計,有孤獨的女生塞著耳機,不時打量一下正在讀書寫作的你,眼神碰上的時候,相視一笑,算是交換了孤獨的密碼。這樣的閱讀和在火車上的閱讀一樣,多少都帶著點兒表演的意味,但我更愿意說是分享。我們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和大家分享,這是多么值得贊美的事情啊。
外出旅行時,喝酒后,我也喜歡看書來醒酒,要看一些沉靜的書。比如我喜歡出門旅行時帶一本高爾泰的書,或者一本歷史學的書,酒后,看書的那個自己很陌生,閱讀讓我們一點點地回到日常的自己。
有時候給朋友送我自己的書,簽上他的名字以后,我會再加一句:讀書多么好。再也沒有比讀書更節(jié)約時間的交談,更節(jié)約時間的旅行。讀書這么好的事情,不僅可以獨享,也可以將自己喜歡過的書和別人交流呢。這一點,閱讀超過戀愛的私密,成為我們精神成長的重要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