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加媽媽
乘公交車外出,遇到一對母子。孩子看起來兩歲左右,舉起小手跟媽媽說:“看,蜘蛛!”
我也順著他指的方向看過去。
兩個車窗之間,固定著一個用于緊急情況時砸破車窗的小錘子,旁邊貼了一幅標有玻璃裂紋的圖片。以前從來沒注意過,被孩子這么一說,我覺得還真像個大蜘蛛。
“蜘蛛?那怎么是蜘蛛!你看,中間那個黑的代表小錘子,旁邊幾條線代表玻璃被砸破的裂紋——傻孩子,那不是什么蜘蛛!”
雖然媽媽的聲音非常溫柔,講解也很耐心,可是不知為何,她無比正確的解釋,卻突然讓我無比乏味。
我想起很久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作者問五歲的小侄子知不知道月食是什么。結(jié)果小侄子口若懸河地解釋了一通關于月食的科學原理,把作者驚得目瞪口呆。要知道他原本是想給侄子講講天狗吃月亮的故事的。
自己童年聽過的美好傳說,在如今這個五歲孩子面前已完全派不上用場。這讓他深感失落。他失落的倒不是自己炫技不成,而是可能會發(fā)生更糟糕的事——
孩子的腦袋過早地被各種所謂科學、正確的知識填塞擠壓,留給幻想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少,世界在他們眼里也會越來越不生動。
現(xiàn)實中,大人們總是不停地把孩子們往前趕,用知識快速將他們武裝起來,以免輸在起跑線上;被認為能啟蒙、能益智的《十萬個為什么》也成為不少父母最早買給孩子的書。但我對待兒子,從來不這樣。在我看來,兒子越是幼稚的問題越是可愛;用反科學、反智的方式去回答,恰好能讓我們?nèi)忡R似禁錮的思維散放出七彩的想象力——
比如他問,月亮上黑黑的地方是什么,我就說,是玉兔坐在樹下涼快呢;
比如他問,為什么倒水會有咕嘟咕嘟的聲音,我就說,因為你要喝水,水很高興,所以唱起了歌;
比如他問,為什么會有地震,我就說,那是土地爺睡久了腰酸腿疼,想翻個身……
可能你們會覺得我是在忽悠孩子,但我知道我沒有。我只是盡可能想為他們多打開一道門、一扇窗——正確的答案他們遲早會知道,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摸索,時間尚早,天色正好,何不讓他們在童話般明媚的年紀里,想一些天馬行空的明媚事?
幼稚就幼稚吧。幼稚的人,世界不無聊。