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獨立不遷”到“獨立寒秋”

        2016-06-11 16:52:46徐蔚明
        湘潮(理論版) 2016年7期
        關鍵詞:橘樹屈原人格

        屈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華夏民族精神譜系的鍛造者之一;毛澤東,“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近代各民族的偉大領袖?!彪m然,這兩個人物時隔兩千多年,從政治實踐與結果上來說,屈原是失敗者,毛澤東是成功者,似乎他們之間以政治家的身份沒有可比性。但是,這兩位偉大歷史人物都是楚之后裔,都與湘楚大地相依,他們之間有著天然而又特殊的聯(lián)系。自從青少年時代毛澤東聆聽屈原的故事、學習屈原的作品后,屈原就伴隨毛澤東的一生。毛澤東的愛國情懷、憂患意識、求索品格、治國方略、詩辭文采、變革主張、人格個性等多方面,都留有屈原的“基因”。本文選擇屈原在《九章·橘頌》中的一句“獨立不遷”與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的一句“獨立寒秋”來進行解讀與比較,試圖論證屈原的獨特個性意志深深地影響毛澤東獨特個性和偉岸人格的形成與實踐,而且毛澤東更具超越性。 一、《九章·橘頌》與《沁園春·長沙》的創(chuàng)作背景 作為政治家的屈原,是當他的美政理想破滅而遭讒被疏、放逐江南后,才以詩歌為武器,化作為人民鼓與呼的戰(zhàn)斗號角,由此無意之中成為了一代“詩宗”。作為政治家的毛澤東,就寫詩來說純屬“副業(yè)”,大多是在馬背上“哼”成的,或是其豐富感情的自然流露,有的甚至是游戲之作。然而,無意成為詩人的毛澤東,卻“獨領風騷”、“數(shù)屈一指”,其詩歌整體成就也毫不遜色于歷代詩杰且罕有人能與之“比肩”。在兩位大詩人的對比研究中,我們似乎還可看到某種文化上的淵源。 屈原共有25篇作品,其中有一首唯一以“頌”體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是屈原作品中句式與《天問》相同的最短四言體詩,這就是屈原的《九章·橘頌》。其原文是: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緼宜修,姱而不丑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從現(xiàn)世所能見到的詩作來看,屈原的《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關于《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學術界有諸多看法,我們先做一個簡單梳理。 自王逸以降,洪興祖、朱熹、林云銘、蔣驥等楚辭名家,力主晚期說,即在頃襄王時期屈原放逐江南后所作。由于他們在歷代楚辭接受史上具有標志性地位,所以晚期說影響深遠。曹大中甚至撰文斷定,《橘頌》是屈原晚年的絕命辭。 持中期說者也不乏其人。有的主張作于左徒任上,有的認為作于懷王后期屈原遭讒被疏途中,有的認為作于頃襄王早期,如清代王夫之、姚鼐,當代的潘嘯龍等。 現(xiàn)當代楚辭學界的主流看法是早期說。郭沫若最先指出:“《橘頌》作得最早,本是一種比興體,前半頌橘,后半頌人。這里找不出任何悲憤的情緒,而大體上是遵循著四字句的古調”,陸侃如、姜亮夫、林庚、聶石樵等大家也都持此觀點。這一學術的立論依據(jù),大都是以分析《橘頌》一詩的文辭語氣開始,發(fā)現(xiàn)此詩的情緒是昂揚向上、熱情禮贊的,與屈原的《離騷》、《懷沙》、《惜往日》等公認的中晚期作品中低徊激憤的語氣完全不同,同時發(fā)現(xiàn)詩中“嗟爾幼志“和“年歲雖少”等語句也可作年少的內證,再結合四言體的古調句法,認為是屈原早期模仿《詩經》之作,也就是屈原在青少年時代所作。趙逵夫對這一學說另辟蹊徑,從《禮儀·士冠禮》之祝辭中找到作品外證,從而作出《橘頌》乃屈原20歲舉行冠禮后抒懷之作的結論。周秉高則在認同趙的觀點基礎上,更是推斷《橘頌》當寫于屈原20歲時的二月間的更為細化的結論。認為屈原是在參與“士冠禮”那種激動人心的儀式氛圍后,再加二月名“橘”的誘因,觸發(fā)了他對橘樹的“白熱化”的“幻想和感情”。 那早、中、晚“三說”中,哪類觀點更趨向于真實呢?筆者認為,單純從《橘頌》的文辭語氣和句式長短對比,都不足以推斷《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因為,人的情緒是可以轉化的,樂極可以生悲、痛定之后可以坦然,而文學創(chuàng)作中即使作者情緒相對低落時,也可創(chuàng)作出波瀾壯闊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故事、喜怒哀樂的人生。否則,多少英雄豪杰在逆境中、在悲傷時、在赴刑場時,又怎么能寫出和喊出悲歌慷慨、激動人心、震撼人心的文字與話語呢?至于作品的句式長短、體裁風格,即使一個成熟作家也非一成不變的。對此,古今之人都可如此,屈原也理所當然既可在意氣風發(fā)時,又可在遭讒被疏和流放江南時創(chuàng)作《橘頌》了。我認為,判斷《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關鍵是要推斷屈原時代橘樹的獨特性是否是家喻戶曉的常識?也就是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是否被大多數(shù)老百姓所認同?能否推測出橘的南北差異特性的發(fā)現(xiàn)權、發(fā)明權到底是誰?如果是常識,那橘的南北差異特性的發(fā)現(xiàn)權、發(fā)明權就不是屈原,自然屈原就完全可能在青少年時代、中年時代、晚年時代的任何時期創(chuàng)作。如果不是常識,那屈原就斷然不可能在青少年時代創(chuàng)作的,也就只能在中、晚期二說中作選擇。 這種排除法應該是成立的。因為盡管《漢書》里盛稱“江陵千樹橘”,也可說明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了,但并不能直接或間接說明,橘樹“只有生長于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的這一結論,在楚地是路人皆知的常識。即使《晏子春秋》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記載,也不能直接證明這一知識性結論就在楚地廣為傳播。而我更相信,讓橘樹這特性在楚地得以傳播開來的載體,恰恰是在屈原創(chuàng)作《橘頌》并得以流傳后,才慢慢變成楚地人的常識的,再慢慢地上升為人們對家國熱愛的一種人格品質與情感意志。 所以,筆者更傾向于認同“中期說”,認為是屈原出使齊國并獲知了橘樹這一特性不久后所作,是作者一次人生的深度感悟。誘發(fā)屈原創(chuàng)作沖動的直接原因,或許就是因他遭讒被疏。其理由是,我認為屈原對橘“獨立不遷”這一獨特本質的把握,如果不是楚地的常識性知識,那屈原只能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而不能在單一觀察中自我發(fā)明,更不能是屈原的浪漫式想象。否則,橘的“獨立不遷”這一獨特本質就純屬虛構。也就是說,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分析,如果屈原不直接地對南方和北方兩個地域的橘,進行直接的對比性觀察和了解,或者說屈原沒有間接性認知到《晏子春秋》所記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獨特屬性,那么屈原就提煉不出橘的“獨立不遷”這一獨特本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屈原沒有認知或感知到橘樹的獨特本質,也就寫不出被稱之為“第一首詠物詩”的《橘頌》。其實,屈原在“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一句中的“南國”,也已經暗含有“北國”或“南國以外”的方位概念,詩外之中有對比觀察分析的意味。 我們更進一步分析,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的屈原,是沒有條件在青少年時代游歷北方諸國的。從他后來的作品解讀來看,這一時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時,屈原雖博覽群書,但《晏子春秋》只是一部歷史類的傳記性小說,并且成書時代也難以斷定在屈原時代就已經形成,或已經是非常有影響的經典著作了。況且,春秋戰(zhàn)國那時,天下流行的應該是諸子百家的救世思想,讀的和學的也應該是大小“六藝”了。特別是《晏子春秋》中記載有一“晏子使楚”的名篇,講的是約公元前538年晏子來到楚國,楚靈王3次侮辱晏子卻反受機智善辯的晏子所辱的故事,“橘逾淮為枳”也記錄于此。難道楚國的宮廷能讓如此侮辱先祖的書籍保留和在民間流傳嗎?那斷然是不可想象的。同時,比屈原早或與屈原同時代的其他典籍或文字中,也沒有“晏子使楚”或“橘逾淮為枳”的記載。所以,屈原在青少年時代,既沒有條件游歷淮北,也不可能讀過《晏子春秋》,也就不會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獨特屬性的感知與認知的。 由此觀之,屈原最有可能的是在懷王時期主管內政外交時,才有條件出使他國,也就是大約在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首次出使齊國、或齊宣王九年又再次出使齊國時,他沿途或在宮廷里直接或間接地了解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獨特屬性的。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斷,當時齊國的稷下學宮匯聚了許多聞名天下的學問大家,稷下黃老學派、儒家學派、陰陽五行學派、墨家學派、名家學派、縱橫家學派等,或論辯著述、或干預國政、或不治而論,學術思想和風氣盛隆。作為政治家和學者的屈原,除了完成自己的外交使命外,也一定會到稷下學宮與諸多稷下學士切磋琢磨,或在學術上進行辯論、或在政治上進行探討。屈原正是這次北方之行,才直接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或者說是間接獲取了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認同。 如果筆者上述推斷成立,那么《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就在屈原出使齊國后回到楚國不久。若再把屈原的出生,定位為學界大多數(shù)傾向認定的公元前343年,再參照屈原大約在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和九年(公元前311年)出使齊國的歷史事實,那么《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就可定在屈原3l歲左右的而立之年。如果又再考慮屈原創(chuàng)作《橘頌》誘因是第一次遭讒被疏,依據(jù)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日:‘何不殺張儀?_懷王悔,追張儀,不及”所記錄的屈原使齊返楚歷史事實的年代推斷,那屈原應該是32歲左右創(chuàng)作《橘頌》,正好與毛澤東創(chuàng)作《沁園春·長沙》時的年齡相當。 毛澤東一生大約寫有150詩詞,其《沁園春·長沙》是一首堪與《沁園春·雪》媲美的偉大作品,古詩全文如下: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毛澤東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清晰的。據(jù)《毛澤東傳》介紹,1925年2月,從上?;睾橡B(yǎng)病的毛澤東來到老家韶山。他一面繼續(xù)養(yǎng)病,另一方面訪親問友,召開各種座談會,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他還與妻子楊開慧一起,在韶山辦了20來所農民夜校。教農民識字、珠算,向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探索中國革命發(fā)展道路。在艱苦深入的思想發(fā)動和團結了一批赤貧農民與貧苦知識分子的基礎上,毛澤東開始指導組織秘密成立農民協(xié)會。不久,韶山的農民協(xié)會便發(fā)展到20多個。五卅滲案后,毛澤東以“打倒列強,洗雪國恥”為口號,在韶山又組織許多“雪恥會”,進行反帝愛國斗爭。6月,毛澤東親自培養(yǎng)發(fā)展了龐叔侃、毛新梅、鐘志申、李耿侯四位同志入黨,并親手創(chuàng)建了中共韶山特別支部。這些農民運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滿,同年8月時任湖南省省長趙恒惕電令逮捕毛澤東。在黨組織和群眾的幫助下,毛澤東機智地離開故鄉(xiāng)來到了長沙。他重游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沁園春·長沙》。此時,毛澤東時年32歲。 由上述分析我們得知,《九章·橘頌》和《沁園春·長沙》都創(chuàng)作于作者世界觀基本形成的而立之年。如果進一步探索他們創(chuàng)造的時代背景,我們知道,屈原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政治大動蕩、思想大繁榮的時代。屈原所在的楚國,內臨權貴腐朽、外臨強秦入侵,面臨的是選擇合縱戰(zhàn)略還是任由連橫戰(zhàn)略的包圍瓦解的重大抉擇。毛澤東所處的時代,也是國內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時代,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合作等都在探索救國救民之路。這種相似的創(chuàng)作年齡和同處救世的時代背景,自然為我們研究兩作者的心路,提供可以打開詩作文本思緒的鑰匙。 二、“獨立不遷”與“獨立寒秋”的背后情志 華夏民族是一個古老的詩歌國度,自古就有“詩以言志”的傳統(tǒng)。中國文學史普遍認為,“詩言志”作為一個理論術語提出來,《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最早記有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后來,“詩言志”的說法就更為普遍,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記載。孔子時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負。而莊子“詩以道志”的“志”,則是指一般意義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屈原在《離騷》中所說“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節(jié)”,這個“志”的內容雖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負為主,但顯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負不能實現(xiàn)而產生的憤懣之情及對讒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內。至于他在《懷沙》中所說“撫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等,這里的“志”實際上指的是指他內心的整個思想、意愿、感情。到漢代后,人們對“詩言志”即“詩是抒發(fā)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xiàn)”這個詩歌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基本上趨于明確。所以,我們讀古今之偉大詩篇,都可以窺視出作者的情與志。 那屈原的“獨立不遷”與毛澤東的“獨立寒秋”到底表達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情與志呢?是否折射出作者某些相似的人格意志呢?我們必需回到他們倆的詩歌文本進行解讀。 屈原的《橘頌》可分兩節(jié),第一節(jié)16句中的“綠葉素榮”、“曾枝剡棘”、“青黃雜糅”、“精色內白”、“紛緼宜修”,都是作者對于江南橘樹俊逸動人外表的熱情描述,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文章爛兮”、“類任道兮”、“娉而不丑兮”的發(fā)現(xiàn)與提煉,則是作者對江南橘樹內在品質的深情禮贊。第二節(jié)共20句,作者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品質特征的人性化與升華,是對橘樹擬人化后精神特質的熱情謳歌。其中“獨立不遷”、“深固難徙”、“蘇世獨立”、“閉心自慎”、“秉德無私”等,都張揚肆意地謳歌了橘樹“特立獨行”、“堅定不移”、“遠離世俗”、“獨來獨往”、“小心謹慎”、“遵守道德”、“毫無私心”的精神特質。而“年歲雖少,可師長兮”一句,乃是溝通“物與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并愿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斗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尾,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正如潘瀟龍所言:“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之上。”也如清人林云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的奇特境界。 而全詩中的“獨立不遷”一句,揭示的本意是“特立獨行、永不遷徙”,講的既是橘樹最為本質的自然屬性,也是橘樹擬人化后最為高貴的精神品質。同時,講的還是統(tǒng)領全詩的核心品質,更是橘樹人格化后作者自我抱定的“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表達的是詩人自己扎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和特立獨行、懷德自守的人生理想。從此以后,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無疑僅屬于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詠物言志”詩的開山之作。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屈原后來的人生道途中,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身處逆境,為什么都能始終堅守自己“獨立不遷”的堅定意志與高潔操守呢?其根本的原因是,屈原在創(chuàng)作《橘頌》前,他的心靈世界就播灑了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堅守自己品性的種子,只是創(chuàng)作《橘頌》時心靈的砸門被叩開,才借橘樹表達自己的情志,并將其不斷的固化、培植、升華。 筆者認為, “獨立不遷”中“獨立”二字思想更為深邃,是“桀驁不馴、特立獨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屈原對于個體價值的最高追求,也是滲透于屈原除《九歌》以外所有作品中全部人格的基石。屈原點燃和開啟了中國古代社會,個體對于追求自由、追求幸福與追求個人信仰的希望曙光。他用自己全部的人生實踐與生命代價,回答了什么叫獨立人格的堅守、什么叫獨清獨醒的生命意志,這是一種特別罕見、特別稀有、特別崇高的個體獨立生命存在觀。正如鮑鵬山所設問的“誰能像他那樣讓自己的個性直面世界的輾壓而決不屈服?誰能像他那樣以自己個性的螳螂去擋世界的戰(zhàn)車?誰能像他那么悲慘?誰能像他那么壯烈?誰能像他那樣成為真正的戰(zhàn)士?”是的,屈原決不扭曲自己的人格、決不壓縮自己的精神空間,來求得對于世俗社會的妥協(xié),他至死都堅守著自己獨立的人格意志。 毛澤東所作的《沁園春·長沙》全詩大意是: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慈f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后。鷹在廣闊的天空飛,魚在清澈的水里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這樣的命運由誰來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游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shù)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詩中的毛澤東“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全詩凝結了毛澤東對中華民族將走向何方的深深思考,抒發(fā)了他對中國革命前途的信心、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自己將投身一場偉大革命的滿腔豪情。 毛澤東以“獨立寒秋”為全詩開篇,其中“寒秋”二字,即有交待時序季節(jié)的實指之意,也有暗含著中國革命還處在初始階段、處在春天來臨的寒意前夕,中國革命的征程還前路漫漫。而“獨立”二字,即有毛澤東獨自一人佇立橘子洲頭的真實表白,也暗含有毛澤東行事風格中的某些特立獨行,也透露著毛澤東的一種人格堅守。我們從毛澤東后來一生與《楚辭》相伴、力主推薦屈原為中國的首位世界文化名人、多次推崇盛贊屈原的高潔人格等特殊情懷中,更能體會到他對于屈原獨特個性意志的堅守與超越、對于“獨立”二字的深度追求。 由此,我們從“獨立不遷”與“獨立寒秋”兩詩句的創(chuàng)造年齡、時代背景、基本內涵中,印證了毛澤東與屈原的某種文化上的內在聯(lián)系。 三、毛澤東對屈原獨特個性意志的堅守與超越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個性、性格、意志、情懷等人格因素的形成,是由其自身先天的遺傳基因和后天的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而且后天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自我實踐、自我調控等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其中文化環(huán)境又是后天因素中的核心因素,起特殊的作用。 毛澤東從韶山沖的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既有那個大時代、大社會背景的熔鑄和造化,“是從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時勢中產生的偉大人物,是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敵入侵、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卓絕斗爭中產生的偉大人物,是走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偉大人物”,也與他生長在湖南這片特殊土地上有關,是湖南這一自古為“屈賈之鄉(xiāng)”的“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文化內核長久地滋養(yǎng)著毛澤東,是近代湖湘文化中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霸的蠻、不信邪、舍我其誰”的豪情與壯志浸染了毛澤東。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他既善于從無數(shù)古圣先賢那里獲取智慧,又善于從國家人民的革命建設實踐中吸取營養(yǎng);既善于從無數(shù)中外思想先驅那里獲得啟迪,又善于從中國歷史社會變革中探尋規(guī)律。這些偉大人物的思想和人民實踐,都給予了毛澤東深深的影響。但屈原對毛澤東的個性、性格、意志、情懷等人格因素的形成,卻因毛澤東一生對屈原的特殊情緣而起著十分重要特殊作用,集中表現(xiàn)為對屈原獨特個性意志的堅守與超越。 首先,毛澤東是一個十分強調個體獨立意志的人,也是他能成為了一個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權威型領袖的重要因素。如果說儒家強調的是個體的社會擔當價值,那么莊子更多的是強調個體的自我自由價值,而屈原不僅是儒家學說最早的真實實踐者與超越者,也是莊子個體自由價值最早的追求者和堅守者。本文在第一、二部分中,已經論及了毛澤東從屈原身上所摘取的“獨立”種子,并不斷地讓它在自己心靈的天地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體現(xiàn)了毛澤東身上與屈原某些相似的赤城愛國情懷、執(zhí)著堅定個性、獨立思考秉性、獨立特行風格、清廉高潔操守、獨清獨醒意志等人格特征,這也是毛澤東能成為卓越的政治領袖的個人特質。而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人均未能勝任歷史重任,就是由于他們身上缺乏這些諸多特質。據(jù)王寶生在《文史月刊》撰文介紹,從1928年到1935年,毛澤東曾遭受了四次沉重打擊,分別是1928年3月被錯誤“開除黨籍”、1929年6月22日的紅四軍“七大”上被人為地“落選”了前敵委員會書記、1931年11月的贛南會議上被錯誤地剝奪了黨和軍隊的領導職務、1932年10月上旬的寧都會議上再次被剝奪軍權。毛澤東自己也講過:從1928年到1930年,他遭受的黨內處分達20次。在被排擠、遭處分的這段相當艱難的歲月里,這位井岡山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始人,這位一手撫育紅軍壯大、成功地指揮三次反“圍剿”勝利、使敵人聞風喪膽的毛澤東,卻被自己的同志四次慘痛地剝奪了軍權,其心靈的打擊與創(chuàng)傷是可想而知的。但毛澤東憑借自己獨特的個人意志,頑強戰(zhàn)勝了挫折。他正確對待名利,對前途始終充滿信心。他相信自己的獨立思考,更信服經過實踐反復驗證得來的結論。終于,毛澤東以自己的理論貢獻、實踐貢獻和人格力量,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 毛澤東這段人生逆境歲月,雖與屈原的流放生涯有所區(qū)別,但他們身上所折射的那種獨立的、執(zhí)著堅定不移的人格意志,卻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毛澤東能走出巨大打擊的原因,除了心中裝著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理想信念外,《離騷》那堅貞不屈的苦難心靈史,也一定是身處逆境中的毛澤東抗拒消沉的強大精神武器;屈原那個體獨立意志,也一定是身處逆境中的毛澤東走向光明的人生標桿。我們更有理由得出結論:毛澤東深受屈原作品的滋養(yǎng),屈原的獨特個性意志深深地影響毛澤東獨特個性和偉岸人格的形成與實踐。 其次,毛澤東不僅強調個體的獨立意志,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上升為我們黨“獨立自主”的理論基礎,也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政治家的屈原之所以失敗,恰恰是在于屈原對于自身完美人格的絕對追求。筆者曾《屈原人格范式于當代的實踐意義》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們發(fā)現(xiàn)屈原的人生目標、思想觀點、志趣情操、心理趨向、性格意志、言論行動等幾乎是一個完人。而世界上沒有完人,這也就注定屈原的人格一定存在缺陷,否則他便成了神。屈原的缺點也是明顯的,他過于清高、孤傲,情感過于激烈,缺乏忍耐性,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都不夠?!倍珴蓶|與屈原不同,比屈原有更為廣闊的境界與胸懷。他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參與者,還是一個政治決策者,更是一個曠世罕見的大戰(zhàn)略家。他堅持自我卻又超越自我的天地,在對屈原的獨特個性意志堅守的同時,更懂得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更懂得把自身的堅守與對群體的堅守、對黨與國家的堅守結合起來,因而具有非凡的超越性。 我們可以作進一步的考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由于我黨還不成熟,黨的大政方針一直是由共產國際一手制定的。1930年5月,毛澤東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與革命實踐,針對當時中國工農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他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指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這是毛澤東最早的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也是毛澤東關于黨的獨立自主原則的第一次明確表達。 從遵義會議開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被確定。他以自己政治領袖的特有地位和權威,不斷地將獨立自主的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中國人民自己做主,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破除迷信,獨立地干工業(yè)、干農業(yè),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只有當工業(yè)有所發(fā)展,中國才能在經濟上不依賴外國,才能享有真正的獨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艱苦奮斗,克服困難”,“洋為中用”,等等一系列追求獨立自主的思想火花噴薄而出。我們民族要堅持國家主權獨立,堅持人民民主自由平等,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不受其他外來因素的框束和制約,不受任何其他集團和個人的干擾,立足、依靠自己力量,自主探討、自主判斷、自主抉擇和自主行動,這些獨立自主的行動目標和行動原則,都滲透、體現(xiàn)、貫串于毛澤東思想各個方面、各個組成部分,表現(xiàn)在處理國家關系、國際上黨際關系、國內階級關系、內外力量關系及外交政策等各個方面。 毛澤東和他的戰(zhàn)友們,終于使“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充分證明了毛澤東所說的:“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泵珴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探索中,形成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基本經驗,是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的精神實質。 這樣,毛澤東在堅守屈原所開辟的個體獨立意志人格追求上,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屈原的實踐舞臺,上升為我們立黨立國的一項根基,這也是毛澤東留給我們民族又一偉大的精神遺產。 總之,作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屈原和作為近代歷史巨人的毛澤東,他們不僅同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在當下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我們研究毛澤東與屈原的獨立人格意志,高揚屈原精神和毛澤東思想,對于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重塑,對于民族性格中個性追求的鍛造,對于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對于黨和國家獨立自主方針的全面貫徹,對于全民族在改革開放中的獨立思考等等,都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從“獨立不遷”到“獨立寒秋”——試論屈原的獨特個性意志對毛澤東的影響

        徐蔚明 屈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是華夏民族精神譜系的鍛造者之一;毛澤東,“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國近代各民族的偉大領袖?!彪m然,這兩個人物時隔兩千多年,從政治實踐與結果上來說,屈原是失敗者,毛澤東是成功者,似乎他們之間以政治家的身份沒有可比性。但是,這兩位偉大歷史人物都是楚之后裔,都與湘楚大地相依,他們之間有著天然而又特殊的聯(lián)系。自從青少年時代毛澤東聆聽屈原的故事、學習屈原的作品后,屈原就伴隨毛澤東的一生。毛澤東的愛國情懷、憂患意識、求索品格、治國方略、詩辭文采、變革主張、人格個性等多方面,都留有屈原的“基因”。本文選擇屈原在《九章·橘頌》中的一句“獨立不遷”與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的一句“獨立寒秋”來進行解讀與比較,試圖論證屈原的獨特個性意志深深地影響毛澤東獨特個性和偉岸人格的形成與實踐,而且毛澤東更具超越性。 一、《九章·橘頌》與《沁園春·長沙》的創(chuàng)作背景 作為政治家的屈原,是當他的美政理想破滅而遭讒被疏、放逐江南后,才以詩歌為武器,化作為人民鼓與呼的戰(zhàn)斗號角,由此無意之中成為了一代“詩宗”。作為政治家的毛澤東,就寫詩來說純屬“副業(yè)”,大多是在馬背上“哼”成的,或是其豐富感情的自然流露,有的甚至是游戲之作。然而,無意成為詩人的毛澤東,卻“獨領風騷”、“數(shù)屈一指”,其詩歌整體成就也毫不遜色于歷代詩杰且罕有人能與之“比肩”。在兩位大詩人的對比研究中,我們似乎還可看到某種文化上的淵源。 屈原共有25篇作品,其中有一首唯一以“頌”體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是屈原作品中句式與《天問》相同的最短四言體詩,這就是屈原的《九章·橘頌》。其原文是: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緼宜修,姱而不丑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愿歲并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從現(xiàn)世所能見到的詩作來看,屈原的《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關于《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學術界有諸多看法,我們先做一個簡單梳理。 自王逸以降,洪興祖、朱熹、林云銘、蔣驥等楚辭名家,力主晚期說,即在頃襄王時期屈原放逐江南后所作。由于他們在歷代楚辭接受史上具有標志性地位,所以晚期說影響深遠。曹大中甚至撰文斷定,《橘頌》是屈原晚年的絕命辭。 持中期說者也不乏其人。有的主張作于左徒任上,有的認為作于懷王后期屈原遭讒被疏途中,有的認為作于頃襄王早期,如清代王夫之、姚鼐,當代的潘嘯龍等。 現(xiàn)當代楚辭學界的主流看法是早期說。郭沫若最先指出:“《橘頌》作得最早,本是一種比興體,前半頌橘,后半頌人。這里找不出任何悲憤的情緒,而大體上是遵循著四字句的古調”,陸侃如、姜亮夫、林庚、聶石樵等大家也都持此觀點。這一學術的立論依據(jù),大都是以分析《橘頌》一詩的文辭語氣開始,發(fā)現(xiàn)此詩的情緒是昂揚向上、熱情禮贊的,與屈原的《離騷》、《懷沙》、《惜往日》等公認的中晚期作品中低徊激憤的語氣完全不同,同時發(fā)現(xiàn)詩中“嗟爾幼志“和“年歲雖少”等語句也可作年少的內證,再結合四言體的古調句法,認為是屈原早期模仿《詩經》之作,也就是屈原在青少年時代所作。趙逵夫對這一學說另辟蹊徑,從《禮儀·士冠禮》之祝辭中找到作品外證,從而作出《橘頌》乃屈原20歲舉行冠禮后抒懷之作的結論。周秉高則在認同趙的觀點基礎上,更是推斷《橘頌》當寫于屈原20歲時的二月間的更為細化的結論。認為屈原是在參與“士冠禮”那種激動人心的儀式氛圍后,再加二月名“橘”的誘因,觸發(fā)了他對橘樹的“白熱化”的“幻想和感情”。 那早、中、晚“三說”中,哪類觀點更趨向于真實呢?筆者認為,單純從《橘頌》的文辭語氣和句式長短對比,都不足以推斷《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因為,人的情緒是可以轉化的,樂極可以生悲、痛定之后可以坦然,而文學創(chuàng)作中即使作者情緒相對低落時,也可創(chuàng)作出波瀾壯闊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故事、喜怒哀樂的人生。否則,多少英雄豪杰在逆境中、在悲傷時、在赴刑場時,又怎么能寫出和喊出悲歌慷慨、激動人心、震撼人心的文字與話語呢?至于作品的句式長短、體裁風格,即使一個成熟作家也非一成不變的。對此,古今之人都可如此,屈原也理所當然既可在意氣風發(fā)時,又可在遭讒被疏和流放江南時創(chuàng)作《橘頌》了。我認為,判斷《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關鍵是要推斷屈原時代橘樹的獨特性是否是家喻戶曉的常識?也就是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是否被大多數(shù)老百姓所認同?能否推測出橘的南北差異特性的發(fā)現(xiàn)權、發(fā)明權到底是誰?如果是常識,那橘的南北差異特性的發(fā)現(xiàn)權、發(fā)明權就不是屈原,自然屈原就完全可能在青少年時代、中年時代、晚年時代的任何時期創(chuàng)作。如果不是常識,那屈原就斷然不可能在青少年時代創(chuàng)作的,也就只能在中、晚期二說中作選擇。 這種排除法應該是成立的。因為盡管《漢書》里盛稱“江陵千樹橘”,也可說明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了,但并不能直接或間接說明,橘樹“只有生長于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的這一結論,在楚地是路人皆知的常識。即使《晏子春秋》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記載,也不能直接證明這一知識性結論就在楚地廣為傳播。而我更相信,讓橘樹這特性在楚地得以傳播開來的載體,恰恰是在屈原創(chuàng)作《橘頌》并得以流傳后,才慢慢變成楚地人的常識的,再慢慢地上升為人們對家國熱愛的一種人格品質與情感意志。 所以,筆者更傾向于認同“中期說”,認為是屈原出使齊國并獲知了橘樹這一特性不久后所作,是作者一次人生的深度感悟。誘發(fā)屈原創(chuàng)作沖動的直接原因,或許就是因他遭讒被疏。其理由是,我認為屈原對橘“獨立不遷”這一獨特本質的把握,如果不是楚地的常識性知識,那屈原只能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而不能在單一觀察中自我發(fā)明,更不能是屈原的浪漫式想象。否則,橘的“獨立不遷”這一獨特本質就純屬虛構。也就是說,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分析,如果屈原不直接地對南方和北方兩個地域的橘,進行直接的對比性觀察和了解,或者說屈原沒有間接性認知到《晏子春秋》所記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獨特屬性,那么屈原就提煉不出橘的“獨立不遷”這一獨特本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屈原沒有認知或感知到橘樹的獨特本質,也就寫不出被稱之為“第一首詠物詩”的《橘頌》。其實,屈原在“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一句中的“南國”,也已經暗含有“北國”或“南國以外”的方位概念,詩外之中有對比觀察分析的意味。 我們更進一步分析,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的屈原,是沒有條件在青少年時代游歷北方諸國的。從他后來的作品解讀來看,這一時期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時,屈原雖博覽群書,但《晏子春秋》只是一部歷史類的傳記性小說,并且成書時代也難以斷定在屈原時代就已經形成,或已經是非常有影響的經典著作了。況且,春秋戰(zhàn)國那時,天下流行的應該是諸子百家的救世思想,讀的和學的也應該是大小“六藝”了。特別是《晏子春秋》中記載有一“晏子使楚”的名篇,講的是約公元前538年晏子來到楚國,楚靈王3次侮辱晏子卻反受機智善辯的晏子所辱的故事,“橘逾淮為枳”也記錄于此。難道楚國的宮廷能讓如此侮辱先祖的書籍保留和在民間流傳嗎?那斷然是不可想象的。同時,比屈原早或與屈原同時代的其他典籍或文字中,也沒有“晏子使楚”或“橘逾淮為枳”的記載。所以,屈原在青少年時代,既沒有條件游歷淮北,也不可能讀過《晏子春秋》,也就不會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獨特屬性的感知與認知的。 由此觀之,屈原最有可能的是在懷王時期主管內政外交時,才有條件出使他國,也就是大約在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首次出使齊國、或齊宣王九年又再次出使齊國時,他沿途或在宮廷里直接或間接地了解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獨特屬性的。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斷,當時齊國的稷下學宮匯聚了許多聞名天下的學問大家,稷下黃老學派、儒家學派、陰陽五行學派、墨家學派、名家學派、縱橫家學派等,或論辯著述、或干預國政、或不治而論,學術思想和風氣盛隆。作為政治家和學者的屈原,除了完成自己的外交使命外,也一定會到稷下學宮與諸多稷下學士切磋琢磨,或在學術上進行辯論、或在政治上進行探討。屈原正是這次北方之行,才直接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或者說是間接獲取了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認同。 如果筆者上述推斷成立,那么《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就在屈原出使齊國后回到楚國不久。若再把屈原的出生,定位為學界大多數(shù)傾向認定的公元前343年,再參照屈原大約在齊宣王八年(公元前312年)和九年(公元前311年)出使齊國的歷史事實,那么《橘頌》的創(chuàng)作年代就可定在屈原3l歲左右的而立之年。如果又再考慮屈原創(chuàng)作《橘頌》誘因是第一次遭讒被疏,依據(jù)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日:‘何不殺張儀?_懷王悔,追張儀,不及”所記錄的屈原使齊返楚歷史事實的年代推斷,那屈原應該是32歲左右創(chuàng)作《橘頌》,正好與毛澤東創(chuàng)作《沁園春·長沙》時的年齡相當。 毛澤東一生大約寫有150詩詞,其《沁園春·長沙》是一首堪與《沁園春·雪》媲美的偉大作品,古詩全文如下: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毛澤東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清晰的。據(jù)《毛澤東傳》介紹,1925年2月,從上?;睾橡B(yǎng)病的毛澤東來到老家韶山。他一面繼續(xù)養(yǎng)病,另一方面訪親問友,召開各種座談會,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他還與妻子楊開慧一起,在韶山辦了20來所農民夜校。教農民識字、珠算,向農民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探索中國革命發(fā)展道路。在艱苦深入的思想發(fā)動和團結了一批赤貧農民與貧苦知識分子的基礎上,毛澤東開始指導組織秘密成立農民協(xié)會。不久,韶山的農民協(xié)會便發(fā)展到20多個。五卅滲案后,毛澤東以“打倒列強,洗雪國恥”為口號,在韶山又組織許多“雪恥會”,進行反帝愛國斗爭。6月,毛澤東親自培養(yǎng)發(fā)展了龐叔侃、毛新梅、鐘志申、李耿侯四位同志入黨,并親手創(chuàng)建了中共韶山特別支部。這些農民運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不滿,同年8月時任湖南省省長趙恒惕電令逮捕毛澤東。在黨組織和群眾的幫助下,毛澤東機智地離開故鄉(xiāng)來到了長沙。他重游橘子洲,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沁園春·長沙》。此時,毛澤東時年32歲。 由上述分析我們得知,《九章·橘頌》和《沁園春·長沙》都創(chuàng)作于作者世界觀基本形成的而立之年。如果進一步探索他們創(chuàng)造的時代背景,我們知道,屈原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政治大動蕩、思想大繁榮的時代。屈原所在的楚國,內臨權貴腐朽、外臨強秦入侵,面臨的是選擇合縱戰(zhàn)略還是任由連橫戰(zhàn)略的包圍瓦解的重大抉擇。毛澤東所處的時代,也是國內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時代,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合作等都在探索救國救民之路。這種相似的創(chuàng)作年齡和同處救世的時代背景,自然為我們研究兩作者的心路,提供可以打開詩作文本思緒的鑰匙。 二、“獨立不遷”與“獨立寒秋”的背后情志 華夏民族是一個古老的詩歌國度,自古就有“詩以言志”的傳統(tǒng)。中國文學史普遍認為,“詩言志”作為一個理論術語提出來,《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最早記有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后來,“詩言志”的說法就更為普遍,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記載??鬃訒r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負。而莊子“詩以道志”的“志”,則是指一般意義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屈原在《離騷》中所說“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節(jié)”,這個“志”的內容雖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負為主,但顯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負不能實現(xiàn)而產生的憤懣之情及對讒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內。至于他在《懷沙》中所說“撫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等,這里的“志”實際上指的是指他內心的整個思想、意愿、感情。到漢代后,人們對“詩言志”即“詩是抒發(fā)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xiàn)”這個詩歌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基本上趨于明確。所以,我們讀古今之偉大詩篇,都可以窺視出作者的情與志。 那屈原的“獨立不遷”與毛澤東的“獨立寒秋”到底表達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情與志呢?是否折射出作者某些相似的人格意志呢?我們必需回到他們倆的詩歌文本進行解讀。 屈原的《橘頌》可分兩節(jié),第一節(jié)16句中的“綠葉素榮”、“曾枝剡棘”、“青黃雜糅”、“精色內白”、“紛緼宜修”,都是作者對于江南橘樹俊逸動人外表的熱情描述,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文章爛兮”、“類任道兮”、“娉而不丑兮”的發(fā)現(xiàn)與提煉,則是作者對江南橘樹內在品質的深情禮贊。第二節(jié)共20句,作者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品質特征的人性化與升華,是對橘樹擬人化后精神特質的熱情謳歌。其中“獨立不遷”、“深固難徙”、“蘇世獨立”、“閉心自慎”、“秉德無私”等,都張揚肆意地謳歌了橘樹“特立獨行”、“堅定不移”、“遠離世俗”、“獨來獨往”、“小心謹慎”、“遵守道德”、“毫無私心”的精神特質。而“年歲雖少,可師長兮”一句,乃是溝通“物與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并愿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斗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尾,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正如潘瀟龍所言:“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之上?!币踩缜迦肆衷沏懰潛P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的奇特境界。 而全詩中的“獨立不遷”一句,揭示的本意是“特立獨行、永不遷徙”,講的既是橘樹最為本質的自然屬性,也是橘樹擬人化后最為高貴的精神品質。同時,講的還是統(tǒng)領全詩的核心品質,更是橘樹人格化后作者自我抱定的“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表達的是詩人自己扎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和特立獨行、懷德自守的人生理想。從此以后,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無疑僅屬于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是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詠物言志”詩的開山之作。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屈原后來的人生道途中,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身處逆境,為什么都能始終堅守自己“獨立不遷”的堅定意志與高潔操守呢?其根本的原因是,屈原在創(chuàng)作《橘頌》前,他的心靈世界就播灑了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堅守自己品性的種子,只是創(chuàng)作《橘頌》時心靈的砸門被叩開,才借橘樹表達自己的情志,并將其不斷的固化、培植、升華。 筆者認為, “獨立不遷”中“獨立”二字思想更為深邃,是“桀驁不馴、特立獨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屈原對于個體價值的最高追求,也是滲透于屈原除《九歌》以外所有作品中全部人格的基石。屈原點燃和開啟了中國古代社會,個體對于追求自由、追求幸福與追求個人信仰的希望曙光。他用自己全部的人生實踐與生命代價,回答了什么叫獨立人格的堅守、什么叫獨清獨醒的生命意志,這是一種特別罕見、特別稀有、特別崇高的個體獨立生命存在觀。正如鮑鵬山所設問的“誰能像他那樣讓自己的個性直面世界的輾壓而決不屈服?誰能像他那樣以自己個性的螳螂去擋世界的戰(zhàn)車?誰能像他那么悲慘?誰能像他那么壯烈?誰能像他那樣成為真正的戰(zhàn)士?”是的,屈原決不扭曲自己的人格、決不壓縮自己的精神空間,來求得對于世俗社會的妥協(xié),他至死都堅守著自己獨立的人格意志。 毛澤東所作的《沁園春·長沙》全詩大意是: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慈f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后。鷹在廣闊的天空飛,魚在清澈的水里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這樣的命運由誰來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游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shù)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詩中的毛澤東“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全詩凝結了毛澤東對中華民族將走向何方的深深思考,抒發(fā)了他對中國革命前途的信心、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自己將投身一場偉大革命的滿腔豪情。 毛澤東以“獨立寒秋”為全詩開篇,其中“寒秋”二字,即有交待時序季節(jié)的實指之意,也有暗含著中國革命還處在初始階段、處在春天來臨的寒意前夕,中國革命的征程還前路漫漫。而“獨立”二字,即有毛澤東獨自一人佇立橘子洲頭的真實表白,也暗含有毛澤東行事風格中的某些特立獨行,也透露著毛澤東的一種人格堅守。我們從毛澤東后來一生與《楚辭》相伴、力主推薦屈原為中國的首位世界文化名人、多次推崇盛贊屈原的高潔人格等特殊情懷中,更能體會到他對于屈原獨特個性意志的堅守與超越、對于“獨立”二字的深度追求。 由此,我們從“獨立不遷”與“獨立寒秋”兩詩句的創(chuàng)造年齡、時代背景、基本內涵中,印證了毛澤東與屈原的某種文化上的內在聯(lián)系。 三、毛澤東對屈原獨特個性意志的堅守與超越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個性、性格、意志、情懷等人格因素的形成,是由其自身先天的遺傳基因和后天的環(huán)境因素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而且后天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自我實踐、自我調控等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其中文化環(huán)境又是后天因素中的核心因素,起特殊的作用。 毛澤東從韶山沖的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既有那個大時代、大社會背景的熔鑄和造化,“是從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時勢中產生的偉大人物,是從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敵入侵、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卓絕斗爭中產生的偉大人物,是走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偉大人物”,也與他生長在湖南這片特殊土地上有關,是湖南這一自古為“屈賈之鄉(xiāng)”的“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文化內核長久地滋養(yǎng)著毛澤東,是近代湖湘文化中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霸的蠻、不信邪、舍我其誰”的豪情與壯志浸染了毛澤東。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他既善于從無數(shù)古圣先賢那里獲取智慧,又善于從國家人民的革命建設實踐中吸取營養(yǎng);既善于從無數(shù)中外思想先驅那里獲得啟迪,又善于從中國歷史社會變革中探尋規(guī)律。這些偉大人物的思想和人民實踐,都給予了毛澤東深深的影響。但屈原對毛澤東的個性、性格、意志、情懷等人格因素的形成,卻因毛澤東一生對屈原的特殊情緣而起著十分重要特殊作用,集中表現(xiàn)為對屈原獨特個性意志的堅守與超越。 首先,毛澤東是一個十分強調個體獨立意志的人,也是他能成為了一個具有獨特人格魅力的權威型領袖的重要因素。如果說儒家強調的是個體的社會擔當價值,那么莊子更多的是強調個體的自我自由價值,而屈原不僅是儒家學說最早的真實實踐者與超越者,也是莊子個體自由價值最早的追求者和堅守者。本文在第一、二部分中,已經論及了毛澤東從屈原身上所摘取的“獨立”種子,并不斷地讓它在自己心靈的天地里發(fā)芽、生根、開花、結果,體現(xiàn)了毛澤東身上與屈原某些相似的赤城愛國情懷、執(zhí)著堅定個性、獨立思考秉性、獨立特行風格、清廉高潔操守、獨清獨醒意志等人格特征,這也是毛澤東能成為卓越的政治領袖的個人特質。而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人均未能勝任歷史重任,就是由于他們身上缺乏這些諸多特質。據(jù)王寶生在《文史月刊》撰文介紹,從1928年到1935年,毛澤東曾遭受了四次沉重打擊,分別是1928年3月被錯誤“開除黨籍”、1929年6月22日的紅四軍“七大”上被人為地“落選”了前敵委員會書記、1931年11月的贛南會議上被錯誤地剝奪了黨和軍隊的領導職務、1932年10月上旬的寧都會議上再次被剝奪軍權。毛澤東自己也講過:從1928年到1930年,他遭受的黨內處分達20次。在被排擠、遭處分的這段相當艱難的歲月里,這位井岡山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始人,這位一手撫育紅軍壯大、成功地指揮三次反“圍剿”勝利、使敵人聞風喪膽的毛澤東,卻被自己的同志四次慘痛地剝奪了軍權,其心靈的打擊與創(chuàng)傷是可想而知的。但毛澤東憑借自己獨特的個人意志,頑強戰(zhàn)勝了挫折。他正確對待名利,對前途始終充滿信心。他相信自己的獨立思考,更信服經過實踐反復驗證得來的結論。終于,毛澤東以自己的理論貢獻、實踐貢獻和人格力量,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 毛澤東這段人生逆境歲月,雖與屈原的流放生涯有所區(qū)別,但他們身上所折射的那種獨立的、執(zhí)著堅定不移的人格意志,卻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毛澤東能走出巨大打擊的原因,除了心中裝著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理想信念外,《離騷》那堅貞不屈的苦難心靈史,也一定是身處逆境中的毛澤東抗拒消沉的強大精神武器;屈原那個體獨立意志,也一定是身處逆境中的毛澤東走向光明的人生標桿。我們更有理由得出結論:毛澤東深受屈原作品的滋養(yǎng),屈原的獨特個性意志深深地影響毛澤東獨特個性和偉岸人格的形成與實踐。 其次,毛澤東不僅強調個體的獨立意志,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上升為我們黨“獨立自主”的理論基礎,也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作為政治家的屈原之所以失敗,恰恰是在于屈原對于自身完美人格的絕對追求。筆者曾《屈原人格范式于當代的實踐意義》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們發(fā)現(xiàn)屈原的人生目標、思想觀點、志趣情操、心理趨向、性格意志、言論行動等幾乎是一個完人。而世界上沒有完人,這也就注定屈原的人格一定存在缺陷,否則他便成了神。屈原的缺點也是明顯的,他過于清高、孤傲,情感過于激烈,缺乏忍耐性,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都不夠?!倍珴蓶|與屈原不同,比屈原有更為廣闊的境界與胸懷。他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參與者,還是一個政治決策者,更是一個曠世罕見的大戰(zhàn)略家。他堅持自我卻又超越自我的天地,在對屈原的獨特個性意志堅守的同時,更懂得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更懂得把自身的堅守與對群體的堅守、對黨與國家的堅守結合起來,因而具有非凡的超越性。 我們可以作進一步的考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由于我黨還不成熟,黨的大政方針一直是由共產國際一手制定的。1930年5月,毛澤東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與革命實踐,針對當時中國工農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他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指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這是毛澤東最早的一篇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也是毛澤東關于黨的獨立自主原則的第一次明確表達。 從遵義會議開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被確定。他以自己政治領袖的特有地位和權威,不斷地將獨立自主的理論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中國人民自己做主,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破除迷信,獨立地干工業(yè)、干農業(yè),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只有當工業(yè)有所發(fā)展,中國才能在經濟上不依賴外國,才能享有真正的獨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艱苦奮斗,克服困難”,“洋為中用”,等等一系列追求獨立自主的思想火花噴薄而出。我們民族要堅持國家主權獨立,堅持人民民主自由平等,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不受其他外來因素的框束和制約,不受任何其他集團和個人的干擾,立足、依靠自己力量,自主探討、自主判斷、自主抉擇和自主行動,這些獨立自主的行動目標和行動原則,都滲透、體現(xiàn)、貫串于毛澤東思想各個方面、各個組成部分,表現(xiàn)在處理國家關系、國際上黨際關系、國內階級關系、內外力量關系及外交政策等各個方面。 毛澤東和他的戰(zhàn)友們,終于使“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充分證明了毛澤東所說的:“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泵珴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探索中,形成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基本經驗,是毛澤東獨立自主思想的精神實質。 這樣,毛澤東在堅守屈原所開辟的個體獨立意志人格追求上,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屈原的實踐舞臺,上升為我們立黨立國的一項根基,這也是毛澤東留給我們民族又一偉大的精神遺產。 總之,作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屈原和作為近代歷史巨人的毛澤東,他們不僅同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在當下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我們研究毛澤東與屈原的獨立人格意志,高揚屈原精神和毛澤東思想,對于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重塑,對于民族性格中個性追求的鍛造,對于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對于黨和國家獨立自主方針的全面貫徹,對于全民族在改革開放中的獨立思考等等,都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猜你喜歡
        橘樹屈原人格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小金橘樹
        夢見屈原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26
        給橘樹彎腰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學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端午思屈原
        少先隊活動(2020年6期)2020-07-27 01:35:04
        會跑的小橘樹
        屈原及其《離騷》(外三則)
        中華詩詞(2018年9期)2019-01-19 01:11:02
        論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
        學習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屈原送米
        久久精品av一区二区免费| 色播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孕妇| 91国产自拍精品视频|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 亚洲男人的天堂av一区|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 久久综合激情的五月天| 国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男人和女人高潮免费网站| 少妇饥渴偷公乱a级无码|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 |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 无码人妻品一区二区三区精99| 国产av天堂亚洲国产av麻豆| 日本人妻97中文字幕|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日韩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亚洲| 欧美日本免费一区二| 久久国产精品国语对白| 乱中年女人伦av三区| 免费人成毛片乱码| 给我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青春草在线视频观看| 18禁超污无遮挡无码免费游戏| 国产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东北老熟女被弄的嗷嗷叫高潮|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91久久久久无码精品露脸| 日本美女性亚洲精品黄色|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动作大片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国产双飞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