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永輝, 王集寧, 于德杰, 張麗霞
(山東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山東 濟南 250014)
山東重要地質遺跡類型與分布特征淺析
蒙永輝, 王集寧, 于德杰, 張麗霞
(山東省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總站,山東 濟南 250014)
在對國內外地質遺跡分類學分析研究基礎上,首次對山東省重要地質遺跡資源類型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劃分,共劃分出7大類、25類和52亞類,為今后山東省重要地質遺跡資源分類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遺跡;類型;分布特征;山東省
對于地質遺跡,世界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有不同的認識,自1999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在世界遺產中創(chuàng)建世界地質公園(UNESCO Geoparks)的計劃以來,地質遺跡才逐漸被多數(shù)專家和學者所接受,對其研究才得以逐步深入[1]。有關地質遺跡的分類標準目前國內外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仍處于不斷地探索和發(fā)展之中。
1.1 主要地質遺跡分類體系
20世紀80年代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把地質遺跡劃分為古生物類、地層和標準剖面類、古環(huán)境類、巖石類、地質構造類、地貌景觀類、經濟地質類和其他類型重要地質現(xiàn)象八個大類。
1993年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提出了一個景點類型分類方案,將地質遺產分為 13大類,每一大類又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點類型。
2003年5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公布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工作指南,對地質遺跡作了如下劃分:經濟地質與采礦、工程地質、地球歷史、地貌、冰川、礦物、古生物、巖相學、沉積學、土壤科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火山學,同時還列出了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及教學基地等。
1.2 中國地質遺跡主要分類方案
中國的地質遺跡研究起步較早,而有關地質遺跡的分類方案也較多,現(xiàn)簡要介紹幾種主要的地質遺跡分類方案。
1.2.1 陳安澤分類法
1991年陳安澤提出了地質地貌景觀資源綜合分類法,把地質景觀分為地質構造、古生物、環(huán)境地質和風景地貌4大類,又進一步劃分為19類,類下分出53個亞類。該分類基本涵蓋了所有地質遺跡類別,得到多數(shù)專家認可[2]。
1.2.2 《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guī)定》分類
1995年原地礦部頒布的《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guī)定》,把地質遺跡分為七類,該分類是中國最早的關于地質遺跡的法定分類方案,對指導地質遺跡的研究及保護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1.2.3 《重要地質遺跡調查技術要求》(2010年10月試行稿)分類
2010年3月國土資源部組織專家起草的《重要地質遺跡調查技術要求》中將地質遺跡劃分為基礎地質類、地貌景觀類和環(huán)境地質類3大類,大類下劃分出13類,類下進一步劃分出 46亞類;該分類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保護與合理開發(fā)利用地質遺跡為宗旨,以加強管理為目的,集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一體,集各家分類方案所長,以學科和成因及特征為主要依據,進行綜合研究后劃分的。但該方案至今仍未發(fā)布實施。
1.2.4 《國家地質公園規(guī)劃編制技術要求》中的分類
2010年國土資源部發(fā)布了《國家地質公園規(guī)劃編制技術要求》,其中地質遺跡劃分為地質剖面、地質構造等7大類,地層剖面、巖漿巖剖面等25類,全球界線層型剖面(金釘子)、全國性標準剖面等56亞類。該要求中的地質遺跡分類體系是中國現(xiàn)行的最新且執(zhí)行最廣泛的法定地質遺跡分類標準。
2.1 劃分依據
通過對國內外地質遺跡分類方法對比分析研究,根據山東省地質遺跡資源特征,按《國家地質公園規(guī)劃編制技術要求》中分類對山東省重要地質遺跡資源進行科學分類。
2.2 劃分結果
按照劃分依據并結合山東省地質遺跡的賦存特征,將登錄的214處重要地質遺跡資源共劃歸為7大類、25類和52亞類。7個大類分別為地質剖面類(65處)、地質構造類(20處)、古生物類(15處)、礦物與礦床類(11處)、地貌景觀類(67處)、水體景觀類(20處)和環(huán)境地質遺跡景觀類(16處),各遺跡大類資源分布狀況見圖1。
從遺跡類型分布上分析,山東省的地質遺跡類型具有顯著的特征:①類型全,涵蓋所有遺跡大類,類和亞類也較為豐富;②地貌景觀類和地質剖面類重要地質遺跡資源在山東省占較重的地位,一方面印證了山東省屬于旅游資源大省,另一方面也說明山東省內在地質領域研究的程度比較高。
圖1 地質遺跡大類分布及百分比組成Fig.1 Map of geological relics types 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composition
2.2.1 地質(體、層)剖面大類
魯中南和魯東山地丘陵區(qū)基巖發(fā)育良好,為地質(體、層)剖面大類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其地質遺跡露頭較多,出露良好,是山東境內分布最多的一類地質遺跡資源,占全省重要地質遺跡總數(shù)的31%。本次從科學研究價值、觀賞價值、安全性和通達性方面,主要考慮精選了65處地質(體、層)剖面大類地質遺跡資源,其中地層剖面類地質遺跡21處,巖漿巖(體)剖面類地質遺跡24處,變質巖相剖面類9處,沉積巖相剖面類11處。該類地質遺跡資源主要集中分布于魯中南低山丘陵區(qū)和魯東丘陵區(qū)(表1、圖2)。
表1 山東省地質剖面類地質遺跡資源分類一覽表
圖2 地質(體)剖面類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geology section of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2.2.2 地質構造大類
山東陸塊位于中國大陸地殼一級構造區(qū)中的中朝陸塊(華北板塊)的東南緣,其東南部為華北陸塊與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中央造山區(qū))接合部[3]。山東省歷經多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復雜。豐富的地質構造類地質遺跡露頭,均較好地記錄和印證了山東省多期次的地質構造演化史,為研究齊魯大地地殼演化提供了活教材[4]。典型的構造遺跡主要有全球(巨型)構造遺跡4處,如郯廬斷裂帶、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界線(即墨—牟平斷裂帶);區(qū)域(大型)構造遺跡3處,如靈巖寺—張夏重力滑動構造、下港—化馬灣—南澇坡古構造帶、泰山韌性剪切帶;中小型構造遺跡13處,主要包括褶皺、斷裂、不整合界線及一些巖體中發(fā)育的獨特構造等。主要集中分布于濟南、萊蕪和沂沭斷裂帶內(表2、圖3)。
2.2.3 古生物大類
古生物大類地質遺跡資源是山東省最重要最具優(yōu)勢的一類地質遺跡,有世界著名的恐龍化石[5]和山旺古生物化石群[6]遺跡,其出露規(guī)模和稀有性均是舉世無雙的寶貴遺跡資源。截至目前為止,山東省發(fā)掘的重要古生物化石露頭及產地12處,其中古人類化石1處,古動物化石9處,古植物化石1處,古生物遺跡4處。古生物類地質遺跡分布較為集中,恐龍化石主要分布于濰坊諸城和煙臺萊陽,恐龍足跡主要分布于臨沂臨沭和臨沂莒南,古生物化石群集中分布于濰坊臨朐,古植物化石出露于青島即墨[7](表3、圖3)。
表2 山東省地質構造類地質遺跡資源分類一覽表
圖3 地質構造、古生物、礦物與礦床類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Fig.3 Distribution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fossils, minerals and ore deposits
2.2.4 礦物與礦床大類
山東省作為礦業(yè)大省,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配套齊全,礦床成因類型多樣,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形成了不同種類的礦產資源,目前已發(fā)現(xiàn)150余種礦產,其中金、鐵、煤屬于山東的優(yōu)勢礦產資源[8]。本次地質遺跡調查研究只選取了11處典型的礦物與礦床加以論述,其中典型礦物產地4處,典型礦床7處(表3、圖3)。
2.2.5 地貌景觀大類
地貌景觀類地質地貌遺跡是最具觀賞性的一類地質遺跡,出露范圍較大,旅游開發(fā)潛力較大,山東省目前有63個不同類型的地質公園,地貌景觀類型占多數(shù)。經過歸納山東省賦存的61處重要的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其中巖石地貌景觀37處,火山地貌景觀11處,冰川地貌景觀1處[9](暫定,因目前地學界存在爭議),流水地貌景觀3處,海蝕海積地貌景觀11處,構造地貌景觀4處。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資源在山東境內廣泛分布(表4、圖4)。
表3 山東古生物、礦物與礦床類地質遺跡資源分類一覽表
表4 山東省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資源分類一覽表
圖4 地貌景觀類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landscape of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2.2.6 水體景觀大類
水體景觀類地質遺跡在山東省分布類型也較為齊全,擁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聞名天下的濟南泉水[10],此外,山東的湖泊、沼澤和濕地景觀也在國內久負盛名。本次確定了具有典型性和觀賞性的19處進行類型劃分,其中泉水景觀9處,湖沼景觀7處,河流景觀1處,瀑布景觀3處,從區(qū)域上看主要分布于魯中地區(qū)(表5、圖5)。
表5 山東省水體景觀類地質遺跡資源分類一覽表
圖5 水體景觀、環(huán)境地質遺跡景觀類地質遺跡資源分布圖Fig.5 Distribution map of geological relic landscape of water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2.2.7 環(huán)境地質遺跡景觀大類
環(huán)境地質是一門介于環(huán)境學與地質學之間的學科,它主要研究的是人類活動對地質環(huán)境的影響,其研究對象就是地質環(huán)境。由于山東省人類工程活動較為強烈,本次在劃分環(huán)境地質類地質遺跡的過程中以地質作用形成的遺跡為主,同時兼顧人類工程活動所誘發(fā)的環(huán)境地質遺跡。通過梳理山東境內典型的環(huán)境地質類地質遺跡資源16處,其中地震遺跡景觀3處,隕石沖擊遺跡1處,地質災害遺跡7處,采礦遺跡5處,從區(qū)域上看主要分布于魯中南地區(qū)(表6、圖5)。
山東省在長達29億年的地質歷史演化時期,保存了大量珍稀地質遺跡資源,本文在對國內外地質遺跡分類方法分析研究的基礎之上,根據山東省地質遺跡資源特征,按《國家地質公園規(guī)劃編制技術要求》首次對山東省重要地質遺跡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全省共賦存有214處重要地質遺跡資源,劃歸為7大類、25類和52亞類。
表6 山東省環(huán)境地質類地質遺跡資源分類一覽表
[1] 趙汀,趙遜.地質遺跡分類學及其應用[J].地球學報,2009,30(3):309-324.
[2] 齊巖辛,許紅根,江隆武,等.地質遺跡分類體系[J].資源與產業(yè),2004,6(3):55-58.
[3] 程裕淇.中國區(qū)域地質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16-17.
[4] 宋明春.山東省大地構造格局和地質構造演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1-274.
[5] 王申娜,陳樹清,張艷霞,等.山東“恐龍澗”創(chuàng)造三個“世界之最”[J].中國國家地理,2010,596(6):88-93.
[6] 林紅賓.珍貴的遠古“檔案”——記山旺化石[J].科學與文化,2009,26(2):85-88.
[7] 孫淑芳.即墨馬山的硅化木化石[J].化石,2005,26(3):32.
[8] 孔慶友,張?zhí)斓?于學峰,等.山東礦床[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902.
[9] 徐興永,肖尚斌,李萍.嶗山古冰川遺跡的地質證據[J].石油大學學報,2005,29(4):5-9.
[10] 路海亭,田曉東,白海瑞.2011年濟南泉水景觀資源普查綜述[J].園林科技,2012,124(2):7-10.
(責任編輯:陳文寶)
Analysis of Typ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antGeological Relics in Shandong Province
MENG Yonghui, WANG Jining, YU Dejie, ZHANG Lixia
(ShandongMonitoringCenterofGeologicalEnvironment,Jinan,Shandong250014)
The important geological relics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been divided into 7 large class,25 categories and 52 sub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taxonom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geological remains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important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class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geological relics; typ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handong province
2016-01-04;改回日期:2016-01-15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重要地質遺跡綜合調查》項目(魯財建指[2012]110號)資助。
蒙永輝(1980-),男,高級工程師,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從事水工環(huán)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工作。E-mail:mengyonghui1122@126.com
X37
A
1671-1211(2016)04-0659-07
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6.04.026
數(shù)字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736.X.20160707.1528.030.html 數(shù)字出版日期:2016-07-07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