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梅
近年來,送孩子上輔導班的家庭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輔導班爭相出現(xiàn),各類課外輔導班、興趣班、藝術班層出不窮,拉橫幅,發(fā)傳單,好不熱鬧。與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不同,輔導班滿足了不同人群對教育的個體性需求,也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一些不足。但是,課外輔導機構真的能夠讓人放心嗎?一些在職老師私下開班授課的行為能被叫停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課外輔導機構呢?
課外輔導機構為何如此火爆?
輔導班,是指在統(tǒng)一的固定的有一定教學設施的場所進行的,以提高成績(不一定是學習成績)或能力為目的,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的盈利機構。相對于家教的一對一,輔導班更多是以小班教學為主,在教學人員、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更具組織性和系統(tǒng)性。輔導班輔導的科目幾乎無所不包。輔導方式包括大班、小班及一對一輔導。師資力量主要是在職教師、專職教員以及在校大學生。
2004年北京大學課題組以2792名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得出的數(shù)據顯示,在北京,既沒有參加課外班也沒有請家教的學生比例只有9.7%,有90%以上的學生或者請家教或者有一個以上課外班。
中小學課外輔導班緣何如此火爆?
原因不外乎這樣幾個,一是學生間有差距,學習有困難跟不上的,自然要求助于課外輔導。由于學校教學屬于大班教學,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所以,一些在某些科目上有缺陷的學生可以通過課外補習來彌補與提高學業(yè)成績。二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競爭越發(fā)殘酷,知識技能越來越顯出其重要性。當學歷、文憑成為職業(yè)應聘的第一道門檻時,想上更好的學校,不輔導怎么行?三是現(xiàn)行考試制度僵化呆板,使課外輔導有機可乘。目前的考試制度是對學生成績的考量,還沒有一種方式可以替代高考制度,有應試就會有輔導,有需求就會有供給,需求與供給結合起來就是市場,而市場是客觀存在的。四是家長無力輔導孩子或是盲目崇拜課外輔導。為了“好大學”“高學歷”,家長們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以提高成績,拓展素質。從眾、攀比心理也是家長們選擇輔導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另外,一些忙于工作或生計的沒有時間照看孩子的家長們,很愿意把放學后的子女送到課外輔導班,讓其管理孩子的課余時間。這樣,他們就無須擔心放學后子女的安全。除此之外,學生放學后在課外輔導班的時間也變成了他們的學習時間,能夠更好地復習鞏固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何樂而不為?
課外輔導機構能讓人放心嗎?
校外輔導機構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家長和學生多方面的需要,但校外有償輔導遍地開花,也存在種種弊端。一是有些校外輔導班缺乏相關辦學許可證,屬于非法辦學。相當一部分是“掛羊頭賣狗肉”,辦學內容超過了登記范圍;更有甚者,隨意租個場地或在家里擺幾張桌椅板凳就開班。二是“校外”師資力量不穩(wěn)定,沒有嚴格的教學計劃,教育質量難以保障。一些培訓機構一味追逐利潤,打出“高考出題老師”“高考閱卷名師”“某重點高中把關教師”等噱頭,對家長而言,難以甄別其真?zhèn)?,只能寧可信其有,病急亂投醫(yī)。
當輔導班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時,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第一,輔導班的課程使得孩子的負擔更加沉重。在“減負”的口號下,孩子們的負擔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減輕。在難得的課后和周末,他們還要被家長們緊緊拽著小手奔赴各個輔導班。孩子們的眼神是迷茫懵懂的,家長們的眼神是急切的。
第二,輔導班的課程對學校的正常教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有些輔導班用的是與正規(guī)學校相同的教材,進度比正規(guī)學校快,這樣一來,等到學校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有的學生就會因為已經學過,認為不用再學了,學習興趣就會減弱,注意力就會降低,有的甚至會擾亂課堂紀律。有些正規(guī)學校的在職教師在輔導班做兼職老師,他們?yōu)榱四軌蚨嗾袑W生,就打起了自己學生的主意。他們故意把課堂內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少講或者含糊地講,以達到無形中迫使學生參加課外輔導的目的。
第三,課外輔導依然只是校內應試教育的輔助和推動器。許多課外輔導班為了吸引學生絞盡腦汁,標新立異,無疑都迎合了應試的要求,成為學校應試教育的延續(xù)。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生因為忙于應付考試,生活就是作業(yè),作業(yè)就是生活,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得不到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受到壓抑,個性得不到發(fā)揮。
第四,高昂的輔導費成為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據某教育培訓機構一位老師說,有的父母考慮到孩子的升學壓力,給孩子報了多門輔導課,一年就花費5000元左右,更有甚者,花費上萬元。與興趣班的收費相比,部分文化課輔導班的收費稍高一些。而有的孩子暑假課外輔導費用就花去上千元,課外輔導的支出逐漸在教育支出以及家庭消費支出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即使如此,很多家長起早貪黑、風吹日曬也要送孩子上輔導班。
在職教師開班授課的行為能否被叫停?
雖然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幾乎年年都發(fā)禁令,禁止公辦學校教師從事有償家教,但是一些在職老師在校外開班辦學或在輔導機構兼職的行為仍然屢禁不止。2015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guī)定》,明確提出6條禁令。山西省教育廳為貫徹落實該規(guī)定,開展對在職教師有償補課的專項督查。對在課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課上不講課,課后講并收取補課費以及打擊報復不參與有償補課學生等嚴重違紀、敗壞師德的行為實行“零容忍”,凡發(fā)現(xiàn)并查證屬實的教師,一律撤銷其教師資格。山西教育廳的這項規(guī)定的出臺,可謂是打擊力度極大。那么,在職教師進行有償輔導的行為真的能被叫停嗎?
某高中物理老師董老師,是市重點高中骨干教師、年級組長、學科帶頭人,曾帶出好幾個狀元班;而另一面,他是校外輔導界的“金牌名師”,傳說中“經他指點,學生必能快速提分”。面對教育行政部門的禁令,他有自己的原則——凡是自己班里的學生,可以免費輔導;但他在校外的輔導班不接收自己的學生,理由很簡單:該講的,在課堂上全講了。他覺得,這樣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除了某些老師主動開班之外,部分家長也會主動攢班。他們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校內哪位老師帶的班成績最好,主動聯(lián)系這位老師,然后聯(lián)系學生家長攢學生,負責收費,再將課時費交給講課的老師。
當我們深究在職老師有償授課的原因后會發(fā)現(xiàn),造成有償補課風行的原因,主要是地區(qū)間、學校間的師資水平不均衡,而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名師的指點提高成績。在這種矛盾之下,簡單地禁止有償補課,必然造成禁令出臺后的“執(zhí)行難”。
理性面對校外輔導機構
現(xiàn)在唯分數(shù)論的升學考試評價方式,導致了家長和學生把目光全都集中在提高成績上,競爭是激烈的,校外輔導機構的火熱只是這種競爭的蔓延而已。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建立一個更完善的機制。治理有償補課,僅靠一個禁令是不夠的,而是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包括對教師的評價和管理機制的完善,以及對學生升學和評價方式的改革等。
從家長方面來說,家長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在選擇輔導班之前通過正確的渠道獲取準確的輔導班信息,提高對形形色色的輔導班的辨別能力。另外,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主要的,成績是次要的。在選擇上不上輔導班以及上什么輔導班的時候,孩子的意愿和興趣應該成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
當然,如果輔導機構能夠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補充,讓孩子在學校教育之余盡情地發(fā)展自己的興趣特長,真正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那是最好不過了。
(參考資料:《中小學課外輔導班的相關問題淺析》;《停不掉的有償家教:有家長主動攢班 有老師放假更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